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有关的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殷商时代的学校称为序,周代的学校...

下列有关的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殷商时代的学校称为序,周代的学校称为庠,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

B. 古人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在干支纪年中,60年称为一甲子。

C. 战国时期,有四位以招揽宾客著称的人,被称为“战国四公子”,他们分别是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和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

D. 古人的称谓可以称字,如韩愈,字退之;称号,如李商隐号玉溪生;称郡望,如柳宗元又称柳柳州;称官职,如杜甫又称杜工部;称谥号,如欧阳修又被称为欧阳文忠公。

 

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D. 古人的称谓可以称字,如韩愈,字退之;称号,如李商隐号玉溪生;称郡望,如柳宗元又称柳柳州;称官职,如杜甫又称杜工部;称谥号,如欧阳修又被称为欧阳文忠公。柳柳州是因为柳宗元被贬至柳州而有的称谓,并不是称郡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君子生非异也

B.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C. 斯天下之民至焉

D. 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申之以孝悌之义

B.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D.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的字,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圣人也亦远矣

B. 八州而朝同列

C. 假舟楫者,非能

D. 卷天下,举宇内,括四海之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灵性鬼才黄永玉

美丽的凤凰古城除了作家沈从文,还出了另一位奇人,就是画家黄永玉。他少年自学美术、文学,皆造诣高深。他博学多识,才情非凡。历经世事风雨,却依然不改天真、顽皮、倔强、幽默的天性,被称为一代“鬼才”。

少年辍学的黄永玉到过上海、台湾、香港,干过苦力,搞过舞美,做过编剧,历尽了沧桑。在严酷的时代里,漂泊让黄永玉把世界看了个透,颠沛流离的经历让他对人生善恶有了更深的了解。

和爱憎分明的性格一样,黄永玉的画也常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画纯水墨,淋漓尽致,不染丝毫丹青;需要用色彩了,又大红大绿大紫等“俗”色一股脑上来。国画讲求飞白,此中最显功力,黄永玉却丝毫不理会这些规则:“我的画没空飞白,你要飞到自己大脑子里飞去!”但他的另一类写意画,却异常地空,偌大的画面上只有一个极小然而特征极明显的人或物。兴致来了,皮纸、高丽纸,水粉、丙烯、国画色无所不用。反面泼墨,正面点染;巧拙互补,工写结合,一切出于表达内心情感的需要。

黄永玉木刻版画出身,很早就被誉为“中国三神童”之一。1956年,他在木刻艺术最炉火纯青的阶段,创作了中国版画史上的经典之作《阿诗玛》。这幅版画以美丽的彝族姑娘为原型,用十幅木刻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与传统木刻画崇尚黑白两色不同,他的版画大胆添加了丰富的色彩,成为中国版画史上创新的一页。那一年,黄永玉才32岁。

受这一次创作的启发,黄永玉的中国画也慢慢形成了水彩与水墨结合而相得益彰的新风格,而两次“丰盛”的欧洲之行也令其得益不少。从塞纳河到佛罗伦萨,黄永玉大量写生观摩,归来后又在万荷塘边苦练近万张白描荷花。借助西方绘画的冷暖色对比,黄永玉终于在造型、色彩与风韵上打通了中西方的经脉。他画的荷花就有着别样的美感:浑然红黄蓝绿,挥洒浓淡枯焦,最终呈现出的不再是寻常荷花高标独立的清雅之美,而是浓墨重彩的绚丽与灿烂。

除了美的事物之外,黄永玉也和他所钦佩的大师林风眠一样,从不忌讳任何“丑”的事物。有一年,黄永玉和吴冠中等人到重庆旅行写生,听人说“北京不得了,北京现在批黑画了,有个人画了个猫头鹰,结果出大事了”。他不以为意:“画个猫头鹰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也画过。”回到北京后,黄永玉好奇地跑去看展览,一看才知道,他画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猫头鹰挂在中间,是被批得最严重的一个。“文革”开始后,黄永玉因“猫头鹰事件”被打成“黑帮”,一家人被赶进一间狭小的屋子,屋子光线很差,体弱多病的妻子经受不住打击病倒了,多方求治不见好转。黄永玉心急如焚,忽然灵机一动,在内墙上画了一个两米多宽的大窗子,窗外花草绚丽,艳阳高照,顿使满屋生辉。经常看着这幅画,妻子的病居然慢慢好了。

有人问黄永玉一生中最得意的事情是什么,他眯缝着的眼睛一下子瞪大了,腾地坐起来,把烟斗重重一磕,不耐烦地说:“过日子就是平平常常,有时候有意思,有时候很没意思。不要成天到晚地找意义。”

(摘编自《鬼才:黄永玉的旷达人生》)

【相关链接】

①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黄永玉每天工作十小时以上。盛夏时节,他背着画箱,顶着炎炎烈日四处写生,饿了渴了,就坐在路边吃点随身带的面包,喝几口凉水。而当时他已经年近七十。

②黄永玉在写作之余,也常常读书,他认为读书对人生有着重要意义。在《书的回忆》这篇文章中黄永玉有这样的总结:“读书能使人的思想有节奏感,有灵活性,不那么干巴巴,使尽了力气还拐不过弯来。读一点书,思考一点什么问题时就不那么费力,而且还觉得妙趣横生。”

1.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黄永玉以彝族姑娘为原型创作的版画《阿诗玛》,因他炉火纯青的木刻艺术而成为中国版画史上创新的一页。

B. 黄永玉画荷,一改荷花高标独立的寻常姿态,用浓墨重彩着意呈现荷花的绚丽与灿烂,给人以别样的美感。

C. 黄永玉一片天真,听说北京有人因为画猫头鹰出了大事,他不仅没有为自己画过猫头鹰而担心,回到北京后还好奇地跑去看展览。

D. 黄永玉对人生看得很透彻,他认为生活平平淡淡就好,反对一天到晚地找意义,表现出平实自然的人生态度。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两项是(     )

A. 黄永玉是凤凰古城人,被人们称为“鬼才”的原因是他绘画造诣高深,自学文学,人生经历曲折,丰富多彩。

B. 少年辍学后到过多个地方、干过许多工作,这使黄永玉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造就了他的性格,奠定了他之后的艺术创作特色。

C. 黄永玉的绘画色彩运用大胆、构图不囿于规则,绘画要么不染丝毫丹青,要么各种“俗”色兼用,国画弃置“飞白”,写意画大块留白。

D. 黄永玉的绘画跨越多种画材、技法、画风等的界限,注重兼容和融通,如其中国画形成了水彩与水墨结合而相得益彰的新风格。

E. 文本中引用了黄永玉的话,其目的是塑造一位愤世嫉俗、与社会流行思想有很大出入的人,比如他说的不寻找人生意义。

3.黄永玉独特画风形成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韩山拾得   黄孝阳

韩山拾得,我的高中同学。

他爹叫韩山,一个老鳏夫,瘸了半条腿,还能跑得飞快,挤进汽车站前看热闹的人堆里,抓起竹篮没肯再撒手——竹篮里躺着一个不足百日的弃婴。

韩山拾得讨厌他爹。他爹在取名时也忒不负责任。班上几个横蛮惯了的男生,不高兴了,把他打一顿;高兴了,也把他打一顿——说这叫打日本鬼子。瘦小的他偷了户口本,跑到派出所要求改名,警察瞪起眼珠子,“叫你爹来!”

韩山拾得绝食三天。在县搬运站当厨师的韩山拗不过儿子,买了包阿诗玛烟,到派出所见人就低头哈腰。

韩山拾得回到学校。老师上课点名,喊了几声“韩山拾得”,他不起身。老师大怒,喝令他出去。隔不多时,他回来了,身子发抖,脸白得吓人。

众目睽睽下,他攥着根粉笔,哆哆嗦嗦,在黑板上写下“韩小山”三个字。接着,他把揣在裤兜里的左手慢慢拿出来,把左手紧握着的石头狠狠地砸在自己脑袋上。血咕噜一下冒出来了。他晕了。

他忘掉说一句话:“以后谁再叫我韩山拾得,我就这样砸死他。”不过就算他说了也没用。大家都觉得他脑子是坏掉了,连最胆小的女生也敢在他经过时往地上吐唾沫。

终于,他用锄头敲破同学的脑袋,他退学了。等到我参加高考那年,他已经成了县城赫赫有名的小山哥。这倒不是因为他心狠手辣,马仔众多。

城北的金刚在影剧院看戏,把脚跷到前排,把甘蔗渣吐到韩小山衣领里。韩小山回头扔过句脏话。金刚把甘蔗在韩小山脑袋敲成两段。两伙人打起来。韩小山这边寡不敌众,被金刚一伙拖到影剧院门口吊成沙包轮流踢打。

韩山路过瞅见。这个老实了一辈子的厨师急眼了,挥舞着刚在游麻子那儿磨快的菜刀,要与人拼命。金刚脱掉外衣,往手臂上一缠,大吼一声迎上去。韩山的菜刀被打掉。父子俩被面对面吊起。

但金刚只得意了不到半个小时。搬运站七十二条大汉拿着铁链、撬棍出动了。让县公安局头疼不已的金刚团伙从此匿迹。韩小山一战成名。

从韩山拾得到小山哥,是三年。

从小山哥到韩山拾得,是二十年。

我是在街头偶遇韩山拾得的。他推着坐在轮椅里的老父亲,站在洒满金秋阳光的梧桐树下。我喊出他的名字,一眼认出那个断了左手巴掌的老人。1990年搬运站解散,韩小山的日子一落千丈。在一次赌牌时,他押上了左手。底牌揭开,韩小山操起刀,对自己下不了手。对方问他是否要帮忙。这时韩山又出现了,一刀下去,血泪横飞。

“就在那一天,我才真正长大成人了。”

他没有细说他这二十年。我早有耳闻。他先是靠贩卖辣椒、香菇等农产品攒了一笔钱,再承包县罐头厂做起出口外贸,生意做得很大,日本是主要销售市场。这可能是他把名字改回去的缘由,日本文化深受中国禅宗的影响,寒山与拾得两位唐代高僧广为人知。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我想起寒山这句话,下意识地说了出来。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这种境界是和尚修的” 韩山拾得脸上的笑容不无嘲讽,“猪什么都能忍,到头来还是要挨上一刀。”

“那你为什么又叫回韩山拾得?”我问。

他没有回答我,顺手接过老人从兜里摸出的烟斗,点燃,深吸一口,再弯腰塞入父亲嘴里。老人的面容平静而又惬意。梧桐叶间漏下的阳光如同鸟羽,轻轻地覆盖在他的肩膀上。

梧桐树下是一家老人用品专卖店。一位眉目温婉的女子走出来,向我点头致意。我认得她。黄梅英,韩山拾得的妻子,当年我们学校的校花。

她接过轮椅,挥手与我告别。我进店打算给父母买一些冬天里的衣裤,看店的小妹喜气洋洋,打电话的声音跟唱山歌一样:“姨,黄姐今年又在我们这儿订了一大批货,你赶紧发货。羽绒棉被,还是波司登的,38床;鸭鸭的雪地棉鞋,男款76双,女款……”

我纳闷了:“这些都是黄梅英订的?”

“是呀,你认得她?黄姐的老公,哎,就是韩老板,去年在他开发的池头新寓旁边搞了家疗养院,跟星级宾馆一样。县搬运站的职工,哪怕只在那儿待过一个月,男的满五十五周岁,女的满五十周岁,又或者身有残疾的,都可以去,吃的住的用的,全部免费呀。这些人上辈子真是积德修福了!”

(选自《南方周末》,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韩山能为儿子在别人面前低头哈腰,也能为保护儿子与人拼命,这些情节表现了他对儿子深厚无私的爱,这种爱最终改变了儿子命运的走向。

B. 韩山给儿子起名“韩山拾得”,一方面是因为儿子是自己拾得的弃婴,一方面是希望儿子能像唐代高僧寒山、拾得那样学会隐忍,免于灾祸。

C. 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比喻手法,将“阳光”比作“鸟羽”,生动而诗意地表现了阳光的温暖柔和,也暗示了韩山得到的悉心呵护。

D. “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和讲述者,小说借助“我”的所忆、所见、所闻串联情节,展现人物形象,也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

2.小说中的韩山拾得有哪些主要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以主人公名字和称呼的变化为线索来安排情节,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