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真实情节 希区柯克 差不多晚上九点钟的时候,他离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真实情节

希区柯克

差不多晚上九点钟的时候,他离开大厦。外面天色已经黑了好些时候,行人稀少。他等了一下,让几辆汽车过去,然后跨过街道,到了他那部老爷车停的地方。

开始他并没有注意到那两位年轻女子,直到她们开口说话为止。

“先生。”其中一位打招呼。

他的视线越过老爷车的车顶望过去,见开口说话的是一位二十岁左右的金发女子,身高在一米六左右,在她身后的是一位消瘦的黑人女子,年龄和她差不多,只是个子比她高一些。两个人都穿着褪色的牛仔裤,白色的上衣。

“有什么事吗?”他问,手在车门把手上停顿了一下。

“你能搭载我们一程吗?”

“你们要去哪儿?”他问。

“圣路易斯。”金发女子回答。

他本打算在回家途中,去一下圣路易斯旁边的超市。她们的目的地离他要走的路只有几条街。“当然可以,请上车。”他说。

他上车,伸手打开了另一旁的车门。两人相互谦让谁坐到前座,最后两人都挤到前座。金发女子居中,她的双肩看上去非常光滑,左手肘上刺有一只小小的蝴蝶。

他发动汽车开上马路,刚要拐弯进入一条黑暗的隧道时,金发女子突然喊道:“停车!”

他刹住车靠在路边,发现金发女子正抓着一把猎刀,刀尖离他的喉咙大半尺。

“把钱交出来。”她压低了声音,声音有点紧张。

他一时手足无措。“我如果没有钱,还能活着离开这车子吗?”他问,“这是你们第一次出来试试运气,对不对?”

“你怎么会那样想?”金发女子问。

“因为你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他说,有点自信。

“对这种事你又懂什么?”黑人女子带着疑惑而不耐烦的表情。

“什么都知道,内行得很。”他说着把脸转向金发女子,“就拿你持刀的方式来说吧,它离我的喉咙大半尺。你应该用力顶住我的喉咙或者我的腰部,并且你们应坐在车的后座,这样下手时不容易被发现。”

金发女子仍举着刀,说:“有道理。”

“当然有道理。”他有点得意,“还有两个问题。”

“是吗?说来听听。”黑人女子语气缓和了不少。

“你们俩的衣着不当。”

“你是什么意思?”金发女子问。

“你们的衣服太薄,颜色太浅。如果你们要用刀的话,必须离得非常近才行,这样容易沾一身血。你们若非用刀不可,得考虑万一碰到对方愚蠢的行为,衣服的颜色暗些容易掩饰血迹。”

“还有呢?”黑人女子问,“你不是说有两个问题吗?”

“是的,另一问题是,你们要的是钱,而不是来找人聊天。你们应尽可能地把钱拿到手,而不应和对方废话太多。你们只要刀一顶对方就告诉他,废话少说,否则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让他交出所有值钱的东西,否则如何如何。只要你们做得好,他就会被吓得不敢吭声,不敢磨蹭,不敢做一些不该做的事。”

这时黑人女子已经打开车门下车,金发女子也随着溜了下去,并且把刀收进了包里。

他点点头,随之劝诫道:“年轻人,正儿八经做事赚钱,少惹是非。”

“你也一样,别再随便让人搭便车。”金发女子回敬了一句。

金发女子一关上车门,他就开车一溜烟地跑了。

他按照原先的计划,在超市买完东西后开车回家,当他进家门时,情不自禁地吹起了口哨。

他妻子从厨房里高声问道:“你听起来心情不错,你的小说写得怎么样了?”

“我把最头疼的一部分写完了。”他回答。

妻子从厨房里出来,递给他一杯酒。“是不是半途抢劫的那一章?那一章你总觉得不太符合现实。”

他抿了一口酒,笑着说:“现在我认为够合乎现实了。实际上,我可以肯定,合乎现实。”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从后文“他”回家的情节分析“大厦”是“他”每天工作的地方,从两个女子搭便车要到的地方分析这两个女子对“他”有清楚的了解。

B. “他”教育两个女子抢劫时要穿深色衣服、坐在后座、刀要抵住别人的喉咙或腰部、不说废话等咄咄逼人的气势吓住了抢劫犯。

C. 文本用对比的手法表述抢劫的情节,如两个女子说话的语气和“他”说话的语气的对比、“他”对女子的劝诫和女子对“他”的关心等。

D. 文章结尾使用补叙手法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不但交代了“他”遭遇的困境,同时也点明了“他”在抢劫过程中的相关做法的合理性。

2.小说中的哪些内容使两个二十岁左右的女子实施第一次抢劫的情节看起来不显突兀?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3.联系全文,评价小说中“他”的形象特征。

 

1.D 2.①夜深人静。天已经黑了好些时候,行人稀少,已经有几辆汽车开过去,两个年轻女子没有搭便车。②隐藏自己。两个女子注意隐藏自己,“他”在女子没有说话时并没有发现她们。③穿着相似,都穿着褪色的牛仔裤和白色上衣;刺青,金发女子的左手肘部有蝴蝶刺青。④谦让座位。两个人相互谦让谁坐在前座,最后两个人都挤到前座。⑤金发女子的语言。她说把钱交出来时声音紧张,还反问对方怎么看出来她们是第一次抢劫的。 3.①乐于助人。当两个女子要搭便车时,他没有犹豫就答应了。②临危不乱。遭遇两个女子抢劫时,没有慌乱,而是通过交流让对方放弃了抢劫的行为。③顾家。在回家途中到超市买家里需要的商品。④工作认真。认真对待自己小说的情节,让小说中的情节看起来真实可信。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A项,“从两个女子搭便车要到的地方分析这两个女子对‘他’有清楚的了解”错误,从“他”的心理描写可以看出,“他”要去的是圣路易斯旁边的超市,不一定就是他回家路线必须经过的地方,这说明两个女子对“他”的了解未必很深。B项,“咄咄逼人的气势,吓住了抢劫犯”错误,从文中来看,这两个女子不抢劫“他”,是因为他没有钱以及“他”对抢劫显得很内行等,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C项,“文本用对比的手法表述抢劫的情节,如……‘他’对女子的劝诫和女子对‘他’的关心等”有误,所谓“对比”,两者之间应是对立的,而“他”对女子的劝诫和女子对“他”的关心这两者之间构不成对立关系,故没有运用对比手法。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中的哪些内容使两个二十岁左右的女子实施第一次抢劫的情节看起来不显突兀?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这是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情节的能力。回答该问题,要注重思考两位二十岁左右的女子在没有实施人生第一次“抢劫”前的动作行为、外貌描写等,分析这些内容与她们的“抢劫”有密切关系等。由此可以看出,在没有实施“抢劫”之前,两个女子的很多做法不符合常理,同时分析哪些语言、动作等表现出她们对“抢劫”的陌生等。比如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搭便车,都挤在前排的座位上,身上有刺青等;同时,她们身穿浅色衣服、说把钱交出来的话时紧张等。借助这些描写就让第一次抢劫的情节不显得突兀。 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联系全文,评价小说中‘他’的形象特征”,这是考查人物形象。从文中来看,当两个女子提出要搭便车时,他同意了,这表现出人物乐于助人的特点;当两个女子实施抢劫时,他一步一步通过交流让她们放弃了抢劫的行为,如指出她们的抢劫“不内行”,又指出“你们俩的衣着不当”,又说“你们要的是钱,而不是来找人聊天”,最后劝诫两个女孩“年轻人,正儿八经做事赚钱,少惹是非”;从他“按照原先的计划,在超市买完东西后开车回家”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顾家的人;最后从他对待自己小说情节的表现上,说明这是一个工作非常认真的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留住正在消失的乡音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方言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

②近年来,留住乡音的呼声之所以越来越高,正是因为许多方言正在萎缩,山歌、童谣、谚语在青少年中逐渐失传,戏曲和曲艺抵挡不住流行音乐的冲击。现代化越来越快,方言的萎缩如暮春时节万花纷谢,难以抗拒。一旦乡音荡然无存,模糊的乡愁便会淡出人们的记忆。

③心理语言学研究发现,十来岁少年学得母语,就具备了终生语言能力的70%;同时学会几种语言,不但不是负担,还有助于提高智商.大批老科学家小时候学方言和国语,长大又学文言和外语,比谁都聪明,就是好例子.如今的孩子却学了普通话、丢了方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学校以普通话为基本教学用语是正确的,但在教好普通话的同时,周末组织些唱山歌、讲故事的方言文艺活动,不也很好吗?

④只看到方言妨碍普通话规范是片面的.方言是通语分化出来的,也曾向通语输送有益成分;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利用对应还可帮助方言区的孩子学好普通话.例如,可告诉没有翘舌音的人,凡是方言或同声旁的字读“d”“t”的,就是翘舌音:都屠—者猪储署,迢貂—招召超绍。有的分不清“f”“h”,可指出,凡是方言或同声旁的字读“b”“p”的,只能是“f”;反饭贩—板扳,非匪痱—排悲;凡是同声旁的字读“g”“k”的只能读“h”;胡湖—古苦,混馄—昆棍.50年代方言普查后,各地都编过这类对应字表,可惜后来没用于教学。

⑤除了语音对应,方言词汇、句型和普通话不同的,也可以列表对照。例如:赶趟/来得及,长脚/高个儿,拐脚/瘸腿;斤半/一斤半,卖没了/卖光了,找不他到/找不到他。方言调查已近百年,材料积累不少,应经挑选后,把本地常见误读音、误用的方言词和方言句式,编成语文补充教材。此外,各方言的儿歌、童谣、谚语、故事、传说中,不乏语言精炼、意义深刻的精品,比如“不怕慢,只怕站”“日日守,年年有”“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敢拼才会赢”“兄弟同心,田土成金”“好天得存雨来粮”,把这些分类编注成册,让学生自学,既能学到方言,也能获得文化的教益。

⑥当然,留住乡音不光是学校的事.方言本是家传的母语,可许多家庭如今也不说了.有的家长怕影响孩子学普通话,家里不说“土话”.其实,为了学普通话而放弃方言,这是误解.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认知方法,多语人必有多样的思维.另外,不同方言也有共同的规律。南方方言爱说“他有去,我有来”,和英语中have的用法大体相当.古今汉语和南北方言,更是可以相互论证,比如闽语把“高、低”说成“悬、下”,普通话也有“悬崖”和“下策”的说法.

⑦除了学校和家庭,要留住乡音,社区也有事可做.这些年来,有些地方整治青山绿水,发掘旅游资源,修饰古树、草场、水磨、廊桥,唱山歌、吃农家菜,趣味盎然.城里人到“乡村一日游”听到难懂的方言还想探知奥妙呢.有些县政府为了传承本地文化,拨款请人编写方言志、俗语志,也能唤起乡思乡情.

⑧除了作为交际工具,方言还有艺术的形式——戏曲和曲艺.这些乡音饱含历史文化积淀,曾带给当地人精神的享受.现在,京戏、大鼓、快书、苏州评弹、泉州的梨园、穗港的粤剧等,虽不像过去那样流行,可一到国外,它们就绽放异彩.有的地方很珍视这份遗产,努力发掘加工,精心培养新手,让她继续焕发青春,值得钦佩和鼓励。

⑨现实告诉我们,要留住乡音,必须有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本文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11月05日 12版)

1.关于“留住乡音”的原因,下列选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方言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

B. 许多方言正在萎缩,山歌、童谣、谚语在青少年中逐渐失传,戏曲和曲艺抵挡不住流行音乐的冲击.

C. 组织些唱山歌、讲故事的方言文艺活动,有利于孩子学习普通话。

D. 一旦乡音荡然无存,模糊的乡愁便会淡出人们的记忆。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批老科学家小时候学方言和国语,长大又学文言和外语,比谁都聪明,这可以证明,高智商和学好方言之间有着必然联系。

B. 方言是通语分化出来的,也曾向通语输送营养,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存在相似之处,还可帮助方言区的孩子学好普通话。

C. 20世纪50年代方言普查后,各地编辑了方言和普通话的对应字表用于方言区的普通话教学.

D. 把各方言的儿歌、童谣、谚语、故事、传说中的精品分类编注成册,让学生自学,既能学到方言,也能获得文化的教益。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认知方法,多语人必有多样的思维,即使孩子在家说方言,也未必会影响孩子学习普通话。

B. 城里人到“乡村一日游”,政府为了传承本地文化,拨款请人编写方言志、俗语志,都能唤起乡思乡情。

C. 戏曲和曲艺饱含历史文化积淀,虽不一定流行,但通过努力发掘加工,精心培养新手,它们就一定会绽放异彩。有的地方很珍视这份遗产,值得钦佩和鼓励。

D. 要留住正在消失的乡音,学校应编订相关补充教材,家庭也不能为了学普通话让孩子放弃方言,社会也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唤起乡情乡思,总之必须由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②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③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海明威《老人与海》

④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簑烟雨任平生。    ——苏轼《定风波》

⑤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谈《边城》

⑥少无适俗的,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归园田居》

以上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的诗文句子,读了以上句子,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第一句,说明另外两处出现的问题。

一副副蕴含着传统家规家训的春联由县内知名书法家书写,并统一印制派发给县乡村三级领导干部,能让干部们秉清廉政风,持勤俭人家,贴在门楣,就能鞭策学生学习快速进步,就能帮助群众搞好邻里关系。

①不是贴了春联就能让干部们秉清廉政风。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节日意味着什么?有人回答,洋节是“买买买”,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答案,或多或少代表着一部分人对节日的刻板印象:消费和“舌尖”的盛宴。其实,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___________________。把过节理解为买和吃,无疑是对节日的一种粗暴解读。君不见,中秋月圆,我们会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期盼;重阳登高,我们会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牵挂;农历新年,又有多少人会汇入春运大军,“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节日,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这个问题我请教了许多人,都得不到解决,于是不耻下问,向先生您请教。

B. 可能是一时疏忽,你的稿子有几个不大通畅的语句,我斗胆作了斧正。

C. 林海正在草拟“失物启事”,他写道:“昨天我在教室丢失了一本《名言词典》,如有拾获。请从速交还。”

D. 我的一首小诗在《星星》上发表了,现抄寄给你,请雅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