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巷口的守望 余显斌 那是条小巷,江南常见的小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巷口的守望

余显斌

那是条小巷,江南常见的小巷。

巷子被粉墙夹持着,很深很深,深得如同岁月一样绵远悠长。巷子里铺着的细麻石子,也被岁月的齿痕打磨得光光亮亮。

一个老人静静地坐在巷子里,他背靠着墙壁,头发大部分已成白色,面色苍白,满脸皱纹,两眼直勾勾地望着对面墙壁。他是个瞎子。

巷子很静,偶尔的,有老太太买菜,提着篮子走过;有老头散步,拐杖敲着石子路,一路敲过去。然后一切又恢复了寂静,只有墙头几朵花儿,在零零散散地开着。

老人静静地坐在一条凳子上。一只大黄狗卧在他的腿边,间或叫两声,声音红铜一样亮,在巷中正午的阳光下跳荡着,一波一波的。

一个女人走来,看见老人。女人俯下身子问:“老人家,太阳很大,你怎么不回家?”

老人摇着头,他在等自己的儿子,儿子就是在这条巷子里走出去的,一直走向远方。走时,说他很快会回来的。现在,他在等那小子。老人嘟囔着,口水流下来。有人告诉女人,老人有老年痴呆,不听人劝。

女人走了,走了好远,回过头来,深深的巷子中,老人坐在凳子上,狗卧在他身旁,不时叫两声,苍凉,孤寂。女人再来时,是个秋雨天,树叶飘零,老人仍坐在巷子口,面前放着个碗,里面有零零落落的钱。

雨,丝绵一样细细密密铺下来。老人穿着一件破雨衣,黄狗卧在他雨衣下的一角里。细雨湿了老人的雨衣,湿了小巷,更湿了江南的天地。

老人在雨中打着盹儿,头一点一点的。

女人叹口气,悄悄走近,拿了些钱放在老人面前的碗里。老人一惊,醒了道:“山子,你回来了?”女人不说话,悄悄转身离去。老人侧了一会儿耳朵,长叹一声,摸着黄狗道:“不是的,是我做梦,梦见山子回来了。”老人的话,迅即被江南雨润湿,潮潮的。

再次经过时,已是江南的暮春。

老人面色灰黑,两腮塌陷,头顶上稀稀疏疏地长着能数得过来的几十根白头发,虽是坐在凳子上,但能看得出,他的腰弯得厉害,头挺着都有些艰难。和以往不同的是,他的身边多了根棍子。黄狗也不在了。

老人听到脚步声,侧着头问:“山子,是山子吗?”

女人涩着声说不是的,是过路的。然后放了些钱,转身轻轻走了。巷子中,只剩下老人,还有无边的雨,和雨里一声长叹。

当女人在信里告诉我这些时,我捧着信,泣不成声。

是的,我就是山子。女人,是我的一个同学。那个老人,就是我爹。

我从小巷走出,走向远处,走进监狱。临走时,为了不让爹伤心,我说:“爹,我出去一趟,不久就回来。”爹点头说,好,好,我等你。

可是,一个贪污十几万的人,怎么会很快就回来啊?

我读罢同学的信,暗暗发誓,我要早日回去,巷子中,爹在等我,在晴日雨天里等我,从没离去。

由于表现好,我获得减刑。

我出狱时,又是杏花春雨天,细雨蒙蒙地下着。我没有丝毫停留,拦了辆出租车,直奔巷子——爹日夜留守的巷子。

天青色的烟雨里,巷子中空空的,没有一个人。只有一个凳子,在雨中空落落的放着,已经淋湿。有过路老人告诉我,这凳子是一个老人的,他在这儿等他的儿子,可最终没有等到,倒在了这儿,闭眼前留言,凳子放在这儿,让儿子知道,爹在这儿等他,一直等着。

我站在那儿,泪水滑落下来。突然跪在凳子前,喊一声“爹,儿子对不起你。”

江南雨啊,扯天扯地地漫下来,遮住了天,遮住了地,遮住了仄仄的小巷。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    )

A. 山子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山子请求女人看顾老人、了解老人的境况,并且为了能回家看老人山子在狱中表现良好获得减刑。

B. 小说中的小巷狭长、悠远、寂静,老人在这里等待儿子,暗示了他无法排遣的无尽的孤独、寂寞、盼望和思念。

C. 老人静静地坐在凳子上,很少说话,很少动一动,像个泥塑,这说明他内心是平静的,他坚信儿子一定会回来看望自己。

D. 小说以很大篇幅描写老人等待儿子的过程,目的是突出老人在等待中饱受物质和精神上的煎熬。

2.小说开头写江南的小巷,有什么作用?

3.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说是老人,有人说是山子,你认为是谁,请说明理由。

 

1.B 2.(1)点明了老人所处的生活环境 (2)渲染了悲凉、沉闷的气氛(3)具有象征意义,深化小说主题(4)推动小说情节发展、暗示了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3.示例一:是老人,小说以很大篇幅写老人,老人的行为感动了山子,使山子在狱中表现良好而提前出狱,老人的苦苦等待其实是对犯罪分子的警示。 示例二:是山子,尽管小说前半部分山子没出面,但他是老人要等的人,这是对山子的侧面描写,整篇小说其实都是在写山子的心理变化。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A项,“山子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有误,小说的线索人物是女人,她关心着老人,也关心着狱中的山子,是她让山子知道了老人的境况。C项,从大黄狗的叫声中可以看出老人内心的焦急和不平静。D项,小说的主题是警示犯罪分子,他们的行为害人害己,还害了自己的亲人。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开头写江南的小巷,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小说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先找到这段景物描写,明确描写的中心以及景物的特点,“那是条小巷,江南常见的小巷。巷子被粉墙夹持着,很深很深,深得如同岁月一样绵远悠长。巷子里铺着的细麻石子,也被岁月的齿痕打磨得光光亮亮”,这段写景文字描写的对象是“江南的小巷”,这是老人所处的生活环境,为老人的活动提供场所;“很深很深”“细麻石子……”,这些内容渲染了沉闷的气氛,暗示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同时对情节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如下: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②映衬人物心情,烘托人物性格、心理;③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发展;④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人物命运,衬托主题。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分要点回答。一般的答题模式为:……具体描写了……景色,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揭示人物心境,……体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情节发展。比如本题中,因处于开头,故这段对江南小巷的描写,为人物的出场提供了场所,同时用小巷的特点来反映人物的心理,推动整个故事的发展。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对于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说是老人,有人说是山子,你认为是谁,请说明理由”,这是针对小说的主人公设问。考生首先应明确辨别主人公的方法,然后明确态度,从如下几个方面思考作答。一个角度是从人物所处的现实环境,看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二个角度是从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角度,几个人物间存在着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实写与虚写的关系;第三个角度是从情节的角度,是否能够成情节的波澜;第四个角度是从主题的角度,思考作者想表达传统的人性美、人情美。比如本文中,如确定“老人”是主人公,考生可以用词的多少、人物与情节以及其他人物的关联、主旨等几个角度思考;如确定“山子”是主人公,可以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内容表达等几个角度思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经》是中华文明最早成书的经典之一,里面有大量劳动场面的描写,浓缩了广大民众辛勤工作的身影。《国风》中最长的诗是农事诗《七月》,起首“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段描述,说的是周历九月时,妇女们就在为严冬准备粗布衣服,而农夫正月里就在修理农具,二月下地春耕,妻子小孩把饭菜送到田边地头,一片繁忙的景象。以下七段又用平铺直叙的手法,顺着农事活动的季节性,叙述豳地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过程和生活状况。农活一桩接一桩,根本没有歇息之时。虽然辛苦,但农夫懂得“人勤地生宝”的道理,对劳动从没有丝毫的抱怨。偶尔也能“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享用汗水换来的佳肴。辛勤工作在他们看来不仅是谋生手段,也是他们的存在方式。《芣苢》是一群妇女采集车前子时随口唱的短歌:“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劳动中一唱三叹,苦中有乐,后人平心静气地咏诵这些诗句,仍能感受到她们劳动中辛勤而欢悦的情感。当然,民众出于勤劳的本性,对不劳而获的贵族老爷总是看不惯的,《伐檀》中就有这样的质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尚书》是上古官府重要文献的汇编,反映底层民众生产生活状况的记载不多。提到辛勤工作之事,不少是指君王和官员勤于政务。不过,统治者对于民众的勤劳是高度认同的,甚至认为官员们做事要像农民种地那样勤劳才是正道。农民努力耕种才有好收成,勤政的道理与之相通。

    《仪礼》《礼记》是礼乐文明方面的经典,依然有反映民众勤奋劳作的记载。《礼记》中的《月令》就是逐月观察天文物候,敬授民时,以农事为中心排列十二个月事务的政令。其中对天子及百官的职事规定得非常具体,既不能春行冬令,也不能冬行春令,否则会遭受天灾人祸。

到《易传》问世,勤劳的价值更为哲学家所升华。在世人的眼中,大概没有比天体“运转混没,未曾休息”那样不舍昼夜、不知劳累的了,《周易·乾》因之借天象以发论,表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希望人们像上天不知劳累那样,始终保持自强不息的状态。自强不息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精神之一,而勤劳是基本点,没有勤劳,其他所有美德和人类理想无从谈起。勤劳由此成为中国人性格的底色,它对于社会的重要性,犹如空气、阳光之于生命一样不可或缺,似乎再也无须多加提及和论证了。

(摘自2017年4月22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伐檀》中的“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反映了民众看不惯不劳而获的贵族老爷,这是出于他们勤劳的本性。

B. 《诗经》里面有大量劳动场面的描写,浓缩了广大民众辛勤工作的身影。其中《国风》中的《七月》是最早的一首农事诗。

C. 我们能从“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等诗句中感受到农民在劳动中辛勤而欢悦的情感。

D. 《七月》中叙述了豳地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过程和生活状况,农活一桩接一桩,根本没有歇息之时,农夫虽然辛苦,但对劳动没有丝毫的抱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尚书》中虽然反映底层民众生产生活状况的记载不多,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统治者对于民众的勤劳还是高度认同的。

B. 《尚书》中提到辛勤工作之事,不少是指君王和官员勤于政务,因为它是官府的文献汇编。

C. 《七月》中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说的是周历九月时,妇女们就在为严冬准备粗布衣服、修理农具、下地春耕的繁忙景象。

D. 统治者认为官员们做事要像农民种地那样勤劳才是正道,因为他们懂得农民努力耕种才有好收成,勤政的道理与之相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记》虽是礼乐文明方面的经典,依然有反映民众勤奋劳作的记载,如《月令》。其中对天子及百官的职事也规定得非常具体。

B. 勤劳是中国人性格的底色,它对于社会非常重要,所以勤劳是基本点,没有勤劳,其他所有美德和人类理想无从谈起。

C. 在世人的眼中,天体“运转混没,未曾休息”那样不舍昼夜、不知劳累,是哲学家对勤劳的价值的升华。

D. 《月令》是以农事为中心排列十二个月事务的政令,认为春行冬令或冬行春令,会遭受天灾人祸。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有人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可又有人说:“狭路相逢勇者胜。”

关于这两句话(或其中一句),你有什么见闻或想法、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兰亭集序

①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③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书法史上,作者被称之为“___________”;《兰亭集序》被誉为“____________

2.文章第1、2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

3.对“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更何况生命的长短,随时变化,最终走向灭亡。

B. 更何况生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终都要死亡。

C. 更何况生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结于灭亡。

D. 更何况生命的长短,随时变化,最终归结于死亡。

4.“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5.简析本文的情感变化。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古诗文中空缺的部分。

(1)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书生意气,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悠悠我心。但为君故,__________。(《短歌行》)

(3)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户庭无尘杂,_________。(《归园田居》)

(4)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____。(《赤壁赋》)  

(5)苏轼《赤壁赋》中从侧面描写客之箫声幽怨感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6)三岁为妇,靡室劳矣。__________,靡有朝矣。(《氓》)

 

查看答案

 

《囚绿记》(节选)

①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

②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③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④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⑤可是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⑥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1.选文以作者对长春藤的感情变化线索安排行文:________→观绿→________,表现了作者对“绿”的酷爱之情。

2.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怎样的特点?写出其中两点并举例说明。

3.选文第④段对于“绿”在我案前生长,“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请结合选文说说你对“生的欢喜”一词的理解,并说说“绿”还可以用来象征什么?

4.选文第⑤段说“植物是多么固执啊”,从文中找出表现其“固执”的理由,并分析这样描写表现力长春藤什么精神品质。

5.下面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这句话是从侧面反衬我爱绿之深。

B. 第④段第一句“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是个过渡句,在结构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C. “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

D.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这句细腻地描写了青藤颜色的变化,真切地反映了作者对青藤绿色渐消的心急和怜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