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失楼台 王鼎钧 小时候,我最喜欢的地方是外婆家。那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失楼台

王鼎钧

小时候,我最喜欢的地方是外婆家。那儿有最大的院子,最大的自由,最少的干涉。偌大几进院子只有两个主人:外祖母太老,舅舅还年轻,都不愿管束我们。我和附近邻家的孩子们成为这座古老房舍里的小野人。一看到平面上高耸的影像,就想起外祖母家,想起外祖父的祖父在后院天井中间建造的堡楼,黑色的砖,青色的石板,一层一层堆起来,高出一切屋脊,露出四面锯齿形的避弹墙,像戴了皇冠一般高贵。四面房屋绕着它,它也昼夜看顾着它们。傍晚,金黄色的夕阳照着楼头,使它变得安详、和善,远远看去,好像是伸出头来朝着墙外微笑。夜晚繁星满天,站在楼下抬头向上看它,又觉得它威武坚强,艰难地支撑着别人不能分担的重量。这种景象,常常使我的外祖母有一种感觉,认为外祖父并没有死去,仍然和她同在。

是外祖父的祖父,填平了这块地方,亲手建造他的家园。他先在中间造好一座高楼,买下自卫枪枝,然后才建造周围的房屋。所有的小偷、强盗、土匪,都从这座高耸的建筑物得到警告,使他们在外边经过的时候,脚步加快,不敢停留。由外祖父的祖父开始,一代一代的家长夜间都宿在楼上,监视每一个出入口。

轮到外祖父当家的时候,土匪攻进这个镇,包围了外祖父家,要他投降。他把全家人迁到楼上,带领看家护院的枪手站在楼顶,支撑了四天四夜。土匪的快枪打得堡楼的上半部尽是密密麻麻的弹痕,但是没有一个土匪能走进院子。

舅舅就是在那次枪声中出生的。枪战的最后一夜,宏亮的男婴的啼声,由楼下传到楼上,由楼内传到楼外,外祖父和墙外的土匪都听到这个生命的呐喊。据说,土匪的头目告诉他的手下说:“这家人家添了一个壮丁,他有后了。我们已经抢到不少的金银财宝,何必再和这家结下子孙的仇恨呢?”土匪开始撤退,舅舅也停止哭泣。

等到我以外甥的身份走进这个没落的家庭,外祖父已去世,家丁已失散,楼上的弹痕已模糊不清,而且天下太平,从前的土匪,已经成了地方上维持治安的自卫队。这座楼惟一的用处,是养了满楼的鸽子。自从生下舅舅以后,二十几年来外祖母没再到楼上去过,让那些鸽子在楼上生蛋、孵化,自然繁殖。楼顶不见人影,垛口上经常堆满了这种灰色的鸟,在金黄色的夕阳照射之下,闪闪发光,好像是皇冠上镶满了宝石。

外祖母经常在楼下抚摸黑色的墙砖,担忧这座古老的建筑还能支持多久。砖已风化,砖与砖之间的缝隙处石灰多半裂开,楼上的梁木被虫蛀坏,夜间隐隐有像是破裂又像摩擦的咀嚼之声。很多人劝我外祖母把这座楼拆掉,以免有一天忽然倒下来,压伤了人。外祖母摇摇头。她舍不得拆,也付不出工钱。每天傍晚,一天的家事忙完了,她搬一把椅子,对着楼抽她的水烟袋。水烟呼噜呼噜地响,楼顶鸽子也咕噜咕噜地叫,好像她老人家跟这座高楼在亲密地交谈,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

喜欢这座高楼的,除了成群的鹁鸽,就是我们这些成群的孩子。我们围着它捉迷藏,在它的阴影里玩弹珠。情绪高涨的时候掏出从学校里带回来的粉笔在上面大书“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如果有了冒险的欲望,我们就故意忘记外祖母的警告,爬上楼去,践踏那吱吱作响的楼梯,拨开一层一层的蜘蛛网,去碰自己的运气,说不定可以摸到几个鹁鸽蛋,或者捡到几个空弹壳。我在楼上捡到过铜板、钮扣、烟嘴、钥匙、手枪的子弹夹,和邻家守望相助联络用的号角——吹起来还呜呜地响。整座大楼,好像是一个既神秘、又丰富的玩具箱。

它给我们最大的快乐是满足我们破坏的欲望。那黑色的砖块,看起来就像铜铁,但是只要用一根木棒或者一小节竹竿一端抵住砖墙,一端夹在两只手掌中间旋转,木棒就钻进砖里,有黑色的粉末落下。轻轻地把木棒抽出来,砖上留下浑圆的洞,漂亮、自然,就像原来就生长在上面。我们发现用这样简单的方法可以刺穿看上去如此坚硬无比的外表,实在快乐极了。在我们的身高所能达到的一段墙壁上,布满了这种奇特的孔穴,看上去比上面的枪眼弹痕还要惹人注意。

有一天,里长来了,他指着我们在砖上造的蜂窝,对外祖母说:“你看,这座楼确实到了它的大限,随时可以倒塌。说不定今天夜里就有地震,它不论往哪边倒都会砸坏你们的房子,如果倒在你们的睡房上,说不定还会伤人。你为什么还不把它拆掉呢?”

外祖母抽着她的水烟袋,没有说话。

这时候,天空响起一阵呼噜呼噜的声音,把水烟袋的声音吞没,把鸽子的叫声压倒。里长往天上看,我也往天上看,我们都没有看见什么。只有外祖母不看天,看她的楼。里长又说:“这座楼很高,连一里外都看得见。要是有一天,日本鬼子真的来了,他老远先看见你家的楼,他一定要开炮往你家打。他怎么会知道楼上没有中央军或游击队呢?到那时候,你的楼保不住,连邻居也都要遭殃。早一点拆掉,对别人对自己都有好处。”

外祖母的嘴唇动了一动,我猜她也许想说她没有钱吧。拆掉这么高的一座楼要花不少的工钱。可是,她什么也没有说。

呼噜呼噜的声音消失了,不久又从天上压下来,坠落非常之快。一架日本侦察机忽然到了楼顶上,那刺耳的声音,好像是对准我们的天井直轰。满楼的鸽子惊起四散,就好像整座楼已经炸开。老黄狗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围着楼汪汪狂吠。外祖母把平时不离手的水烟袋丢在地上,把我搂在怀里……

里长的脸比纸还白,他的语气里充满了警告:“好危险呀!要是这架飞机丢个炸弹下来,一定瞄准你这座楼。你的家里我以后再也不敢来了。”

这天晚上,舅舅用很低的声音和外祖母说话。我梦中听来,也是一片咕噜。外祖母吞吐她的水烟,楼上的鸽子也用力抽送它们的深呼吸,那些声音好像都参加计议。

一连几夜,我耳边总是这样响着。“不行!”偶然,我听清楚了两个字。

我在咕噜咕噜声中睡去,又在咕噜咕噜声中醒来。难道外祖母还抽她的水烟袋?睁开眼睛看,没有。天已经亮了,一大群鸽子在院子里叫个不停。

唉呀!我看到一个永远难忘的景象,即使我归于土、化成灰,你们也一定可以提炼出来我有这样一部分记忆。云层下面已经没有那巍峨的高楼,楼变成了院子里的一堆碎砖,几百只鹁鸽站在砖块堆成的小丘上咕咕地叫,看见人走近也不躲避。昨晚没有地震,没有风雨,但是这座高楼塌了。不!他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悄悄地蹲下来,坐在地上,半坐半卧,得到彻底的休息。它既没有打碎屋顶上的一片瓦甚至没有弄脏院子。它只是非常果断而又自爱地改变了自己的姿势,不妨碍任何人。

外祖母在这座大楼的遗骸前面点起一炷香,喃喃地祷告。然后,她对舅舅说:“我想过了,你年轻,我不留下你牢守家园。男儿志在四方,你既然要到大后方去,也好!”原来一连几夜,舅舅跟她商量的,就是这件事。舅舅听了,马上给外祖母磕了一个头。外祖母任他跪在地上,她居高临下,把责任和教训倾在他身上:

“你记住,在外边处处要争气,有一天你要回来,在这地方重新盖一座楼……”

“你记住,这地上的砖头我不清除,我要把它们留在这里,等你回来……”

舅舅走得很秘密,他就像平时在街上闲逛一样,摇摇摆摆地离开了家。外祖母依着门框,目送他远去,表面上就像饭后到门口消化胃里的鱼肉一样。但是,等舅舅在转角的地方消失以后,她老人家回到屋子里哭了一天,连一杯水也没有喝。她哭我也陪着她哭,而且,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清楚地感觉到,远在征途的舅舅一定也在哭。我们哭着,院子里的鹁鸽也发出哭声。

以后,我没有舅舅的消息,外祖母也没有我的消息,我们像蛋糕一样被切开了。但是我们不是蛋糕,我们有意志。我们相信抗战会胜利,就像相信太阳会从地平线上升起来。从那时起,我爱平面上高高拔起的意象,爱登楼远望,看长长的地平线,想自己的楼阁。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堡楼倒塌前,外祖母希望自己和儿子牢守家园,不同意舅舅离开; 堡楼倒塌后,外祖母认识到不能以家园来牵绊儿子的志向,同意舅舅到大后方去。

B. 文章多次写到鸽子,写鸽子在楼上“生蛋、孵化、自然繁殖”; 写堡楼倒后鸽子在废墟上“看见人走近也不躲避”,目的是表现人鸟之间和谐共处的关系。

C. 舅舅在枪声中出生,洪亮的啼哭使得土匪们都听到了,并停止了进攻; 土匪离开后,舅舅也停止了哭泣,这个情节具有传奇色彩。

D. 本文语言具有暗示性。里长来劝外祖母拆掉楼台时,“天空响起一阵呼噜呼噜的声音”,“呼噜呼噜的声音消失了”,暗示了抗战的背景。

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3.“楼台”对祖母有何意义? 试结合文章有关叙写进行解析。

 

1.B 2.要点:写出了楼台对自己的意义。它让“我”想起虽分离却互相牵挂的亲人,它让“我”相信抗战终会胜利,它让“我”获得心灵的力量,梦想建起自己的精神意志之楼。 3.要点:①堡楼安详和善,威武坚强,寄寓着外祖母对外祖父的思念;②几代人生活在堡楼周围,堡楼护卫了家族的安宁,是祖母安全感之所在;③年久失修的堡楼“果断又自爱”的倒塌,象征着没落家庭的自尊,催生了祖母重建家园、重振家业的希望。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此类题,通常考查对文章内容、语言、技巧等的把握。本题B项,“目的是表现人鸟之间和谐共处的关系”说法错误。故选B。 2.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是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能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一定要结合句子所在的语境,也就句子所在的上下文来理解。本题要理解的划线句子,在文章的结尾“那时起,我爱平面上高高拔起的意象,爱登楼远望,看长长的地平线,想自己的楼阁”,首先这句讲述楼台对自己的意义。文章前文写外祖母家有一座保护外祖母家安全的楼台。外祖父带领全家在楼台中与土匪战了四天四夜,舅舅在战斗中出生在楼台里,最终战胜了土匪。后来外祖父去世,楼台年久失修,大家都以各种理由劝外婆拆掉楼台。可是外婆就是不答应。在大家权外婆拆点楼台时,舅舅和外婆商量离开家去大后方,外婆不答应。一天夜里楼台自己坍塌了。外婆从中意识到自己不能用家园来绊住舅舅,告诉舅舅自己同意舅舅去大后方,去参加抗战,出去一定要争气。楼台的砖头自己不清理,等舅舅回来在原地建起一座新楼台。以后“我没有舅舅的消息,外祖母也没有我的消息”,所以结尾这句话说“那时起,我爱平面上高高拔起的意象,爱登楼远望,看长长的地平线,想自己的楼阁”是写出了楼台对自己的意义。它让“我”想起虽分离却互相牵挂的亲人,它让“我”相信抗战终会胜利,它让“我”获得心灵的力量,梦想建起自己的精神意志之楼。 3.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楼台’对祖母有何意义? 试结合文章有关叙写进行解析”,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主旨能力。答题时找出有关文中有关“楼台”的事件叙写,然后根据这些事件叙写分析“楼台”对祖母的意义。比如文章第一段写“金黄色的夕阳照着楼头,使它变得安详、和善……站在楼下抬头向上看它,又觉得它威武坚强,艰难地支撑着别人不能分担的重量。这种景象,常常使我的外祖母有一种感觉,认为外祖父并没有死去,仍然和她同在”,可以看出对于外祖母来说楼台安详和善,威武坚强,寄寓着外祖母对外祖父的思念。然后写几代人在楼台周围生活,特别是外祖父带领全家在楼台与土匪激战四天四夜,最后取得胜利,土匪退去。楼台保卫了家族的安宁,是祖母安全感所在。后来楼台倒塌了,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悄悄地蹲下来,坐在地上,半坐半卧,得到彻底的休息。它既没有打碎屋顶上的一片瓦甚至没有弄脏院子。它只是非常果断而又自爱地改变了自己的姿势,不妨碍任何人”,堡楼“果断又自爱”的倒塌,象征着没落家庭的自尊。祖母重楼台倒塌中领悟到不能用家园绊住儿女,答应舅舅去大后方,参加抗战。并要求舅舅在外面要争气,回来后重建楼台。所以楼台重建是祖母对舅舅重建家园、重振家业的希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心理学家测度逆反心理的题目中,有很多反映负面情绪的词汇: 反感、沮丧、厌烦、恼怒。这正是人在个人意志被剥夺和限制状况下的感受,同时也是逆反心理产生的重要原因。。

有人观察到,现在“老百姓”都变成了“老不信”,很多人自嘲为“屌丝”,对政府政策、对官员习惯性质疑,嘲弄专家为“砖家”。原本仅仅出现在幼儿和青少年期的逆反心理似乎渐渐进入了一种弥散期,成为社会心态的一种表征。为什么会出现“逆”和“反”的情緒及行为呢? 换言之,为什么我们现在的社会上逆反心态会变得常见呢?

逆反心理在学术研究中又称为“心理逆反”,被定义为“因妨碍具体行为自由的规章制度或要求而产生厌恶情绪反应”。当命令式的、绝对性的要求出现,并且限制了人们的选择时,就有可能出现逆反。网络上流行的“被XX”句式,例如“被开会”、“被幸福”、“被同意”、“被选举”、“被参与”、“被平均”等,就是表明了个体感觉自已的自由受到了某种威胁。此时,个体就很有可能作出违反规则的对抗行为和被禁止的行为。

逆反一般是在一种上下、主从、尊卑、强弱关系中发生的,如老师与学生、家长与子女、领导与员工等。意识到这类关系的对立,并且从情绪上表达这种对立,就可能形成逆反心理。这里就表现出逆反心理的另一个成分: 不服从。在现实生活中,社会需要传递社会规范,要求社会成员学习、遵守这些规范时,由家长对子女、教师对学生、长辈对晚辈、领导对员工、媒体对大众提出要求和训导。尽管这并不成为逆反心理的必然来源,但问题可能出在这种关系的固化和要求的不合理中。当社会结构固化、阶层之间无法流动时,在上层中就会形成一部分人永远处在优势、主动和控制地位的感觉,下层成员自身无力反抗,只能在某些事情上通过不理睬、不接受、不信任等不合作态度,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怎样消解逆反心理的形成机制呢? 对于成人社会中出现的逆反心态,可以先从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和群际关系做起。官与民、富与贫、上与下、老与幼等,都可以从尊重对方开始,调整已经出现的或潜在的对立关系。其次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学习沟通和协商。沟通不仅包括表达,也包括倾听。在这里,表达是立足于协商的表达,而不是下命令和训斥; 倾听是立足于协商的倾听,不给对方“戴帽子”、“打棍子”和“穿小鞋”。与此同时,社会结构的扁平化,减少上下位置感,也是消解逆反心理的途径之一。中国文化注重上下结构,在上位的人对在下位的人拥有指挥、控制、要求的权力,而在下位的人只能无条件服从。当人们长期和全方位地处在被他人和权威掌控的生活活中,可能形成逆来顺受的奴隶心态或者渴望赏赐的奴才心态。当人们产生被尊重的渴望和平等协商要求,但又得不到满足时,逆反心理的表达就会成为一种无意识的反抗。从这一点来看,建设一个“好的社会”是减少逆反心态的制度条件,一旦我们的社会成长为一个健康的、和谐的社会,逆反心态自然就会消解。

(杨宜音《逆反社会心态解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逆反心理在学术研究中的定义批评了“规章制度或要求”的不合理性。

B. 网络上流行的“被XX”句式,其实是逆反心理必然导致对抗行为的现实证据。

C. 当我们反感、沮丧、厌烦、恼怒时,说明我们可能已经产生了逆反心理。

D. 逆反心理可能形成逆来顺受的奴隶心态或者渴望赏赐的奴才心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结合社会现实,提出逆反心理何以成为常见社会心态的问题,引人思考。

B. 作者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用“戴帽子”、“打棍子”和“穿小鞋”的说法,从反面形象地说明表达的前提在于协商。

C. 文章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组织文章,结构清晰。

D. 末段从“形成机制”这一角度切入,梳理出消解逆反心态的对策,论述逐步深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原本只在特定时期出现的逆反心理似乎已经扩散到各个年龄层,说明逆反心理可能已经成为社会心态的一种表征。

B. 当社会结构固化、阶层之间无法流动时,下层成员自身无力反抗,就会通过不服从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C. 在师生关系中,只有老师对学生不下命令和训斥,才能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D. 从某个角度看,只要我们的社会成为一个健康的、和谐的社会,属于社会心态的逆反心理自然就会消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六一”儿童节是中国孩子盼望的节日,可不少青年却热衷“蹭六一”。“本宝宝的节日到了,你们准备好礼物了吗?”随着“六一”儿童节的到来,在许多社交工具聊天时输入“六一”等字眼,还会下起“红色气球雨”。越来越多青年人“蹭”入了“六一狂欢”的队伍。

请以“_____——致青年的一封信”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把标题补充完整,统一以“刘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某学校举行经典诗文朗诵晚会。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常常会报幕,在朗诵《岳阳楼记》之前,请你为主持人设计一段报幕词。要求:所写内容与《岳阳楼记》密切相关,衔接自然,至少引用《岳阳楼记》中的一个句子,字数80110。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我们的大脑容易被既定的观念限制,看似精明却往往漏洞百出。当我们在看世界时,_________,还是只是“间接”看到了世界呢?事实上,我们只是间接看到了世界。我们的各种感觉和经验,完全是大脑解码后传递给我们的产物。大脑通过感官,把外在世界的能量和信号转变成电生理信号,_________。我们所体验到的,就是这些由大脑产生的知觉意识。换言之,我们的知觉意识,完全是大脑创造出来的知觉假象,由于是大脑模拟的虚拟现实,__________。这就是大脑容易受骗的第一个原因。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我在北京参加干部培训班学习期间,有幸到老革命家朱仲丽的寓所接见了她。

B. 他接受采访时说:“我的这张玉照拍摄于2009年1月的一天,背景是我的家乡。”

C. 印度部队与巴基斯坦武装人员在边境爆发激烈冲突,巴军一高级军官被击毙。

D. 唁电:惊悉一代高僧性空长老安详圆寂,深感悲痛,谨此奉唁,望节哀顺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