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小题。 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典籍中,“天下”一语自先秦发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小题。

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典籍中,“天下”一语自先秦发轫,迄于明清,世代沿用,屡见不鲜。作为一个具有久远生命力的词语,它既有其一以贯之的基本词义,又伴随历史的演进而被赋予新的内涵。

在中国古代,“天下”一词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其间所反映的人文情怀尤其值得注意。先秦时期,“民”的因素已经被引入到“天下”的意义中。如《论语》中的“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孟子》中论述“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这里的“天下”是天下之人的意思,亦即天下的百姓。更为典型的是《孟子•梁惠王下》的记载,齐宣公问孟子:“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的“天下”无疑应当理解为“百姓”或“民众”,是我国古代“民本”思想所体现的以百姓为天下的观念。

这种思想发展至北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吟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一词的人文观念继续向前拓展。《岳阳楼记》所用“天下”一语,读者于其后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呼之欲出的“百姓”二字。身为北宋名臣,目睹日渐加深的内忧外患,国家命运、民生艰难每每牵动范仲淹的思绪,他还在《奏上时务疏》中不厌其烦地阐述:“以德服人,天下欣载;以力服人,天下怨望。”“勿为苛酷,示天下之慈也”“不兴土木,示天下之俭”“舍一心之私,从万人之望,示天下之公”。可以看出,“天下”一语固有的地域概念,已经明确地向人文领域拓展,这里的“天下”更多抒发的是一种强烈的忧国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是一种自觉的主体意识。

风俗文明概念的引入,是“天下”一词向人文领域拓展的最重要表现,这是由顾炎武的《日知录》来宣告完成的。《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代表作,该书卷十三以整整一卷的篇幅,对历代人心风俗演变进行总结,极具探讨价值。其《正始》一条中有“亡国与亡天下奚辨”的史料,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篇。文中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篇文字中所用“天下”一语,其内涵已经远远逾越“易姓改号”的历代王朝更迭,而是同“仁义充塞”“率兽食人”“人将相食”紧密联系在一起。何谓“仁义充塞”“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在顾炎武的笔下,就是明清易代酿成的道德沦丧、文化断裂及文明破坏造成的杀戮横行、相互残害。显然,《日知录•正始》中所用“天下”一语,已经不再为旧有的地域概念所能容纳,它讲的是数千年的古国文明,是中华民族深厚而久远的文化传承、价值追求。因此,《日知录•正始》发出的呐喊,尤其是“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的大声疾呼,不唯在当时激起共鸣,到了晚清,又经学人的改造,成为掷地有声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个字。

(节选自杨艳秋《地域空间与文化情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先秦时期,“民”的因素已经被引入到“天下”的意义中,在《论语》《孟子》中,有时“天下”就是“百姓”或“民众”的意思。

B. 自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吟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我们方可强烈地感受到“天下”中那呼之欲出的“百姓”的内涵了。

C. 在顾炎武笔下,“天下”一语,已经远远突破了地域概念的内涵,变成了数千年的古国文明,是中华民族深厚而久远的文化传承、价值追求。

D. 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典籍中,“天下”一词的内涵不断得以拓展,慢慢由一种地域概念发展成了一种具有人文内涵的概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将“天下”注入“百姓”或“民众”的内涵,表达的是以百姓为天下的观念,这是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一种具体体现。

B. 《岳阳楼记》所用“天下”一词,是对“天下”人文观念的进一步拓展,更多抒发的是一种强烈的忧国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是一种自觉的主体意识。

C. 明清易代酿成的道德沦丧、文化断裂及文明破坏造成的杀戮横行、相互残害,在顾炎武看来,这就是“亡国”的具体表现。

D. 引入风俗文明概念,也是“天下”一词中的人文内涵进一步拓展的表现,这是由顾炎武的《日知录》来宣告完成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传统文化典籍中,所谓“王者”、“贤者”,都应当是以“天下之人”为“天下”,能够让百姓心服,乐民之所乐,忧民之所忧的人。

B. 《论语》记载:“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这里的“天下”,就已经体现出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C.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谓“匹夫”的“责”在于坚守我们民族深厚而久远的文化传承、价值追求,而并不包括为某家某姓去守护权力。

D. 从先秦到明清,在我国传统文化典籍中, “天下”这一概念的内涵不断拓展,不仅仅是中华民族语文修辞的发展,更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不断升华。

 

1.B 2.C 3.B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B项,“自范仲淹在……后”错误,混淆时间范围,“百姓”的内涵在先秦时就已具备。原文“读者于其后可以强烈地感受到”的意思是指在“天下”这个概念背后,而不是指在有了这篇文章之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阿姨/大爷,真抱歉有了玻璃渣,您收拾的时候小心点。天凉了,您注意保暖……”日前,微博上一张特殊的纸条,引来不少网友的点赞。原来,有同学不小心打碎热水瓶,怕保洁人员清洁时割破手,于是特意在装垃圾的塑料袋上贴了纸条。有网友留言,有时候一张小小的纸条,足以驱散冬日的寒冷。记者辗转找到这位暖暖的纸条妹子,她姓刘,是沈阳工业大学广告专业的大一学生。小刘说:“想法其实很简单,热水瓶碎了,如果将玻璃渣乱倒,肯定会扎到别人,因此,不能因为热水瓶碎了,就把它随手一扔,人要对自己的东西负责。”小刘表示,之前她在网上看到不少保洁阿姨、大爷清理垃圾时被玻璃渣扎伤的新闻,当时就觉得挺心疼的。小刘告诉记者,结尾的暖心话完全是有感而发,这两天沈阳的气温挺低,她不止一次看到,大清早,保洁阿姨拿着湿抹布擦楼梯,也多次在棧下的垃圾桶旁看到,天黑时保洁大爷还站在那里弯腰收拾垃圾。尽管小小的提醒可能起不了多大作用,但是她想让他们知道,“他们的辛苦,学生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天冷了,学生们也关心他们冷不冷”。

(摘自2017-11-06《沈阳晚报》)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筛选整合信息,给“公共图书馆”下定义,要求不超过45个字。

公共因书馆是免费为市民服务的图书馆,一般由中央或地方政府管理、资助和支持。与专业图书馆不同,公共图书馆的馆藏大多是综合性的,读者成份也是多样的。它的服务对象广泛,包括各种职业、各种年龄和各种文化程度的读者,即所有的普通居民。它提供非专业的图书(包括通俗读物、期刊杂志和参考书籍)。这类图书馆也会提供社区活动的场所。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 不超过18个字。

冬至,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又称“冬节”,时间一般都在阳历的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每年时间不定。_____,所以和清明一样,被称为“活节”。冬至过后,太阳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北丰球的白昼慢慢加长,而夜晚渐渐缩短,正因为如此,冬至便成为历法上重要的节气之一。所以古人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意思______。冬至吃美食是人们过节的传统习惯,______;冬至吃汤圆,在江南很盛行;在北方,人们则是吃饺子。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我决定将本人已经见报和尚未发表之文稿共125篇汇编付梓,以飨读者。

B. 今日翻阅《读书》杂志,读到钱理群先生一小文《想起朱光潜先生》,心情大快。

C. 本公司虚左以待,若您答应屈就,我们深感荣幸并充满期待。

D. 爷爷,初次见面,这是我送您的见面礼,不成敬意,请您笑纳。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虽然班主任在开班会时再三要求同学们爱护教室环境,但是随手乱扔垃圾、人走关灯、在课桌上任意刻画等现象依然十分严重,令人担忧。

B. 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先后对某些大公司售后服务的“双重”标准提出质疑,这让那些公司陷入了巨大的舆论危机。

C. 中华民族是最爱惜生命的民族,无论是先哲的“未知生焉知死”还是老百姓“好死不如赖活着”都体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

D. “阳光体育工作”自实施以来,全国各地各类学校纷纷行动起来,集思广益,因地制宜,开展 形式的体育活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