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平方米的爱 王伟锋 冬子回到村里的时候,天色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平方米的爱

王伟锋

冬子回到村里的时候,天色已近黄昏。夕阳挂在低处的山脊上,像一枚熟透的秋柿,又大又圆,惹人馋。余晖把半边天空渲染得无比壮丽,流瀑般飞泻下来的霞光,映衬着远远近近袅袅升起的炊烟。

终于到家了!冬子深吸了一口山里熟悉的空气,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

娘已经接到了冬子要回来的消息,早早准备着儿子回家的第一顿饭。乡里的风俗:送行的饺子,接客的面。擀面条,可是娘的看家本领。面粉是自家地里的麦子磨的,和面时,娘还特意加了鸡蛋,将面团子揉捏了一遍又一遍,只为吃起来劲道。炒好的小鸡肉,配上清早采摘的新鲜野蘑菇,再淋上一勺子的小磨香油,那个香哟!这些,可是冬子小时候的最爱。那时候,家里虽然穷,但每个月,娘总要东拼西凑地做那么一两次,给儿子解解馋。

想起儿子小时候的馋样,娘忍不住噗地—下笑出声,两只和面的手,更加欢快地上下舞动起来。爹正往火塘里加柴,听到娘的笑声,也嘿嘿地跟着乐。

冬子脚步急切地进了家门,扯嗓子喊一声娘,又喊一声爹,喜得爹和娘几乎同时从灶屋里跑出来,一起看着冬子笑。娘麻利地解下围裙,要给儿子扑打身上的灰尘,被冬子笑着拦下了。爹颤颤巍巍地打来一盆水,让儿子洗手洗脸,边走边趔趄。冬子忙跑过去,接过水盆放地上,又搬个凳子给爹坐。

爹的腿脚不好,冬子考上高中那年,爹去百里外的小煤窑打工,刚去不到一个月,小煤窑冒顶,爹被砸伤了一只脚。虽经医生全力救治,终是落下了永久的残疾。想起往事,冬子的嗓子眼便堵得慌,觉得愧对爹娘。

如今,自己大学毕业在城里有了工作,也谈了女朋友,是该让爹娘过上好日子了。只是,眼下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婚房还没有着落。

冬子接替爹烧火,将火烧得旺旺的,红舌头一样的火苗欢快地舔着锅底。娘手巧,面条很快做好了,一家人围着火塘子,哧溜哧溜,响声四起。冬子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找到了儿时的感觉。

冬子几次想提起自己在城里买房的事,但看看娘鬓边的白发和爹布满沧桑的脸,只好欲言又止。那些早已打好腹稿的话语,分明在喉咙眼里蠢蠢欲动,冬子却卷着舌头,硬生生地把它们和着面条,吞咽进了肚子里。

前不久,女朋友看中了一套房子,两人找同事同学帮忙,该借的都借了,首付还差不少。两人拿出上中学时攻克数学题的劲头,算来算去,仍是无解。实在没辙,女朋友要他回山里找找答案。

吃过饭,一家人坐在炕上拉家常。娘问得多,冬子回答得少,嘴里“嗯嗯”应着,眼睛心不在焉地瞟着屋角的小电视。山里信号弱,电视画面蒙上了一层雾状的雪花。娘眼睛花,但心不糊涂,她看得出,儿子这次回来,有心事。这一点上,爹不如娘。娘不满地飞了一眼爹。爹却只顾着高兴,儿子回来了,不知道说啥好,就吧嗒吧嗒地抽旱烟,于是,只好一阵又一阵剧烈地咳嗽。

山里人休息早。冬子辗转反侧,枕着爹的鼾声,刚要入眠,女朋友的短信忽然来了,追问买房子筹款的事。冬子一下子睡意全無,折腾了半宿,才胡乱睡去。

鸡叫了三遍,冬子才起床。他帮着爹把猪圈塌陷的豁口重新和了泥巴垒好,又帮着娘挑拣她采摘的野生山药材。忙前忙后,买房子的事,冬子始终没有提。依照家里现有的情况,冬子觉得自己实在开不了口。

午饭,是香喷喷的荠菜馅饺子。吃过饭,冬子就该回城了。爹腿脚不方便,娘坚持一直把冬子送下山。漫山遍野的槐花开了,如云似霞。冬子怀揣心事,却无心欣赏眼前的美景。大道上的岔路口,娘突然收住脚,塞给冬子一样东西,然后急转身往回走。是一个鼓鼓囊囊的方便面袋子!不用看,里面装的是钱。那袋子是娘的钱包,她平时总宝贝似的带在身上。

冬子喉头一紧,想追上娘,把钱还回去。娘却笑着摆摆手,加快脚步,转眼间,隐在了槐花深处。

冬子仔细清点了一下,那些钱,居然有三千元。一张一张,全是娘积攒下来的辛苦钱,都熨帖地躺在袋子里。

只是,娘不知道,这些钱,在县城里买房,刚好够买一平方米。但,在儿子眼里,这一平方米的爱,铺展开来,便是整个世界!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的环境描写,既展现了山村的田园风光,也表现出冬子家地处山区,偏远贫穷,为后文冬子买房缺钱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B. 小说善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父亲“嘿嘿地跟着乐”“颤颤巍巍地打来一盆水”等细节,形象地表现出他的爱子之情。

C. 小说叙事巧妙,“眼下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婚房还没有着落”这一插叙,既交代了冬子回家的原因,也推动了后文情节的发展。

D. 小说中的母亲是一位吃苦耐劳、心思细腻、疼爱孩子的人,她猜出儿子有心事,竭尽所能帮助儿子,她无私的爱感动了儿子。

2.小说中的冬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小说以“一平方米的爱”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A 2.①善良、体贴、有孝心的儿子,对父母的爱心存感激,关爱父母,帮父母做家务事,面对难以解决的经济困难,他不忍增加父母的负担。②努力打拼仍压力重重的青年。他通过努力,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又在城里工作,却承受着生活方方面面的压力,感到无奈。 3.①统摄全文,小说围绕冬子回家筹集房款展开情节,内容紧凑。②凸显主题,“一平方米”的面积与父母无尽的爱形成强烈反差,表现了父母无私的付出和关爱。③激发阅读兴趣,“一平方米的爱”化抽象为形象,表达新颖。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题中,A项,环境描写“夕阳挂在低处的山脊上,像一枚熟透的秋柿,又大又圆,惹人馋。余晖把半边天空渲染得无比壮丽,流瀑般飞泻下来的霞光,映衬着远远近近袅袅升起的炊烟”不能看出“贫穷”,“为后文买房缺钱的情节伏笔”分析牵强。 2.试题分析:题干“小说中的冬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答题关键词“怎样的人”“合文章简要分析”,这是对小说人物形象的考查,答题时,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概括形成答案。由原文中“他帮着爹把猪圈塌陷的豁口重新和了泥巴垒好,又帮着娘挑拣她采摘的野生山药材。忙前忙后,买房子的事,冬子始终没有提”看出,他的“善良、体贴、有孝心的儿子,对父母的爱心存感激,关爱父母”;由“冬子辗转反侧,枕着爹的鼾声,刚要入眠,女朋友的短信忽然来了,追问买房子筹款的事。冬子一下子睡意全無,折腾了半宿,才胡乱睡去”可以看出他的“努力打拼仍压力重重的青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从《诗经》《三国演义》《红楼梦》到《阿Q正传》,从《奥德赛》《神曲》《复活》到《追忆似水年华》……面对这样一份书单,人们会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些声名卓著的文学经典。对于汇聚一个社会共同的文化经验以及民族身份的认同,文学经典拥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然而,尽管诸多文学经典业已进驻小学课本,“何谓文学经典”仍然是一个扑朔迷离的问题。很长时间内,人们不断试图寻找鉴别文学经典的普适标准或是建构一个标准化评估体系。

普遍主义者尝试寻求一种确定经典文本的普遍标准,可以用它来抗拒时代因素的干扰,希望遵循一套标准的操作程序即可锁定文学经典篇目。然而,迄今为止,人们无法从众多文学经典之中提炼某种文本结构的共同特征。从叙述模式、文本类型到语言的修辞、韵律,众多文学经典无法清晰地显现某种共享的内在结构。某种程度上,这种广泛的意愿背后隐含了巨大的焦虑——许多人没有信心论证古老或崭新的文学经典与眼前这个时代究竟有什么关系。如果文学经典来自某种无可争议的“本质”,众多烦恼即刻迎刃而解。一批人曾经倾向于求证,文学经典的普通特征在于显示种种高尚的美德。然而,这种考察多半劳而无功,四分五裂的价值观念至少表明:作家或者文学经典之所以如此伟大,绝不是因为皈依了哪一种高尚的道德理想。另一些批评家热衷于把文学经典的普遍性寄托在一些美妙的概念上。例如,“审美价值”“民族文化特征”等等。但是,这些判断的逻辑并未自给,人们很容易找到例子证明,符合上述特征的许多文学作品并未晋升为文学经典;更为难堪的是,这些概念无法摆脱历史的纠缠:所谓“审美价值”或者“民族文化特征”,没有一个历史的时空坐标几乎无从谈起。

有趣的是,计量公式与普适标志的缺失并没有影响社会的文学经典认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文学经典的辨认存在另一套标志。远在文学阅读开始之前,这些标志已经进入人们的视野。一个稚童不可能清晰地理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含义,但是,文化权威事先指定,必须诵读这些诗句。换言之,文学经典的标志不是保存于文本内部。而是显现于文本的外部位置——即一部文学作品在文化场域之中赢得的位置。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小学课本收录了一些文学经典,但目前鉴别文学经典的标准化体系还未建构起来。

B. 众多的文学经典在叙述模式、文本类型和语言的修辞、韵律等方面根本不存在共同特征。

C. 文学经典的普遍特征在于表现某种高尚美德,这是一批人考察诸多作品后得到的结论。

D. 现实中,大多数人常常用与批评家、文化权威关系不大的另一套标准来辨认文学经典。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围绕文学经典判断标准的确立这一问题,论述了标准确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B. 第一段明确指出了文学经典举足轻重的意义,并提出了本文将要进行论述的话题。

C. 第二段从批评家探寻经典文本普遍标准的历程,得出了判断标准难以确定的结论。

D. 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论述了文学经典的标志“显现于文本的外部位置”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人们能找到辨认文学经典的普通标准,那么文学经典与时代的关系就可能得到回答。

B. 诗歌《登高》成为公认的经典文本,是因为真实展现了杜甫艰难困苦中的家国情怀。

C. 若没有历史的时空坐标,那么作品的“审美价值”或者“民族文化特征”就几乎无从谈起。

D. 某一文学作品是否堪称经典,若难从文本内部判定,可从其在文化场域的位置去考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这个冬季,蓝天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成了主流。但与之同时,围绕“煤改气”的争议一下子多了起来。北方多个省份出现了天然气供应不足、煤气管道铺设跟不上等问题,群众无法取暖的事件时有发生。紧随其后,环保部于12月4日下发特急文件,要求坚持以保障群众温暖过冬为第一原则,回应了老百姓所关心的民生话题,在冬日里传递了暖意。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2017年,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收到有关网购的投诉量同比翻了一番。这些消费是在网上发生的,所以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火爆的网上促销活动致使商家服务、商品质量存在大量的问题。老年人不熟悉网络操作,就会落入购物欺诈陷阱中。在比,消协提醒广大网民,选择知名厂商,选择货到付款等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网购纠纷的发生。

①网上消费不一定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城市空间相当于一个壳,___ ,核是什么?是人。过去的城市是以人的尺度来设计的。中世纪的域市,是人走在里边的感觉,那时有了马车,____,也是人性化的。后来出现汽车,就产生很大的冲击。工业革命后,出现一种倾向,____,人文退居二线。城市里面更多的是对财富的欢呼,留给人的空间变少了。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手机静音模式对应的是不影响别人,勿扰模式则对应的是不叨扰自己。

B. 他是个可怜的孤儿,小时候承蒙我父母照顾,所以现在经常来看望他们。

C. 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

D. 宋代的文坛流派林立,名家辈出,李清照作为一位女性,有幸忝列其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