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俄勒冈州火山爆发 (瑞士)瓦•弗洛特 ①“喂,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俄勒冈州火山爆发

(瑞士)瓦•弗洛特

①“喂,是得克萨斯信使报社吗?我是贝德尔•史密斯。请立即记下:我永远难忘的俄勒冈州的这场经历,火山爆发……”

②“怎么回事?”新来的编辑沃克问道,“喂,喂,接线员!”

③“通往俄勒冈州的线路突然中断了,”电话局总机报告说,“我们马上派故障检修人员出发检查。”

④“大概要多久?

⑤“哦,您得作好一两个小时的打算。您知道线路是穿过山区的。”

⑥“完了!”沃克沮丧地说道,并沉重地跌坐在他的软椅上。

⑦“什么叫完了?”主编怒气冲冲地说道,“您是一名记者,还是一个令人丧气的半途而废的家伙?您不是已经收到报告了吗?俄勒冈州火山爆发!这一消息我们起码比《民主党人报》和《先驱报》早得到一小时。这一回我们可要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了!今天下午,当我们独家登出俄勒冈州火山爆发的现场报道时,他们会嫉妒得脸色铁青的。”

⑧主编从书柜里取出一卷《百科全书》,“我要让您看看这事该怎做!埃丽奥尔,请您作好口授记录的准备!现在,您这个也算是记者的人过来瞧瞧吧!这儿:俄勒冈……海岸地带……山脉……有了:道森城这一带有几座已经熄灭的火山……

⑨“噢,看来是这里。您把地图拿过去,抄下四周区镇的地名。”他跳了起来,猛地拉开通向印刷车间的门。

⑩“希金斯!您马上过来!给我把头版的新闻全部撤去!我要加进一篇轰动全国的报道!还有,这次要比平常提前一小时出报。”

⑪他叼起一支香烟,大步地在屋里走来走去。

⑫“您写下——通栏标题:俄勒冈州火山爆发!电话联系中断!贝德尔•史密斯为《得克萨斯信使报》作独家现场报道。

⑬“上午在俄勒冈州地区出现了极为可怕的景象,有史以来一直十分平静的巨峰巴劳布罗塔里火山(名字以后可以更正)忽然间喷发出数英里高的烟云。就这么写下去——这里是有关火山爆发的资料的描述,剩下的您就照抄好了,反正总是老一套。

⑭“您让沃克把熔岩可能流经的区镇地名读给您听。别忘了写一写人,诸如一个在最后一瞬间被救出来的孩子啦、一个拖着小哈巴狗的老妇人啦,等等。

⑮“最后:《得克萨斯信使报》呼吁各界为身遭不幸的灾民慷慨解囊。捐款者填好附列的认捐单,将钱款汇往指定的银行账号即可。若填上认捐单背面的表格,您同时还有机会以优惠价格订阅全年的《得克萨斯信使报》。这样您家里就有了一份消息最灵通的报纸。通过报道俄勒冈州灾难这一事实即已雄辩地证明,本报拥有最迅速、最可靠的信息来源。”

⑯排字机“咔咔”作响,滚筒印刷机里飞出一页页印张,报童喊哑了嗓子,布法罗市的居民们从报童的手中抢过一份份油墨未干的报纸,转瞬之间,当天的报纸全部售完。

⑰三小时后,通往俄勒冈的电话线路修复。电话铃声响了,沃克、主编和女打字员同时拿起耳机。

⑱“喂!是得克萨斯信使报社吗?”响起了贝德尔•史密斯的声音,“那好,请马上记录:我永远难忘在俄勒冈州的这场经历,火山爆发也不如此刻的吉米•布蒂德雷这般厉害,今晨他在富尔通拳击场频频出击,把俄克拉荷马的重量冠军瓦尔特•杰克逊打得落花流水。在第三局中他以一连串的上钩拳、猛击拳和凌厉而干净利索的直拳将对方击倒在地……喂……喂……您在听我说吗?您能听清楚我说的话吗?”

⑲“请等一下,贝德尔,”沃克说,“主编刚才晕过去了。”

(选自《读者》2010年第23期)

1.下面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大量运用人物语言。误会因人物对话中断而产生,真相由人物对话得以继续而揭示;为抢占报道先机,主编坐镇指挥,发号施令,其语言既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又让我们从中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B. 小说中,主编开始时叼着香烟编新闻的志骄意满和结尾听到真实信息后的“晕过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

C. 本文的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与作者巧设铺垫有很大的关系。

D. 作为报社的一员,沃克在听到通往俄勒冈州的线路突然中断的消息后,“沉重地跌坐在他的软椅上”,说明沃克缺乏新闻工作者的敏感性,这与主编的迅速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有人认为,小说标题中的“火山爆发”具有多重含义,请作简要分析。

3.请简要分析主编的形象特点,并谈谈这一形象的塑造有何现实意义。

 

1.D 2.(1)指地理学意义上的“火山爆发”,即主编所认为的发生在俄勒冈州的“火山爆发”;(2)用的是“火山爆发”的比喻义,即贝德尔以此来极力渲染吉米•布蒂德雷拳击的犀利迅猛;(3)也用来比喻《德克萨斯信使报》虚假的新闻报道,将会给报社带来“火山爆发” 般的灾难。 3.①形象特点:作为一个职业媒体人和职场老手,小说中《得克萨斯信使报》的主编对新闻有着敏锐的嗅觉,行事老辣干练,但是为了抢得新闻先机,他只凭片言只语便极富想象力地编造新闻,并借“灾害”谋私利,完全摒弃了应有的职业道德。②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该形象很好地影射、讽剌了现实社会中某些所谓的“行业精英”。他们对社会、对专业有深切的洞察,熟悉业内的游戏规则,在法律、商业与道德的边缘,游离漂移,显得游刃有余。但这些人急功近利,利欲熏心,没能坚守住应有的职业操守,往往落得可悲可笑的下场。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BD项考核手法,C项考核结构,其中D项,“沃克缺乏新闻工作者的敏感性”的解读有误,此处体现的是沃克对灾难发生后的悲天悯人和善良。 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小说的标题含义,注意结合文章得到情节答出表层含义,结合小说的主旨分析深层含义,表层的含义指指地理学意义上的“火山爆发”,即主编所认为的发生在俄勒冈州的“火山爆发”。深层含义为其比喻义,贝德尔以此来极力渲染吉米·布蒂德雷拳击的犀利迅猛;和《德克萨斯信使报》虚假的新闻报道,将会给报社带来“火山爆发” 般的灾难。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小题。

当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宋代诗人可以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但这座山峰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从而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宋诗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以题材为例,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这样宋人就很难发现未经开发的新领域,于是宋人在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继续向深处挖掘。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的开拓,主要是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比如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茶之诗。有些生活内容唐人也已写过,但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比如宋人的送别诗多写私人交情和自身感受,宋人的山水诗则多咏游人熙攘的金山、西湖。所以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再是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

在艺术上,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宋人惨淡经营的目的,便是在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宋代诗坛还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黄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既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也是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经过宋人的巨大努力,宋诗终于与唐诗并驾齐驱,成为古典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

正如钱钟书所云:“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宋诗与唐诗既各树一帜,又互相补充,成为古典诗歌美学的两大范式,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莫砺锋《宋代文艺高峰的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唐诗反映生活几乎无所不包,宋人只能在唐人的基础上继续向深处挖掘。

B. 宋诗选材趋向平民化,不再写盖世英雄或绝俗髙士,具有平易近人的特点。

C. 宋诗在艺术上的任何创新都是模仿唐诗、对唐诗风格进行陌生化的结果。

D. 宋诗追求平淡,在丰华情韵的唐诗之外创造了古典诗歌的又一美学范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围绕宋诗的艺术成就,重点论述了宋代诗人超越唐诗独树一帜的表现。

B. 对于宋诗的艺术风格,文章从两个层面展开论证并指出其与唐诗的不同。

C. 文章在论述中多次运用对比,展示了宋人不落窠臼、锐意求新的创新精神。

D. 文章先简述宋人面临的困境,再逐层论述其创新,最后总结宋诗的成就地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宋人对唐诗不是既学习继承又开拓创新,宋诗无法取得与唐诗并驾齐驱的地位。

B. 宋诗在艺术上的创新成果告诉我们:只有树立明确的参照对象,创新才能取得成功。

C. 开拓新领域、选择新角度、追求陌生化等等,都是创新之道,宋诗如此,其它领域亦然。

D. 宋诗整体风格趋同而许多诗人风格各异,可见追求整体的统一并不妨碍个体各展所长。

 

查看答案

写作

从下面两则材料中任选一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①城市的生活里处处充满限制:开车有速度的限制,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搭乘公共交通需要安检,支付或取款需要密码验证……这些限制常常令人觉得不方便,而一旦这些限制被“突破”,带来的却又并非全是自由和便利。

②2017年7月,阿里巴巴推出无人超市,刷脸进店结算,拿了商品就可以出门,智能化的操作让人倍感新鲜。10月17日,京东也宣布推出了无人超市和便利店。

有人说,这是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成功;有人说,这是科技以人为本的体现;有人却说,以后不需要人服务了,这是对人类的挑战;也有人说这是一种无聊的噱头,顾客有时购买的不仅是商品,也包括服务;还有人担心“无人商业”会败给国民素质……

 

查看答案

微写作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①学校进行“《论语》修身思想与现代社会青年成长”的论坛,请你准备一段发言,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要求:至少引用一句与你观点有关的《论语》原文。

②如果请你从《雷雨》《边城》《巴黎圣母院》三部作品中选择一个典型情节来设计一幅学校文学长廊的壁画,你会如何设计呢?要求:准确体现情节内容,有细节描写,简要解说设计意图。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孙姨和梅娘

史铁生

柳青的母亲,我叫她孙姨,曾经和现在都这样叫。这期间,有一天我忽然知道了,她是三四十年代一位很有名的作家——梅娘。

最早听说她,是在1972年底。那时我住在医院,已是寸步难行;每天惟两个盼望:一是死,一是我的同学们来看我。同学们都还在陕北插队,快过年了,纷纷回到北京,每天都有人来看我。有一天,他们跟我说起了孙姨。

“谁是孙姨?”

“瑞虎家的亲戚,一个特棒的老太太。”

“以前政治运动里被打倒过,现在连工作也没有。”

好在那时我们对政治运动已经有了理解。时代正走到接近巨变的时刻了。

“她的女儿在外地,儿子病在床上好几年了。”

“她只能在外面偷偷地找点活儿干,养这个家,还得给儿子治病。”

“可是邻居们都说,从来也没见过她愁眉苦脸唉声叹气。”

“瑞虎说,她要是愁了,就一个人在屋里唱歌。”

“等你出了院,可得去见见她。那老太太比你可难多了。”

那时我们都还不知道她是梅娘,或者不如说,我们都还不知道梅娘是谁:我们这般年纪的人,那时对梅娘和梅娘的作品一无所知。历史常就是这样被割断着、湮灭着。梅娘好像从不存在。一个人,生命中最美丽的时光竟似消散得无影无踪。一个人丰饶的心魂,竟可以沉默到无声无息。

两年后我见到孙姨的时候,历史尚未苏醒。

某个星期天,我摇着轮椅去瑞虎家——东四六条流水巷,一条狭窄而曲折的小巷,巷子中间一座残损陈旧的院子。我的轮椅进不去,我把瑞虎叫出来。春天近午时分阳光尤其明媚,我和瑞虎就在他家门前的太阳地里聊天。那时的北京处处都很安静,巷子里几乎没人,惟鸽哨声时远时近,或者还有一两声单调且不知疲倦的叫卖。这时,沿街墙,在墙阴与阳光的交界处,走来一个老太太,尚未走近时她已经朝我们笑了。瑞虎说这就是孙姨。瑞虎再要介绍我时,孙姨说:“甭了,甭介绍了,我早都猜出来了。”她嗓音敞亮,步履轻捷,说她是老太太实在是因为没有更恰当的称呼吧,转眼间她已经站在我身后抚着我的肩膀了。那时她五十多接近六十岁,头发黑而且茂密,只是脸上的皱纹又多又深,刀刻的一样。她问我的病,问我平时除了写写还干点什么?她知道我正在学着写小说,但并不给我很多具体的指点,只对我说:“写作这东西最是不能急的,有时候要等待。”倘是现在,我一定就能听出她是个真正的内行了:二十多年过去,现在要是让我给初学写作的人一点衷告,我想也是这句话。她并不多说的原因,还有,就是仍不想让人知道那个云遮雾障的梅娘吧。

她跟我们说笑了一会儿,拍拍我的肩说“下午还有事,我得做饭去了”,说罢几步跳上台阶走进院中。瑞虎说,她刚在街道上干完活回来,下午还得去一户人家帮忙呢。“帮什么忙?”“其实就是当保姆。”“当保姆?孙姨?”瑞虎说就这还得瞒着呢,所以她就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当保姆,越远越好,要不人家知道了她的历史,谁还敢雇她?

我写到这儿,再从记忆中去看那条小巷,不由得已是另外的景象——阳光暗淡下去,鸽子瑟缩地蹲在灰暗的屋檐上,春天的风卷起尘土,卷起纸屑,卷起那不死不活的叫卖声在小巷里流窜;一个伛背弓腰的老人在奋力地打扫街道。

孙姨有三个孩子,一儿两女。儿子和小女儿得的是一样的病,残酷的是,这种病总是在人二十岁上下发作。她的一儿一女都是活蹦乱跳地长到二十岁左右,忽然病倒,虽四处寻医问药,但终告不治。这样的母亲可怎么当啊!这样的孤单的母亲可是怎么熬过来的呀!这样的在外面受着歧视、回到家里又眼睁睁地看着一对儿女先后离去的母亲,她是靠着什么活下来的呢?靠她独自的歌声?靠那独自的歌声中的怎样的信念啊!我真的不敢想象,到现在也不敢问。

如今,我经常在想起我的母亲的时候想起孙姨。我想起我的母亲在地坛里寻找我,不由地就想起孙姨,那时她在哪儿并且寻找着什么呢?

又过了几年,梅娘的书重新出版了,她送给我一本,并且说“现在可是得让你给我指点指点了”,说得我心惊胆战。不过她是诚心诚意这样说的。她这样说时,我第一次听见她叹气,叹气之后是短暂的沉默。往事如烟,年轻的梅娘已是耄耋之年了,这中间,她本来可以有多少作品问世呀。

现在,柳青定居在加拿大。柳青在那儿给孙姨预备好了一切,孙姨去过几次,但还是回来。那儿青天碧水,那儿绿草如茵,那儿的房子宽敞明亮,房子四周是果园,空气干净得让你想大口大口地吃它。孙姨说那儿真是不错,但她还是回来。

她现在一个人住在北京。我离她远,又行动不便,不能去看她,不知道她每天都做些什么。有两回,她打电话给我,说见到一本日文刊物上有评论我的小说的文章,“要不要我给你翻译出来?”再过几天,她就寄来了译文,手写的,一笔一画,字体工整,文笔老到。

瑞虎的姐姐时常去看看孙姨,帮助做点儿家务事。我问她:“孙姨还好吗?”她说:“老了,到底是老了呀,不过脑子还是那么清楚,精神头旺着呢!”

    (取材自史铁生《记忆与印象》)

【注释】①梅娘(1920—2013):现代女作家,本名孙嘉瑞,多写婚姻恋爱题材,表达女性追求独立、自由的思想。上世纪40年代,与张爱玲有“南玲北梅”之誉。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个特棒的老太太”中的“特棒”一词是对孙姨逆境中生活态度的赞美,也是为了引起作者见她的兴趣。

B. “一个人丰饶的心魂,竟可以沉默到无声无息”表现出作者对梅娘的文学成就竟已不为人知的感慨和叹惋。

C. 作者“再从记忆中去看那条小巷”,看到的是自己现在对孙姨遭遇的理解,更是她因历史原因而多舛的命运。

D. 孙姨叹息之后的沉默充满了对自己身世遭际的无奈:现在已经是作者这一代作家的时代了,自己已经过时。

2.请概括初次见面时孙姨留给作者的印象。

3.作者为何会在文中提到自己的母亲?

4.本文的题目也作“回忆梅娘”。你觉得和此处的题目比,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查看答案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①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风飘飘而吹衣”写出“无官一身轻”的轻松。

②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用“策扶老以流憩,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诗人日常游于园中,时时昂首远望的惬意情景。

③身临天高水阔、秋霞绚丽之境,我们自然会联想到王勃《滕王阁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④庄子《逍遥游》中写大鹏起飞的广度和高度,充满了令人惊叹的想象力:“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

⑤《陈情表》中李密用“母、孙二人,________________,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道出母孙二人实难相离的苦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