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题文)附加题 说明:本题非必答题,答对加分,答错不扣分。 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

(题文)附加题

说明:本题非必答题,答对加分,答错不扣分。

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他的教育思想在后世深受推崇。22题中三则《论语》表现了他的三种教育理念,请写出分别与之对应的成语。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举一反三。 【解析】试题分析:①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孔子所说的这段话,表明了他诲人不倦的精神,也反映了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②孔子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材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③这里是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并不觉得一个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觉得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我想这是值得我们今天的老师在教学中思考和借鉴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将下面的文字抄写一遍。

①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

②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

③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论语·公冶长》)

注:①桴:木筏子。②由:仲由,字子路。③无所取材:意谓无可取之处。

【A】《论语》是孔子和弟子的语录集,细细读来,可以想象他们的神情、语态,揣摩他们的情绪、心理。请你阅读上面的语句,写一段文字描述对话情景。

要求:想象合理,人物形象生动,语言流畅,不少于150字。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

【B】孔子说,君子忧虑自己没有才能,不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自己的才能,别人的了解,你更关注哪一个?请结合阅读或生活体验,阐述之。

要求:观点明确,层次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15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野姜花

刘墉

(1)童年时离家不过百米就有一条小河,我常趁母亲午睡的时候去河里抓鱼。先一手拉着河边的野姜花,一手把竹畚箕伸到水里捞。那些鱼都很小,最大的也不过三公分,藏在畚箕缝里不容易看到,我就把畚箕扣在草地上用力拍,把小鱼【甲】(A. 震/B. 振)出来,再一条条捡起带回家。

(2)小河是瑠公圳的支流,水势顺着晴雨变化,有时正捞鱼,突然水流变疾,从膝盖一下子淹到腰,幸亏身边有【乙】(A. 坚固/B. 强韧)的野姜花,我只要抓紧她们的茎叶就能平安。据说曾有人在台风时落水顺流而下,也是靠着抓住岸边的野姜花,捡回一命。

(3)我常顺便采些姜花带回家,先把一块大石头上的坑洞加满水,再把小鱼放下去,用姜花点缀在四周。小鱼过不了两个小时就一条条肚子翻白,被我扔进水沟。手上洗不掉的腥味全靠姜花的馨香掩盖,才不被妈妈发现。

(4)跟父亲去新店溪边钓鱼,满山遍野的姜花,大概因为土壤肥沃,那里的姜花长得特别高壮,叶子薄薄宽宽又长长的,逆光看一片翠绿。风吹来,呼噜呼噜加上摩挲的音响,还有一股幽香。

(5)她们整株都是香的,叶子带着生姜的香味,可以包粽子;块根与食用的生姜看起来一模一样,据说能做糕饼。至于那白色,有点像蝴蝶的花瓣,既可以入菜,也可以泡荼

(6)野姜花的香味很淡很幽,不像“含笑”那样馥郁,也没晚香玉的浓重,倒有着梅花的幽。花少的时候似有似无,花多的时候也不令人【丙】(A. 昏醉/B. 沉醉)。一直到今天,还有六七岁时睡在父亲怀里,在溪边钓鱼的记忆。虽然闭着眼睛,睡着了,父亲怀抱的温度、姜花的阵阵幽香,和细细的沙沙的一波波溪水,都进入我的梦中。

(7)还有个记忆。父亲的钓友常用姜花叶片把鱼串起来,只见他们抓住姜花叶子逆方向扯。就能从茎上扯下一长条,再用那长条当绳子穿过鱼鳃,大概因为我感觉很残酷,所以印象深刻。

(8)所幸父亲钓到鱼,不是放到鱼篓就是先装进鱼网,再用块大石头压在浅水里,这样可以让鱼活着保鲜。记得有一回我好奇,走到溪边看,提起鱼网的一角,两条鱼不知怎么就溜不见了。我很紧张,觉得闯了大祸,怯生生地跟父亲说。他居然一笑:“跑了没关系!再钓嘛!”

(9)他这句话,我记一生

(10)父亲死后,我再没去过新店溪边钓鱼,也在不久之后搬离童年的那个家,只有在郊游的时候偶尔看见野姜花。但只要我去花市见有姜花,一定会买一把。可惜的是大概为了运输方便,花市的姜花都把长长的花茎剪掉,只剩很少的叶子。

(11)到美国之后,就更没机会见到野姜花了。只记得有一次去佛罗里达的迪士尼世界,在“动物王国”的水边见过一次。原以为这辈子跟姜花的缘分结束了,没想到。这两年我又拥有了姜花。

(12)那是因为我繁殖了许多君子兰,自己养不了,就拿去送给华埠的花店,没隔多久。花店老板【丁】(A. 居然/B. 忽然)抬来三盆花送我。一盆白兰花,一盆桂花,还有一盆姜花。

(13)我把姜花放在大花盆里,加上腐殖土,又模拟水边环境,在花盆下加个总是注满水的托盘,再把花放在向阳的南窗。虽然不及童年水湄的茂盛,我的姜花也能长到一百六十公分以上。而且就算冬天外面下雪,它们仍然常在屋里盛放。

(14)前年夏天姜花盛开,我在绢本上以工笔画了一幅野姜花。花用青墨勾勒,再在绢的正反面以“胡粉”和淡淡的黄绿表现花瓣。叶子很多,但我不用墨,也不勾轮廓.完全以不同的水绿表现层次。叶子的尖端和叶鞘,加了一点赭石色,形容焦黄的细节。因为在完美里加一点残破,更真实。

(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为【甲】【乙】【丙】【丁】四处分别选择恰当的词语。

【甲】_________【乙】_________【丙】_________【丁】_________

2.概括下面两组语句的内容,回答问题。

第一组:

野姜花的香味很淡很幽

叶子薄薄宽宽又长长的

我的姜花也能长到一百六十公分以上

第二组:

我只要抓紧她们的茎叶就能平安

既可以入菜,也可以泡茶

父亲的钓友常用姜花叶片把鱼串起来

第一组写的都是野姜花的_________(填1个词语)

第二组写的都是野姜花的_________(填1个词语)

3.文章第(9)段说:“他这句话,我记一生。”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4.作者与野姜花缘分匪浅。纵观全文,请分条概括作者与野姜花“缘分”的表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南宋]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①锦襜突骑:指锦衣快马。②娖(chuà):整顿,整饬。③胡(lù):箭袋。④金仆姑:古代有名的箭。⑤东家:邻家。

1.请结合上片的具体词句,概括辛弃疾的形象特点。

2.本词下片所叹,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下片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词句分条简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②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知胜负之所在。是美恶横生,而忧乐出,可不大哀乎!

③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⑤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苏轼《超然台记》)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糟啜醨             哺:吃

B. 美恶之,战乎中     辨:区别

C. 岁比不             登:登高

D. 齐桓公之遗         烈:功业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A. 美恶横生        修补破败

B. 求祸辞福          夏凉冬温

C. 自其内而观        人固疑余不乐也

D. 知胜负之所在    而忧乐出

3.下列划线句子大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

如果有值得观赏的地方,那么就都有值得快乐之处。

B. 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

追求灾祸,躲避幸福,难道是人们的心愿吗?这是外物蒙蔽人呀!

C. 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

铲去墙上雕镂的花纹,蔽身于粗陋的屋舍里

D. 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

4.结合文章第④段,请指出苏轼“超然”的表现,并简要分析。

5.用斜线“/”给下面文段断句。

故 画 竹 必 先 得 成 竹 于 胸 中 执 笔 熟 视 乃 见 其 所 欲 画 者 急 起 从 之 振 笔 直 遂 以 追 其 所 见 如 兔 起 鹘 落 少 纵 则 逝 矣 与 可 之 教 予 如 此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