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猎手之道 刘道福 听说收山多年的猎手老丁又要出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猎手之道

刘道福

听说收山多年的猎手老丁又要出山了,但这次不是去打猎。

老丁今年七十多岁,曾是方圆百里有名的猎手。但不知为什么,二十多年前的一天,他突然把那支跟了他多年的土枪一劈两段,金盆洗手了。

老丁枪法准,十枪九见物,只要在他的射程之内,无论什么猎物都很难逃脱。提起老丁,猎手们都竖大拇指。

那年春天的一个中午,吃过饭的老丁正坐在炕上打盹。突然听见八岁的孫子在外面喊:“爷爷、爷爷,天上有只鹰。”听说有猎物,老丁扑腾一下从炕上跳下来,睡眼蒙眬地提枪就往外走。到了外面抬头一看,可不,一只老鹰正在邻居家的场院上空瞄点儿呢,眼看着一只小鸡就要遭殃。这还了得?说时迟,那时快,老丁抬手就是一枪,之后吩咐孙子:“去捡吧,爷爷回屋接着睡会儿。”说完老丁转身进了屋,可还没等他坐稳,邻居大黑便气喘吁吁地跑了进来,哭丧着脸说:“丁叔啊!孩子正在放风筝,你咋给打下来了?”这件事后来虽然成了一个笑话,但老丁的枪法好却是远近闻名了!

老丁枪法好,口碑也好,这是乡邻们公认的。最主要的是老丁一直坚守猎手之道,尤其奉行“不吃子孙饭,不干绝户事”。除了不捡飞禽蛋之外,还坚持几不杀:怀孕在身的猎物不杀;嗷嗷待哺的幼崽不杀;国家保护的濒危动物不杀……另外,老丁从不吃独食,打了猎物,亲朋好友可以分享,同行更可以分享。

那年月,家家都很困难,过年都挺清淡,可唯独老丁家的饭桌上少不了各种野味。当然,老丁每年都要请乡邻们来做客,让大伙儿都见见荤腥,解解馋。因此,老丁人缘特别好,人们都很支持他。狩猎旺季,他整天待在山上不回家,他家的活儿乡邻们就帮着干。可不知为啥,二十多年前的那个冬天,老丁请乡邻们吃了一顿特殊的野味之后,就断然放下枪,不干了。

据说,从那以后,一提起打猎的事,老丁就闭口不言。

今年春天,电视里报道说本县最大的一个菱角泡(泡,方言,小湖。——编者注)让人给投了毒,毒死了很多鱼不说,还毒死了许多飞禽,其中还有国家保护动物,老丁气得几天吃不香睡不好,梦里总是出现一只瞪大了眼睛的棕熊。

“这还像话?政府禁猎多年,有些野生动物刚刚繁殖起来,就这么祸害,将来还不得绝种。我一定要把那个王八羔子抓住,免得他吃绝户食!”

“还用得着你,有政府呢!”乡邻们纷纷劝阻。

“不行,我一定要去,太可恨!”

“去吧,过去咱也……这回就算是将功补过吧!” 老伴欲言又止,看他一脸坚决的样子,虽然有些放心不下,可还是同意了。

背起行李卷,老丁跑到了五十里外的菱角泡,连续几天蹲守在那里,终于逮到了投毒的家伙,谁知竟是他的一个远房侄子。

“混账东西,政府不让养枪,你就下毒,你这招也太损了,这不是吃绝户食吗?”他要拉着侄子跟他一起去派出所投案。侄子一看是亲戚,嘴上像抹了蜜,好话说了千千万,可老丁还是执意要带他去派出所。软的不行,侄子只好来了硬的:“我下毒是吃绝户食,那你用枪打就不是吃绝户食?你的事要是抖出来,罪过也不比我轻!”老丁听了这话先是一愣,之后瞪圆了布满血丝的眼睛:“浑蛋,你自己做错了事还敢威胁我?我今天就是拼了老命也要把你送进去。”

老丁没有食言,他硬是把侄子送进了派出所。

侄子进去的第二天,派出所就有人就来到了老丁家……

那年冬天与棕熊的遭遇纯是一次意外,老丁本没想杀死它。棕熊向他扑来的时候,他只是下意识地做了一个防御性的动作,没想到枪响了,棕熊躺在血泊中,高高隆起的腹部让老丁一下子明白了为什么自己会受到攻击。同时,他也清醒地意识到,他破了规矩,坏了自己多年坚守的猎手之道。

(选自《小说月刊》2017年第10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交代了人物的身份,为下文叙述他阻止远房侄子毒杀国家保护动物埋下了伏笔。

B. 自从老丁在睡眼蒙昽中提枪打下邻居大黑的孩子放的风筝后,老丁的枪法好才远近闻名。

C. 小说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手段,将老丁这一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D. 作品语言平易朴实,特别是人物对话极具浓郁的乡土气息,又切合人物的形象特征。

2.猎人老丁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3.小说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掉?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1.B 2.①心地善良;②乐善好施;③坚守原则;④知错能改;⑤为人正真。 3.示例一:不可以。①删除该段文字,前文中许多交代失去依据,显得突兀;②这一段文字揭示人物行为改变的同时,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也升华了小说主旨。示例二,可以。①删除该段文字,不妨碍小说的完整性;②刪除这段文字,结尾更有意蕴,能给读者留下更多联想与想象的空间。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B项,老丁的枪法好在前文就已做过交代,这一情节只是一个佐证,并非从此“远近闻名”。 2.试题分析:题干是“猎人老丁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小说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要善于抓住作品中对老丁的肖像、语言、行为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并结合小说的情节进行分析。围绕老丁发生了很多事:老丁枪法准,十枪九见物,猎物都很难逃脱;老丁坚守猎手之道,尤其奉行“不吃子孙饭,不干绝户事”,不捡飞禽蛋,不猎杀怀孕在身的猎物,不杀嗷嗷待哺的幼崽,不杀国家保护的濒危动物……;困难年月,老丁每年都要请乡邻们来做客,让大伙儿都见见荤腥,解解馋;老丁人缘特别好,人们都很支持他。狩猎旺季,他整天待在山上不回家。老丁误杀怀孕的大棕熊之后,断然放下枪”;老丁执意把毒杀国家保护动物的远房侄子送去派出所接受惩罚……小说中这些有关老丁的事情叙述,足见老丁是一个心地善良、乐善好施、坚守原则、知错能改、为人正直、枪法极准的猎人形象。结合文中的情节,先分点概括出老丁的品质,再结合小说的情节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这意味着文学构思可以超越时空,不受任何拘束。王夫之则在《姜斋诗话》中指出:“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即极写大景,如‘阴晴众壑殊’‘乾坤日夜浮’,亦必不逾此限。”这意味着诗人能看多远,诗笔就延伸多远,不能超越视觉的阈限。这两种明显对立的说法,都有不少拥趸,因此诗歌中的距离便成了争议的焦点,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宋代王得臣在《麈史》一书中说:“白傅(白居易)自九江赴忠州,过江夏。有《与卢侍御于黄鹤楼宴罢同望诗》曰:‘白花浪溅头陀寺,红叶林笼鹦鹉洲。’句则美矣,然头陀寺在郡城之东绝顶处,西去大江最远,风涛虽恶,何由及之。”白居易虽然是大诗人,但是王得臣对他写的“白花浪溅头陀寺,红叶林笼鹦鹉洲”这两句诗颇不以为然。理由是头陀寺在城东绝顶处,距离长江甚远,再大的风浪也不至于把江上的浪花溅到头陀寺去。

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评价杜牧《江南春》一诗道:“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杨慎认为杜牧诗歌涵盖的“千里”范围非人之听力和目力所能及,所以想当然地认为杜牧诗歌原本是“十里莺啼”,今本作“千里莺啼”,乃“俗人添一撇”所致,于是很鄙夷地说道:“士俗不可医也。”对于杨慎的说辞,何文焕颇不以为然,他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批驳说:“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和杨慎的分歧,既有对诗歌主旨理解的不同,也和诗歌所涉及的距离以及涵盖的范围有关。

有道是距离产生美,但是以上几则诗话却充分表明了距离足以产生争议。假如穷根溯源作深层次分析,可以发现这些争议产生的原因在于以考据的思维和标准评价诗歌。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序里说考据只能断定“已然”,而文学艺术却可以想象“当然”和测度其“所以然”。以考据的尺子来衡量诗歌,难免方枘圆凿,争议自是不可避免。

其实,“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是说文学源于实际生活,并不意味着文学不能进行超越时空的书写。尽管文学来源于生活,但文学终究是对生活活能动的反映,可以视通万里、想落天外。而恰恰是诗评家的短视,使得诗歌所涉及的距离成了有争议的话题。

(摘编自朱美禄《距离的争议》)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引用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话意思是人们进行诗歌创作可以不受任何时空的拘束与限制。

B. 王夫之《姜斋诗话》中则认为诗歌构思创作,以人力视觉的极限为度,也就是写目力之所及。

C. 刘勰与王夫之对立的创作主张,在后世引起广泛争议,使后人在创作中非此即彼或莫衷一是。

D. 宋代王得臣在(塵史)一书中认为,虽然白居易是大诗人,但他的诗句也只是徒有其名而已。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由刘勰王夫之的诗话引出论题,然后紧紧围绕中心展开论述,最后两段概括分析“争议”的原因。

B. 文章第二、第三两段均以大量篇幅论证诗歌所涉及的距离的问题,表明这一问题历来受到诗评家高度关注。

C. 文章引用钱钟书先生《宋诗选注》的话表明了文学艺术不能简单用考据的思维和标准来进行评价的观点。

D. 文章前三段运用了例证、引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分析论述,使得论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白居易诗中的“头陀寺”建在长江边,那么王得臣就不会认为他的诗歌有不实之嫌了。

B. 何文焕认为杜牧的《江南春》—诗如果按照杨慎“目之所见”的主张修改,就会境界全无。

C. 如果诗歌创作都以“身之所历,目之所见”的标准来进行,诗人就写不出脍炙人口的诗作。

D. 诗歌所涉及的距离引起争议,源于诗评家过于重视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却忽略了髙于生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同学们,我们大家有的生活在城市,有的生活在农村。但不管你生活在哪里,你的周围肯定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着越来越多的变化。这些变化,有的是看得见的,有的却是看不见的。它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思考和感悟?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庭芳  [宋]苏轼

余年十七,始与刘仲达往来于眉山。今年四十九,相逢于泗上。洛水浅冻,久留郡中,晦日同游南山,话旧感叹,因作此词。

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故人惊怪,憔悴老青衫。我自疏狂异趣,君何事、奔走尘凡。流年尽,穷途坐守,船尾冻相衔。

巉巉。淮浦外,层楼翠壁,古寺空岩。步携手林间,笑挽攕攕①。莫上孤峰尽处,萦望眼、云海相搀。家何在,因君问我,归梦绕松杉。

[注] ①攕:同“掺”。手纤细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句“三十三年”既点明了与故人分别时间之久,也饱含了对各自生涯的无限感慨。

B. 词中“烟浪””云帆两个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终有一天能够实现的坚定信念。

C. “巉巉”明写山势峭拔险峻,暗写官场险恶;“攕攕”实写手的纤细,虚写情的脆弱。

D. “莫上孤峰尽处”既是词人对自己的告诫,也是对旧友的殷殷寄语,表达委婉含蓄。

E. 词的上片因事起情,下片缘景抒情,全词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炉,写作技法高超。

2.请赏析词的最后三句“家何在,因君问我,归梦绕松杉”的精妙之处。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神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中以枫叶凋零、秋气萧索寄寓凄苦落寞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中常常有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的名句,如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被贬而沦落天涯的孤独与无助的苦闷。

(4)李商隐在《马嵬(其二)》中将帝王往日夫妻恩爱场景与军队哗变停留不前的状况进行鲜明对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易简,字国宝,京兆万年人。性介特寡合。少好学,工诗。梁乾化中,邵王友诲镇陕,易简举进士,诣府拔解,友诲赠钱二十万。明年遂擢第,复隐华山。华帅李保衡复辟从事。逾年,尹皓代保衡,易简仍在幕府。会朱友谦以河中叛归庄宗,攻华州甚急,城中危惧,咸请筑月城以自固。皓恃勇不听,下令曰:“有敢复言者斩。”易简固请,乃许。板筑始毕,外城果坏,军民赖之。会夜不能攻,友谦遂遁去。皓卒,易简归田里。久之,召为著作郎,数月弃去。复召为右拾遗,上书忤旨,出为邓州节度推官。后唐同光中,遣魏王继岌伐蜀,以宰相郭崇韬为招讨使,辟易简为巡官,改魏王都督府记室参军。府罢,退居华阴,作《小隐诗》二十首并序以见志,好事者多传诵。秦王从荣闻而重之谓宰相冯道李愚曰易简有才岂宜久居外地即召为祠部员外郎改水部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晋初,赐金紫,判弘文馆、史馆事。晋祖为治务求速效,易简上《渐治论》以谏之,诏书褒答,以论付史馆。及废翰林学士,易简兼知内制,又拜御史中丞。晋祖在大梁,台省湫隘,易简奏举故事,一岁得元省钱二百万,缮治省署及造器物,号为举职。周朝讳“简”,易止名易。广顺初,迁礼部尚书。是冬,合三铨为一,令易简权判,俄改刑部尚书。周祖将亲郊,命判兵部,会册四庙,命为副使。周祖晏驾,为山陵副使。显德四年,告老,以太子少保致仕,归乡里。宋初,召加少傅。所居华阴,构一鸣堂、二品楼,优游自适。建隆四年四月,无疾卒,年七十九。子景让,进士及第,至尚书郎。

(节选自《旧唐书·王易简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秦王从荣闻而重/之谓宰相冯道/李愚日/易简有才岂宜/久居外地/即召为祠部员外郎/知制诘/拜中书舍人/

B. 秦王从荣闻而重之/谓宰相冯道/李愚曰/易简有才/岂宜久居外地/即召为祠部员外郎/知制浩/拜中书舍人/

C. 秦王从荣/闻而重之/谓宰相冯道/李愚日/易简有才岂宜久/居外地即召/为祠部员外郎/知制诰/拜中书舍人

D. 秦王从荣闻/而重之谓/宰相冯道/李愚日/易简有才岂宜/久居外地/即召为祠部/员外郎知制诰/拜中书舍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的统称,即殿试及第者之称。

B. 拾遗,唐代谏官名。武则天时置,分属门下、中书两省。杜甫曾任左拾遗。

C. 晏驾,对古时帝王倦于政事的讳称。晏,迟;驾,帝王之车;晏驾,帝王车子迟出。

D. 致仕,即交还官职,也就是指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乞骸骨等代指退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易简很有才华。考中进士,又能写诗,因而受到很多人的敬重。华帅李保衡征召他担任从事,同光年间伐蜀时,他又被朝廷辟为巡官。

B. 王易简性情孤傲,身经数朝,几度归隐。他的长官尹皓去世后,他就隐居了;在都督府任职时,都督府撤销后,他又隐居了。

C. 晋祖很赏识王易简。不仅下诏褒奖他,还把他写的论文交付史馆收藏,并让他兼管皇帝诏令的书写,而且还授予他御史中丞。

D. 后周朝廷也很赏识王易简。不仅让他担任礼部尚书和刑部尚书,周祖外出时,还让他兼管兵部事务,后又让他主管祖庙册封事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外城果坏,军民赖之。会夜不能攻,友谦遂遁去。

(2)晋祖为治务求速效,易简上《渐治论》以谏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