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改编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潘向黎:单纯到底,就是胜利 在潘向黎的...

(改编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潘向黎:单纯到底,就是胜利

在潘向黎的作品中,最常出现的事物也许是茶,甚至在报纸所开的专栏,也以茶为主题。和她对坐相谈时,她却只抿了几口矿泉水,笑说:“刚喝过太美的碧螺春,暂时受不了其他茶。”她最喜欢的茶,除了龙井、冻顶乌龙,还有贵州一种名叫“绿宝石”的茶。沉吟片刻后,她这样介绍“绿宝石”:“就像写得很好,却没多少人知道的作家,那种好处才让人惊喜。”茶所赋予人的细密温暖和萦绕在周身的淡淡香气,其实和她笔下文字的质感惊人地相通,也难怪她对茶如此倾心。

对于一个女儿来说,父亲的重要性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在潘向黎眼里,身为学者的父亲潘旭澜先生有着更多身份:父亲、启蒙者、最严格的导师、最深切的欣赏者、最知心的朋友。在父母的呵护下,出生在动荡年代的她并没有受到外界过多的污染。“父亲不忍心我读那些宣扬暴力、反人性的东西,常会抄一些唐诗宋词在纸上给我背诵,许多年以后,我才体悟到其中的教益。”文化饥荒的时代,父亲帮助她懵懂中树立了对于文学与人生的信念,并在她逐渐走上文学道路时一直不露痕迹地指点,直到如今她仍能清晰地想起父亲看似漫不经心的表扬——“我现在喝了酒,随便说说,你这个小说么,是还不差的。”父亲去世后,潘向黎曾一度陷入万念俱灰的低谷,对于生命的无力感使她停止了所有写作,写了一半的长篇小说也被束之高阁。决意“再也不写”的她却始终绕不过心里某种呼唤,直到许久之后,她才拾起勇气,重新开始书写,也许是“哀兵必胜”,一写却节节顺利,小说很快进入“自己在长”的状态,于是才有了现在的《穿心莲》。

“当时以为不写就会彻底轻松,没想到不写,人不开心,反而更累,到这时才知道,竟然是真的——不是文学需要我,而是我需要文学。”面对自己的首部长篇,潘向黎第一次有了写作的宿命感。

在某个读者自发组织的网络论坛上,最醒目的帖子是:你为什么喜欢潘向黎?回帖的人说:“因为温暖”、“很私人、很贴心”、“精致、睿智”、“细腻、让人能彻底安静”。这样的评价,已经持续了20年,最初读她作品的人,如今竟能和女儿一起共享。时光流转,她的风格却一直保持了下来。朋友眼里,潘向黎一直是个开朗善良的人。有人笑说,细腻、委婉、雅致、清淡……一切用来形容淑女的词,都可以被用于形容潘向黎和她的文字。但她又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淑女,而是像她笔下的人物一样,用单纯来对抗纷繁复杂的世界。

宁愿吃亏,宁愿傻,也要单纯。“我总相信,单纯到底就是胜利,这和智商与学识无关,而是一种生活的态度。”这似乎可以拿来为她笔下一个个鲜活动人的角色佐证:《我爱小王子》里的姜小姜、《无雪之冬》里的徐珊珊、《白水青菜》里的妻子、《永远的谢秋娘》里的谢秋娘……她们或面对世界努力微笑,或面对感情含蓄隐忍,在潘向黎的写作辞典里,永远不会出现暴戾与乖张,扭曲和粗俗,她对笔下的人与事总留存着一份善意。

有朋友说她的作品是最远离农村和底层的,是纯城市的产物,而城市生活人人熟悉没有新奇感,因此她在题材上“先天不足”。她的小说中也甚少出现宏大叙事的题材。在面对作品中是否缺乏苍凉感的提问时,潘向黎笑着说:“我知道我的笔下缺少沉重、粗粝,但是人们受的伤够多了,写作的人帮着疗伤多好,何必进行再一次的打击呢?”相对于震撼和沉思,潘向黎更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向读者提供一份舒缓和浸润。“每个人有不同的生存状态,他们对于文学的需求也各有不同,能对一部分人有用处,这不就是作品的意义么?”

品读潘向黎的小说,总有许多惊喜。她擅写细微之物,在对美好事物的细腻呈现外,时代、社会变迁在城市和人群身上留下的痕迹在她笔端多有展露,有些竟细到你无法察觉。她会在小说中埋藏某品牌的当季香氛,或是刚上市的特别适合人物的衣饰物品,只因为“对时代气氛和人物身份来说是恰如其分的”。不经意的背后,是大量的素材积累和考察。“那些功课,不需要人知道。但背后功课完整,我才能在小说层面上推进。蕴含在细节中的丰富性,才能将城市题材更逼真地展现,”在读到一些“女主角一律背LV的包,男主角只穿阿玛尼衣服”的“伪城市书写”时,她不禁哑然失笑:“他们所幻想的人物在城市里根本不存在,这样的小说,能够表现一个阶层人们的实际生活么?”

在潘向黎而言,对于社会的细部审视是永远做不完的功课。除了细部体察本身具有的美学价值外,她还认为:“这些对于时代变迁的大记录永远不缺人去做,而社会细节却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瞬息万变,若不记录下来,很快就会被历史淹没。”她说,“如今我们所感兴趣的民国时期,大量的细节已经很难真实还原。文学若不为当下存言,将来又怎样才能写出‘真实的现在’呢?”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语言简洁凝练,向读者多方位的展示潘向黎作品的特点和独特魅力的同时,也向读者展示了其性格特点。

B. 潘向黎善于品味生活,她体会到茶赋予人细密温暖和淡淡香气,因此在作品中,最常出现的事物是茶,她笔下字更充满茶一般的质感。

C. 宁愿吃亏,宁愿傻,也要单纯,这是潘向黎的人生信条,她相信,单纯到底就是胜利,正是这种生活的态度,成为她笔下众多鲜活的角色的佐证。

D. 潘向黎认为写作的目的在于帮着疗伤,更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向读者提供一份舒缓和浸润,对不同的生存状态以及对于文学的需求各不相同的人能有一定的用处。

2.为什么读者很喜欢潘向黎?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潘向黎在创作上的成功给了我们哪些启发?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1.C 2.①潘向黎和她的文字一样细腻、委婉、雅致、清淡,用单纯来对抗纷繁复杂的世界。②潘向黎一直是开朗善良的人,作品中的人物永远不会出现暴戾与乖张,扭曲和粗俗,她对笔下的人与事总留存着一份善意。③潘向黎擅长对于社会的细部审视,在对美好事物的细腻呈现外,时代、社会变迁在城市和人群身上留下的痕迹在她笔端多有展露,将城市题材更逼真地展现出来。 3.①他人正确的的引导:父亲的鼓励、帮助和指点,树立了她对文学与人生的信念。②兴趣和爱好:内心对写作的呼唤,使她有了写作的欲望;开朗善良单纯的性格,对人与事总留存一份善意,笔下人物生动鲜活。③后天的勤奋与努力:积累大量的素材并实地考察,善于审视社会的细部。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多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属于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范畴,题目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C项,“成为她笔下众多鲜活的角色的佐证”太绝对,原文为“这似乎可以拿来为她笔下一个个鲜活动人的角色佐证”。故选C。 2.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为什么读者很喜欢潘向黎?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通读文章,可以从文中筛选出“朋友眼里,潘向黎一直是个开朗善良的人。有人笑说,细腻、委婉、雅致、清淡……一切用来形容淑女的词,都可以被用于形容潘向黎和她的文字”“她笔下的人物一样,用单纯来对抗纷繁复杂的世界”“在潘向黎的写作辞典里,永远不会出现暴戾与乖张,扭曲和粗俗,她对笔下的人与事总留存着一份善意”“潘向黎更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向读者提供一份舒缓和浸润”“她擅写细微之物,在对美好事物的细腻呈现外,时代、社会变迁在城市和人群身上留下的痕迹在她笔端多有展露,有些竟细到你无法察觉”“蕴含在细节中的丰富性,才能将城市题材更逼真地展现”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简要概括读者很喜欢潘向黎的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改编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美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缺乏独立性,源自传统诗学追随儒家的政治功利主义和伦理实用主义。代表作是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此书以治国平天下式的雄心壮志,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诗学体系。开篇《原道》一章,便确立了“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的道统原则。这种道统诗学上承曹丕《典论·论文》所主张的的经世致用文学观,即所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下开文以载道之先河。唐代,韩愈提出“文以明道”;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宋儒周敦颐明确“文以载道”宗旨,都不过是《文心雕龙》顺理成章的延伸。由此可见,王国维和陈寅恪之于中国诗学缺乏独立的美学原则的感慨,洞见到了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非功利、非实用的审美传统始终阙如。

正是这种阙如,导致中国的诗学传统和文学传统总是无法进入精神层面,仅止于世俗的功用,越来越滑入俗世的纷争,功利的得失。“诗言志”沦为诗人得意或失意的宣泄;评话衍生出的小说,或聚焦于庙堂纷争的计谋较量如《三国演义》,或忘情于江湖造反的草莽传说如《水浒传》;更不用说《隋唐演义》《封神演义》之类的演义小说,既没有《山海经》神话中的阳刚,也没有《诗经》三百篇中的清纯。人的尊严,悲悯的情怀,君子有所不为、有所必为的底线,在这类文学中被小不忍则乱大谋、无毒不丈夫的厚黑原则取代,这种审美趣味造就一代又一代的草莽,制作出一个比一个暴虐的帝王,进而滋生出民族诸多难以治愈的心理疾病:诡计崇拜、暴力崇拜、权力崇拜等等。

在这样的美学背景下,《红楼梦》的问世是一场审美革命:从容推出女性崇拜、悲悯崇拜、拒绝功名崇拜。《红楼梦》的问世使这个民族的审美趣味,不再纠缠于生存博弈而具有纯粹精神的存在意味,从而在美学上回归《山海经》式的混沌和《诗经》国风所具的清纯,达成名副其实的文艺复兴。王国维指出:《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因为“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正如《红楼梦》写出悲剧本身已经具有美学革命的意味,王国维指出《红楼梦》的悲剧品质,中国诗学的眼界由此被打开,其意义绝对不下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从坚船利炮渐渐地知道了西方文明和西方文化。他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这与被《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调教出来的国民醉心于权谋和暴力的审美品味截然不同,而是关注人世间的苦难,并从宇宙的视野加以审视。

佛学的东渐,禅宗的兴起,在中国士大夫阶层引发了心灵的解放,终致中国诗学界异端突起。相对于李白急功近利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苏东坡信笔挥就的乃是心平气和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严羽的《沧浪诗话》顺流而至,藉禅宗之名,挑战《文心雕龙》的道统诗学,连同文以载道的诗学传统,但比起王国维、陈寅恪的美学思想,严羽在《沧浪诗话》里的诗学追求,不过小荷才露尖尖角。王国维和陈寅恪之于中国文化的独到贡献,不在于学问的博大精深,而在于识见和思想的不拘流俗。中国数千年文化之所以江河日下,不可忽视的原因在于审美上的疲乏。而王国维和陈寅恪的过人之处,则在于对这种审美疲乏的洞察。

(摘编自李劼《王国维、陈寅恪的文艺复兴意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诗学追随儒家的政治功利主义和伦理实用主义,使得美学失去独立意味,使得诗学和文学传统总是无法进入精神层面,止于世俗的功利。

B. 刘勰的《文心雕龙》确立了“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的道统原则,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诗学体系,影响了后世的文学理论作品。

C. 演义小说推崇的“小不忍则乱大谋”“无毒不丈夫”等做大事的谋略,其实正是中国文学传统讲求实用和功利、纠缠于生存博弈的具体表现。

D. 关注人世间的苦难,表现人的尊严和悲悯情怀,《诗经》的问世,不再只是宣泄得意或失意,不再纠缠于生存谋略,文学纯粹精神和较高的审美价值就得到了体现。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开启了文以载道的先河,韩愈、周敦颐等人丰富了这种理论,周敦颐明确了宗旨。

B. 在经世致用文学观的影响下。中国后世的演义小说既缺乏《山海经》神话中的阳刚,也没有《诗经》三百篇中的清纯,处于审美疲乏的境地。

C. 《红楼梦》以儿女情长式的女性崇拜、悲悯崇拜来拒绝暴力和权力,以彻头彻尾的悲剧来背离国人崇尚的乐天精神,在审美上带来了名副其实的文艺复兴。

D. 王国维重视文学的审美属性,不赞同文以载道,提出从宇宙的视野审视文学,打开了中国诗学的眼界,他之于中国文化的独到贡献,在于识见和思想的不拘流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民受《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等影响,崇尚权谋和暴力,进而滋生出民族很多难以治愈的病态心理,可见,文学对人们思想及社会影响的作用之大。

B. 宋儒周敦颐明确“文以载道”的思想,强调“文”是“道”的载体,文学功用在于承载、阐明、传达“道”,这一思想贯穿于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之中。

C. 佛学的东渐,禅宗的兴起,引发中国士大夫阶层了心灵的解放,严羽的《沧浪诗话》藉禅宗之名,挑战文以载道的诗学传统。

D. 王国维和陈寅恪以不拘流俗的敏锐眼光,洞察了中国文化中非功利、非实用的审美传统始终阙如的弊端,表明他们对中国文化具有批判精神,从而促进了社会道德的进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全国百家媒体开展“记录了不起的中国人”活动,记录选摘如下:

无锡地铁上,中学生金子添帮同学拿着饭团,不小心掉下后,跪下来用纸巾擦拭地上污渍;

24岁的陶津津失去了右臂,“我不想跟父母要钱,也不想让人笑话”,在村里建筑队一干就是五六年;

下雨了,环卫工人没地方避雨,路过的民警主动邀请环卫工人上车,环卫工人说,等雨小一点还要工作,于是,民警和他一起坐在后备箱避雨;

55岁的保洁员大叔,左眼几乎失明,右眼视力只有0.3,为了完成在孩子们面前跳好舞的承诺,把舞蹈动作画成分解图,一段段练,8个月后,他的舞蹈在网上热传,被网友称为“60后新生代偶像”

91岁的农村孤寡老人刘盛兰,17年几乎未尝肉味,17年未添一件新衣,用拾荒和省吃俭用的钱资助100多名贫困学生。

读了上面几则事例,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从中选取两三则事例来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请围绕“共享经济”提取5个关键词语。

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的先后出现,开启了我国共享经济模式。共享经济是社会上闲散资源的整合,与消费者的信息连接后,提供给消费者有偿使用,此种共享更多的是通过互联网来实现的。目前,共享经济已渗透到交通、住宿、餐饮等多个领域,日益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方式。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近30年来,各项政策的实施使我国基础教育取得长足进步,__,需要决策者注意:一是上层决策应把重点放在宏观把握上,__,给基层施行者以创造空间;二是应尊重教育规律,不应简单套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改革策略,因为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的事业,如果不尊重教育规律,__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各位老师对于学前教育所发表的管见让我受益匪浅,我也谈点自己的粗浅看法,请大家指正。

B. 我和朋友相约周末去看香山红叶,朋友却临时有事失陪,他连声向我说:“非常抱歉,请见谅!”

C. 为了小区邻里关系的和谐融洽,看到谁家有困难,我都会鼎力相助,我深信远亲不如近邻。

D. 在开封名家书画展上,某书法名家现场挥毫,并将作品赠予主持人,说:“拙笔一幅,敬请惠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