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瓦下听风 彭家河 瓦是乡村的外衣。 当再次提起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瓦下听风

彭家河

瓦是乡村的外衣。

当再次提起瓦的时候,我已远在他乡,多年没有回老家那个小山村。想起故乡,眼前还是当年离开时的景象。绿水青山不见苍老,而我却早生华发。

在延而舒缓的群山中,村落就像灌木丛,一簇一簇地分布其间。远远望去,几面灰白的墙壁和青黑的瓦顶在墨绿的草木间若隐若现,仿佛被弯曲山路串起的萌芦挂在重峦之中。看到了瓦,也就看到了家,心里就踏实了。

在乡下时,盯着瓦顶发呆的时候也不少.早年乡下没有通电,也没有多少书看,特别是感冒生病后,能做的事就只有躺在床上数檩子、橡子和亮瓦。川北多柏树,擦子都是去皮粗略打整的小柏树,橡子则是柏木板,年辰一久,灰尘和油烟就把檩子、椽子染成与老瓦一样的黑色。在漆黑的房顶上,只有几片亮瓦可以透些光亮进来,不过瓦上的落叶和瓦下的蛛网已让光线更加昏暗.亮瓦是玻璃制成的,能透光,但看不到瓦外的天空以及树木,要凭借瓦上的声响,才知道房顶上的过客。如果声音是一路“嘀、嘀、跨”地传过来,那一定是一只无聊的猫;如果是急促的沙沙声,肯定是心慌的老鼠在顺着瓦沟跑。更多的时候,只是听听瓦上难以理喻的风,听风在房顶与瓦说些悄悄话。

瓦与风总有说不完的话,人听到的,只是极少极少,瓦与风一般都是轻轻冢语。我想,他们谈论的,无非是坎上庄稼的长势啊、西河里的鱼啊、二帽岭上的花啊,因为每年春节前,我爹都要上房扫瓦,扫下的就是麦子、鱼骨头、小树枝这些。瓦仿佛是从不喜欢外出的主妇,风就是一年四季在外面闯荡的男人,一回来就带些外面的小玩意,讲讲外面的小故事,把瓦哄得服服帖帖。当然,有时候瓦与风也会吵嘴甚至打架,夜里总有些瓦从瓦楞间翻起来,与风纠缠,有的还从房顶上落下,摔得粉身碎骨。听到“啪”的一声刺耳脆响,瓦下的主人都会心头一紧,然后不问青红皂白,对着房顶就大骂风,肯定是风的不对,瓦成天默默不语任劳任怨,风过来一会儿,房顶就不得安宁,瓦还要跳楼寻短,难道不是风的错吗?这些,风能说得清吗?风可能受了委屈,一路呜呜着跑了。落下房顶的瓦摔得四分五裂,拋弃在路边。别的瓦仍然低眉信首,与属于自己的那一绺风继续私语,或许他们对风对瓦的性格早已习惯,总有几片瓦会与风一起私奔,也总有几片瓦会宁如玉碎。乡下的故事,不就是这样的吗?

瓦只要上了房,盖在檩椽上,往往就是一辈子。要么是仰瓦,要么是扣瓦,仰瓦要上大下小,扣瓦要上小下大。有时,房脊梁上还会垒一排立瓦。每一片仰瓦的大头都要压在上一片仰瓦的小头下,每一片扣瓦的小头都要压在上一片扣瓦的大头下,而且所有的扣瓦都要压住仰瓦的边沿,这样严严实实,一丝不苟,才能遮风挡雨,营造一个温暖的家。瓦有瓦的命运,瓦也有瓦的规矩,乡下人肯定早就读懂了这些。

一年当中,乡下人待在瓦屋里最长的季节就是秋冬两季。庄稼都收种完毕,梅雨时节或者霜雪天气,无所事事的大人小孩子就团聚在一起烤火做些家务。但更多的时候,我则喜欢钻进温暖的被窝,垫着枕头靠着墙壁看小说,这样身心都温暖如春。我在乡下教书时,有年在南充人民中路一旧书摊上买回了所有的《十月》等文学期刊。有一天,我合上杂志,听着瓦上风声,

突然明白,每一个人都在羡慕别人的人生,其实每一个人只能经历一种人生,通过小说,可以品味别人的酸甜苦辣,可以经历各种人生。一个人过好自己的人生,此生才有意义,重复或者模仿别人的人生既不可能也毫无意义。从此,无论是出入瓦屋豪庭、身居陋巷还是穿行都市,我都内心恬淡自信,对世间奢华,心如止水。

瓦下的孩子都一辈一辈长大,离开了瓦屋,走出了大山。估计都没有多少闲暇回一次老家,更没有多少机会再在瓦下静坐。我相信,每一片青瓦下,都沉睡着一粒怀乡的种子,总有一天,他们会在风中醒来,听听风中的故事。我相信,每一条都市大街上,都有来自乡下的孩子,总有一天,他们会怀念瓦下听风的日子。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01月10日24版,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段写故乡绿水青山不见苍老与自己早生华发对比衬托,抒发了故乡依旧在、年华易消逝的感叹。

B. “看到了瓦,也就看到了家,心里就踏实了”这句运用借代手法,表现了一个长久远居于他乡之人对瓦的亲切感,回故乡的迫切感。

C. 本文描写具体细致,表明作者对故乡生活十分熟悉,如凭借瓦上的不同声响就知道房顶上的过客是无聊的猫还是心慌的老鼠。

D. 结尾与开头呼应,写一辈一辈的孩子长大后走出大山、没有多少闲暇同老家,但相信他们终会怀念瓦下听风的日子,揭示了主题。

2.文中写听瓦与风说些悄悄话。瓦与风都说了些什么话?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

3.文以“瓦下听风”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B 2.地里的庄稼、河里的鱼虾、山上的花木等家乡田野的故事;一年四季外面社会变化的小故事;瓦与风彼此不理解而闹矛盾的故事。 3.①瓦是乡村建房的材料,是乡村的象征;②瓦是乡村的外衣,严严实实、一丝不苟盖在房子上,遮风挡雨;③瓦是乡村的守护者,默默不语,任劳任怨,营造一个温暖的家。④风是在外工作的人们的象征,有开阔的眼界,有广博的见识,或者有奢华的生活。⑤瓦下听风,就是听风在房顶与瓦彼此述说心里话,听到乡村内外有趣的故事,听出了一种怀乡之情;⑥瓦下听风,听出了一个人只能依据自己的特点,经历一种人生并过好自己的人生的道理,不重复或者模仿别人的人生。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此题A项考核语段的作用,B项考核文章的手法,C项考核文章的内容, D项考核文章的结构,其中B项,“回故乡的迫切感”错,联系原文“远远望去,几面灰白的墙壁和青黑的瓦顶在墨绿的草木间若隐若现,仿佛被弯曲山路串起的葫芦挂在重峦之中。看到了瓦,也就看到了家,心里就踏实了”,这里表明长久没回家,心里惦念着家,只要家还在,心里就踏实了。 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重点考核情节概括,情节概括往往概括物象的特征,事情的经过,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等,注意锁定文章的区位,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尤其注意文章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以及表达方式变换的句子。此题注意根据题干和“乡下的故事,不就是这样的吗”这句话找到答题的区位在文章的4、5两段,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更多的时候,只是听听瓦上难以理喻的风,听风在房顶与瓦说些悄悄话”“风就是一年四季在外面闯荡的男人,一回来就带些外面的小玩意,讲讲外面的小故事”“他们谈论的,无非是坎上庄稼的长势啊、西河里的鱼啊、二帽岭上的花啊,因为每年春节前,我爹都要上房扫瓦,扫下的就是麦子、鱼骨头、小树枝这些”概括“家乡田野的故事”“外面社会变化的小故事”“闹矛盾的故事”。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标题的含义的题目,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旨作答,此题注意分析“瓦”和“风”的特征,然后分析“瓦下听风”的含义。文中“瓦”表层是是乡村建房的材料,深层是乡村的象征,瓦是乡村的外衣;特的特征表面“严严实实、一丝不苟盖在房子上,遮风挡雨”,深层“瓦”是“乡村的守护者,默默不语,任劳任怨,营造一个温暖的家。“风”是在外工作的人们的象征,有开阔的眼界,有广博的见识,或者有奢华的生活。“瓦下听风”表层听到乡村内外有趣的故事,听出了一种怀乡之情;深层看“瓦下听风”,听出了一个人只能依据自己的特点,经历一种人生并过好自己的人生的道理,不重复或者模仿别人的人生。也就是文章的主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陆地边疆治理结构的调整

中国最早的边疆,是在陆地疆域内划定的。在整个王朝国家时代,边疆基本上就是不同于华夏族的其他民族群体生活的区域。有的学者指出:“在中国历史上,‘边疆’是一个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形成的概念。它最初只是泛指相对于中原地区的‘四夷’,其地域并不确定。”边疆治理尽管内容复杂且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是围绕处理族际关系而展开的,基本上是实行“内诸夏而外夷狄”的内外有别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实现了由王朝国家到民族国家的根本性转变,国家的边疆构架也随之而进行了调整。但陆地边疆治理中的“族际主义”传统并未根本性地改变,“族际主义”的取向仍然在延续甚至得到强化。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观念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则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陆地边疆,族际关系中的矛盾仍然是突出而典型的边疆问题,本身就十分复杂,同时还与其他的边疆问题纠缠在一起,并影响着其他边疆问题的解决。于是,处理族际关系问题成为了陆地边疆治理的主要内容。

21世纪以来,以“族际主义”为基本取向的传统的陆地边疆治理,与国家发展形势和要求之间的不适应性更加突出。一方面,随着国家发展形势和目标的改变,边疆的地理空间属性已经远远超越于传统的文化属性,而且还在继续增强。在这样的形势下,对边疆的地理空间属性的忽视会影响到国家发展和国家治理战略的定位。另一方面,陆地边疆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明显上升,已经从传统的边缘地带凸显成为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其支撑国家的对外战略、地缘政治战略和“一带一路”构想的作用日渐突出。

因此,必须抛弃陆地边疆治理中的“族际主义”取向,确立“区域主义”取向。具体来说,就是要改变把陆地边疆界定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或“民族地区”的思维和定位,把陆地边疆明确界定为国家陆地疆域的边缘性区域;在陆地边疆治理中,改变传统的以解决族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为主要内容的做法,把边疆视为国家疆域的边缘性区域,着重于解决这个特殊区域内的区域性问题;在组成中华民族的各个民族群体之间的差异仍然存在的情况下,族际关系中的矛盾和问题不仅会继续存在,而且会在陆地边疆发展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族际关系问题也必须纳入到区域治理的框架中谋划,在促进边疆巩固和发展的进程中来谋求族际关系问题的解决。

基于这样的目标定位,陆地边疆的治理也需要聚焦于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和稳定问题,尤其是这些问题突出的区域和时间,应该把处理这些问题作为陆地边疆治理的主要任务。除此之外,陆地边疆治理还必须注重发展问题、文化问题等,尤其是要注重解决边疆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如反贫困问题、建设问题、交通问题、基础设施问题、与周边国家的交往问题等。与此相适应,寻求妥善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和方式,应该成为陆地边疆治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选自2017年《新华文摘》第1期,作者周平,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的边疆,是在陆地疆域内划定的,在王朝国家时代,边疆治理内容非常复杂。

B. 新中国成立之初,边疆“华夷之辨”观念深,它本身复杂,还与其他边疆问题相纠缠。

C. 21世纪以来,“族际主义”取向的陆地边疆治理,开始与国家发展形势和要求不适应。

D. 边疆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尤其要注重解决,如反贫困、交通、基础设施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的学者”的言论论证了王朝国家时代边韁基本上就是非华夏族的其他民族生活的区域的观点。

B. 文章分析“华夷之辨”观念根深蒂固、族际关系中的矛盾突出来论证“族际主义”得到强化的观点。

C. 文章以边疆的地理空间属性、“一带一路”构想来论证“族际主义”取向与国家发展不适应的观点。

D. 文章论证了必须抛弃陆地边疆治理中的“族际主义”取向,确立“区域主义”取向的中心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項是(  )

A. 逐渐形成的中国边疆概念,最初泛指地域并不确定的相对于中原地区的“四夷”之地。

B. 把陆地边疆明确界定为国家陆地疆域的边缘性区域主要是为了解决族际关系问题。

C. 陆地边疆治理的主要任务是处理突出的区域和时间发生的民族、宗教和稳定问题。

D. 族际关系问題将长期存在,欲巩固和发展边疆,须将之纳入到区域治理的框架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出现过这样一个案件:一名男子在半夜洗劫了不慎掉下露台受重伤而毫无反抗能力的女子,却不忍女子伤重而亡,于是报警后才离开。但事件的经过被附近的监控摄像头拍摄下来,警察成功抓获这名男子并起诉。最后在经过长达四周的激烈辩论和商讨后,法庭做出该男子无罪释放的判决。

法官的判决中有这样的话: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脆弱和阴暗的一面,对于拯救生命而言,抢劫财物不值一提。我宁愿看到下一个抢劫犯拯救一个生命,也不愿看见奉公守法的无罪者对他人所受的苦难视而不见!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文体为议论文,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国务院日前批复,自2018年起,将每年8月19日设立为“中国医师节”。“中国医师节”的设立,对于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形成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医患矛盾。医患矛盾解决了,医生整体收入水平就会有大幅度提高,医生就会成为社会上最受尊重的职业。

①“中国医师节”的设立,不一定从根本上解决医患矛盾。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

光是一种电磁波,人类肉眼只能看到波长在380—780nm之间的光,称为可见光。___,会对人的视觉细胞产生一定的刺激,引起视觉神经一定的反应,视觉神经再将此信号传递给大脑,经大脑分析后 _______。不同波长的光进入人眼后,对人的视觉细胞产生的刺激不同,____,从而来判定具体的颜色。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询问:家严大人今年高寿?多年不见,甚为挂念,过两天我一定登门看望。

B. 书信:毕业之后,学生垂念恩师。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C. 请柬:新居落成,我明天搬迁,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D. 通知:兹定于6月5日下午3时在报告厅召开高考考务会,请全体工作人员按时参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