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堂 号 袁炳发 听母亲讲,我们家从山东东平闯关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堂  号

袁炳发

听母亲讲,我们家从山东东平闯关东落户黑龙江时,发生过一件事。

当时父辈兄弟三人奔扑同乡至黑龙江苇子沟,立足未稳,即遭遇水灾,全镇子人陷入困顿,几乎家家缺吃少穿。

一天深夜,我家邻居、造纸厂的会计张爷,突然被鸡叫声惊醒,以为黄鼠狼又来吃鸡,便手拎棍棒冲出门。

月色之下定睛一看,哪是什么黄鼠狼,是一窃贼在鸡窝行窃。此时窃贼也听见门外的动静,慌乱中弃物而逃。张爷将其所遗之物拿进屋中,亮灯一瞅,是个布袋子,里面装着张爷家两只芦花母鸡。

张爷把母鸡放出之后,凑近灯下细看布袋子,发现上面印着三个大字“敦本堂”。张爷想起,前些日子我大伯去他家借一斗玉米,正是用的这个袋子!

听母亲讲这件事时,我还小,对“敦本堂”三个字不甚明白。上小学一年级后,父亲告诉我,“敦本堂”是我们这一支袁氏的堂号。那时候,家族堂号是一个标识或者说符号,更是一个家族自我建设的动力,也就是家风和对外立身的信誉。

翌日一早,张爷拿着空袋子来到我们家,也不说话,将空袋子掷于地上,瞥我大伯一眼,鼻子哼了一声,扭头走了。

我大伯见状,傻眼了,马上让我父亲去看下自家的布袋子在不在。

当我父亲告诉大伯,我们家的布袋子的确不在了时,我大伯当时就哭了,说,这人丢不起呀!

我父亲说,丢什么人,又不是我们干的,袋子是让人偷走了。

我大伯说,谁知道是怎么回事呀?咱们百口难辩!

我大伯哭得很伤心,感觉对不起老祖宗,没有保护好家族名声。说着,就安排我父亲和叔叔收拾东西,回山东老家东平去,不在此处丢人现眼了。

我父亲急了:我们是敦厚本分之家,不能就这么不明不白地受冤屈。父亲掉头出去了。

父亲要把这件事调查明白!

事件发生时,正是阴历九月初,早晚有霜冻。夜间野兽出洞都会留下足迹,人畜如果晚间出来,踩出的痕迹也会像石膏一样凝住。我父亲在路上仔细查看,循着一趟可疑的足迹追出镇子,一追就是十几里地,追到了另一个屯子。那天半夜时分,我父亲带着两个人回来了,一个中年男人,一个十几岁的半大小子。三人直奔张爷家。

原来,偷鸡的是那个十几岁的半大小子,中年人是他的父亲,一起过来赔罪来了。

这件事的结果不言而喻,我们家和张爷家的嫌隙弥合了。这件事的发生,非但没有给我们家族抹黑,反而赢得了许多好名声,苇子沟的人一下子就接受了我们家。

我们家以敦厚本分立家,赢得了远近邻居的信任。这件事之后,张爷在造纸厂的厂长面前,极力举荐大伯哥仨到纸厂上班。

哥仨到纸厂上班后,专选苦脏累给钱多的活干,两三年间,就挣得一份不错的家业。而且,当时从山东来时,只有大伯一人娶亲,经过几年打拼,我父亲和叔叔都娶到了一位好姑娘。就这样,我们家不仅没有退回到老家山东,倒是深深扎根在黑龙江了。

扎根之后,大伯在正堂的一张桌子上,把祖辈牌位供上,并把堂号“敦本堂”三个字的横幅挂于牌位上方的墙上。其后,虽然历经世事沧桑沉浮,堂号始终静默地守候在那里。

直到后来,我们家的牌位、堂号被一群人强行掷于火堆,焚烧一尽。为了保护堂号,大伯的一条腿也被他们打伤致残。

而后,大伯每天都郁郁不乐。又几个月后,大伯去了趟县城,家里人不知他去干什么,问他也不作答,只是从他舒坦的面容上,猜测他可能是到县城做了一件大事。

这个谜,直到大伯去世时才解开。

那天,病中的大伯奄奄一息,大伯母给大伯换寿衣,当大伯母除去大伯身上的旧衣时,我们袁氏家族的大人小孩,都在他的前胸看到了刺上去的三个字——敦本堂。

大伯母急忙问大伯:那次你去县城就是刺字去了吗?

大伯吃力地点点头之后,长嘘一口气,就咽气了。

……

时隔多年,回想自己为官多年,竟一尘不染,这才猛然惊觉——其实,大伯前胸上的那三个字,早已扎在我心里的最深处了。

(选自《安徽文学》2017年第6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多用第一人称直叙句,既可以展现“我”的内心世界,又使文章更具真实感。

B. 张爷因误会而对“我们家”失望,误会消除后又极力帮助“我们家”,爱憎分明。

C. 作者善于通过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等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D. 父辈们坚守与保护,才使得“我们家”优良家风得以传承,并深入人心。

2.本文中的“大伯”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

3.从本文看,“敦本堂”这个堂号是怎样一步步深入“我们家”的? 请简要分析。

 

1.A 2.①贫困而有闯劲,勤劳能干。②爱惜家族声誉。③敦厚本分。④执着坚守,知耻而勇。⑤是个闯关东的家族长者。 3.①印在布袋子上,随着兄弟三人走东闯西。②挂在祖宗牌位的上方,为保护它伯父残废了一条腿。③刺在伯父胸口,在伯父临终前被发现。④扎在我心里最深处,为官多年,一尘不染。(答:践行在实践中,父亲践行敦厚本分的家风,坚持要找出偷鸡“真凶”。也算1点)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题中,A项,“多用第一人称直叙句”错误,文章多用转述句,例如文章中“当我父亲告诉大伯,我们家的布袋子的确不在了时,我大伯当时就哭了,说,这人丢不起呀!”“我父亲说,丢什么人,又不是我们干的,袋子是让人偷走了。”“我大伯说,谁知道是怎么回事呀?咱们百口难辩”。 2.试题分析:题干“本文中的‘大伯’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答题关键词“形象特点”“简要概括”,概括就时直接用语句表达形象特点,不用再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题干中如果没人有“概括”而是“分析”就要结合文章具体细节分析。分析人物形象,首先筛选相关细节,概括形成答案。由原文“哥仨到纸厂上班后,专选苦脏累给钱多的活干,两三年间,就挣得一份不错的家业。而且,当时从山东来时,只有大伯一人娶亲,经过几年打拼,我父亲和叔叔都娶到了一位好姑娘。”可以推测出“贫困而有闯劲,勤劳能干”;由原文“我大伯哭得很伤心,感觉对不起老祖宗,没有保护好家族名声。说着,就安排我父亲和叔叔收拾东西,回山东老家东平去,不在此处丢人现眼了。”“直到后来,我们家的牌位、堂号被一群人强行掷于火堆,焚烧一尽。为了保护堂号,大伯的一条腿也被他们打伤致残”可以推测出“敦厚本分”“爱惜家族声誉”;由原文“在他的前胸看到了刺上去的三个字——敦本堂”可以推测出“执着坚守,知耻而勇”“是个闯关东的家族长者”。 3.试题分析:题干:从本文看,“敦本堂”这个堂号是怎样一步步深入“我们家”的? 请简要分析。答题关键词“‘敦本堂’这个堂号是怎样一步步深入‘我们家’”。这是考查小说关键情节。筛选相关情节,概括形成答案。由语文中语句“凑近灯下细看布袋子,发现上面印着三个大字‘敦本堂’”“扎根之后,大伯在正堂的一张桌子上,把祖辈牌位供上,并把堂号“敦本堂”三个字的横幅挂于牌位上方的墙上”“直到后来,我们家的牌位、堂号被一群人强行掷于火堆,焚烧一尽。为了保护堂号,大伯的一条腿也被他们打伤致残”“我们袁氏家族的大人小孩,都在他的前胸看到了刺上去的三个字——敦本堂”“大伯前胸上的那三个字,早已扎在我心里的最深处了”,概括形成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几年,以汉服圈为代表的古装文化实践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态势。在文化传播领域,例如方文山在2013年创办“西塘汉服文化周”,建构了一个以汉服文化为中心的文化场域。在产业资本领域,与汉服相关的产业成为资本青睐的对象。现在,身穿汉服的身影已经时常出现在大学校园、商业广场和地铁公交等公共场域,进一步融入了日常生活之中。

不过,有的汉服爱好者却表达了不同的焦虑,“现在的汉服圈都很浮躁,很多人已经退圈,因为已经背离了初衷”。有人曾对汉服文化内部的构成做过普及:一是汉服爱好者,即已接触汉服,对汉服有一定了解,认同汉服复兴的主要观点与理念;二是汉服生活者,即将汉服生活化,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传统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三是汉服复兴者,主要进行理论研究或服饰考据,或负责引导社团、举办活动,较大范围地复兴推广汉服。显然,一种内部的阶层被呈现了出来。在公共场合身穿自制汉服的第一人王乐天等,同汉服生活者一起,他们构成了金字塔结构的塔尖和塔身。而汉服爱好者则是金字塔形结构的基座。汉服复兴者规定汉服文化的边界,而汉服生活者则以一种与世俗生活决断的决心进行实践。例外的是汉服爱好者阶层,他们的参与程度显然要低,远没有生活者“壮士断腕”式的决心。因而,在汉服文化越来越被关注的当下,汉服圈内部的焦虑情绪,也许可以解释为汉服爱好者同另两个阶层的脱节。而这种愈发不稳定的结构,则正是汉服文化在持续冲顶过程中的隐忧和未来可能遇到的发展壁垒。

汉服爱好者介入汉服圈的动力,往往来自动漫文化的影响。如果要进一步厘清这一群体的文化需求,则必须首先将他们从汉服圈中剥离出来,去放置在青年亚文化实践的脉络中进行观察。汉服爱好者首先关注的是亚文化实践的满足,形成的对主流文化的仪式性抵抗策略和沟通尝试。

然而,汉服文化复兴者和生活者强调汉服文化的正统性,这就造成汉服圈内出现了爱好者同“考据派”的二元对立。随着汉服文化热度升高,传统影楼写真为代表的行业也开始介入古装拍摄。此时,为了维护亚文化内部的纯洁性,汉服爱好者又斥其为“影楼装”,拒绝承认同汉服文化的关系。这种内部分裂导致的不稳定结构将制约其进一步发展。

如何尽快理解汉服文化金字塔基座的庞大人群的构成成分和文化诉求、保护他们的参与热情,是夯实传统文化复兴人群基础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方面。

(摘编自赵运涛《画里有话——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图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年古装文化实践呈上升态势,大学校园和车站等场所所常见身穿汉服的身影。

B. 方文山和王乐天都属于汉服复兴者,是这类人群构筑了金字塔形结构的塔尖。

C. 因为阶层的脱节,汉服爱好者比汉服生活者参与汉服文化实践的程度要低。

D. 承继传统文化首先一定要有文化精英的引领,其次,夯实金字塔基座的人群基础也非常必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段举汉服文化在文化传播与资本领域的表现,证明其实践呈上升态势。

B. 中间几段从汉服文化发展壁垒、爱好者诉求等角度阐述了汉服复兴中的问题。

C. 文章辨析汉服文化圈内部阶层的特点,从而表达对汉服爱好者的赞许和支持。

D. 全文先交代汉服文化实践近况,再分析汉服圈的问题,最后提供了解决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服文化实践的发展障碍,是汉服圈内出现的阶层分化与阶层之间的脱节问题。

B. 汉服爱好者介入汉服圈的动力首先是亚文化实践的满足,而非主流文化吸引。

C. 汉服爱好者既不认同于“考据派”的正统观,又排斥“影楼装”的不纯洁性。

D. 理解汉服爱好者的构成成分,保护他们的热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复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有一个顾客经常到一个早点铺买鸡蛋灌饼,有一天他看见早点铺主人把没有洗的整颗生莱掰碎作食材,从此再不光顾这个早点铺了。

②一些大型活动,常要请摄影师拍照,不同的摄影师抓取角度和呈现效果的功力往往有天壤之别。有很多摄影师不愿动脑子,抓拍的都是狰狞的表情和尷尬的角度,光线和姿态更是毫无美感,并且对所有的反馈和建议都准备了“技术不允许”或“空间有限制”的托词。

你对上述两则材料有什么看法?请综合两则材料的内容和含意,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某学校举行经典诗文朗诵晚会。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常常会报幕,在朗诵《岳阳楼记》之前,请你为主持人设计一段报幕词。要求:所写内容与《岳阳楼记》密切相关,衔接自然,至少引用《岳阳楼记》中的一个句子,字数80110。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我们的大脑容易被既定的观念限制,看似精明却往往漏洞百出。当我们在看世界时,_________,还是只是“间接”看到了世界呢?事实上,我们只是间接看到了世界。我们的各种感觉和经验,完全是大脑解码后传递给我们的产物。大脑通过感官,把外在世界的能量和信号转变成电生理信号,_________。我们所体验到的,就是这些由大脑产生的知觉意识。换言之,我们的知觉意识,完全是大脑创造出来的知觉假象,由于是大脑模拟的虚拟现实,__________。这就是大脑容易受骗的第一个原因。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我在北京参加干部培训班学习期间,有幸到老革命家朱仲丽的寓所接见了她。

B. 他接受采访时说:“我的这张玉照拍摄于2009年1月的一天,背景是我的家乡。”

C. 印度部队与巴基斯坦武装人员在边境爆发激烈冲突,巴军一高级军官被击毙。

D. 唁电:惊悉一代高僧性空长老安详圆寂,深感悲痛,谨此奉唁,望节哀顺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