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传统社会给人两个相互矛盾的印象:一方面,它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传统社会给人两个相互矛盾的印象:一方面,它十分注重平等,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另一方面,它又十分注重纲常伦理,表现出严格的等级秩序。不过,无论如何解释这种印象,它至少说明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同时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差异两个问题。在西方由正义原则加以处理的人与人之间平等与差异的关系问题在中国社会同样存在,而且同样也需要某种协调机制。概而言之,中国传统社会,对这一关系的处理,是通过“仁”“礼”“义”三项基本原则彼此支撑、相互为用实现的。。

“仁”是对他人之爱,在儒家的价值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所以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的基础则是对亲人之爱,所谓“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孟子进一步指出:“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亲亲,仁也。”并且孟子认为,这种爱的基础,是“不忍人之心”,即同情心。同情即同样的感情,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一心理事实的体现。因此,“仁”的生发机制,是一个推己及人,由近及远的过程,即把对亲人之爱扩展为对邻人之爱,再扩展到对天下人之爱,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明代的王阳明则把“仁”的原则概括为“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的情怀。由此可见,“仁”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相同的或者相通的一面。曾参总结孔子的思想认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可以说,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忠恕之道具有类似于康德的绝对命令在西方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与“仁”所体现的“合和”精神不同,“礼”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尊卑贵贱(纵向)、亲疏厚薄(横向)的差秩格局和纲常秩序,反映“别”与“分”的一面。“礼”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是一个众人皆知的事实礼,国之千也。”“礼”提供了一套基本的政治架构,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穗定有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儒家强调“礼”治,但目的不是造成一个等级森严、上下隔阂的社会,而是通过“礼”的规范与约束,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睦。

用以平衡“仁”与“礼”的就是“义”的原则。在中国传统文献中,“义”是一个含义比较丰富的概念。很多时候,它指一种最高的伦理原则。但是,“义”还有另一方面的含义,那就是在不同的,甚至彼此冲突的行为准则之间进行的权量与选择,即“义者,宜也”。孟子举过一个例子:“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权即是宜,也就是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孟子表示:“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只要是是出于某项更高的道德原则的要求,言而无信,行而不果也未必不能接受。显而易见,“义”就是审时度势,对某个具体情境之下的行为原则进行选择和判断。

(摘编自唐士其《儒家思想对“平等”与“差异”的平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传统社会中,存在一种不可解释的矛盾现象:一方面,十分注重平等;另一方面,又十分注重等级秩序。

B. 曾参归结孔子的思想为“忠恕”二字,可以说,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忠恕之道和西方康德的绝对命令相似。

C. 孔子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是因为“仁”在儒家的价值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D. “礼”强调人与人之间尊卑贵贱、亲疏厚薄的差秩格局和纲常秩序,使社会分裂,因而人们提出了体现“合和”的“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引出儒家思想中“仁”“礼”“义”三项基本原则,第二、三、四段分别对“仁”“礼”“义”进行阐述。

B. 文章第二段引用孟子、王阳明的名言,是为了论证孟子、王阳明对孔子的儒家学说的发展,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C. 文章第三段,紧承第二段内容,先在对比中阐述“礼”的内涵实质,再指出“礼”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D. 文章最后一段先阐释“义”的作用及其两方面的含义,着重强调“义”的后一个含义,然后围绕后一个含义进行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西方不同,中国传统社会对人之间平等与差异的关系问题的处理,是通过“仁”“礼”“义”三项基本原则彼此支撑、相互为用实现的。

B. “仁”是对他人之爱,而“仁”的基础则是对亲人之爱,有了这个基础,然后才能推己及人,扩展到对邻人之爱和对天下之人之爱。

C. 儒家强调通过“礼”治来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睦。中国传统社会能达到稳定有序,跟“礼”提供了一套基本的政治架构有密切关系。

D. 孟子认为,出于“义”的需要,可以越“礼”;在不同的乃至彼此冲突的行为准则之间进行的权量与选择,就得接受言而无信,行而不果。

 

1.C 2.B 3.D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选项中,A项“存在一种不可解释的矛盾现象”错,是可以解释的,原文第一节中“不过,无论如何解释这种印象,它至少说明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同时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差异两个问题”“概而言之,中国传统社会,对这一关系的处理,是通过‘仁’‘礼’‘义’三项基本原则彼此支撑、相互为用实现的”;A项,原文推测,应该是“各类过剩的消费资源”;B项,由原文“可以说,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忠恕之道具有类似于康德的绝对命令在西方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可知,“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忠恕之道和西方康德的绝对命令相似”不当;D项,由原文“儒家强调‘礼’治,但目的不是造成一个等级森严、上下隔阂的社会,而是通过‘礼’的规范与约束,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睦。”可知,“使社会分裂”不当,夸大效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

②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纳兰性德)

③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水)

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⑤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⑥不须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朱敦儒)。

2017年已经过去,2018年已经到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如果用诗词来形容,你会想到哪些? 请以上面诗词中的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诗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有人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不能并行的。发达国家发展经济是先污染后治理,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也一定要先污染后治理。只要发展经济,就一定有环境污染。所以牺牲环境,就一定能发展经济。显而易见,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①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不一定要先污染后治理。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各人的天资不同。对于诗而言,__,有些人生来对于诗就不感觉到趣味,也有些人只对于某一种诗才感觉到趣味。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培养读过多少书,__。最初我由爱好唐诗而看轻宋诗,后来我又由爱好魏晋诗而看轻唐诗,现在__。它们代表几种不同的趣味,我们不必强求其同。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上届比赛中获得亚军的周洋在本届比赛中奋发拼搏,如愿以偿获得了冠军,卫冕成功。

B. 同位的父亲因病去世了,小明对同位说:“惊悉家严过世,你要多保重身体,节哀顺变!”

C. 先生打扰了,这是我刚完成的一篇论文,烦请先生雅正,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D.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各位请留步,刚出炉的栗子,新鲜又好吃,欢迎免费品尝!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 许多老人都希望抱团养老,这种心理需求带有一定的普适性,适宜那些收入比较稳定、刚步入老年队伍群体的人的内心期待。

B. 自2018年1月1日起,在全国试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到2020年,力争在全国范围内初步构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

C. 想当年海尔初涉印度市场,面对着复杂和独特的市场环境,如何找出最佳的适合印度市场的方案成为当时海尔最大的挑战。

D.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