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唯有在全面对外开放的背景下传承文化基因,筑牢...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唯有在全面对外开放的背景下传承文化基因,筑牢精神家园,就能在深刻变革的国际传播格局中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B. 对于移动支付而言,“双11”很像一场市场设置的极限考验,正是这种考验将中国推到了移动支付王国的位置。

C. 村庄改造在保护“原汁原味”的基础上,传统民俗、民居得到了保护,农村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传统、接受熏陶。

D. 每个人都有“垃圾”情绪,都有心理暗角,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将心理的暗影移除,阳光、健康的心态对待生活,还真得好好修炼。

 

B 【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A项,不合逻辑,关联词应改为“唯有……才……” 或“只要……就……”。C项,中途易辙,在“传统民俗”前加“使”。 D项,成分残缺,最后一句缺介词,在“阳光、健康的心态”前加上“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感动中国”推选委员谈到孙家栋说,“东方红”响彻寰宇,“嫦娥号”长袖善舞,仰望星空,我们不能忘记这位为祖国默默耕耘的航天人。

②上海要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还得有千金买骨的气魄,必须以人为本,要在人才质量以及如何发挥人才作用上下功夫。

③“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四期擂主、总决赛亚军彭敏说:“成名所带来的欢乐与烦恼交织在一起,常常让我发扬踔厉,也让我辗转难眠。”

④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国的文化重镇、作为备受喜爱的文化“网红”,也一定能在展览理念上顾盼自雄,让井喷的文化热情妥善安放。

⑤川剧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充满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同京剧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⑥名家名作有着丰富的人文素养,但未必没有局限,需要人们独立思考,择善而从,而不是全盘照搬。

A. ①③⑥    B. ②③⑥    C. ①④⑤    D. ②④⑤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表明诗人心中郁积的凄苦之情和国运之恨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李白以飘零之意、离别之恨抒写贬谪之情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雨后赠斯远

赵蕃

已是霜凝更雨湿,春其渐起但无痕。

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

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

揩摩病目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

【注】赵蕃(1143年——1229年),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南宋中期著名诗人,他和当时居住在上饶的韩淲(号涧泉)齐名,号称“上饶二泉”,同为江西诗派的殿军人物。靖康之变后,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曾为太和主簿,后居家三十三年。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谥文节。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句“已是霜凝更雨湿”,交代赠诗的时节和天气,渲染了萧瑟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凄楚的基调。

B. “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虚实结合,说虽然草木依旧枯萎,但梅花一定会悄然开放。

C. “穷日日”“遍村村”,从时空角度强调新春发现之难,表现诗人探春寻春心情之急与信念的坚定。

D. 尾联写诗人在收到朋友斯远寄来的新诗之后,擦亮眼睛,振奋精神,一改昏沉之态,连忙回诗相赠。

E. 本诗巧妙地将写景叙事与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表达诗人对新春的渴望和希望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2.古人评价首联中“春其渐起但无痕”一句为“一篇之警策”,“熔诗情和哲理于一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夏统,字仲御,会稽永兴人也。幼孤贫,养亲以孝闻,睦于兄弟,每采梠求食,星行夜归,或至海边,拘嫛螊以资养。雅善谈论。宗族劝之仕,谓之曰:“卿清亮质直,可作郡纲纪,与府朝接,自当显至,如何甘辛苦于山林,毕性命于海滨也?”统悖然作色曰:“诸君待我乃至此乎!使统属太平之时,当与元恺评议出处;遇浊代,念与屈生同污共泥;若污隆之间,自当耦耕沮溺,岂有辱身曲意于郡府之间乎!闻君之谈,不觉寒毛尽戴,白汗四匝,颜如渥丹,心热如炭,舌缩口张,两耳壁塞也。”言者大惭。统自此遂不与宗族相见。

后其母病笃,乃诣洛市药。会三月上巳,洛中王公已下并至浮桥,士女骈填,车服烛路。统时在船中曝所市药,诸贵人车乘来者如云,统并不之顾。太尉贾充怪而问之,统初不应,重问,乃徐答曰:“会稽夏仲御也。”充使问其土地风俗,统曰:“其人循循,犹有大禹之遗风,大伯之义让,严遵之抗志,黄公之高节。”又问:“卿居海滨,颇能随水戏乎?”答曰:“可。”统乃操柂正橹折旋中流初作鲻鰞跃后作鯆䱐引飞鹢首掇兽尾奋长梢而船直逝者三焉。于是风波振骇,云雾杳冥,俄而白鱼跳入船者有八九。观者皆悚遽,充心尤异之,乃更就船与语,其应如响。欲使之仕,即俯而不答。充又谓曰:“昔尧亦歌,舜亦歌。卿颇能作卿土地间曲乎?”统曰:“先公惟寓稽山,朝会万国,授化鄙邦,崩殂而葬。恩泽云布,圣化犹存,百姓感咏,遂作《慕歌》。又孝女曹娥,年甫十四,其父堕江,娥仰天哀号,中流悲叹,投水而死,国人哀其孝义,为歌《河女》之章。伍子胥谏吴王,言不纳用,见戮投海,国人痛其忠烈,为作《小海唱》。今欲歌之。”众人佥曰:“善。”统于是以足叩船,引声喉啭,清激慷慨,大风应至,含水卹(漱)天,云雨响集,叱吒欢呼,雷电昼冥,集气长啸,沙尘烟起。众人皆恐,止之乃已。诸人顾相谓曰:“若不游洛水,安见是人!听《慕歌》之声,便仿佛见大禹之容。闻《河女》之音,不觉涕泪交流。聆《小海》之唱,谓子胥、屈平立吾左右矣。”充欲耀以文武卤簿,觊其来观,遂命建朱旗,举幡校,分羽骑为队,军伍肃然。须臾,鼓吹乱作,胡葭长鸣,车乘纷错,纵横驰道,又使妓女之徒服袿襡,炫金翠,绕其船三匝。统危坐如故,若无所闻。充等各散曰:“此吴儿是木人石心也。”统归会稽,竟不知所终。

(选自《晋书·列传64·夏统》)

【注】①元恺:“八元八恺”的省称。传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称为八元;高阳氏有才子八人,称为八恺。后以元恺泛指辅佐帝王之大臣及贤人才子。②沮溺:指长沮和桀溺,春秋时的两位隐士。《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③袿襡(guī shǔ/dú),即袿衣。古代妇女的上等长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统乃操柂/正橹折旋/中流初作/鲻鸟跃后/作鯆䱐/引飞鹢/首掇兽/尾奋长梢/而船直逝者三焉。

B. 统乃操柂正橹/折旋中流/初作鲻鸟跃/后作鯆䱐引/飞鹢首/掇兽尾/奋长梢而船直逝者三焉。

C. 统乃操柂正橹/折旋中流/初作鲻鸟/跃后作鯆䱐引/飞鹢首/掇兽尾/奋长梢而船直逝者三焉。

D. 统乃操柂/正橹折旋中流/初作鲻鸟/跃后作鯆䱐/引飞鹢/首掇兽尾/奋长梢/而船直逝者三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纲纪,州郡属吏中的高级人员的总称。汉以功曹、五官掾为郡国的纲纪,有时也将主簿包括在内。后来州牧的主要属吏别驾、治中也称为纲纪,魏、晋均沿用此称。

B. 上巳,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旧俗以此日在水边洗濯污垢,祭祀祖先,叫做祓禊、修禊。魏晋以后一般把上巳节固定为三月三日,举行水边饮宴、郊外游春活动等。

C. “崩”是典型的象形汉字,形自上而下之势,从周代开始常用山塌下来比喻帝王死;殂,形声字,从歹且声。“歹”与“且”合起来,相当于迅速死亡、安乐死。

D. 卤簿,中国古代王公大臣出外时的仪仗队。《石林燕语》卷四:“唐人谓卤,橹也,甲楯之别名。凡兵卫以甲楯居外为前导,捍蔽其先后,皆着之簿籍,故曰‘卤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夏统品行端贞,修身养性,同族的人认为他是一个清秀漂亮、质朴正直的人,如果在朝廷为官,可以和官府贵胄交朋友,一定会很显贵。

B. 夏统甘老山林,他希望隐居在江海湖泽中了此一生,是因为自己处在一个世事混浊的时代,应该像春秋时的长沮和桀溺一样避世,不能出来做官。

C. 夏统能水善讴,他在水面驾船的本领,可以使风大浪高,雷鸣沙扬,云雾缭绕,观众个个心惊;夏统歌声清越激昂,表现了他对忠孝节烈的追求。

D. 夏统热爱家乡,夏统与贾充交谈时,对会稽风俗人情极尽礼赞,一方面表现了他对家乡的无比热爱之情,同时也表现出他对贾充的蔑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观者皆悚遽,充心尤异之,乃更就船与语,其应如响。

(2)伍子胥谏吴王,言不纳用,见戮投海,国人痛其忠烈,为作《小海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随着城镇化的迅猛推进,城市内涝防治成了汛期防灾减灾的“新课题”。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我国平均每年有185座城市受到城市内涝的威胁。

实际上,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城市内涝问题就已经凸显,但当时内涝造成的损失相比江河洪水的损失要小,因而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然而,自2010年以来,5年中有4年城市内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了发生流域型大洪水的1998年。面对损失与受淹城市数成大幅上升的趋势,人们开始对城市内涝问题给予更多关注,媒体报道也随之跟进。

城市内涝的“病根”主要源于内外两个方面。从全球气候大环境来看,受气候变化影响,每年的极端性强降雨频次呈现上升趋势。加之往年受厄尔尼诺等各类极端天气现象影响,越来越大的降水量也带给城市更大的挑战。从国内城市生态环境来看,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山林湖泊等生态系统被肆意破坏。原本覆盖着植被的土地大范围地被柏油路、水泥路等硬化路面取代,用来蓄水的低洼地被填平,湿地和湖泊变成了住宅,下凹式立交桥越建越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如地下车库、地铁等),种种做法切断了自然的水循环,从而直接导致城市的雨水积存和渗透能力降低,仅依靠市政管网来排走雨水已是杯水车薪。

(摘编自新华网《雨季总“看海”,城市内涝之困如何解?》)

材料二:

城市的排水设置只是内涝问题最下游的原因,解决城市排水系统仅是治标。建设一个“海绵城市”,让城市的生态系统能够恢复,才是解决内涝的根本办法。

所谓海绵城市,即通过“渗、滞、蓄、用、排”等技术,使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示意图

我国自2015年启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以来,截至2017年4月,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已建设面积420平方公里,完成投资约544亿元。全国已有370个城市提出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目前,海绵城市试点虽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作为一个由点、线、面构成的庞大系统工程,海绵城市的全部功效尚需时间和过程加以检验。

(摘编自《经济观察报》文章《反思城市内涝建设海绵城市》)

材料三:

理性看待海绵城市,首先应该将其置于城市生态的宏观视野,从而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尴尬。这个前提得到保证后,政策制定者还需要在决策时全面权衡。首先,从城市的现实规模、生态出发,建设海绵城市有没有必要?如果一个城市本身就拥有发达的水系足以实现有效排水,那么另投一笔资金建设海绵城市是否划算?其次,在制定规划时是否对整个城市生态进行过系统的统筹?假使主政者总是罔顾城市发展自身规律,肆意妄为,那么再有吸附力的“海绵”恐怕也有限度。

解决城市内涝还有一个问题不能忽视:对海绵城市的建设成果评价,我们是否有可靠的评价系统?假使都像一些地方“治水”那样,钱花出去了却不问效果,到头来公共财政打了水漂,大家依然只能“看海”。

摘编自《南方日报》文章《面对海绵城市须回归理性》)

1.下列对于材料信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

A. 材料一结合详实的数据介绍了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并列举了因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而产生的生态问题。

B.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认为解决城市内涝的关键不在市政管网排水系统,从事排水系统的改造没有合理性。

C. 材料三站在理性审视海绵城市建设进程的立场,给政策制定者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和可能存在的隐患,也对现有已出现的不妥做法提出了批评。

D. 海绵城市实际上是一个整体性的城市生态系统,如果没有城市生态的宏观视野,就不可能建设真正的海绵城市。

E. 从数据上看,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全面启动并取得初步成效,但要看到全部功效,还需要时间和过程的检验。

3.请综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在解决城市内涝过程中应采取的合理做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