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铁拐李”传奇 陈圣芳 他,拄着拐杖,个子瘦瘦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铁拐李”传奇

陈圣芳

他,拄着拐杖,个子瘦瘦高高的,是一个流浪乞丐,身背很多口袋的褡祾,每天走村串户地乞讨,像一个行脚僧,人们背地里都叫他“铁拐李”。

“铁拐李”讨米很特别,用手抓的米他是断然不会要的。原来一个刁顽尖滑的大嫂,把一只紧捏的空手放进米袋子,然后从他袋子里面带出一大把米来。

铁拐李乞讨没有定性,走哪是哪。天黑了,随便睡在学校或者队屋廊檐下,将身子蜷缩成大虾米,囫囵睡去。当天放明时,又不知所踪了。而一方方的墙壁上,却用土坷垃划写满了诗文。湾子里的斋儒老先生曾经教过私塾,他一手捻着他那稀稀落落的几缕白胡子,一边摇头晃脑地吟哦着,一脸的陶醉。

“铁拐李”他有时也会给几分钱湾里的剃头匠,让剃头匠将他那乱茅草一样的头发理得顺顺当当的,但是他那飘然若仙的胡子他是一定不会剪的,而且,他每次去河边洗碗时,都会把胡子润湿,对着水面捊了又捊。然后把碗刷的贼亮,像猫子舔了似的。

“铁拐李”虽然疯癫时六亲不认,举起拐杖见人就打,见狗就追。一旦安静下来,他又特别喜欢孩子。 那天他在苕货家门口发现苕货在写字,便蹑手蹑脚笑眯眯地走了过去,在后面认真地端详着,并且细声细气地告诉苕货:你发倒笔了,这个勾是“利刀勾”,这个不是这样的,是“宝盖头”,上面没有一点……他告诉苕货很多以后,当再遇见苕货时,他还不忘在他的草稿纸上教几个字,过几天他回来时,他一定会考考苕货,如果苕货回答正确了,他会像变戏法一样,变出一把把花花绿绿的豌豆糖来,赏给苕货。

有段时间,“铁拐李”突然不疯癫了,他居然背了一个上面印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毛泽东”的书包,一步一拐地走学校赶乡集,卖他用澴河潭坡上的泥巴做出来的口哨。

那泥巴做的口哨的确精妙绝伦,有高音的,有中音的,也有低音的,五颜六色,煞是好看。如果那个小朋友吹的好,他会摸摸他的小脑袋,笑眯眯地说,拿去吧,不要钱。得到哨子的孩子像过年般的高兴,于是刹那间,满湾子从南到北都是“蛐蛐”般忽高忽低的泥巴口哨声。不过,他尤其喜欢苕货,他看见苕货往往会送他几个五颜六色的泥巴哨,并且还要当面给苕货做示范,同是“蛐蛐”几声,却别有一番韵味。等到学生上课后,他就默默地站在教室的廊檐下,看着琅琅读书的孩子,一脸笑意。有一次,他在走廊小黑板前伫立良久,然后捡起地上的粉笔头,在黑板上涂改起来。一个老师发现了,便吼了几声,吓得铁拐李一溜烟跑了。那老师过来一看却愣住了,原来他修改了一处语法错误。

从此以后,这位老师便特别关注起铁拐李来。有一天,他路过铁拐李寄住的废砖窑时,看到一个漂亮的城里女子,对着铁拐李声泪俱下地说着什么,而他却有滋有味吃着讨来的米饭,理也不理。后来那女子伸手去拉铁拐李,不料一下子惹恼了他,他挥舞着拐杖,吼道:“你滚,你滚,我不要你管……”那位老师忙躲到一边,看见那女人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废砖窑。后来听人说铁拐李原来是一所大学的教授,因为说错了一句什么话划成右派,加上妻子闹离婚,所以就成了流浪的疯子;还有的人说,那个女人是他的学生,很是崇拜他,知道了恩师落脚地后,踏破铁鞋不远千里赶到这里……打这天起,铁拐李就突然从人们的视线里悄然消失了。

开始还有人念叨一下:铁拐李好长时间没有来讨饭哩?再后来,铁拐李这个名字就像从澴河上游冲下来的一截树枝,在河湾汊里打个转顺流而下,一去无踪。

而当“铁拐李”这个名字,再次被人提起时,已是十几年后的一天了。那天,已考取博士生的苕货,给家里寄来一张他和导师以及师母的合影。邻居们呼啦一下子围过来看,马上有人说:“咦!师母好年轻啊,怕要比导师年轻不少哩。”突然有人叫了一声:“这苕货的导师,有点像铁拐李呢。”大伙围过来一看,“呵呵,别说,还真有点像哩!”马上就有人说了:“瞎说,一个要饭的,一个是导师,八竿子也打不着呀!”苕 货娘说,那好办,我打电话问问就知道了。

于是苕货娘在一圈人的注视下,拨通了电话:“喂,苕货,我问你一件事情哈……”

(选自《2015年中国小小说精选》)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小说第一段,运用白描手法,简要勾勒了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和生活状况,并交代了“铁拐李”这一外号的由来。

B. “铁拐李”虽以乞讨为生,但却不要手抓的米,还在墙壁上写满诗文,表现了他的孤高自傲以及与时代的格格不入。

C. 小说中的多处细节描写,如“铁拐李”背的书包、漂亮的城里女子的出现等,暗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揭示了“铁拐李”人性扭曲的社会原因。

D. 小说中的“苕货”其实并不“苕”,是理解作品的重要线索人物。“铁拐李”教他写字,送他泥巴哨子等情节,很好地凸显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E. 该小说讲述了“铁拐李”颠沛流离的生活。全文结构紧凑,情节不蔓不枝,语言朴素精炼,体现了作者较高的叙事技巧。

2.“铁拐李”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在构思上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4.BC

5.①不修边幅,举止特别。瘦高个,居无定所,以乞讨为生,头发虽理得顺当,却不剪胡子。②能诗能文,学识渊博。经常在墙壁上题写诗文,还帮学校老师改正语法错误。③对孩子有爱心和耐心。一笔一划地教苕货识字,用豌豆糖奖励孩子的进步。④富有生活情趣。潦倒落魄时,用泥巴做口哨,还吹出不同的声音。

6.①伏笔设置巧妙自然。能写诗文暗示铁拐李与众不同,纠正老师的语法错误再显人物特别,漂亮的城里女子的来访,更为人物身份的揭示与命运的转变设伏。②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主人公铁拐李乞讨时的艰难处境让人怜悯,帮助孩子时的满足让人心生敬佩,突然的消失让人忧虑,苕货寄来的照片让人释然。③结尾留白耐人寻味。铁拐李如今的境况并不直接说出,而是通过一张照片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使小说更有可读性,使作品的主题更加深刻。

【解析】

7.试题分析:B,“表现了他的孤高自傲以及与时代的格格不入错,不要手抓的米表现了“铁拐李”虽为乞丐却保持自己的尊严;“在墙壁上写满诗文”表明“铁拐李”有文化,不是普通的乞丐,暗示他的特殊经历。C,“人性扭曲言过其实,且漂亮女子出现与时代背景无关联,主要是暗示“铁拐李”的特殊经历,推动情节发展。

8.试题分析:从文中来看,“铁拐李”“个子瘦瘦高高的,是一个流浪乞丐,有着乱茅草一样的头发”“飘然若仙的胡子”,而且他的胡子“一定不会剪”,这些可以看出他不修边幅,行为有些怪异。“用土坷垃划写满了诗文”“修改了一处语法错误”都暗示“铁拐李”学识渊博;“特别喜欢孩子”,教苕货写字,“一定会考考苕货”,“变出一把把花花绿绿的豌豆糖来,赏给苕货,这些都表明“铁拐李”有爱心;“泥巴做的口哨的确精妙绝伦”他吹出的口哨声“别有一番韵味”,又表明“铁拐李”富有生活情趣。

点睛:鉴赏人物形象是高考小说阅读常考题目,解答时要注意把人物放在情节发展中,抓住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来分析。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②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③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④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构思上的特色,可从写作手法、情节发展等角度分析。从写作手法上来看,文中多次设置伏笔,如写诗文、改语法、漂亮女子等,以此来暗示人物的命运,使整篇小说前后呼应。结尾没有直接告诉读者“铁拐李”现状,而是采用了留白的手法,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引人深思。从情节发展来看,小说先写了“铁拐李”的乞丐处境,然后写了他教孩子写字,接着写漂亮女子来到,“铁拐李”失踪,最后又借一张照片暗示“铁拐李”现在的境况,一波三折。

型】代文阅读
束】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钱士升,字抑之,嘉善人。万历四十四年殿试第一,授修撰。天启初,以养母乞归。久之,进.左中允, 不赴。高邑赵南星、同里魏大中受珰①祸,及江西同年生.万燝杖死追赃,皆力为营护,破产助之,以是为东林所推。

崇祯元年起.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明年以詹事召。会座主钱龙锡被逮,送之河干,即谢病归。四年,起南京礼部右侍郎,署尚书事。祭告凤阳陵寝,疏陈户口流亡之状甚悉。六年九月,召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明年春入朝。请罢鼓铸②,严赃吏之诛,止遣官督催新旧饷,第责成于抚按。帝悉从之

帝操切,温体仁以刻薄佐之,上下嚣然。士升因撰《四箴》以献,大指谓宽以御众,简以临下,虚以宅心,平以出政,其言深中时病。帝虽优旨报闻,意殊不怿也。

无何,武生李璡请括江南富户,报名输官,行首实籍没.之法。士升恶之,拟旨下刑部提问,帝不许,同官温体仁遂改轻拟。士升曰:“此乱本也,当以去就争之。”乃疏言:“郡邑有富家,固贫民衣食之源也。 地方水旱,有司令出钱粟,均粜济饥,一遇寇警,令助城堡守御,富家未尝无益于国。今以兵荒归罪于富家朘削,议括其财而籍没之,此秦皇不行于巴清、汉武不行于卜式者,而欲行圣明之世乎?此议一倡无赖亡命相率而与富家为难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倡横议以摇人心岂直借端幸进已哉疏入,而璡已下法司提问。帝报曰:“即欲沽名,前疏已足致之,毋庸汲汲。”前疏谓《四箴》也。士升惶惧,引罪乞休,帝即许之。

(节选自《明史•钱士升传》,有删改)

【注】①珰:武职宦官帽子的装饰品,后借指宦官。②鼓铸:鼓风扇火,冶炼金属。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议一倡/无赖亡命相率而与富家为难/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倡横议以摇人心/岂直借端幸进已哉/

B. 此议一倡/无赖亡命相率而与富家为难/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倡横议以摇人心/岂直借端幸进已哉/

C. 此议一倡/无赖亡命相率而与富家为难/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倡横议以摇人心/岂直借端幸进已哉/

D. 此议一倡/无赖亡命相率而与富家为难/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倡横议以摇人心/岂直借端幸进已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同年生”,科举时代同榜考中的人,不管年龄差别有多大,都称“同年生”。

B. “授”“进”“起”“署”“参”等词语都跟官职的授予和升迁有关。

C. “谢病归”,即因病辞官回家休养。“谢病”,托病引退或谢绝宾客。

D. “首实”,是向官府交代本人或别人的犯罪情实;“籍没”,是登记并没收家产入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钱士升急人所难。赵南星、魏大中受宦官之祸的牵连,万燝因追缴赃款杖击打死人,他都极力营护,散破家产帮助他们,这一义举被东林党人推崇。

B. 钱士升关注时弊。在祭告凤阳陵寝的途中看到人口流亡的惨状,他及时上报朝廷;出任礼部尚书,提出一些治官惠民的措施,得到皇帝的采纳。

C. 钱士升直言进谏。他针对皇上办事急切、辅臣刻薄辅佐、上下纷扰不安的现状,进献《四箴》以规劝皇上;皇上表面称许,但内心大为不快。

D. 钱士升上疏有成。李璡请求搜括江南富户,钱士升上疏陈述富家对于国家的种种好处;皇上批评李璡汲汲于功名利禄,并把他下放到司法官等候审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罢鼓铸,严赃吏之诛,止遣官督催新旧饷,第责成于抚按。帝悉从之。

(2)今以兵荒归罪于富家朘削,议括其财而籍没之,此秦皇不行于巴清、汉武不行于卜式者。

 

1.C 2.B 3.D 4.(1)(钱士升)请求停止冶炼,严格执行对贪官的惩处,停止派遣官员督收新旧军粮,只是责成抚按(去做)。皇帝都采纳了他的建议。 (2)如今把兵荒归罪于富豪人家剥削,讨论搜括他们的钱财而没收,这是秦始皇不施行于巴清、汉武帝不推行卜式的(做法)。 【解析】 1.试题分析:该题考查断句,句子翻译为:这种决议一被提倡,无赖亡命之徒相继向富家发难,不驱使天下的人民为流寇不会停止。有人疑心这些人是流寇的心腹,倡导非议来动摇人心,岂只借机侥幸升官呢!提示:“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一句不能断开,这句是双重否定句“不……不……”,据此可以排除AD两项。“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不能断开,“此辈乃流寇心腹”为判断句,据此可以排除B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再听一段梅葆玖

“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此生只为一人去……”这是京剧《大唐贵妃》中的一段唱词,也恰唱尽梅葆玖一生:一生为艺,一生为戏。

1934年,梅葆玖出生在上海思南路57号“梅宅”,是梅兰芳第九个孩子。

梅兰芳原本选定的接班人是第三子葆琪,可惜葆琪8岁患白喉病去世。梅葆玖10岁时,父亲让他试演一段《三娘教子》,“一看嗓子、扮相都可以”,决定让他继承梅派。

被命运选中,梅府最小的孩子不得不收起心来,一边读书上学,一边拼命学戏。13岁,梅葆玖正式登台演出。

梅葆玖的一生没有离开京剧。他嗓音甜美圆润,唱念字真韵美,旦角的神韵刻在了他的血液里,终于继承了父亲的衣钵。

2016年3月29日,梅葆玖的最后一个生日,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和青年学生一起度过。每次大家鼓掌时,他都起立双手合十并微微欠身。

这天,最小的梅派男旦巴特尔为梅葆玖演唱《麻姑祝寿》,梅先生很是高兴。没想到,两天后,梅葆玖因突发支气管痉挛,导致脑缺氧送医院抢救。亲友在他耳边放《大唐贵妃》,他一度有心率反应。但奇迹没有出现,4月25日上午,梅葆玖病逝,享年82岁。

梅葆玖一生培养了__49个弟子,他曾说:“我给父亲有了交代,也给了梅派、给了京剧一个交代。”

梅葆玖幼年学戏,父亲是名角,但并不亲自教他,而是延请名师王幼卿为他开蒙。梅兰芳看老师教儿子,从来不插手,他对儿子说,老师教你的都是对的。

在梅葆玖的回忆里,父亲是一个狂热爱学习的人,每周两次,下午四点以前学习英语。每天请俞振飞先生来,向他学习昆曲。梅葆玖也犹记得,父亲当年追着盖叫天学一个动作,还跟荀慧生学眼神,跟程砚秋学水袖。

梅兰芳对佛学也相当有研究,他自创的《天女散花》,每一个手势无不从佛学中而来。梅兰芳研究服饰学,演出的服装都自己设计,然后让妻子到大栅栏去买料子。他喜爱花卉园艺,据说研究出如何嫁接培植

4000多种牵牛花的技术。他还写得一手好书法,并擅长写诗填词……梅兰芳教育孩子们,传统的东西要学,西方的东西要懂。

见过梅葆玖的人都说,无论是长相,还是做派,他都似足了父亲梅兰芳。

梅葆玖讲话的声音轻轻的,但声音的位置偏高,这或许是一个男旦演员常年保存的讲话习惯。那些字正腔圆的语调,听了让人浑身一激灵,仿佛北京的四合院、城墙根儿、老槐树都盛放在那一个字节一个字节上。

作为梅家在世唯一活跃在梨园界的孩子,梅葆玖努力扛起梅家这面树起了百年的旗帜。

时代发展,传统戏种没落,让年轻人接受古老的戏曲成为梅葆玖常思考的问题。他豁达面对时代的选择,努力让京剧靠近时代步伐。

一次和唱片公司合作、跨界流行乐坛,录制《贵妃醉酒》《太真外传》等唱片,外界有不少物议。但梅葆玖仍坚持有保留地革新:“像《太真外传》这些唱腔里最传统的东西,我原封不动。”

2013年,梅葆玖最后一次在上海登台演出。工作人员感叹:“玖爷西装翩翩但盈盈下拜的模样,真是难以形容的优雅。”梅葆玖先生说普通话、上海话都很好听,尤其上海话用词老派,比如年轻人都已经不会用了的“交关”,他说出来有一种别样雅致。应观众要求给海报、书籍签名,不管多累,他都有求必应。

台湾作家陈念萱感叹:见过梅家人,你会懂得什么叫教养。一分来自与生俱来的音色,三分来自家学渊源,而最重要的部分,却是那万金不换的教养与门风。难怪梅兰芳先生会要求梅葆玖,四十岁以前,不 许演出《贵妃醉酒》。梅先生向来主张,生活里的晶莹剔透,才能让舞台上的演出不是表演,而是自然呈现。

1.2.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梅兰芳三子葆琪的夭折,继承梅派艺术的重担便落在了年幼的梅葆玖身上。梅葆玖扮相、嗓音俱佳,加之后天的不懈努力,继承了父亲的衣钵。

B. 梅葆玖的长相、做派以及字正腔圆的语调,无不体现出梅派旦角的神韵,他不仅扛起了梅派旗帜,还豁达面对时代选择,坚持有保留地创新。

C. 为让古老的戏曲更接地气,靠近时代,每次演出时,面对观众的掌声,梅葆玖都起立双手合十并微微欠身;只要观众要求签名,不管多累,他都有求必应。

D. 文章以“再听一段梅葆玖”为题,既契合了传主的身份,讴歌了梅葆玖艺术的一生,也表达了人们对一代京剧大师的景仰和深切怀念之情。

4.5.6.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

7.8.9.这篇传记是从哪些方面介绍梅葆玖的?请简要概括。

【答案】

10.11.12.C

13.14.15.一方面,作为梅家唯一的戏曲传承人,梅葆玖没有辜负父亲梅兰芳的殷切希望,很好地继承了梅派艺术;另一方面,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京剧的繁荣和发展以及戏曲人才的培养,梅葆玖 尽心尽力,成绩可圈可点。

16.17.18.①先天条件优越;②从小刻苦学戏;③深受父亲影响;④颇有儒雅气质;⑤致力传承创新。

【解析】

19.20.21.试题分析: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传主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C项,“为让古老的戏曲更接地气,靠近时代分析有误,面对掌声欠身致意及应观众要求签名,表现的是梅葆玖良好的教养,与接地气,靠近时代无关。且演出时合手、签字不合情理,应为演出后”。

22.23.24.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可结合梅葆玖的身份来分析。梅葆玖是梅派京剧艺术的传承人,也是梅家唯一的戏曲传承人,他的弟子也就是梅派京剧艺术的继承者。“交代”一词表明一方面梅葆玖自己很好地继承了梅派艺术,另一方面他又把梅派艺术传承了下去。而“49个”,则表明梅葆玖为梅派艺术的繁荣发展、为京剧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点睛: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一般的解题思路是:对内涵比较丰富的语句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进行分析,答题步骤:抓关键词——上下勾连;对使用特殊表现手法的语句就要抓住它使用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答题步骤:还原手法+作用+情感(把握修辞——由表及里);对结构复杂的句子对句子每一部分都要给以解释答题步骤:复杂句子简单化+写关键解析+作用+情感。

25.26.2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要点能力。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筛选出相关信息,然后分类概括。文章先交代了梅葆玖的出身,他是“梅兰芳第九个孩子”,然后写了梅葆玖被选定为梅派艺术继承人,他“嗓音甜美圆润,唱念字真韵美,旦角的神韵刻在了他的血液里是说他先天条件优越;“见过梅葆玖的人都说,无论是长相,还是做派,他都似足了父亲梅兰芳是说梅葆玖深受父亲的影响;“他豁达面对时代的选择,努力让京剧靠近时代步伐是说梅葆玖努力创新;“培养了49个弟子是说梅葆玖致力于传承梅派京剧艺术;玖爷西装翩翩但盈盈下拜的模样,真是难以形容的优雅”“见过梅家人,你会懂得什么叫教养”,是说梅葆玖颇有儒雅气质。

型】代文阅读
束】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铁拐李”传奇

陈圣芳

他,拄着拐杖,个子瘦瘦高高的,是一个流浪乞丐,身背很多口袋的褡祾,每天走村串户地乞讨,像一个行脚僧,人们背地里都叫他“铁拐李”。

“铁拐李”讨米很特别,用手抓的米他是断然不会要的。原来一个刁顽尖滑的大嫂,把一只紧捏的空手放进米袋子,然后从他袋子里面带出一大把米来。

铁拐李乞讨没有定性,走哪是哪。天黑了,随便睡在学校或者队屋廊檐下,将身子蜷缩成大虾米,囫囵睡去。当天放明时,又不知所踪了。而一方方的墙壁上,却用土坷垃划写满了诗文。湾子里的斋儒老先生曾经教过私塾,他一手捻着他那稀稀落落的几缕白胡子,一边摇头晃脑地吟哦着,一脸的陶醉。

“铁拐李”他有时也会给几分钱湾里的剃头匠,让剃头匠将他那乱茅草一样的头发理得顺顺当当的,但是他那飘然若仙的胡子他是一定不会剪的,而且,他每次去河边洗碗时,都会把胡子润湿,对着水面捊了又捊。然后把碗刷的贼亮,像猫子舔了似的。

“铁拐李”虽然疯癫时六亲不认,举起拐杖见人就打,见狗就追。一旦安静下来,他又特别喜欢孩子。 那天他在苕货家门口发现苕货在写字,便蹑手蹑脚笑眯眯地走了过去,在后面认真地端详着,并且细声细气地告诉苕货:你发倒笔了,这个勾是“利刀勾”,这个不是这样的,是“宝盖头”,上面没有一点……他告诉苕货很多以后,当再遇见苕货时,他还不忘在他的草稿纸上教几个字,过几天他回来时,他一定会考考苕货,如果苕货回答正确了,他会像变戏法一样,变出一把把花花绿绿的豌豆糖来,赏给苕货。

有段时间,“铁拐李”突然不疯癫了,他居然背了一个上面印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毛泽东”的书包,一步一拐地走学校赶乡集,卖他用澴河潭坡上的泥巴做出来的口哨。

那泥巴做的口哨的确精妙绝伦,有高音的,有中音的,也有低音的,五颜六色,煞是好看。如果那个小朋友吹的好,他会摸摸他的小脑袋,笑眯眯地说,拿去吧,不要钱。得到哨子的孩子像过年般的高兴,于是刹那间,满湾子从南到北都是“蛐蛐”般忽高忽低的泥巴口哨声。不过,他尤其喜欢苕货,他看见苕货往往会送他几个五颜六色的泥巴哨,并且还要当面给苕货做示范,同是“蛐蛐”几声,却别有一番韵味。等到学生上课后,他就默默地站在教室的廊檐下,看着琅琅读书的孩子,一脸笑意。有一次,他在走廊小黑板前伫立良久,然后捡起地上的粉笔头,在黑板上涂改起来。一个老师发现了,便吼了几声,吓得铁拐李一溜烟跑了。那老师过来一看却愣住了,原来他修改了一处语法错误。

从此以后,这位老师便特别关注起铁拐李来。有一天,他路过铁拐李寄住的废砖窑时,看到一个漂亮的城里女子,对着铁拐李声泪俱下地说着什么,而他却有滋有味吃着讨来的米饭,理也不理。后来那女子伸手去拉铁拐李,不料一下子惹恼了他,他挥舞着拐杖,吼道:“你滚,你滚,我不要你管……”那位老师忙躲到一边,看见那女人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废砖窑。后来听人说铁拐李原来是一所大学的教授,因为说错了一句什么话划成右派,加上妻子闹离婚,所以就成了流浪的疯子;还有的人说,那个女人是他的学生,很是崇拜他,知道了恩师落脚地后,踏破铁鞋不远千里赶到这里……打这天起,铁拐李就突然从人们的视线里悄然消失了。

开始还有人念叨一下:铁拐李好长时间没有来讨饭哩?再后来,铁拐李这个名字就像从澴河上游冲下来的一截树枝,在河湾汊里打个转顺流而下,一去无踪。

而当“铁拐李”这个名字,再次被人提起时,已是十几年后的一天了。那天,已考取博士生的苕货,给家里寄来一张他和导师以及师母的合影。邻居们呼啦一下子围过来看,马上有人说:“咦!师母好年轻啊,怕要比导师年轻不少哩。”突然有人叫了一声:“这苕货的导师,有点像铁拐李呢。”大伙围过来一看,“呵呵,别说,还真有点像哩!”马上就有人说了:“瞎说,一个要饭的,一个是导师,八竿子也打不着呀!”苕 货娘说,那好办,我打电话问问就知道了。

于是苕货娘在一圈人的注视下,拨通了电话:“喂,苕货,我问你一件事情哈……”

(选自《2015年中国小小说精选》)

2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小说第一段,运用白描手法,简要勾勒了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和生活状况,并交代了“铁拐李”这一外号的由来。

B. “铁拐李”虽以乞讨为生,但却不要手抓的米,还在墙壁上写满诗文,表现了他的孤高自傲以及与时代的格格不入。

C. 小说中的多处细节描写,如“铁拐李”背的书包、漂亮的城里女子的出现等,暗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揭示了“铁拐李”人性扭曲的社会原因。

D. 小说中的“苕货”其实并不“苕”,是理解作品的重要线索人物。“铁拐李”教他写字,送他泥巴哨子等情节,很好地凸显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E. 该小说讲述了“铁拐李”颠沛流离的生活。全文结构紧凑,情节不蔓不枝,语言朴素精炼,体现了作者较高的叙事技巧。

29.“铁拐李”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0.这篇小说在构思上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丑中之美

庄子及其后学以“道”的自然无为为美,其根本表现是在个体人格的自由上。因而,在庄子及其后学看来,人的外形的丑丝毫也不妨碍他具有精神的美,得到人们的爱慕。庄子一方面赞赏他理想中的“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的“神人”,另一方面又丝毫不歧视形体残缺丑陋,却具有精神人格美的人。在中国美学史上,也是庄子第一个明确地谈到了丑的问题,指出了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超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

《德充符》中通过许多寓言说明了这个道理。卫国的哀骀是一个奇丑的人,“以恶(丑)骇天下”,然而“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鲁哀公和他相处不过数月就想请他当宰相。庄子以文学的夸张笔法,描写了这个奇丑者得到了包括妇女在内的许多人的爱慕,同时又借孔丘之口说明了他之所以得到爱慕的原因:“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而所谓“使其形者”就是精神。人们之所以爱这个奇丑的人物,就是爱他的“全德”,爱他的精神美。“闉跂支离无脤”“瓮盎大瘿”都是一些腰弯及于脚趾、形体残缺没有嘴唇、身上长着像盆瓮一样大的瘤子的奇丑人物,然而前者说卫灵公,后者说齐桓公,都得到了赏识和喜爱,以至卫灵公、齐桓公看起那些形体齐全的人来,反而觉得“其脰肩肩(瘦小样子)”,矮小可怜了。庄子认为,这是“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的缘故。这些奇丑人物,由于他们有人格精神上的美,所以人们就忘掉了他们形体的丑陋,看上去反而比形体健全的人更加高大了。庄子看到了人的内在精神美能够压倒和克服外在形体的丑,“形骸之外”的美高于“形骸之内”的美。在追求着个体人格自由的庄子眼里,就连汲汲于仁义、不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孔子,虽然形体健全,但较之于被砍掉了一只脚,却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兀者叔山”,在精神上是遭受了无可解救的“天刑”的。在庄子看来,这种精神上的刑残比肉体上的刑残更加可悲。庄子一点也不忽视形体的美,但更加重视精神的美。这种对于人的精神美的高度重视和追求,后来在魏晋时期的美学中得到了发展。

从艺术史上看,庄子认为在丑怪的形相中可以包含强烈的精神美的思想,曾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五代人物画家禅月大师贯休的人物画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贯休是禅宗的信奉者,曾被皇家授予师号。而禅宗的思想,是同道家的思想密切联系着的。贯休所画的人物,其形相十分怪异甚至丑陋,却又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其名作十六帧水墨罗汉,骨相奇特古怪,为前代所找不出的。例如有庞眉大目者,孕颐隆鼻者,倚松石者,坐山水者。以之与阎立本的帝王图相对照,虽则坚实劲拔的笔致,略有相似,而人物的形态完全不同。阎氏的人物庄严肃穆,是一种士大夫社会的正型。而贯休的人物怪骇突兀,宛如战斗时神经紧张的一种变型”。完全可以说,在中国美学史上,对丑怪之美的肯定,为庄子美学所特有。这也是一般浪漫主义美学所共有的特色。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则是排斥丑怪之美的。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庄子及其后学认为人的外形的丑并不妨碍他具有精神的美,是因为他们尊崇以“道”的自然无为为美,其根本表现是在个体人格的自由上。

B. 在庄子看来,人的内在精神美能够压倒和克服外在形体的丑,所以人们若想得到他人的爱慕,就要成为形体丑陋,却具有精神人格美的人。

C. 庄子《德充符》中的奇丑人物,由于他们有人格精神上的美,所以人们就忘掉了他们形体的丑陋,看上去反而比形体健全的人更加高大了。

D. 庄子追求个体人格自由,他认为“兀者叔山”虽被砍掉了一只脚,却也因懂得自然无为之道而比形体健全却不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孔子可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庄子之所以让他笔下奇丑人物得到许多人的爱慕,是因为他看到了人“形骸之内”的美是要高于人的“形骸之外”的美的。

B. 禅月大师贯休笔下的人物形相十分怪异甚至丑陋,却又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这反映出禅宗与道家思想的联系。

C. 与贯休所画的人物迥乎不同是,画家阎立本笔下的人物形态庄严肃穆,体现的是形体美与精神美相统一的儒家的美学标准。

D. 贯休笔下那些罗汉群像的庞眉大目、孕颐隆鼻、怪异丑陋,与庄子笔下的“闉跂支离无脤”“瓮盎大瘿”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庄子的眼光来看,那些汲汲于名利,一旦仕途多舛,怀才不遇便要呜呼哀哉的士大夫们也是可悲的,还不如《德充符》中某些外貌丑陋、甚至形体不健全之人。

B. 《巴黎圣母院》中雨果笔下的卡西莫多与庄子笔下的“闉跂支离无脤”“瓮盎大瘿”在形体的丑及人格精神的美上都有相近之处,这体现了浪漫主义美学的特色。

C. 在中国美学史上,庄子第一个明确地谈到了丑的问题,并对丑怪之美予以肯定,这拓展了中国美学的领域,对占统治地位的正统儒家美学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

D. 庄子指出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超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这种美学思想后来在魏晋时期的美学中得到了发展,对后世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9月10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2017级新生开学典礼在雁栖湖校区举行。原定一个小时的开学典礼,因为山雨突然来袭,仅用了两分钟即宣布结束。仪式安排只有升国旗、奏唱国歌,以及中科院院长、国科大名誉校长白春礼短到只有55个字的讲话。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开学典礼主持人、国科大校长丁仲礼宣布典礼结束。“大雨将至,我们必须把学生的健康放在第一位。”他说。

这场“史上最短的开学典礼”,引发了人们的热议。对于这件事情,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请结合全段,参照①句的形式将文中的推断补充完整。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又与时维新的“和谐”价值理念,特别是由此展开的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身与心和谐等思维与行为模式,不仅为中国梦抹上了浓浓的文明底色,更为“让世界变得更好”提供了一种新的文明图景。①人与自然的和谐,让早已不堪重负的地球实现休养生息成为可能;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毎处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_。人们在因大数据受益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个人隐私保护问题就是其中之一。那么,②___________?这是整个社会都需要思考和关注的社会问题。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网络上保留了用户太多的个人数据。无论运营商在技术层面做了多大努力,数据的来源始终来自用户自己,因此,③___________,才是根本之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