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列小题。 筑造故宫学学科体系 王国维1925年著文指出:古...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列小题。

筑造故宫学学科体系

王国维1925年著文指出: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现。上世纪初的新发现,主要有甲骨文、敦煌文献、西北简牍和内阁大库之明清档案。故宫博物院的学术研究可以追溯至明清档案的再发现,这使得故宫学在时间节点上有了更为清晰的起始。

  郑欣淼的《故宫学概论》(以下简称《概论》,紫禁城出版社)是一部为故宫学提供理论依据、勾勒学术框架的重要著作,是故宫学由新创学科走向常规学科的标识。作者明确倡导“故宫在中国,故宫学在世界”的理念,从而为故宫博物院的保护和发展事业提供理论指导。

  2002年,郑欣淼就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随后综合故宫博物院发展的历史与实际状况,倡导故宫学。狭义的故宫学是人文科学的一门独立学科;广义的故宫学则是一门知识和学问的集合。2004年至2010年的7年间,在他主持下,故宫博物院举全院之力完成了第五次、也是故宫博物院建院以来最为彻底的一次收藏家底整理盘点,并在整理结束后对社会发布了1807558件(套)的藏品总数量,公布了《故宫博物院藏品总目》。这次盘点实际上就是在故宫学所提倡的“大文物”理念指导下进行的。故宫博物院现有文物藏品中85%以上为清宫旧藏,以前并不受重视的帝后书画、13万件清代钱币、20余万件武英殿书版、“样式雷”烫样以及大量建筑构件等也纳入文物进行管理。

  故宫学的排他性是指在特定的知识体制下,研究对象或研究主体的潜在相关性能够被有效排除的性质。故宫学的知识结构始终围绕着紫禁城宫殿建筑群体系、故宫文物典藏与典籍的收藏体系、宫廷历史文化与遗存、明清档案的结构与利用、故宫博物院建院史等。故宫文化是以皇帝、皇权、皇宫为核心的皇家文化。离开了宫阙往事,没有了附着其中的历史内涵,那些宫廷旧藏的意义和价值势必受到影响。

  郑欣淼提到,“故宫学的性质,应该属于综合性学科,涉及历史、政治、建筑、器物、文献、艺术、宗教、民俗、科技等许多学科。”同时《概论》强调:“故宫在历史上还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它既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威权的反映,也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重要象征。”因此社会与学界对于清代历史文化的重视也是故宫学的发展机遇。宫廷历史文化是一个王朝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故宫学理所当然地包括紫禁城学、明清宫廷史学以及中国古代书画、工艺、金石等多种研究学科。

  故宫学的出现,改变了原有常规学科的既有理论图景的地平线,标示出故宫相关认识里程上的新阶段,也为与之相关的学科思想观念的变革提供重要契机。可以看出,故宫学与传统常规学科之间有清晰的边界,同时也有密切联系。

  如果有学者到清史学会去发表清宫所藏某一件瓷器的研究成果,可能会被视为一个例外;同样,若有学者要到紫禁城学会发表18世纪西方传教士在皇宫中的馈赠活动研究,也会被认为不大合适;我们如果在考古学会发表《西清三编》《石渠宝笈》的研究,也会引起一些争议。如此多的在原有学科中的“例外”,在新的故宫学的框架中将不再是例外。这也许就是故宫学的学术意义。故宫学强调整合原有的、单个的有关故宫的学术研究,由此形成一个有共同信念与学术目的的崭新理论体系和崭新科学共同体。这样故宫学的理论要素将不再被还原到另一种理论中去,而是形成一种新的有着清晰边界的理论要素。

在关于故宫的研究上,无论国内外,都需要有课题意识、规划重点,加强交流,整合资源,而当务之急就是加强故宫学学科建设,构建故宫学学科体系。这本书的出版无疑具有文化建设意义。

─ 选自2017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

1.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国维认为自古以来凡有新学问产生,大都因为有新发现。故宫学的产生就是因为明清档案的再发现。

B. 故宫学强调整合原有的、单个的有关故宫的学术研究,为此故宫学的理论要素将不再被还原到另一种理论中去,而是形成一种新的有着清晰边界的理论要素。

C. 故宫学具有排他性,离开了宫阙往事,没有了其附着的历史内涵,故宫学的意义价值必受影响。

D. 宫廷历史文化是一个王朝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故宫学自然要研究王朝的皇家文化。

2.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宫文化是以皇帝、皇权、皇宫为核心的皇家文化。离开了宫阙往事,没有了附着其中的历史内涵,那些宫廷旧藏的意义和价值势必受到影响。

B. 《故宫学概论》是一部为故宫学提供理论依据、勾勒学术框架的重要著作,这使得故宫学由新创学科走向了常规学科。

C. 故宫学在时间节点上有了更为清晰的起始,是因为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的再发现。

D. 故宫学提倡“大文物”理念,以前不受重视的帝后书画和大量的清代钱币、武英殿书版、建筑构件等也纳入文物进行管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宫学的性质属于综合性学科,同时在历史上还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它既是至高无上的皇权的反映,也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重要象征。

B. 许多原有学科中视为的“例外”,在新的故宫学的框架中将不再是例外。如在考古学会发表《西清三编》《石渠宝笈》的研究。

C. 故宫学属于综合性学科,理所当然地包括紫禁城学、明清宫廷史学以及中国古代书画、工艺、金石等多种研究学科。

D. “故宫学”是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综合故宫博物院发展的历史与实际状况提出来的以“大文物”为理念的一门学科。

 

1.B 2.C 3.A 【解析】 1.试题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A强拉因果,原文说:故宫博物院的学术研究可以追溯至明清档案的再发现,这使得故宫学在时间节点上有了更为清晰的起始,并没有说故宫学的产生就是因为明清档案的再发现。C说法太绝对,原文是“那些宫廷旧藏的意义和价值势必受到影响”。D项混淆范围,原文是:宫廷历史文化是一个王朝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故宫学理所当然地包括紫禁城学、明清宫廷史学以及中国古代书画、工艺、金石等多种研究学科。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青山绿水是自然的本色,风清气正是社会的本色,不忘初心是开拓进取者的本色,砥砺前行是拼搏向上者的本色……

请以“说本色”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时下,人工智能已经像一缕春风吹向了人们的生活,例如,深圳智能公交的试行;将来,人工智能将会如满目春光去普照人们的生活,例如,智能生活助手、智能心理医师、智能设计大师等等将会面世……可以说,等待我们的,将是一个智能勃发的春天。

请以“在智能勃发的春天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叙述清晰,描写具体,想象合理。

 

查看答案

微写作: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①请从《红楼梦》、《边城》、《呐喊》、《老人与海》、《平凡的世界》、《红岩》等几部名著中选出一个你最喜欢的人物,为其写一简介。

要求:符合原著内容,突出人物特征。

②《论语》中有许多名言,这些名言在我们的生活或学习中带给了我们很多教益,请谈谈你从《论语》的某一条名言中所获的教益。

要求:有切实的感受或认识或思考,条理清楚。

③请从“梅”、“兰”、“竹”、“菊”中选取一物,借之写一段抒情性文字。

要求:情感真挚充沛,语言具有感染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丰子恺

①春是多么可爱的一个名词!自古以来的人都赞美它,希望它长在人间。诗人,特别是词客,对春爱慕尤深。试翻词选,差不多每一页上都可以找到一个春字。后人听惯了这种话,自然地随喜附和,即使实际上没有理解春的可爱的人,一说起春也会觉得欢喜。这一半是春这个字的音容所暗示的,“春!”你听,这个音读起来何等铿锵而惺忪可爱!这个字的形状何等齐整妥帖而具足对称的美!这么美的名字所隶属的时节,想起来一定很可爱。好比听见名叫“丽华”的女子,想来一定是个美人。然而实际上春不是那么可喜的一个时节。我积三十六年之经验,深知暮春以前的春天,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

②梅花带雪开了,说道是漏泄春的消息。但这完全是精神上的春,实际上雨雪霏霏,北风烈烈,与严冬何异?所谓迎春的人,也只是瑟缩地躲在房栊内,战栗地站在屋檐下,望望枯枝一般的梅花罢了!

③再迟个把月罢,就像现在:惊蛰已过,所谓春将半了。住在都会里的朋友想象此刻的乡村,足有画图一般美丽,连忙写信来催我写春的随笔。好像因为我偎傍着春,惹他们妒忌似的。其实我们住在乡村间的人,并没有感到快乐,却生受了种种的不舒服:寒暑表激烈地升降于三十六度至六十二度之间(注:此处说的是华氏温度,华氏温度三十六度至六十二度之间相当于摄氏温度2.22°—16.67°)。一日之内,乍暖乍寒。暖起来可以想起都会里的冰淇淋,寒起来几乎可见天然冰,饱尝了所谓“料峭”的滋味。天气又忽晴忽雨,偶一出门,原本干燥的鞋子拖泥带水归来。“一春能有几番晴”是真的;“小楼一夜听春雨”其实没有什么好听,单调得很,远不及你们都会里的无线电的花样繁多呢。春将半了,但它并没有给我们一点舒服,只教我们天天愁寒,愁暖,愁风,愁雨。正是“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④春的景象,只有乍寒、乍暖、忽晴、忽雨是实际而明确的。此外虽有春的美景,但都隐约模糊,要仔细探寻,才可依稀仿佛地见到,这就是所谓“寻春”罢?有的说“春在卖花声里”,有的说“春在梨花”,又有的说“红杏枝头春意闹”,但这种景象在我们这枯寂的乡村里都不易见到。即使见到了,肉眼也不易认识。总之,春所带来的美,少而隐;春所带来的不快,多而确。诗人词客似乎也承认这一点,春寒、春困、春愁、春怨,不是诗词中的常谈么?不但现在如此,就是再过个把月,到了清明时节,也不见得一定春光明媚,令人极乐。倘又是落雨,路上的行人将要“断魂”呢。

⑤可知春徒美其名,在实际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实际,一年中最愉快的时节,是从暮春开始的。

⑥就气候上说,暮春以前虽然大体逐渐由寒向暖,但变化多端,始终是乍寒乍暖,最难将息的时候。到了暮春,方才冬天的影响完全消灭,而一路向暖。寒暑表上的水银爬到temperate[(气候)温和的]上,正是气候最temperate的时节。就景色上说,春色不须寻找,有广大的绿野青山,慰人心目。古人词云:“杜宇一声春去,树头无数青出。”原来山要到春去的时候方才全青,而惹人注目。我觉得自然景色中,青草与白雪是最伟大的现象。造物者描写“自然”这幅大画图时,对于春红、秋艳,都只是略蘸些胭脂,轻描淡写。到了描写白雪与青草,他就毫不吝惜颜料,用刷子蘸了铅粉、藤黄和花青而大块地涂抹,使屋屋皆白,山山皆青。这仿佛是米派山水的点染法,又好像是Cezanne风景画的“色的块”,何等泼辣的画风!而草色青青,连天遍野,尤为和平可亲,大公无私的春色。花木有时被关闭在私人的庭园里,吃了园丁的私刑而献媚于绅士淑女之前。草则到处自生自长,不择贵贱高下。人都以为花是春的作品,其实春工不在花枝,而在于草。看花的能有几人?草则广泛地生长在大地的表面,普遍地受大众的欣赏。这种美景,是早春所见不到的。那时候山野中枯草遍地,满目憔悴之色,看了令人不快。必须到了暮春,枯草尽去,才有真的青山绿野的出现,而天地为之一新。一年好景,无过于此时。自然对人的恩宠,也以此时为最深厚了。

⑦讲求实利的西洋人,向来重视这季节,称之为May(五月)。May是一年中最愉快的时节,人间有种种的娱乐,即所谓May-queen(五月美人)、May-pole(五月彩柱)、May-games(五月游艺)等。May这一个字,原是“青春”、“盛年”的意思。可知西洋人视一年中的五月,犹如人生中的青年,为最快乐、最幸福、最精彩的时期。这确是名副其实的。但东洋人的看法就与他们不同:东洋人称这时期为暮春,正是留春、送春、惜春、伤春,而感慨、悲叹、流泪的时候,全然说不到乐。

⑧东洋人之乐,乃在“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新春,便是那忽晴、忽雨、乍暖、乍寒、最难将息的时候。这时候实际生活上虽然并不舒服,但默察花柳的萌动,静观天地的回春,在精神上是最愉快的。故西洋的“May”相当于东洋的“春”。这两个字读起来声音都很好听,看起来样子都很美丽。不过May是物质的、实利的,而春是精神的、艺术的。东西洋文化的判别,在这里也可窥见。

(取材于丰子恺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铿锵:“春”这个字的音读起来响亮、明快。

B. 妒忌:住在都会里的朋友对我在美丽的乡村偎傍着春感到忿恨。

C. 憔悴:山野中枯草遍地、荒凉萧条的景象。

D. 萌动:花柳一点点地发芽。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春”这个字的形状齐整妥帖而有对称的美,但实际上春不是那么可喜的一个时节。

B. 引用“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说明春虽将半了,但并没有给人舒服感。

C. 第⑤段有过渡作用,“可知……”道结论,总结上文;“实际……”转话锋,引出下文。

D. 作者虽然喜欢满眼是青山绿野的暮春,但不大认同画家对春红、秋艳的轻描淡写。

3.第①段中作者说“深知暮春以前的春天,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请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4.简要赏析第⑥段中的划线句子。

5.文章最后两段叙写了“东西洋文化的判别”,请分别概括东洋人和西洋人对春的不同看法。作者在这里写西洋人对春的看法有何匠心?

6.本文中,暮春的草能让人感受到一种顽强的生命力。下列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好似暮春的草一样生命力顽强,其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B. 《边城》中的翠翠

C. 《老人与海》中的桑迪亚哥    D. 《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

 

查看答案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大自然的美有的是柔美,譬如,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写到的“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________”。

②大自然的美有的是壮美,譬如,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写到的“看________;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③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写桃花源的村民热情好客,在一定程度上则体现了社会的“和谐美”,譬如,“便要还家,____。村中闻有此人,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四时田园杂兴

南宋·范成大

一(夏日田园杂兴一)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二(夏日田园杂兴七)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三(冬日田园杂兴十二)

村巷冬年见俗情,邻翁讲礼拜柴荆。长衫布缕如霜雪,云是家机自织成。

四(夏日田园杂兴九)

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侬家漱井香;借与门前磐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

五(秋日田园杂兴十二)

静看檐蛛结网低,无端妨碍小虫飞。蜻蜒倒挂蜂儿窘,催唤山童为解围。

1.下列对所选诗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杂兴”意为有感而发、随事吟咏的诗,组诗所选五首都是七言绝句,属于近体诗。

B. 选诗一意境宁静明丽,“日长篱落”描写了中午篱笆影随着太阳的升高越来越短的景象。

C. 选诗四以农村儿童的口吻来写,第二句写儿童招呼客人留宿并递上香甜清凉的井水。

D. 这五首诗的语言亲切明快、通俗易懂,在一、二、四句上押韵,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2.选诗五中的“蜻蜓倒挂蜂儿窘,催唤山童为解围”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生态文明”,下列诗句也体现了这一点的一项是

A.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小儿垂钓》)

B. 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王建《寄旧山僧》)

C.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杜甫《江村》)

D. 水绿天青不起尘,风光和暖胜三秦。(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

3.请从下面①、②两题中选定一道题作答。

①简要赏析选诗一中“惟有蜻蜓蛱蝶飞”及选诗二中“村庄儿女各当家”在各自诗作中的作用。

②从不同角度简要赏析选诗二、三、四中所体现出来的“和谐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