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青...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青山绿水是自然的本色,风清气正是社会的本色,不忘初心是开拓进取者的本色,砥砺前行是拼搏向上者的本色……

请以“说本色”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时下,人工智能已经像一缕春风吹向了人们的生活,例如,深圳智能公交的试行;将来,人工智能将会如满目春光去普照人们的生活,例如,智能生活助手、智能心理医师、智能设计大师等等将会面世……可以说,等待我们的,将是一个智能勃发的春天。

请以“在智能勃发的春天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叙述清晰,描写具体,想象合理。

 

说本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的本色;“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李白的本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这是于谦的本色;“任尔东南西风”是竹的本色。 本色,便是最经得起历史与社会考验的本质精神。何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因为只有在沧海横流的考验下,人所体现的方是最经得起锤炼的本质——本色。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驻足于这个充斥着金钱、物质的世界,智者常会感到悲哀——本色啊?你在哪里?五光十色的虚伪的外衣,与过于和平的生活让万物之间产生了一层一层并不透明的膜。本色,已是凤毛麟角。但我们的国家并没有亡,社会还在进步。为什么?因为总有人坚持本色,扛起大梁!牛玉儒,为官一任,为国为民,将自己的生命奉献于自己的岗位。 任长霞,刚正不阿,泪为民流,情为民生,命为民捐。 还有那山洪到来时,置妻儿于不顾只为民众的乡村干部,车祸发生时,最后出车的导游, 瘟疫来袭时,冲向最前线的医护人员,他们中,有的身居要职,不辱使命,有的地位平凡,却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当这些人站在你面前时,你能否发现其共同点?当然,这就是本色。正是有了这些本色,我们才能感到希望,才能体会到安全感。 反观那些落马的高官,为一已私欲而置国民于不顾,最终身败名裂,当党员失去了党员的本色,而被世俗的污浊所腐蚀时,政党的末日便会到来。当国家的支柱们失去本色时,国家的末日也会到来,因为,他们失掉的,是唯一经得起时间与历史的考验的东西。诚然,坚持本色并不代表刚愎自用,固执已见。我们所需的坚持是在鉴别力的坚持。博采众长不会失掉本色,相反,这正是使国家发展的本色。客观的说,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晚年正是失去了党的本色——民主,才会导致晚节不保,可见本色才是最能经得起考验的。 金钱、名利、权利,终会灰飞烟灭,万古长存的,只有历史认同的精神——本色。当躯体化为尘土,却能留下一份本色在人间,又何憾之有呢? 【解析】试题分析:这两道作文题都是命题作文,审题时,要根据材料内容及题干要求,抓住所给“题目”的关键词构思立意。第一题,“本色”表面的含义就是“本来面貌”,再从所给材料来看,“本色”可以是一种品质,可以是一种精神,可以是一处状态,但无论是品质还是精神还是状态,都应是积极向上的。考生可以写“本色”是什么,揭示“本色”的内涵;也可以写为什么要坚持本色,阐述“本色”在人生中的重要意义。本题要求写议论文,考生要注意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有力。第二题,“在智能勃发的春天里”是一个介词结构,给考生限定了一个写作的范围,“智能勃发”指的是现实社会智能设备的广泛应用,那么“在智能勃发的春天里”我们要做什么?怎么做?考生只要选择与智能设备有关的人和事来写都是符合要求的。本题限定是记叙文,在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要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另外,本题要求二选一,考生注意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和储备材料丰富的文题来写。 参考立意: 第一题“说本色”:坚持本色,不忘初心;谈环保,如,青山绿水是自然的本色;失去本色也就失去了未来;等。 第二题“在智能勃发的春天里”:冷静对待智能设备,智能设备是双刃剑,充分发挥智能设备的作用,等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微写作: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①请从《红楼梦》、《边城》、《呐喊》、《老人与海》、《平凡的世界》、《红岩》等几部名著中选出一个你最喜欢的人物,为其写一简介。

要求:符合原著内容,突出人物特征。

②《论语》中有许多名言,这些名言在我们的生活或学习中带给了我们很多教益,请谈谈你从《论语》的某一条名言中所获的教益。

要求:有切实的感受或认识或思考,条理清楚。

③请从“梅”、“兰”、“竹”、“菊”中选取一物,借之写一段抒情性文字。

要求:情感真挚充沛,语言具有感染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丰子恺

①春是多么可爱的一个名词!自古以来的人都赞美它,希望它长在人间。诗人,特别是词客,对春爱慕尤深。试翻词选,差不多每一页上都可以找到一个春字。后人听惯了这种话,自然地随喜附和,即使实际上没有理解春的可爱的人,一说起春也会觉得欢喜。这一半是春这个字的音容所暗示的,“春!”你听,这个音读起来何等铿锵而惺忪可爱!这个字的形状何等齐整妥帖而具足对称的美!这么美的名字所隶属的时节,想起来一定很可爱。好比听见名叫“丽华”的女子,想来一定是个美人。然而实际上春不是那么可喜的一个时节。我积三十六年之经验,深知暮春以前的春天,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

②梅花带雪开了,说道是漏泄春的消息。但这完全是精神上的春,实际上雨雪霏霏,北风烈烈,与严冬何异?所谓迎春的人,也只是瑟缩地躲在房栊内,战栗地站在屋檐下,望望枯枝一般的梅花罢了!

③再迟个把月罢,就像现在:惊蛰已过,所谓春将半了。住在都会里的朋友想象此刻的乡村,足有画图一般美丽,连忙写信来催我写春的随笔。好像因为我偎傍着春,惹他们妒忌似的。其实我们住在乡村间的人,并没有感到快乐,却生受了种种的不舒服:寒暑表激烈地升降于三十六度至六十二度之间(注:此处说的是华氏温度,华氏温度三十六度至六十二度之间相当于摄氏温度2.22°—16.67°)。一日之内,乍暖乍寒。暖起来可以想起都会里的冰淇淋,寒起来几乎可见天然冰,饱尝了所谓“料峭”的滋味。天气又忽晴忽雨,偶一出门,原本干燥的鞋子拖泥带水归来。“一春能有几番晴”是真的;“小楼一夜听春雨”其实没有什么好听,单调得很,远不及你们都会里的无线电的花样繁多呢。春将半了,但它并没有给我们一点舒服,只教我们天天愁寒,愁暖,愁风,愁雨。正是“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④春的景象,只有乍寒、乍暖、忽晴、忽雨是实际而明确的。此外虽有春的美景,但都隐约模糊,要仔细探寻,才可依稀仿佛地见到,这就是所谓“寻春”罢?有的说“春在卖花声里”,有的说“春在梨花”,又有的说“红杏枝头春意闹”,但这种景象在我们这枯寂的乡村里都不易见到。即使见到了,肉眼也不易认识。总之,春所带来的美,少而隐;春所带来的不快,多而确。诗人词客似乎也承认这一点,春寒、春困、春愁、春怨,不是诗词中的常谈么?不但现在如此,就是再过个把月,到了清明时节,也不见得一定春光明媚,令人极乐。倘又是落雨,路上的行人将要“断魂”呢。

⑤可知春徒美其名,在实际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实际,一年中最愉快的时节,是从暮春开始的。

⑥就气候上说,暮春以前虽然大体逐渐由寒向暖,但变化多端,始终是乍寒乍暖,最难将息的时候。到了暮春,方才冬天的影响完全消灭,而一路向暖。寒暑表上的水银爬到temperate[(气候)温和的]上,正是气候最temperate的时节。就景色上说,春色不须寻找,有广大的绿野青山,慰人心目。古人词云:“杜宇一声春去,树头无数青出。”原来山要到春去的时候方才全青,而惹人注目。我觉得自然景色中,青草与白雪是最伟大的现象。造物者描写“自然”这幅大画图时,对于春红、秋艳,都只是略蘸些胭脂,轻描淡写。到了描写白雪与青草,他就毫不吝惜颜料,用刷子蘸了铅粉、藤黄和花青而大块地涂抹,使屋屋皆白,山山皆青。这仿佛是米派山水的点染法,又好像是Cezanne风景画的“色的块”,何等泼辣的画风!而草色青青,连天遍野,尤为和平可亲,大公无私的春色。花木有时被关闭在私人的庭园里,吃了园丁的私刑而献媚于绅士淑女之前。草则到处自生自长,不择贵贱高下。人都以为花是春的作品,其实春工不在花枝,而在于草。看花的能有几人?草则广泛地生长在大地的表面,普遍地受大众的欣赏。这种美景,是早春所见不到的。那时候山野中枯草遍地,满目憔悴之色,看了令人不快。必须到了暮春,枯草尽去,才有真的青山绿野的出现,而天地为之一新。一年好景,无过于此时。自然对人的恩宠,也以此时为最深厚了。

⑦讲求实利的西洋人,向来重视这季节,称之为May(五月)。May是一年中最愉快的时节,人间有种种的娱乐,即所谓May-queen(五月美人)、May-pole(五月彩柱)、May-games(五月游艺)等。May这一个字,原是“青春”、“盛年”的意思。可知西洋人视一年中的五月,犹如人生中的青年,为最快乐、最幸福、最精彩的时期。这确是名副其实的。但东洋人的看法就与他们不同:东洋人称这时期为暮春,正是留春、送春、惜春、伤春,而感慨、悲叹、流泪的时候,全然说不到乐。

⑧东洋人之乐,乃在“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新春,便是那忽晴、忽雨、乍暖、乍寒、最难将息的时候。这时候实际生活上虽然并不舒服,但默察花柳的萌动,静观天地的回春,在精神上是最愉快的。故西洋的“May”相当于东洋的“春”。这两个字读起来声音都很好听,看起来样子都很美丽。不过May是物质的、实利的,而春是精神的、艺术的。东西洋文化的判别,在这里也可窥见。

(取材于丰子恺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铿锵:“春”这个字的音读起来响亮、明快。

B. 妒忌:住在都会里的朋友对我在美丽的乡村偎傍着春感到忿恨。

C. 憔悴:山野中枯草遍地、荒凉萧条的景象。

D. 萌动:花柳一点点地发芽。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春”这个字的形状齐整妥帖而有对称的美,但实际上春不是那么可喜的一个时节。

B. 引用“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说明春虽将半了,但并没有给人舒服感。

C. 第⑤段有过渡作用,“可知……”道结论,总结上文;“实际……”转话锋,引出下文。

D. 作者虽然喜欢满眼是青山绿野的暮春,但不大认同画家对春红、秋艳的轻描淡写。

3.第①段中作者说“深知暮春以前的春天,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请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4.简要赏析第⑥段中的划线句子。

5.文章最后两段叙写了“东西洋文化的判别”,请分别概括东洋人和西洋人对春的不同看法。作者在这里写西洋人对春的看法有何匠心?

6.本文中,暮春的草能让人感受到一种顽强的生命力。下列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好似暮春的草一样生命力顽强,其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B. 《边城》中的翠翠

C. 《老人与海》中的桑迪亚哥    D. 《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

 

查看答案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大自然的美有的是柔美,譬如,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写到的“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________”。

②大自然的美有的是壮美,譬如,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写到的“看________;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③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写桃花源的村民热情好客,在一定程度上则体现了社会的“和谐美”,譬如,“便要还家,____。村中闻有此人,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四时田园杂兴

南宋·范成大

一(夏日田园杂兴一)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二(夏日田园杂兴七)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三(冬日田园杂兴十二)

村巷冬年见俗情,邻翁讲礼拜柴荆。长衫布缕如霜雪,云是家机自织成。

四(夏日田园杂兴九)

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侬家漱井香;借与门前磐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

五(秋日田园杂兴十二)

静看檐蛛结网低,无端妨碍小虫飞。蜻蜒倒挂蜂儿窘,催唤山童为解围。

1.下列对所选诗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杂兴”意为有感而发、随事吟咏的诗,组诗所选五首都是七言绝句,属于近体诗。

B. 选诗一意境宁静明丽,“日长篱落”描写了中午篱笆影随着太阳的升高越来越短的景象。

C. 选诗四以农村儿童的口吻来写,第二句写儿童招呼客人留宿并递上香甜清凉的井水。

D. 这五首诗的语言亲切明快、通俗易懂,在一、二、四句上押韵,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2.选诗五中的“蜻蜓倒挂蜂儿窘,催唤山童为解围”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生态文明”,下列诗句也体现了这一点的一项是

A.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小儿垂钓》)

B. 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王建《寄旧山僧》)

C.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杜甫《江村》)

D. 水绿天青不起尘,风光和暖胜三秦。(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

3.请从下面①、②两题中选定一道题作答。

①简要赏析选诗一中“惟有蜻蜓蛱蝶飞”及选诗二中“村庄儿女各当家”在各自诗作中的作用。

②从不同角度简要赏析选诗二、三、四中所体现出来的“和谐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市隐斋记

元好问

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士多之赋诗,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予曰:“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今夫乾没氏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垄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公之所以隐,奈何?”

曰:“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所以隐,子何疑焉?”

予曰:“予得之矣,予为子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价,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吾言问之。”

贞祐丙子十二月,河东元某记。

(取材于《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十三)

注释:①山人:山居者,指隐士。②乾没氏:侥幸取利的人。③锥刀:喻微末的小利。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信道未                笃:坚定

B. 今夫乾没氏之         属:下属

C. 书以为食              鬻:卖

D. 大夫士之爱公者      意:料想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娄公所              小隐山林

B. 往来大夫士多之赋诗    强之名耳

C. 人隐于农            请以韩伯休事终其说

D. 山林为小隐          诗酒游诸公间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

不只(生活)在深山之中、蓬蒿之下,这样以后才算是隐者

B. 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垄断

缩敛着肩膀(取媚于别人的样子)来到市肆,翘着脚来控制行市

C. 夫廉与高,固古人所以隐,子何疑焉

清廉和清高,一定是古人隐居所坚决追求的,你何必怀疑呢

D. 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我本逃名,乃今为女子所知!

(2)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

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娄先生的小书斋叫做“市隐斋”,娄先生想得到李生为他写的记。

B. 某些心存侥幸、谋取利益的人言行不一,竟自我标榜为隐士。

C. 李生认为娄先生的行为不妨碍他的廉正和清高,娄先生是真隐士。

D. 作者认为娄先生的这种行为是为了扬名,与韩伯休是不一样的。

6.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对“隐”的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