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梧桐月光 刘艳 疏桐映凉阶,思汝月未眠。 信步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梧桐月光

刘艳

疏桐映凉阶,思汝月未眠。

信步亭前望,月色正中天。

——题记

回忆如潮,相思如水。

那时,错过的梧桐月光。

独坐在门庭阶前,聆听虫声凄凄,几缕月光调皮地穿过叶隙,落入那铺满梧桐叶的林荫。我不禁举头遥望天幕上那轮皎洁的圆月,蓦然想起那时的你。恳请清风捎去一声问候:“你在他乡还好吗?”

我与你:相识,相知,相惜,相离,最终依旧错过。梧桐月光依旧,物是人非,远在他乡的你是否记得那时的梧桐月光。

相逢何必曾相识?与你相识,依旧是这片梧桐最美之时;与你相遇,仍是月光最盛之际。在那个夜晚,桐叶凋落,月色朦胧下的你,缓缓向我走来,伸出纤细的手,指向飘落的桐叶,安静的说:“你也爱梧桐月光吗?”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月明。”朱淑真的《秋夜》让两颗心产生了共鸣。那满床的月影,那梧桐支起了明月,架起了我们心中那座相知的桥梁。我们没有高山流水,也不是伯牙子期,我们有的,只是那满床的梧桐月影。那梧桐缺出的月光记录着我们的相知。

那晚的月光洒在林荫,风吹过,像深空的倒影。与你的相知,也许是冥冥中早有定数,让我只喜欢梧桐,只喜欢月光下两个人的相知相遇。

天下无不散的筵席,相离在即,我们却默然无语,顺着小径漫步到梧桐的尽头。我没有柳耆卿的晓风杨柳,也没有那千尺的桃花潭水,更没有夕阳落日。只是平淡的转身无息地离去。残枝上的桐叶迎着风想抓住你留下的衣角,那一刻,梧桐遮住了月光,只剩下无尽的黑暗,我泪流满面。

一样的梧桐,一样的月光,一样的小径,一样的秋风,我的心正向月光寄上相思。远在他乡的你一定站在梧桐树下,聆听风的细语,让清风捎回一句:“安好,勿念。”

梧桐树下有我们美好的私语,月光影中有我们共同的留恋。因为错过,我们学会了珍惜,即使天各一方,也阻断不了心的交融,即使一别经年,依旧是对方心中美好的梧桐月光,即使相对无语,我们也能读懂心中的深情。

我愿借桐叶清风寄去对你的问候,借月光盛满对你的思念。如果记忆回潮,记忆似水,我愿是天上的银河,永远守护那片梧桐月光。

远方的你,是否也和我一样?

(选自《文学与人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几缕月光调皮地穿过叶隙,落入那铺满梧桐叶的林荫”中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美好和作者的美好心境。

B. 文中对朱淑真的《秋夜》相关诗句的引用,借对往事的回忆,表达了“我”和“你”相识、相知时的共鸣与快乐。

C. 在回忆离别时,作者化用了一些诗句,如通过“梧桐遮住了月光,只剩下无尽的黑暗,我泪流满面”抒发了思念与忧伤。

D. “我们没有柳耆卿的晓风杨柳,也没有那千尺的桃花潭水,更没有夕阳落日”抒发了别离时的无尽遗憾。

2.文章为何以“梧桐月光”为题?请简要分析。

3.文章自有韵味,请从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简要赏析。

 

1.D 2.①是文章线索;②是情感的载体,寄托了作者的思念和祝愿;③奠定了“真纯清雅”之情感基调。 3.内容:①离别与思念——写得很“真纯清雅”;②“”梧桐“”月光“清风”等意象,使文章充满古典韵味; 语言: ③语言朗朗上口,充满韵味(如 “桐”“光”“风”“样”在文本反复出现。) ④化用柳永与李白诗句,增强文学韵味;⑤此外,从修辞角度,抓比喻、比拟、排比等赏析也可,但须有例句,不能空对空。 结构: ⑥ 构思虚实结合,灵动有致。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D“无尽遗憾”与文章“清雅真纯”氛围矛盾。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文章的标题归纳起来,作用有以下几类:(1)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2)突出主题,点明主旨;(3)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4)反映作者情感;(5)概括了文章的主要情节;(6)一语双关。本文围绕着梧桐月光,描写了“我们”相识,相知,相惜,相离,最终依旧错过的经过,作者希望借着这“梧桐月光”寄去对“远方你”的的问候和思念,表达了作者对“远方你”的思念之情。原文有“我愿借桐叶清风寄去对你的问候,借月光盛满对你的思念。如果记忆回潮,记忆似水,我愿是天上的银河,永远守护那片梧桐月光。”所以文章以“梧桐月光”为题的作用有: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突出主题,点明主旨;是情感的载体,寄托了作者的思念和祝愿。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完整人格是对教育目标或理想人格的追求,为历代教育家所津津乐道。完整人格的教育在古代教育家那里有着不同的表述,如孔子的“成人”,朱熹的“全人”。从内涵来看,古代教育家论述的君子、大丈夫、鸿儒、圣贤等人格理想,也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完整人格的教育追求。

②孔子最早阐述了完整人格。《论语·宪问》记述:“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其中提到的臧武仲为人多智,公绰为人廉静寡欲,卞庄子有勇力,冉求多才多艺。此处所谓“成人”,是指一个完整的人。孔子认为一个完整的人应当是将诸多人的优秀品质集于一身的人,这些品质包括了智慧、廉静、勇敢、才艺以及礼乐文采等。孔子所谓“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对孔子所说的“成人”,朱熹的理解是:“成人,犹言全人。”他认为,人们都应当努力兼有智、廉、勇、艺等“材全德备”品质。

③在孔子眼里的完整人格还包含着一个重要要求。他在《论语·为政》中说道:“君子不器。”他表达了一个重要思想:君子不能成为只是具备某一方面本领的人。

④追求完整人格的教育,不只是儒家学者如此,其他学派的学者也有类似思想,只是对什么是完整人格的理解有所不同。像墨家对“兼士”人格的设想:“博乎道术”“辩乎言谈”“厚乎德行”,不仅十分强调掌握众技之长,却又不以此为满足,同时还十分强调与社会人伦实践有关的素养,如擅长思维与论辩、具备优厚的德行等。再如道家,老子的理想人格是人如同婴儿般无知无欲的状态,他把每一点社会对人的影响都视为对人性的毁坏,希望回归浑然无邪的自然状态。虽然道家崇尚个人主义,推托社会责任,但其理想人格显然不是某种功用型的“器”,而是得“道”者,也是一种完整的人格。

⑤20 世纪40 年代,史学家钱穆在《理想的大学》一文中批评当时中国的大学只以“智识之传授”为重,这种教育只是希望人成为专家,而不是希望人成为“通人”,不仅有害于当时之国家社会,更会遗祸于国家社会之将来。他认为:“今日国家社会所需者,‘通人’尤重于专家。”他说,“专家”产生于互相隔离不能打通的“专业”,而“通人”产生于“通学”,产生于整体的文化和全面的教育。其所谓“通人”显然是一种完整的人格。钱穆十分有见地地指出了了以专业教育为特征的现代教育的重要缺失,即忽视“成人”的教育,忽视完整人格的养成。

——(摘编自杜成宪《中华民族有哪些教育传统可以传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君子、大丈夫、鸿儒、圣贤等人格理想,都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教育家对完整人格的教育追求。

B. 孔子和朱熹都强调一个完整的人应当努力兼有智慧、廉静、勇敢、才艺等全面综合的人格素养。

C. “君子不器”指君子不能像某件器物一样只有某一用途,这是孔子“成人”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D. 虽然道家、墨家与儒家对完整人格的理解有差异,但道墨两家学者也有追求完整人格的类似思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按照先总后分的结构,论述了我国在教育目标或理想人格上追求完整人格的教育传统。

B. 第③段中,作者通过阐述“君子不器”,使文章对孔子“成人”观的论证更加完整、严密。

C. 第④段运用比喻、引用等论证方法,阐述了墨家道家等先秦学派关于完整人格教育的思想。

D. 文章语言准确,逻辑性强,注重考证。例证古今结合,旁征博引而又丰富典型,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墨家不仅强调掌握众技之长,还强调与社会人伦实践有关的素养,如思维论辩和德行。

B. 因崇尚个人主义和社会责任,道家的理想人格不是功用型的“器”而是得“道”者。

C. 钱穆的“通人”思想和孔子的“成人”、朱熹的“全人”等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D. 古今教育家关于完整人格的教育思想对以专业教育为特征的现代教育有借鉴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尼采)

②人从枝上折下花来,供在瓶里,到了结果的时候,却对着空枝叹息。(冰心)

③如果你看到面前的阴影,别怕,那是因为你的背后有阳光!(冯巩)

④命运不能选择,但你可以在你这俗人道路上做得稍微好一点,认真一点,这不就行了。(靳尚谊)

⑤生活总会有点不顺意,我们都会犯错。天性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开始改变。(电影《疯狂动物城》)

富有哲理的句子总是会点燃内心的某些火花。读了上面五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书籍和阅读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全民阅读要形成一种氛围。全民阅读开展起来,国民的整体素质就会提高,都会成为精神文明程度很高的人;阅读又能增加创新力量,通过全民阅读,国民都会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阅读书籍属于高雅生活情趣,有益身心健康,通过全民阅读,国民都会成为身心健康的人。

①全民阅读不一定使国民都会成为精神文明程度很高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许多细菌和病毒会给人类带来传染病,但是如果人类对这类细菌和病毒的毒素加以利用,就会产生以毒攻毒的结果。如_____,使人产生对某种疾病的抵抗力。这种用来小剂量注射的毒素,就是疫苗。疫苗可以刺激人体产生一种与其相应的抗体物质,这些抗体物质_____,这样就使人体获得了免疫力, 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一位毕业生在自荐信中:“虽然我只有本科学历,但绝对名副其实,恳请学校领导唯才是用。”

B. 肯定专家的水平:您的文章写得真好,本世纪散文百家,您必能忝列其中。

C. 杨老师年过七旬仍然笔耕不辍,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

D. 本人才疏学浅,刚才的一些想法仅是一孔之见,接下来还请在座大方之家批评指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