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10月29日在北京胜利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10月29日在北京胜利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及其通过的《建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中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描绘出新蓝图。“十三五’规划是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后的首个五年规划,公报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并用很重的篇幅强调坚持绿色发展,释放出党中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决心和信心。”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白重恩说。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二:

8月4日,中央电视台开始在新闻联播节目推出《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启示录》系列报道。报道称,塞罕坝主动修复生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活标本。

三代人用了55年的时间,将昔日飞乌不栖、黄沙遮天的荒原,变成百万亩人工林海。塞罕坝林场的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24万亩增加到目前的112万亩,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80%。

今天的塞罕坝,绿水青山带来真金白银,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郁郁葱葱的林海,成为林场生产发展、职工生活改善、周边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

中新网北京8月8日电(记者张尼)日前,第四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全面启动,督察组将分别进驻吉林、浙江、山东等8省份,这也标志着中央环保督察将实现对31省份的全覆盖。此前批次的督察中,已有上万人被问责。新一轮督察风暴又将揪出哪些环保“顽疾”引发外界关注。

从另一组数字上也能看出中央环保督察取得的成效。环保部副部长黄润秋近日透露,此前的中央环保督察中,初步罚款约8.8亿元,立案侦查1183件,拘留1103人,约谈13593人,问责11390人,切实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环境问题,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四:

地球是你我共同的家园,建设美丽家园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一起参与、共同行动。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只当坐而论道的旁观者,而应成为躬身践行的参与者,从自己做起、从生活中一点一滴做起,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或许个人的力量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的,但聚沙成塔、积土成山,众人汇聚起来的力量就是磅礴伟力,唯此方能绘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幽静宜人”的美丽中国图景,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摘录自《南方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人国家“十三五”规划,并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

B. 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力度空前,堪称“风暴”,并将实现对全国31省份的全覆盖。此前各批次的督察取得了显著成效,第四批督察又已全面启动。

C. 塞罕坝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场后林场三代人用了55年时间植树造林112万亩,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范例。

D. 建设美丽家园,保护生态环境,政府有责,人人有责,面对这一项神圣伟大的工程,每一个公民都不能缺位,没有谁是旁观者。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一说明,从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到生态文明的总体规划,中央的顶层设计和科学布局为美丽中国建设描绘出了一幅宏伟蓝图。

B. 材料二和材料三报道的角度有所不同:材料二着重树立生态文明的正面典型,提供示范;材料三着重呈现环境保护的具体问题,发出警示。

C.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塞罕坝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涵养水源、净化水质、释放氧气等,创造了超过120元的生态服务价值。

D. 每个公民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就指日可待。

E.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严厉的法治作有力的保障,材料三的一系列数字既展示了中央环保督察的成效,也反映出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请结合以上材料分析概括取得这些成绩的原因。

 

1.C 2.AE 3.(1)党中央对坚持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科学决策,制定了具体目标,对建设美丽中国有坚定的决心;(2)地方政府切实贯彻中央部署,加大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3)对环境保护建立了严格的制度,对环境污染实行严厉的法治;(4)百姓对绿色发展理念的深人理解、对美丽环境的热切期待.对生态保护的积极行动。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阅读相关材料,找到有效答题区间,比对各个备选答案,找到与材料的表述有出入的就是答案。C项错在“建场后林场三代人用了55年时间植树造林112万亩”。属于偷换内容。材料二的第二节说“塞罕坝林场的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24万亩增加到目前的112万亩,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故选C项。 2.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阅读相关材料,找到有效答题区间,比对各个备选答案,找到与材料的表述完全一致的两项就是答案,不一致的就不是要找的答案。B项中“具体问题”不对。材料三并没有谈到“具体问题”。本材料着重讲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力度空前,并将实现对全国31省份的全覆盖。C项错在“创造了超过120万的生态服务价值”,根据材料二中的表格内容可知:“120亿”是每年创造的生态服务价值。D项“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2005年下降40%~45%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就指日可待”,根据材料二表格中的内容可知此说法绝对。故选A项、E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诱狼

张爱国

大雪整整下了一个月,一停下,猎人就迫不及待地来到树林里,等待那只母狼。

太阳就要落山了,母狼还没有来。莫非它不会来了?就在猎人的耐心将尽的时候,树林里伸出一个灰褐色的头颅,猎人一眼就认出是那只母狼。它四下一番张望,大概是认为没有了危险才慢慢走出来。血腥的记忆让它不得不这么做,这个冬天,它家族的七只成年狼,除了它,都成了猎人的盘中餐和袋中钞票。

看着母狼明显消瘦的身子,猎人的心很疼,既为那白白流失的肉,更为那宝贵的皮——瘦狼的皮易脱毛、没看相,卖不上好价钱。

母狼已到了射程之内,但猎人不能开枪,因为一枪下去,至少要在它的身上留下一个窟窿,那样的皮更卖上好价钱。

母狼突然停下脚步,昂头,嗅鼻。它似乎嗅到了猎物的味道,一只被猎人折断了腿的兔子。母狼一看,冲过去,两只前爪摁住兔子,张开了嘴……

猎人激动极了,只要它咬一口兔子,他就成功了——兔子身上被抹了毒药。可是,就在母狼大张的嘴即将挨上兔子的一刹那,它却突然丢下兔子跑进树林。

可恶的畜生,竟然识破了计谋。猎人很懊恼,一定是一个月前死于同样计谋的公狼的遭遇唤起了它痛苦的记忆。

猎人必须筹划新的计谋,他不相信凭他作为一个人的智慧就战胜不了一个畜生。

三天后,当那只母狼又出现时,猎人的心一阵剧痛——它更加消瘦了。它虽然还是很警惕,但踉跄的步伐里明显多出了急躁。猎人知道,为了幼狼,它今天必须找到食物,它体下被幼狼抓咬得血肉模糊的乳头就是明证。

这次,猎人为母狼准备的是它的“公狼”——猎人将那只公狼的皮囊塞满了海绵,固定在一个做了伪饰的陷阱上。

发现“公狼”时,母狼稍一吃惊就跑了上去。为了避免它发现破绽,猎人摁一下手里的遥控器,“公狼”发出一声狼叫声。猎人本以为它听到叫声后会更加不顾一切地冲过去,没想到它却停下脚步,仔细看了看“公狼”,突然蹿进树林里。

猎人狠狠地给自己几个嘴巴,骂自己自作聪明,多此一举,十足的猪脑子:凭狼的听觉,能分辨不出它的公狼的叫声?

猎人决定采用对他来说是最辛苦的一招。

猎人踩着没膝的雪,在树林里攀爬了三天才找到那只母狼的巢穴。母狼不在,两只幼狼中的一只已经死去,另一只骨瘦如柴,浑身颤抖,伏在地上,不时地伸舌舔舐一截干枯的兽骨。见了猎人,幼狼竟然晃悠悠地站起来,飘忽忽地走向猎人,它大概是误以为猎人是给它送食的吧。

猎人抓出幼狼,为了不让它立即死去,给它喂了点牛奶,然后固定到陷阱上那只“公狼”的身边。

母狼很快就找来了。它完全没有了前两次的小心和警惕,惨叫着跑向幼狼,干瘦的身子直被风吹得打趔趄。就在猎人认为母狼这次一定会掉进陷阱的时候,母狼却在陷阱的边沿站住了,直盯着幼狼,凄惨地叫着。约莫半分钟,母狼开始绕着陷阱走。三四圈后,母狼跨上那根架在陷阱上用于伪装的树枝,颤巍巍地走向幼狼——它要救走幼狼。

猎人赶紧大叫,想让母狼受惊吓而跌进陷阱,可它仿佛听不见。猎人又向母狼身旁放了一枪,可它还是毫无顾忌,只专注地走向幼狼。

眼看母狼就要挨上幼狼了,猎人慌了,对着幼狼“砰”的一枪。幼狼中枪,掉落陷阱。母狼没有叫,也没有跑,扭头看看树上的猎人,看看陷阱里的幼狼,又看看“公狼”,突然一声惨叫,扑向“公狼”,抱着它一起滚进陷阱。

猎人得意地从树上跳下,活动活动冻僵的手脚,走过去,掀开陷阱上的伪饰物,不由得大惊:母狼已将公狼的皮囊撕成碎片,正在拼命地撕咬、抓扯着自己的皮毛。

陷阱里,一片血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雪整整下了一个月”这一环境描写为故事的展开设置了一个独特的环境,为下文诱狼作铺垫。

B. 小说多次刻画了母狼“瘦”的外形特点,既写出了母狼的生存环境的恶劣,又突出了母狼生命力顽强的形象。

C. 母狼在识破了狼人的阴谋的情况下还是毫无顾忌,只专注地走向幼狼,这一奋不顾身的行为是爱子心切的本性使然。

D. “母狼已将公狼的皮撕成碎片,正在拼命地撕咬、抓扯着自己的皮毛”这一动作描写刻画出母狼残忍的本性。

2.小说中猎人给人印象深刻,请你对这一人物形象作简要分析。

3.小说以“陷阱里,一片血腥!”结尾收到了怎样的效果?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家训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家训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家训最早是通过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来体现的。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西周政权建立以后,遍封功臣,建立诸侯国。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受封于鲁国。周公旦由于要留在京城辅佐侄子周成王,不能就封,就让自己的儿子伯禽就封于鲁。伯禽临行之前,“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周公训子,是一段关于中国家训文化、最早又最可信的记载。

父母对子女面对面的训诫,用文雅的词来说,就是“庭训”。“庭训”典出《论语季氏》,讲的是孔子当面训诫儿子孔鲤的故事。由此,“趋庭”、“鲤对”、“庭对”也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后来,中国的家训通过书信、训词和遗嘱等形式传递;再后来,家训又通过制定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来体现,形成了家庭内部所有成员的行为准则。家训的形式日益丰富。

中国的家训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伦理道德的要求、文化知识的教育、谋生技能的传授、为人处世的告诫等,几乎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的家训文化从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指向:

一是训导教育子女成人成才。这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前文说到周公戒子、孔子庭训,都体现了这一点。中国的家训文化,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衰败期、蜕变期,但不管是在哪一个时期,家训都离不开对子女的教育。

二是实行家庭的自我控制。任何一个家庭都不是孤立的。它作为社会细胞、社会的基本单位,必须接受来自外在的社会控制。这种社会控制包括法律控制、行政控制、道德控制以及习俗控制。同时,为了维护家庭内部的稳定,调整和处理好家庭内部关系,将子女培养成人,使家庭得以承继和绵延,还必须要有家庭的内在控制及家庭的自我控制。这种自我控制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各种形式的家训来体现,从而起到对子女、对全体家庭成员的教育、引导和约束的作用。

三是确立良好的家风。家风是指一个家庭的传统风习,是人们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逐渐形成和世代延传下来的生活作风、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总和。家风的形成,是家庭长辈和主要成员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诲的结果,而家训和家风有着密切的联系。隋朝初年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治家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在这里,作者强调了家风引导和家庭中长者、尊者的表率作用的重要性。在近现代,江南钱姓家族人才辈出,若星汉灿烂,这和其先祖制定了《钱氏家训》,钱氏子孙代代相传、恪守不移、形成良好的家风是分不开的。

(选自胡申生的《中国家训家风中的文化传承》,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的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周公训子”就是这种文化最早最可信的源头。

B. 家训最早是古代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是以口头表达的形式来体现的。

C. “周公训子”说的是周公旦对替自己就封鲁地的儿子临行前当面训诫叮嘱的事。

D. 周公旦以自己为迎接贤士而常中断洗头和吃饭的事来告诫儿子要礼贤下士。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论语•季氏》中讲述了孔子训诫儿子的事,后人归纳出了“庭训”“趋庭”“鲤对”“庭对”等词语,这些词语后来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

B. 中国家训文化的内容要求是指向家庭及其成员的,其功能包括教育子女成人成才、实行家庭的自我控制以及确保形成良好的家风。

C. 家训的体现形式在不断更替,从口头训诫发展到通过书信、训词、遗书等传递的形式,再后来又演变为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等准则性条文。

D. 中国家训的内容十分广泛,几乎涵盖了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伦理道德、文化知识、谋生技能、为人处世等多方面的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管是在中国家训文化的萌芽期还是发展期、成熟期,乃至衰败期和蜕变期,教育子女成人成才始终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

B. 江南钱姓家族的先祖制定了《钱氏家训》,钱氏代代相传、恪守不移,形成了良好的家风,故而其后代人才辈出,如星汉灿烂。

C. 家训和家风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庭中的尊长以身作则,同时又教育其他成员循规守矩,久而久之,良好的家风便逐渐形成并延传下来。

D. 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必须接受社会多方面的控制,同时,家庭也必须要有内部的自我控制,这样家庭才能稳定并得以延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作家陆蠡在他的散文《囚绿记》中写道:“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喜欢看水白,我喜欢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黃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以“我心中的那一片绿色”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类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舌尖上的中国》自开播以来,风靡全国,在全民中刮起了一股强劲的搜寻美食、品尝美食、评论美食之风,请介绍一次品尝美食的经历。

要求:注重刻画美食的外形和品尝的感受;②使用两种修辞手法;③语言简明、连贯、得体。④100字以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内容。16字以内。

近日。河北邱县宣传部工作人员在走访调查中,在孙登选老人家中,发现一道明万历年间的圣旨。该圣旨距今已有410多年,整体长度达360余厘米,保存大致完好,非常罕见。该圣旨原件为青黄两色绢本,通体有织锦云纹,两头无轴,略有破损,但字迹清晰可辨。圣旨前端为青色绢布,上有银色双龙围绕“奉天诰命”四字。

正文内容大意为皇帝感激这位名叫孙维城的官员及其家人为国尽心尽力,赞扬孙维城为国事日夜操劳,表扬其成绩显著,敕封其为山西布政使。文中列举出孙维城历经十三任官职。颁旨时间为万历二十八年十二月初二。圣旨全文700余字,字体为风格端庄的小楷,气度雍容,圆润飘逸,圣旨整篇布局工整严谨,跌宕有致,字迹笔画突兀。圣旨中段及末端均盖有皇家“制诰之宝”和“广运之宝”的方形印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