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一家心理卫生研究所对使用手机的人群进行抽样调...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一家心理卫生研究所对使用手机的人群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的人有“手机依赖症”,他们总在期待能收到最新信息。

B. 节日临近,商家打折促销,减价的标牌随处可见,三折、四折甚至五折,平日里价格不菲的商品此时显得格外诱人。

C. 今年全国大面积的高热干旱,造成了许多地方的粮食减产,不少乡镇的粮食产量与往年相比,减少了一倍。

D. 《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一书以近200个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为对象,除了从语音的正误方面作出是非判断外,还注重对读错的原因进行分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A 【解析】试题分析:B项,“三折、四折甚至五折”不合逻辑,应为“五折、四折甚至三折”。C项,“减少了一倍”不合逻辑, “减少”不能用倍数,可改为“减少了一半”。D项,“近200个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表意不明,是“近200个字”最易读错,还是“近200个中国人”最易读错,不明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风华绝代女子,锦心绣口文章。《才女文章》一书收录了10位作家的61篇文章,主要选择的是能够体现女性独特视角的作品。

B. 理想中是“铿锵玫瑰”,现实里则是无人关心的“野草花”。中国女子三大球类运动缺少关注,收入与男子相比判若云泥,这已不是一两天的问题了。

C. 流金铄石,热浪滚滚。避暑纳凉只能待在空调屋吗?显然不是,在南京,想要纳凉,还有一个很好的选择,那就是防空洞。

D. 上海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都市,以其独特的城市个性和文化内涵,向世人展示了卓尔不群的风格与魅力。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三峡》一文在比较中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夏季江水暴涨时水流之急的语句是_________

(2)《氓》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女主人公回忆年少时的欢乐时光,与成语“青梅竹马”的情境相仿。

(3)屈原在《离骚》中描述的与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里“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有相似境遇的诗句是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秋江独钓图

王士祯(清)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注】①这是一首题画诗。②王士祯在康熙四十三年,因申告王五冤案,以微罪罢官。《题秋江独钓图》正写于被罢官期间。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情动辞发,言为心声,在这首题画诗中,诗人借画中渔翁的形象,表达着自己的人生感受。

B. 细思诗中钓翁的心境不难发现画中钓翁于逍遥之中伴有的几许落寞,自在之余深藏着的几多孤寂。

C. 全诗连用九个“一”字,读来朗朗上口,这九个“一”都是“独”的体现,一个“独钓”更是点出了诗、画中人物的孤寂之情。

D. 小小孩童尚且“怕得鱼惊不应人”,这江边独钓的渔翁却又是喝酒,又是放声高歌,可见此翁之意不在鱼。

E. 诗人王士祯在《题秋江独钓图》中营造出了与柳宗元《江雪》诗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同样的意境。

2.全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展现“秋江独钓图”?请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祖冲之

祖冲之字文远,范阳遒人也。冲之稽古,有机思,宋孝武帝使直华林学省,赐宅宇车服。解褐南徐州从事、公府参军。

始元嘉中,用何承天所制历,比古十一家为密。冲之以为尚疏,乃更造新法,上表言之。武帝令朝士善历者之,不能屈。会帝崩不施行。

历位为娄县令,谒者仆射。初,宋武平关中,得姚兴指南车,有外形而无机杼,每行,使人于内转之。升明中,齐高帝辅政,使冲之追修古法。冲之改造铜机,圆转不穷,而司方如一,马钧以来未之有也。时有北人索驭驎者亦云能造指南车,高帝使与冲之各造,使于乐游苑对共校试,而颇有差僻,乃毁而焚之。晋时杜预有巧思,造欹器,三改不成。永时中,竟陵王子良好古,冲之造欹器献之,与周庙不异。文惠太子在东宫,见冲之历法,启武帝施行。文惠寻薨又

转长水校尉,领本职。冲之造《安边论》,欲开屯田,广农殖。建武中,明帝欲使冲之巡行四方,兴造大业可以利百姓者,会连有军事,事竟不行。冲之钟律博塞,当时独绝,莫能对者。以诸葛亮有木牛流马,乃造一器,不困风水,施机自运,不劳人力。又造千里船,于新亭江试之,日行百余里。于乐游苑造水碓磨,武帝亲自临视。又特善算。永元二年卒,年七十二。

子暅之。暅之字景烁,少传家业,究极精微,亦有巧思,般、倕无以过也。当其诣微之时,雷霆不能入。尝行遇仆射徐勉,以头触之,勉呼乃悟。父所改何承天历时尚未行,梁天监初,暅之更修之,于是始行焉。位至太舟卿。

(《南史·文学传》)

【注】①般、倕:般,鲁班;倕,传说为舜时的巧匠。 ②天监:南朝梁武帝的年号。前文的“元嘉”,是南朝宋文帝的年号;“升明”,是宋顺帝的年号;“永明”,是南朝齐武帝的年号;“永元”,是南朝齐东昏侯的年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武帝令朝士善历者之     难:诘难

B. ,使人于内转之         行:运行

C. 冲之钟律博塞             【解析】
解释

D. 文惠寻薨又             寝:搁置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A. 解褐:“褐”是用葛、大麻、兽毛等织成的粗布或做成的粗布衣服。“解褐”即脱去粗布衣服。指入仕做官。

B. 仆射:官名。始设于秦,汉成帝时,仆射位仅次于尚书令。汉献帝时置左右仆射。唐宋以左右仆射为宰相之职。

C. 欹器:古代的一种盛水器。水少则倾,中则正,满则覆。君主可置于座右以为戒。

D. 钟律博塞:钟律,是古代计时的一整套方法;博塞,是机械制造上的一种动力装置。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祖冲之是南朝人,经历过宋、齐等朝代,他在科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制定更加精密的历法,改造指南车,造水碓磨、千里船等。

B. 祖冲之制定的历法虽然比前人的更加精密,但因为武帝去世而未能施行,后来他的儿子重新修订之后才得以施行。

C. 因为古代传下来的指南车部件不全,无法正常运行,祖冲之加以改造之后,旋转更加灵活,在指示方向上也非常准确。

D. 祖冲之不但在器物制造上精思巧妙,同时在屯田种植、为官治军上也有突出的才能。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建武中,明帝欲使冲之巡行四方,兴造大业可以利百姓者,会连有军事,事竟不行。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数学家陈景润

①陈景润是福建人,生于一九三三年。他排行老三,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他觉得自己是父母的累赘,是一个多余的人。

②陈景润上小学和中学时,瘦削、弱小、内向,像一只丑小鸭,总是被人歧视,他习惯于挨打,从来不讨饶。演算数学习题占去了他大部分的时间,成为他唯一的乐趣。陈景润上高中三年级时,因为交不起学费,一九五零年上半年,在家自学了一个学期。高中没有毕业,但以同等学力报考,他考进了厦门大学。在厦门大学的时候,他学习的成效非常高。同学间有共同的数学语言。大学中间,没有人歧视他,他全身心沉浸在数学的海洋里,成绩特别优异。

③一九五三年秋季,陈景润被分配到了北京一所中学当数学老师。他是完全不适合当老师的。他那么瘦小和病弱,他的学生却都是高大而且健壮的。他不善于说话,很难做到循循善诱,他私下里骂自己是笨蛋。他一向不会照顾自己,又不注意营养。积忧成疾,查出有肺结核和腹膜结核病症。这一年内,陈景润住进医院六次,做了三次手术。他没有能够好好的教书。但他并没有放弃他的数学专业。华罗庚的名著《堆垒素数论》,刚摆上书店的书架,就被陈景润买到了。陈景润一头扎进了《堆垒素数论》,废寝忘食地钻研。住进医院,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他仍然不放弃研究那高深的理论。在他看来,他的生命就是数学。他不能忘记自己的高中老师沈元曾说过的数论中至今未解的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他要不惜一切地去努力摘取那颗数学明珠。

④一次,陈景润所在单位的一位领导遇见来北京开会的厦门大学校长,谈起陈景润时,连连摇头说:“你们怎么培养了这样的高材生?”王亚南——厦门大学校长,听到这样的话后,非常吃惊。他一直认为陈景润是他们学校里最好的学生,他同意让陈景润到厦门大学工作。

⑤说也奇怪,陈景润听说自己可以回厦门大学,他的病也就好多了。王亚南安排他在厦大图书馆当管理员,却不让他管理图书,只让他专心致志地研究数学。王亚南不愧是专家,他懂得价值论,懂得人的价值。陈景润也没有辜负老校长的培养。他果然精深地钻研了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和大厚本的《数论导引》。

⑥陈景润在厦门大学图书馆中也很快写出了数论方面的专题文章,文章寄给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主持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的华罗庚一看文章,就看出了奇光异彩,提出把陈景润选调到数学研究所来当实习研究员的建议。

⑦一九五六年年底,陈景润再次从南方海滨来到了首都北京。自从陈景润被选调到数学研究所以来,他的才智的蓓蕾一朵朵地烂漫开放了。在圆内整点问题、球内整点问题、华林问题、三维除数问题等等之上,他都改进了中外数学家的结果。单是这一些成果,他那贡献就已经很大了。但当他已具备了充分依据,他就以惊人的顽强毅力,来向“哥德巴赫猜想”挺进了。他废寝忘食,昼夜不舍,潜心思考,探测精蕴,进行了大量的运算。一心一意地搞数学,他把全部心智和理性通通奉献给这道难题的解题上了,他为此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他的两眼深深凹陷了。他的面颊带上了肺结核的红晕。喉头炎严重,他咳嗽不停。腹胀、腹痛,难以忍受。他跋涉在数学的崎岖山路上,他无法统计失败了多少次,但他毫不气馁。他向着目标,不屈不挠,继续攀登。一张又一张的运算稿纸,像漫天大雪似地飞舞,数字、符号、引理、公式、逻辑、推理,积在楼板上,有三尺深。他终于登上了攀登顶峰的必由之路,登上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的台阶。⑧陈景润证明了这个命题,写出了二百多页的长篇论文。一九六六年五月,一颗璀璨的讯号弹升上了数学的天空,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院的刊物《科学通报》第十七期上宣布他已经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

⑨1972年2月,他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外国数学家在证明“1+3”时用了大型高速计算机,而陈景润却完全靠纸、笔和头脑。如果这令人费解的话,那么他单为简化“1+2”这一证明就用去的6麻袋稿纸,则足以说明问题了。

⑩陈景润的论文发表后,西方记者迅即获悉,电讯传遍全球。国际上的反响非常强烈。当时英国数学家哈勃斯丹和西德数学家李希特的著作《筛法》正在印刷所校印,他们见到了陈景润的论文立即要求暂不付印,并在这部书里加添了一章,第十一章:“陈氏定理”。他们誉之为筛法的“光辉的顶点”。在国外的数学出版物上,诸如“杰出的成就”“辉煌的定理”等等,不胜枚举。一个英国数学家给陈景润的信里还说,“你移动了群山!”

1.下列关于文章的内容及艺术手法分析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A. 陈景润是一位有理想有追求、坚韧而勤奋,对数学有卓越贡献的数学家。

B. 文章四处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显陈景润在数学崎岖的山路上,不畏艰辛,不断跋涉的感人形象。

C. 陈景润在数学研究领域做出的贡献就是登上了世界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的台阶。

D. 英国数学家在信里称赞陈景润“你移动了群山”,的确,在陈景润身上不正体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吗?

2.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陈景润在上小学、中学的时候总是受人欺侮,是因为他只知道演算数学习题,不愿和同学们交往。

B. 第④段中陈景润曾任职的那个中学的领导对厦门大学的校长说:“你们怎么培养了这样的高材生?”言外之意,是想了解大学如何培养高材生的问题。

C. 王亚南让陈景润回到厦门大学图书馆当管理员,又不让他管理图书,是因为王亚南懂得陈景润的价值,为他专心致志的研究数学提供更好的条件。

D. 英国数学家哈勃斯丹和西德数学家李希特的著作《筛法》被国际上誉为筛法的“光辉的顶点”。

E. 陈景润的人生经历也能说明出身贫寒、性格内向、被人歧视等并不可怕,鼓励人们要有理想有毅力,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3.文章以“数学家陈景润”为题,却写了陈景润在中学任数学老师的事情。这样安排是否合理?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