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王蒙的作品《青狐》的确是一本优秀...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王蒙的作品《青狐》的确是一本优秀小说,我读着读着,经常被小说中精彩的情节和精到的描写感动,时不时地拍案而起,击节叫好。

②各大手机品牌竞争日益激烈,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大部分厂商瞄准了海外市场,华为集团惨淡经营,2017年销量继续攀升。

③装备了一批火力强大的武器之后,叙利亚反政府组织如虎添翼,对叙中部哈马省等地的攻势更加猛烈,致使停战协议沦为一纸空文。

④盲目“跟榜”,读一本与自己心性喜好完全不搭的书,一本不忍卒读的烂书,就会浪费时间、精力,还会误导个人思想认知。

⑤如果你珍惜生命,就不必因为小的苦恼而厌倦生活。因为鱼龙混杂并不完美的生活,正是组成宝贵生命的原材料。

A. ①③    B. ②⑤    C. ③④    D. ④⑤

 

D 【解析】①拍案而起:形容非常愤慨。也形容对反动势力不屈服。本句形容对王蒙小说的高度评价,语境错误。②惨淡经营: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后指在困难的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正确。③如虎添翼:比喻强有力者又增添生力军,使之更强。可褒可贬。④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望文生义。⑤鱼龙混杂:比喻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适用范围不当。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___。 《劝学》

(2)其间旦暮闻何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琵琶行》

(3)《红楼梦》中的俗语“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出自《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隔离天日”两句。

(4)《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5)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写出了行人过青泥岭时可以手摸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的细节。

(6)“文章憎命达”,这是杜甫对李白的评价,而他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登高》中他用“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的诗句形象地反映了自己生活的窘迫和仕途的坎坷。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淮阴作①

朱敦儒

当年五陵②下,结客占春游。红缨翠带,谈笑跋马水西头。落日经过桃叶③,不管插花归去,小袖挽人留。换酒春壶碧,脱帽醉青楼。

楚云惊,陇水散,两漂流。如今憔悴,天涯何处可销忧。长揖飞鸿旧月。不知今夕烟水,都照几人愁。有泪看芳草,无路认西州。

【注】此词作于靖康之变后词人飘离异乡之时事项。②五陵:本是西汉前期五位皇帝的陵墓,当初四周居住着许多豪门大户,子弟习尚奢纵。②桃叶:即桃叶渡,借指游冶的场所。

1.下列对本词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当年”点明起首两句是对当初的追忆,首两句点染了奢华豪纵的气氛,为上片定下了基调。

B. “红缨翠带,谈笑跋马水西头”两句用笔简省却淋漓尽致地写出了风景的秀丽及游人的神情。

C. 上片最后一句突现了词人醉卧的形象“开怀豪饮,酒酣耳热。可见词人愁绪至极,以酒解愁。

D. 本词下片前三句是过片。双调词中过片往往居于上下阕交替的位置,常起承上启下原作用。

E. 下片结句亦景亦情,泪眼所见,只有远接天际的芳草牵惹人的情思,而西州路遥不可接。

2.本词下片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崔玄伯,清河东武城人也。少有俊才,号曰冀州神童。拜阳平公侍郎,众务修理,处断无滞。苻坚闻而奇之,征为太子舍人。辞以母疾不就,左迁著作佐郎。太祖征慕容宝,次于常山,玄伯弃郡,东走海滨。太祖素闻其名,遣骑追求。执送于军门,引见与语,悦之。太祖幸邺及车驾还京师次于恒岭太祖亲登山顶抚尉新民适遇玄伯扶老母登岭太祖嘉之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牛。迁吏部尚书,而俭约自居,不营产业,家徒四壁;出无车乘,朝晡步上;母年七十,供养无重膳。太祖尝使人密察,闻而益重之,厚加馈赐。时人亦或讥其过约,而玄伯为之逾甚。太祖常引问古今旧事,王者制度,治世之则。玄伯陈古人制作之体,及明君贤臣,往代废兴之由。未尝謇谔忤旨,亦不谄谀荀容。及太祖季年,大臣多犯威怒,伯独无谴者,由于此也。太祖崩,大宗未即位,清河王绍闻人心不安,大出财帛班赐朝士,玄伯独不受。太宗即位,以不受绍财帛,特赐帛二百匹。诏遣使者巡行郡国,纠察守宰不如法者,令玄伯按之,又诏坐朝堂,决刑狱。太宗以郡国豪右,大为民蠹,乃优诏征之。民多恋本,而长吏逼遣。于是轻薄少年,因相扇动,所在聚结。西河、建兴盗贼并起,守宰讨之不能禁。太宗乃引玄伯问日:“今犯者已多,不可悉诛,肤欲大以纾之,卿以为何如?”玄伯日:“王者治天下,以安民为本,何能顾小曲直也?夫敖虽非正道,而可以权行,自秦汉以来,莫不相踵。若其赦而不改者,诛之不晚。”太宗从之。泰常三年夏,玄伯病笃。太宗遣侍中宜都公穆观就受遗言,更遣侍臣问族,一夜数返。及卒,下诏痛惜,司空,谥文贞公。

(《魏书·崔玄伯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祖幸邺/及车驾还京师/次于恒岭/太祖亲登山顶/抚尉新民/适遇玄伯扶老母登岭/太祖嘉之/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牛

B. 太祖幸邺/及车驾还京师/次于恒岭/太祖亲登山顶抚尉/新民适遇玄伯扶老母登岭/太祖嘉之/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牛

C. 太祖幸邺及车驾/还京师/次于恒岭/太祖亲登山顶/抚尉新民/适遇玄伯扶老母登岭/太祖嘉之/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牛

D. 太祖幸邺/及车驾还京师/次于恒岭/太祖亲登山顶抚尉/新民适遇玄伯扶老母登岭/太祖嘉之/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牛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官职调动可用“迁”,“左迁”指贬官、降职,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B. 太祖,文中指庙号。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立的名号。

C. 古代“郡”和“国”都是诸侯王的封地,所以二者并称,也用来泛称地方行政区域。

D. 赠,文中指追赠。古代皇帝常为去世的官员及其父祖追封官爵或荣誉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崔玄伯学识渊博。他对古今旧事、帝王制度、治理社会的规则和古人制礼作乐的本意,以及明君贤臣,历代兴衰的原因都能够陈述。

B. 崔玄伯受人信任。太祖、太宗都有事就向他询问,叫他巡视各个郡国,纠察不依法度的郡守县令,还让他坐在朝堂,决断刑罚。

C. 崔玄伯不贪钱财。太祖逝世时,清河王元绍听说人心不稳就拿出大量财物赏给朝廷官员,但玄伯不接受,太宗即位后为此赏赐了他。

D. 崔玄伯生活节俭。虽然他身居高位,但生活很节俭,家里没什么财产,出门、上朝都无车子,有人认为他过度节约,而他却更加节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太祖征慕容宝,次于常山,玄伯弃郡,东走海滨

②今犯者已多,不可悉诛,朕欲大赦以纾之,卿以为何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本报记者徐瑞哲)从新文化运动算起,现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已走过百年。“百年语文”走到当下,有什么教得太多了,又有什么教得太少了?昨天,上海市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主办的首届语文教育论坛在华东师大落幕,不少名家一针见血、针砭时弊。  

语文,是语言,也是文学,但绝不同于美术课。甚至有时,借助视图的“帮助”,反而限制了学生对语文文本本身的理解,无助于语言文字能力培养。如今,中小学校语文课堂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频率与其他科目一样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表示,滥用多媒体已成为语文教学的“毒药”。他发现,有些中学语文课堂已经不用黑板,只靠多媒体屏幕上课。比如教曹操的《观沧海》,作者介绍、作品背景、字词注释、思想意义、艺术手法等,全是网上下载、拼凑而成的。他认为,这样虽然很直观,文本解读却被切割得零碎了,学生阅读兴趣与经验也被挤压了,对文字的感受与想象被干扰了,语文课非常看重的语感也被放逐了。  

另一方面,语文课少了一个重要的口语教育功能。与外语课相比,语文课几乎与口语表达训练没什么关系,在“听说读写”中嘴巴似乎最用不上。在新一轮高考改革过程中,上海等地的外语科目考试都加入了听说测试。而语文科目考试从来都是笔试,“既然高考不考,就几乎没人关注语文也应当培养口头能力。”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绍振表示,眼下很多政府官员、企业家、明星等“头面人物”,在公开场合露面时,似乎离开讲稿就不会讲话。专家认为,这种现象其实与语文课过于单一的书面语教育不无关系;同时,这也与学生过多依赖多媒体络有关,其口头交际需求受到一定程度抑制。

(2014年12月22日《解放日报》07版)  

材料二:

3月28日上午,美国教育联合会驻华代表处主任孙连成为吉林大学附属中学小学部的老师、部分家长做了一场关于中美教育的报告。  

当天的报告会上,一直致力于中美基础教育领域交流工作的孙连成一再强调母语教育的重要性,“在中国,母语教育就是语文,我们的语文课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不过相信在2017年高考改革后这一状况将得到改观。”孙连成说。  

孙连成介绍说,美国很重视母语教育,“美国高考考三科,第一科大家知道肯定是数学,第二科是什么呢?大家可能说是语文,对,那第三科呢?我告诉你还是语文。美国高考有三科:数学、阅读和写作。数学多少分呢?800分,那两科呢?每一门也是800分。”  

再看看美国小学的课程表。相当于我们语文课的英文课,一年级每天的教学时间大概190分钟,二年级150分钟,其它年级和二年级都一样。  

“我曾做过统计,美国人对母语教学的时间一周是950分钟,我们多少?拿非常重视母语教育的清华附小来说是320分钟。”孙连成认为,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应该排在各科之首,“因为无论你走到人生的哪一个阶段,你有再多的思想也没有用,你需要语言的表达。”他说。 孙连成分析说,起始于2017年高考的这轮改革方案,最大的变化就是增强了语文的重要性,语文的分值增加几乎已成定局。  

“我们这次高考改革不是学习美国,而是借鉴了西方教育的一些方法。比如对母语的重视,比如强调语文教学与音乐、美术、思品等的融合教学。”孙连成说,在中国,学校不能给学生们更多的空间,因为有些课程体系课表是由教育部门决定的。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补回这些东西。数学很重要,但孩子的语文一定要重视。  

他介绍,美国学校的课程种类少,但注重演讲和辩论以及小组学习,尤其强调细致观察。老师会经常让学生仔细观察一幅图或者一个画面,然后说自己观察到什么,再进行小组讨论或辩论。

(长春广播2015年3月29日,有改动)

材料三:

中考总分相同,优先比较语文成绩。日前,北京市教委详细解读中考招生政策,这一条特别引人关注。往年单科成绩参考录取顺序是数学、语文、外语,今年则将语文调到首位。从“更注重数学成绩”调整为“更注重语文成绩”的导向,值得点赞。  

人是传播的动物,语言是人类传播活动的工具,语文是重要的人文社会,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和科学的基础。对学生来说,学好语文的确重要。因为,无论学习什么都需要借助语文的力量,在语文上多下点功夫没有亏吃。希望中小学生、家长和学校都能重视语文,采取多种措施强化语文素养,加强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这样做不但在中考时不吃亏,更有益长远。

(摘自2015年3月25日《北京日报》)

材料四:

何怀宏说自己曾做过一次试验,让孩子朗读一个学期的语文课本,结果40多分钟就读完了。“作为母语的中文,整整一个学期在学校学一本课本,每天几堂语文课,回来还有课后作业,就翻来覆去学这点东西,考试还不怎样,真是觉得太奇怪了。”何怀宏说,他认为只有大量阅读好书和勤于写作才是培养好的语言能力的关键,而好的语言能力则又是好的思考乃至好的创意的关键。

(摘自2015年4月1日腾讯教育)

1.新闻材料就我国话文教育存在的问题所发表的看法,下列对其关名家观点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小学语文课堂滥用多媒体而不用黑板上课,虽然很直观,文本解读却被切割得零碎了,学生阅读兴趣与经验也被挤压了,对文字的感受与想象被干扰了,重要的语感也被放弃了。

B. 语文教育专家认为,语文课过于单一的书面语教育和学生过多依赖多媒体络,使其口头交际需求受到很大程度抑制。

C. 美国很重视母语教育,美国高考考三科,数学、语文、阅读和写作,每科是800分。美国人把母语教学排在各科之首。

D. 我们这次高考改革不是学习美国,而是借鉴了西方教育对母语的重视,强调语文教学与音乐、美术、思品等的融合教学,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补回这些东西。

2.语文教育为什么非常重要?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黄昏

孙玉秀

李婶弯腰抱起一捆柴火,吃力地走着。几颗雨点砸下来,豆粒一般,落到尘土里,滚动了一下,晃了两晃,顿时粘住不动了。也有几颗落到她的脸上,碰到了嘴角,凉丝丝地裹着一股咸味。

李婶抬头见一块灰黑色的幕布遮住了半边天。她加快了脚步,将怀中的那捆柴送到仓房里,很快又折回到院子里。二十几只鸡鸭鹅见了她,将她团团围住。

雨点逐渐变大,空气里裹着一股雨的腥味。李婶转身回屋,很快提着半桶加水的食料出来,水舀子在塑料桶里摇晃。她将食料用力搅拌几下,分别倒入三个木槽里。那些鸡鸭鹅迅速围拢过来,迫不及待地吞咽起来。李婶望着它们贪婪的吃相,心想,吃吧,吃饱了好多产蛋,留给他回家吃!

李婶站在院子里再一次看天,那块幕布的颜色更深了,好像被人扯住了四角的被子,沉沉地压过来,让人透不过气来。她掰开手指头,数了又数,十天了,老头子的病也不知治得咋样了,千万不要扔下俺不管啊!李婶想着,眼角不自觉地湿润了。

一只鹅伸长脖子嘎嘎地叫了几声,她才回过神来,打算再去抱一捆柴,刚一抬脚,被几根散落的柴棍绊了一下,她本能地伸开双手支撑到地面,方稳住了身子。李婶感觉到手掌一阵钻心的疼,起身察看,这才发现左手食指被刮了一条细长的口子,汩汩地冒着鲜红的血。

风起,雨噼噼啪啪地下起来。李婶顾不上疼痛,弯腰拾起那几根散落的柴棍,从柴垛上用力拽出一捆柴,斜抱在腋下一路小跑,一股脑儿堆放到灶膛前。她伸出右手拧开水龙头,冲洗着手掌上的血迹,转身去屋内取出一贴邦迪,小心缠到左手的食指上。

李婶低头搓一搓自己的双手,发出木锉一样的窸窣声。她从衣兜里摸出电话来打,那端却传来电话关机的声音。李婶失落了,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

窗外的天色越来越暗,将整座老房子都吞了进去,一道闪电钻出来,顿时撕开了黑幕,紧接着传来一阵轰隆隆的雷声,滚石一般翻滚过来。

李婶赶忙将鸡鸭鹅一起赶进圈窝里。再回屋时,衣服已经湿了半截。还没等她站稳脚跟,窗外的雨水哗啦一声,从空中整个倾泻下来,白亮亮的一大片,分不清天和地的界限,只剩下一个雨水的世界。

墙上的时钟响了几声,李婶回过神来,意识到该做晚饭了。她麻利地打开那捆干柴,蹲下身子,将一大把干柴塞进了灶膛,点燃书纸,放到灶膛里。干柴碰到了火星,晃晃悠悠地燃烧起来,火苗越来越旺,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

李婶将锅洗刷干净,添上半锅水,转身去淘米洗菜,熟练而又有序。手机铃声突然响了起来,李婶赶紧从衣兜里掏出来,一个熟悉的声音从手机那端飘过来,妈,爸的手机没电了,爸在医院挺好的,您照顾好自己就行,千万别担心。

李婶眼睛里又满是泪水,嗯嗯,有你们在,妈一百个放心。

她挂了儿子的电话,擦了泪,凝视着窗外。雨小了,院子里浑浊的积水淌成了小河,汇聚在大门口处,一转弯撞进门外的壕沟里,哼着歌溜掉了。

李婶搬来一个小板凳,不停地添柴。灶膛里的火越来越旺,没多久,厨房暖和了起来,铁锅吱吱啦啦地响,四周冒出白色的热气,很快便飘出了一阵诱人的饭香。

李婶起身去打开饭桌,熟练地摆放上两双筷子,随后又摇了摇头,失落地拿下去一双,心里默念,快好起来吧,别总牵累孩子,俺在家等你健健康康地回来。

雨停了。李婶将目光挪向窗外,两道明亮的霞光射了进来,刺得她睁不开眼,再看时,仿佛老头子笑呵呵地站在大门口。她心里一惊,擦了擦眼睛,方知是自己看花了眼。

李婶推开房门,一片晚霞染红了西边的天空,也染红了她的半边脸。她低头拍了拍衣兜里的手机,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选自《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小说以“黄昏”为题既是写眼前黄昏天气景象,也是写李婶的人生黄昏季节。小说将两个黄昏景色相互交融,意境深远。

B. 小说中用了很长的篇幅来写黄昏雨势由小到大的变化,而对于雨小后的描写较为简略,这是为了突出强调儿子的来电。

C. 小说所写的柴火、鸡、鸭、鹅、灶膛等内容,既揭示了人物的身份,也鲜明地体现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真实感强。

D. 小说虽然情节简单,人物单一,但刻画李婶时综合运用了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描写手法,李婶形象跃然纸上。

E. 小说结尾描绘了雨散天晴,晚霞染红了西边的天空,既与前面下雨形成对比,又真切体现了李婶轻松、心安的心情。

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李婶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请分别简要概括小说中两次打电话的细节内容。并说明此细节的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