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作为“中国天眼”的发起者和奠基人,南仁...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作为“中国天眼”的发起者和奠基人,南仁东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坚韧执着、勇于创新和甘于奉献的科学精神,还有一座领先世界的射电望远镜。

B. 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C.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睦邻、富邻、安邻”政策的集中体现,为东亚地区发展搭建了新的地区合作,有利于实现区域内持久和平与繁荣。

D. 电视剧«急诊科医生»生动塑造了以何建一、江晓琪、刘慧敏等为主的急诊科医疗团队救死扶伤的高强度工作状态和他们丰富的精神情感世界。

 

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病句辨析。A项,语序不当,应改为“不仅仅是一座领先世界的射电望远镜,还有坚韧执着、勇于创新和甘于奉献的科学精神”。C项,成分残缺,应在“搭建了新的地区合作”后加上“平台”。D项,搭配不当,应将“塑造”改为“展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市地处山东腹地,干湿季节明显,光照时间较长,具有加快太阳能产业发展的天高地厚的自然优势。

②近日,多地开始实施“斑马线礼让行人”的规定,希望能够在川流不息的路口凝聚起司机和行人的共识。

③处于春秋鼎盛的时代,青年人肩负着祖国和人民的希望,要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和中坚。

④虽然目前我国主题公园达2500多家,但具有高质量规划和长远发展能力的主题公园仍属凤毛麟角

⑤从上月15日正式开始供暖至今,已有近一月时间,家里的暖气一直不热,老李一家人每天噤若寒蝉。

⑥从古老的四大发明到高铁、网购、支付宝、共享单车这“新四大发明”的嬗变,再现了华夏源远流长的文明史。

A. ①②④

B. ②⑤⑥

C. ①③⑤

D. ③④⑥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从时、空两方面着笔,表达出自己沉重感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2)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庄周、望帝两个典故来营造了朦胧迷离、悲戚哀怨的意境。

(3)«赤壁赋»中侧面描写洞箫的演奏效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①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②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是音书滞一乡。

【注】①柳宗元曾积极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又贬为柳州刺史。而一同参加革新运动的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都因此而分别贬至更荒远的漳州、汀州、封州、连州任刺史。②薜荔:常绿藤本植物,又名木莲。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作者长途跋涉赶到柳州,为了一睹海天相连的辽阔景象,迫不及待地登上了城楼。

B. 颔联描绘了急风骤雨猛烈地吹打着芙蓉、薜荔的景象,使诗人战栗惊悸,景中含情。

C. 芙蓉和薜荔,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这与屈原的«离骚»的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处。

D. “岭树”句仰观重岭密林,“江流”句俯察江水曲折,这里写作者近处所见,真切细致。

E. “共来”两句既与首句“大荒”照应,又统摄题目中的柳州和漳汀封连四州,传出“寄”字神韵。

2.请从“愁思”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苏明允哀辞(节选)

曾 巩

明允姓苏氏,讳洵,眉州眉山人也。始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归,焚其所为文,闭户读书,居五六年,所有既富矣,乃始复为文。盖少或百字,多或千言,其指事析理,引物托喻,侈能尽之约,远能见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烦能不乱,肆能不流。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其略如是。以余之所言,于余之所不言,可推而知也。明允每于其穷达得丧,忧叹哀乐,念有所属,必发之于此。于古今治乱兴坏,是非可否之际,意有所择,亦必发之于此。于应接酬酢万事之变者,虽错出于外,而用心于内者,未尝不在此也。

嘉祐初,始与其二子轼、辙复去蜀,游京师。今参知政事欧阳公修为翰林学士,得其文而异之,以献于上。既而欧阳公为礼部,又得其二子之文,擢之高等。于是,三人之文章盛传于世,得而读之者皆为之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既而明允召试舍人院,不至,特用为秘书省校书郎。顷之,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编纂太常礼书。而轼、辙又以贤良方正策入等。于是三人者尤见于当时,而其名益重于天下。

治平三年春,明允上其礼书,未报。四月戊申以疾卒,享年五十有八、自天子辅臣至闾巷之士,皆闻而哀之。

明允所为文,有集二十卷行于世,所集«太常因革礼»者一百卷,更定«谥法»二卷,藏于有司,又为«易传»未成。读其书者,则其人之所存可知也。明允为人聪明辨智遇人气和而色温而好为策谋务一出己见不肯蹑故迹。颇喜言兵,慨然有志于功名者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允为人聪明/辨智遇人气和/而色温/而好为策谋/务一出己见/不肯蹑故迹

B. 明允为人聪明辨智/遇人气和而色温/而好为策谋/务一出己见/不肯蹑故迹

C. 明允为人聪明辨智/遇人气和/而色温/而好为策谋务/一出己见/不肯蹑故迹

D. 明允为人聪明辨智/遇人气和而色温/而好为策/谋务一出己见/不肯蹑故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科举时代称会试考取后经过殿试的人。

B.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

C. 擢,指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D. 戊申,文中是四月的某一天,这是用干支相匹配来记录日序的一种方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洵勤于治学,大器晚成。他求学受挫后烧掉旧稿,每日端坐书斋苦读不休达五六年,终成名家,其文学造诣颇受作者赞誉。

B. 苏洵文才卓异,闻名于世。他的文章得到欧阳修的推崇,并献给皇上。他和两个儿子的文章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学士大夫们都收藏他们的文章。

C. 苏洵有志功名,恪尽职守。早年被官府召去应试舍人,因政绩显著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和县主薄,潜心编纂太常礼书,成果斐然。

D. 苏洵长于议论,见解独到。他对于古今治乱兴废、值得赞扬或者批评的事件常常有所感触就写文章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嘉祐初,始与其二子轼、辙复去蜀,游京师。

(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景泰蓝的制作

叶圣陶

①景泰蓝是多数人喜爱的手工艺品,现在把它的制作过程说一下。

②景泰蓝拿红铜做胎,为的红铜富于延展性,容易把它打成预先设计的形式,要接合的地方又容易接合。一个比较大的花瓶的胎分作几截,大概瓶口、瓶颈的部分一截,瓶腹鼓出的部分一截,瓶腹以下又是一截。每一截原来都是一张红铜片。把红铜片圈起来,两边重叠,用铁椎尽打,两边就接合起来了。要圆筒的哪一部分扩大,就打哪一部分,直到符合设计的意图为止。于是让三截接合起来,成为整个的花瓶。

③第二步工作叫掐丝,就是拿扁铜丝粘在铜胎表面上。这是一种非常精细的工作。掐丝工人心里有谱,不用在铜胎上打稿,就能自由自在地粘成图画。譬如粘一棵柳树吧,干和枝的每条线条该多长,该怎么弯曲,他们能把铜丝恰如其分地剪好曲好,然后用钳子夹着,在极稠的白芨浆里蘸,粘到铜胎上去。柳树的每个枝子上长着好些叶子,每片叶子两笔,像一个左括号和一个右括号,那太细小了,可是他们也要细磨细琢地粘上去。他们简直是在刺绣,不过是绣在铜胎上而不是绣在缎子上,用的是铜丝而不是丝线、绒线。他们对于铜丝好像画家对于笔下的线条,可以随意驱遣,到处合适。美术家和掐丝工人的合作,使景泰蓝器物推陈出新,博得多方面人士的爱好。

④粘满了铜丝的铜胎是一件值得惊奇的东西。且不说自在画怎么生动美妙,图案画怎么工整细致,单想想那么多密密麻麻的铜丝没有一条不是专心一志粘上去的,粘上去以前还得费尽心思把它曲成最适当的笔画,那是多么大的工夫!一个二尺半高的花瓶,掐丝就要花四五十个工。咱们的手工艺品往往费大工夫,刺绣,刻丝,象牙雕刻,全都在细密上显能耐。掐丝跟这些工作比起来,可以说不相上下,半斤八两。

⑤刚才说铜丝是蘸了白芨浆粘在铜胎上的,白芨浆虽然稠,却经不住烧,用火一烧就成了灰,铜丝就全都落下来了,所以还得焊。先在沾满了铜丝的铜胎上喷水,然后拿银粉、铜粉、硼砂三种东西拌和,均匀地筛在上边,放到火里一烧,白芨成了灰,铜丝就牢牢地焊在铜胎上了。

⑥随后就是放到稀硫酸里煮一下,再用清水洗。洗过以后,表面的氧化物和其他脏东西都去掉了,涂上的色料才可以紧贴着红铜,制成品才可以结实。

⑦于是轮到涂色料的工作了,他们管这个工作叫点蓝。涂上的色料有好些种,不只是一种蓝色料,为什么单叫点蓝呢?原来这种制作方法开头的时候多用蓝色料,当时叫点蓝,就此叫开了。这种制品从明朝景泰年间十五世纪中叶开始流行,因而总名叫景泰蓝。

⑧用的色料就是制颜色玻璃的原料,跟涂在瓷器表面的釉料相类。各种色料的细末都盛在碟子里,和着水,像画家的画桌上一样,五颜六色的碟子一大堆。点蓝工人用挖耳似的家伙舀着色料,填到铜丝界成的各种形式的小格子里。大概是熟极了的缘故,不用看什么图样,自然知道哪个格子里该填哪种色料。湿的色料填在格子里,比铜丝高一些。整个表面填满了,等它干燥以后,就拿去烧。一烧就低了下去,于是再填,原来红色的地方还是填红色料,原来绿色的地方还是填绿色料。要填到第三回,烧过以后,色料才跟铜丝差不多高低。

⑨现在该说烧的工作了。涂色料的工作既然叫点蓝,不用说,烧的工作当然叫烧蓝。烧蓝工人把涂好色料的铜胎放在铁架子上,拿着铁架子的弯柄,小心地把它送到炉膛里去。只要几分钟工夫,提起铁架子来,就看见铜胎全体通红,红得发亮,像烧得正旺的煤。可是不大工夫红亮就退了,涂上的色料渐渐显出它的本色,红是红绿是绿的。

⑩涂了三回烧了三回以后,就是打磨的工作了。先用金刚砂石水磨,目的在使成品的表面平整。所谓平整,一是铜丝跟涂上的色料一样高低,二是色料本身也不许有一点儿高高洼洼。磨过以后又烧一回,再用磨刀石水磨。最后用椴木炭水磨,目的在使成品的表面光润。椴木木质匀净,用它的炭来水磨,成品的表面不起丝毫纹路,越磨越显得鲜明光滑。旁的木炭都不成。

椴木炭磨过,看来晶莹灿烂,没有一点儿缺憾,成一件精制品了,可是全部工作还没完,还得镀金。金镀在全部铜丝上,方法用电镀。镀了金,铜丝就不会生锈了。

全部工作是手工,只有待打磨的成品套在转轮上,转轮由马达带动的皮带转动,算是借一点儿机械力。可是拿着蘸水的木炭、磨刀石挨着转动的成品,跟它摩擦,还得靠打磨工人的两只手。起瓜楞的花瓶就不能套在转轮上打磨,因为表面有高有低,洼下去的地方磨不着。那非纯用手工打磨不可。

(选自叶圣陶《小记十篇》,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景泰蓝用红铜做胎,是因为红铜富于延展性,易被打成预先设计的形式,也便于接合。

B. 景泰蓝这种制品最早产生于明朝景泰年间十五世纪中叶,因而后人就命名它叫景泰蓝。

C. 景泰蓝制作顺序是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和镀金,文章也按这个顺序说明的。

D. 景泰蓝的制作绝大部分工作是手工,只有打磨时用得着马达,也算是借一点儿机械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第②段运用举例子的方法,以“比较大的花瓶”为例,介绍了“设计”“尽打”“接合”等制胎步骤。

B. 第③段先给“掐丝”下定义,后把“掐丝”比作“粘一棵柳树”来说明掐丝的步骤“剪”“蘸”和“粘”。

C. 第④段拿景泰蓝与“刺绣、刻丝、象牙雕刻”等作比较,突出其制作的“细密”及其价格昂贵的原因。

D. 第⑧段介绍涂色料的工作,填色是重点,所以,从色料到填涂写的详细,并使用口语,使人容易明白。

E. 文章突出介绍了景泰蓝制作中手工操作的特点,反映出作者对这种传统工艺不能与时俱进的遗憾之情。

3.同是景泰蓝制作过程中的工序,作者为什么详写掐丝、点蓝两道,而略写其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