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同油气、煤炭等传统能源相比,风能资源是可...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同油气、煤炭等传统能源相比,风能资源是可再生能源,没有储量限制,且洁净环保。风能设施多为不立体化设施,可保护陆地和生态。在油价飞涨、全球性能源危机凸显的当今时代,这一特点更显出其独特的优势。也正是因为如此,无论是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还是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都把风能的开发利用提升到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地位。我国在十五期间就出台了包括风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价格分摊办法,对风电上网电价高于火电的部分实行全国分摊。在税收政策上,也对风电企业给予定期减免所得税和增值税先征后退的优惠政策,支持风电发展。但是风能自身呈无规律的波动和间歇特性,导致风电场发出的电能波动性大,接入电网时直接破坏电网稳定性、连续性和可调性,甚至危及电网安全。在我国,风电大规模开网的技术难题尚未得到解决,因而经常出现大规模弃风限电而不能并网的现象。

材料二

(摘编自郭强《西北民族地区风能开发研究》

材料三

2017年1月,国家能源局发布了《2016年风电并网适行情况》全年“弃风”电量497亿千瓦时,超过三峡仝年发电量的一半,全国平均“弃风”高达到17%,甘肃、新疆、吉林等地“弃风”率高达43%、38%和30%今年一季度全国“弃风”电量135亿干瓦时,全国平均“弃风”率16%,业内震惊,业外惊诧。其实严重“弃风”并非偶发事件,2011年全国“弃风”电量就已达到123亿千瓦时,“弃风”率约为16%,此后愈演愈烈,“弃风”成为能源和电力行业的心之疾。7年间,全国累计“弃风”电量达到1500亿干瓦时,直接经济损失800亿元以上。国外虽然也偶有“弃风”但如此大面积、长时间的严重“弃风”,却唯我一家。

(《能源规划权威解读》2017年05月10日中国能源报)

材料四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6-2021年中国风电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分析认为,弃风限电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电网发展滞后,新能源送出和跨省跨区消纳受限。新能源富集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跨省、跨区输送能力不足问題,已成为制约新能源消纳的刚性约束。二是用电需求增长放缓,消纳市场总量不足。新增用电市场已无法支撑各类电源的快速增长,导致新能源和火电、核电利用小时数均出现下降。三是市场化机制的缺失。目前,国内电力系统由各类电源、电网、变电、配电和用户等多个主体构成,但都不能独立运营;政府主导电力行业的规划制订、运行规则、电价核定等。由于在年初政府已经明确了各类电源发电计划,电网调度争取多接纳新能源,只能在计划框架下局部优化,调整的空间很小。

(摘编自程野《弃风率居高不下三大原因致使弃风现象严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风能有着巨大优势,环保、清洁、可再生、无储量限制,受到许多国家的青睐。

B. 我国十一五期间就曾在价格、税收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风电发展。

C. 2010年以来,我国风电发展速度很快,风电上网电量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态势。

D. 在我国,“弃风”现象严重,有不少年份竟高达17%,造成电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许多发达国家也把风能的开发利用提升到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地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全球性能源危机严重。

B. 风电有很多优势,但开发利用又存在诸多不便,其中有些是风电本身的特点造成的,比如波动性大并网困难等。

C. 目前,由于我国电网发展滞后,致使跨省跨区送电能力不足,这也成为风能消纳受限的重要原因。

D. 风电大规模并网的技术难题是困扰我国风电发展的瓶颈,这个问题如能解决,我国风电发展就会一帆风顺。

E. 风电发展应和用电需求同步增长,而我国用电需求增长放缓,而风能却呈快速增长态势,因而弃风限电在所难免。

3.我国弃风限电现象比国外严重,原因很多,但有些原因是属于体制层面的,请概括指出。

 

1.D 2.DE 3.①市场机制缺失;②电力系统有许多主体构成,但都不能独立运营,缺乏竞争;③电力行业的规划、规则、价格均有政府制定,灵活性差;④发电计划一般年初制定,可调节的空间很小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D项“有不少年份竟高达17%”扩大范围。“不少年份”于文无据,文中只有材料三提到2017年“全国平均‘弃风’高达到17%”。 2.试题分析:D项,“这个问题如能解决,我国风电发展就会一帆风顺”不当。风电并网难只是难题之一,由材料四可知,还有跨区消纳难、需求下降都制约着风电发展。E项,强加因果。我国用电需求增长放缓不是弃风限电的根本原因,因为电能的种类很多,火电、水电、核电、光电等,未必一定要弃风。 3.试题分析:本题要求找出“我国弃风限电现象比国外严重”的原因,并限定是“体制层面”的,解答时就要通读四则材料,筛选出材料中提到“体制”层面问题的部分,然后分点概括就可以了。本题信息主要集中在材料四,如材料四明确提到“市场化机制的缺失”,并说“国内电力系统由各类电源、电网、变电、配电和用户等多个主体构成,但都不能独立运营”,“政府主导电力行业的规划制订、运行规则、电价核定等”,“由于在年初政府已经明确了各类电源发电计划,电网调度争取多接纳新能源,只能在计划框架下局部优化,调整的空间很小”,依据这此信息可很容易得出本题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军宴

朱胜喜

作家终于登上了南海深处的这座小礁。他头发蓬乱,脸色煞白,嘴角还沾着刚刚呕吐过的秽物,看上去狼狈不堪,完全没有了知识分子的斯文。

他是从北京来驻地采访的。在结束了驻地采访之后,他坚持要到海礁哨所去体验生活。驻地首长拗不过他,只妤派一艘小艇把他送上这个礁。

小艇一离开海岸,他就后悔了。完全没有泛舟昆明湖的舒适感觉,在茫茫大海上,小艇时而左摇右晃,时而上下颠簸,他的肚子里一阵阵翻江倒海。不一会儿,作家就彻底“交开了公粮”(水兵把晕船呕吐戏称为“交公粮”),真正领略到了大海的威力。

小艇颠簸了三个小时,作家也交了三个小时的“公粮”。总算是上了礁,但他已是两腿发软,浑身无力。

礁长看到作家遭罪的样子,忙示意炊事员赶紧打点水给作家擦擦脸,漱漱口。炊事员听到礁长的吩咐后,愣了好一会儿才转身进了厨房。

过了一会儿,炊事员端来了小半脸盆清水搁在作家面前,一只手还端着一杯漱口用的

水,然后小声地对作家说:“您先洗脸,再漱口,记得把漱口水吐在脸盆里。”

作家望了望炊事员,很是不解,但还是按他的话做了。

洗漱完毕,作家正要将用过的水倒进大海,炊事员慌忙走上前端过了脸盆,说:“我来,我来。”说着端起水走进厨房。

过了好一会儿,作家的身体才恢复过来。在礁长的带领下,开始参观整个哨所,他们先来到战士们的文娱活动室。屋子虽小,但打扫得很干净,小凳子摆得整整齐齐,墙上贴着战士们自己画的画,还挂着吉他、二胡等乐器。一个小黑板上写着《战士第二故乡》的歌词。他们又来到战士们的寝室,一样是整整齐齐,干干净净。一条标语映入作家的眼帘:“枕着涛声入睡,迎着霞光上岗。”作家十分佩服战士们的文采。

礁长又领着作家来到厨房,里面的炊具、餐具也都摆得整整齐齐。两位战士正在忙着准备午饭。礁长对两位战士说:“做好点啊,今天有客人,是军宴。”两位战士高兴地答应着并向礁长、作家敬礼。作家看见他用过的那半盆水,竟放在桌子上。

他们又绕着整个礁转了一图,才回到哨所。

开饭了,一菜一汤主食馒头。菜是罐头午餐肉,汤是罐头蘑菇汤。盘子里的馒头一个个都咧着嘴,让人想起久早不雨的大地,又让人觉得是一个人在大笑。作家夹了一块罐头肉放进嘴里,感到味道不对。很想吐出来,但还是忍住了。大概是罐头在高温下放得久了,失去了原有的香味吧,一种说不清楚的怪味让他难以下咽。但看看战士们,一个个吃得有滋有味,尤其喝汤时,一小口一小口地啜着,像是在品尝玉液琼浆似的。于是他鼓起勇气硬生生地咽了下去。

他硬着头皮吃完饭,虽然只吃了半个馒头,喝了一小碗汤,却吃得大汗淋漓,衣服湿透

却不好意思再要求洗脸。礁长看出了他的意思,对炊事员说,再开点水给作家洗把脸。炊事员支支吾吾,最后说,已经没水了。

“水呢?”礁长问。

上次补给船出了故障,只送来了半罐水。”炊事员说。

不行就让作家用刚才用过的也行啊。”礁长说。

炊事员又支吾了半天,最后说:“那半盆水今天中午做饭已经过滤后用完了。”

礁长看看作家,一脸的尴尬。说:“实在对不起,让您受委屈了。”

作家看看礁长,再看看战士们那一张张黑黑的脸,禁不住热泪盈眶。

哽咽了半天,他终于说:“我真的明白谁是最可爱的人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一自然段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作家上礁时的狼狈模样,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凸显了岛上环境艰苦。

B. 小说通过对战士们的文娱活动室和寝室环境的描写从侧面表现了战士们在艰苦环境中依然保持着的乐观精神。

C. 小说中的不少细节描写颇见作者匠心,比如那盘干裂的馒头,既能暗示岛上用水匮乏,又能表现战士们的高尚精神。

D. 小说从作家、礁长、炊事员、战士等不同角度,展示了礁上交通不便、生活艰苦,表现出南海守礁官兵的平凡和崇高。

2.小说虽然到最后才揭示了“缺水”这一事实,但前文已埋下了不少伏笔。请至少找出三处,并说说这样设计情节有什么有好处。

3.小说题目叫“军宴”,这个题目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北宋时期的梅饶臣,才华横溢,却仕途失意,只好寄情山水,反而成了著名的诗人。欧阳修有感于此,得出了“诗穷而后工”的结论。这里的“穷”,不是贫穷,是指经历的坎坷、处境的艰难。而由此产生的痛苦、忧伤等情感,用心理术语来说,就是人的缺失性体验。。

人生体验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丰富性体验,即由事业成功、爱的温暖或才能的充分发挥等引起的愉快、满足;一种是缺失性体验,即因事业不顺、爱的缺失或才能无法施展等引起的痛苦、愤懣。

挫折、痛苦是任何人都不愿面对的,但一定程度的挫折和痛苦对有价值的人生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就像没有大气压力,人的身体就要爆炸;没有重物压舱,船在大风大浪中就要翻覆一样,若一切都顺利、美满,生命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司马迁说“发愤著书”,韩愈说“不平则鸣”,恩格斯说“愤怒出诗人”,都说明了痛苦忧患对作家、诗人的重要意义。

“穷”为什么能使诗人的诗更“工”呢?

首先,“穷”是创作的动力。挫折使诗人心理失衡,从而产生宣泄的欲望。而挫折带给诗人的缺失性体验达到极限,就会产生强烈的宣泄欲望。对于诗人来说,宣泄的最好方式就是写诗。所以,“穷”是诗人之不幸,但从创作角度来讲,也是其大幸。正是“穷”,使诗人积蓄了深刻饱满的情感,把他推上了创作之路。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穷”塑造了诗人。

其次,“穷”造成诗人独特的感受。客观世界只有一个,可心理世界却因人而异。诗人的痛苦、哀怨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一种情结,无论他感知什么对象,都会受到这种情结的影响,从而出现感知变异。如李煜,从堂堂的一国之君突然变成囚徒,巨大的落差使他的心始终浸泡在痛苦之中,这让他眼中所有的物象都染上一层凄婉哀伤的色调。这种情绪是消极的,却也成就了他的词作。

第三,“穷”使诗人的想象定向化。当人处于痛苦、失意中时,对其所失去的或先前所渴望的对象充满更加强烈的向往,从而无论遇到什么,都要跟这一向往联系起来。如陆游,其理想是收复中原,但恰恰这一理想无法实现。“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这种情感使他执于一念,无论做什么,都会联想到“扫胡尘”“靖国难”。如果陆游的理想得以顺利实现,那么么他很可能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将领,而不会成为诗人。然而恰恰因为“穷”,因为忧伤、痛苦,才使他产生了如此激昂的想象力,从而写出了极“工”的诗篇。

(摘编自童庆炳《“穷者而后工”的心理学内涵》)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欧阳修所说的“诗穷而后工”,意思是诗人如不经历坎坷挫折,就写不出好诗。

B. 挫折、痛苦无人愿意面对,但它却也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诗人、作家尤其如此。

C. 客观世界只有一个,但每个人感受却都不同,诗人感知到的是一个变异的世界

D. 诗人如无法获得渴望的对象,对对象的向往就愈加强烈,对它的想象就更加活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借梅尧臣的事例提出论点,并对“穷”和“缺失性体验”进行了阐释。

B. 文章从“创作动力”“独特感受”“想象定向化”三方面,论证“穷而后工”。

C. 文章采用了总分结构,先概括论述“穷而后工”,后分层细论“穷而后工”。

D. 文章采用举例、比喻、引用等论证方法,使深奥的文学创作原理变得浅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尼采说母鸡下蛋的啼叫和诗人的歌唱都是“痛苦使然”,这是国外版“穷而后工

B. 假如李白也生活在安史之乱时期,估计他的诗歌创作成就比现在的还要高。

C. 优秀诗歌产生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穷而后工”只是其产生的原因之一。

D. 辛弃疾能登上南宋词坛的高峰应该跟他收复中原的志向无法实现有很大关系。

 

查看答案

《华严经》里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就是指做某件事的初衷。在人生的道路上,你可能会有这样的体验:曾经只想把手机当做与父母联系的工具,结果手机变成了不可或缺的玩儿具;曾经想利用假期好好读几本书,结果假期结束时,连书上的塑料包装都没有撕掉;曾经以为自己可以执着于梦想,结果梦想一直在变……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我们常常忘记了出发的缘由。

请以“不忘初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写出事件的波澜,写出真情实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

乡村的风

①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②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③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

④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⑤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父亲把这种现象叫作“得风水”。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

⑥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拔又一拔的风,吹了几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

⑦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1.作者为什么说“风是乡村的魂”?请联系全文分点概括。

2.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五自然段却写到两棵树和自己年迈的父亲,作者这样构思有什么用意?

3.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试从修辞的角度,从文中第二段举出一例加以赏析。

4.有人认为本文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之情,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说出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饮酒二十首(其四)

陶渊明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注】①栖栖:心神不安的样子。②敛翮(hé):收起翅膀,即停飞。

1.这首诗前六句描绘了一只怎样的“失群鸟”形象?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