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从民间文化的角度看,守住青山绿水,是中国传统自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从民间文化的角度看,守住青山绿水,是中国传统自然观、宇宙观的体现。失去了青山绿水,人们对众生万物的敬畏和想象,对自然山水的能动和悦纳,对生活空间的叙述和表达,就失去了依托。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对万物众生的敬畏和想象,是中国人认识自然的起点。如在先秦古籍《山海经》(包含神话、地理、物产等内容)中,我们可以感受神州大地幅员之辽阔,见识山川物产之丰饶,更会为里面诡谲华丽的自然世界所震惊。日本民俗学家伊藤清司曾将《山海经》中的空间划分为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前者指人类的生活空间,与之相对的即外部世界,二者相对独立、互为依存。

在虔诚仰慕并企图利用大自然之余,人类对神秘而又神圣的未知世界充满了敬畏。循着对善灵瑞兽的正面想象,人类赋予自身走向自然的合法性;对怪力乱神的负面想象,又恰如其分地给予人类种种约束,避免因过度索取而对自然造成严重破坏。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想象,不仅在((博物志))《述异记》等历代文献中得以记载,而且在世代民众生活中实践传承。我们在乡间田野常见的山神庙、龙王庙,正是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象征边界。敬畏在信仰中流淌,想象在仪式中演绎。

进入内部世界,民众对生活环境的选择更有能动性,对秀美山水的悦纳更具艺术性,同时也更能反映民众的生活关学。风水便是一例,它既能体现中国人阴阳和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又对民众寻求生存空间、布置生活格局产生实际作用。姑且不谈风水的科学性,就其知识受众而言,风水通常被动地与个人运势、家庭盛衰和宗族繁衍相关联,在古代社会,甚至被认为会影响帝国兴亡,一切美好的期望都寄托于风水的选定、维系与改变。这种宇宙观念及现实需求的直接结果,就是人们越来越重视营造风水环境,试图通过栽树遮蔽、引水通渠等具体操作办法,去争取风水宝地,有些村落及宗族之间甚至因为争风水、护风水产生了激烈的社会冲突。无疑,人们对风水的迷信,对社会发展起到了消极的作用。

当然,风水实践在客观上也产生了积极影响。清代湖南宁远境内有舜帝陵,正是由于当地民众囿于风水观念,当地丰富的铜矿资源才没有遭到过度开采和破坏;东北长白山,因“龙兴圣地”被列入皇家禁地,从而保护了东北长白山原始森林。风水实践,从某种角度,可以看作是民众主动争取和自然世界、生活环境相互融合的外在表现,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客观上形塑了传统人文景观的生态美学,营造了与人类生活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

在民众的乡愁记忆和口头叙事中,我们还能发现生态环境在人们精神世界中的分量。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不少人离开故土,走进城市,住进楼房,但在他们的记忆深处,最割舍不下的经常是乡间的那棵古树、村头的那口老井,抑或是环抱村庄的那条小河。

(摘编自王文超《民间文化中的生态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人对自然的认识,源于对万物众生的敬畏和想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想象,不仅在《博物志》《述异记》等历代文献中得以记载,而且在世代民众生活中实践传承。

B. 日本伊藤清司曾将《山海经》中的空问划分为相互独立又互为依存且代表人类生活空间的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

C. 体现中国人阴阳和谐、天人合一宇宙观念的风水,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期望,对民众寻求生存空间、布置生活格局产生了实际作用。

D. 人类敬畏自然,对传统人文景观的生态美学,对与人类生活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客观上可以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民间文化的角度提出论点,“守住青山绿水”,人们对众生万物的敬&利想象,对自然山水的能动和悦纳,对生活空间的叙述和表达,才有了依托。

B. 文章综合运用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逐层分析,深入阐述了民问文化中的生态观。

C. 文章将生态问题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其中提及因风水而产生的社会冲突,是为了论证迷信风水产生的消极作用。

D. 文章第四、五段论述民众对生活空间的叙述、表达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海经》内容广博,描写了辽阔的神州大地,丰饶的物产,以及诡谲华Ⅲ的自然世界,反映了先民对万物众生的敬畏和想象。

B. 作为人类世界和自然世界的交汇点,乡野常见的山神庙、龙王庙,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想象在生活中的实践传承。

C. 如果没有风水实践,清代湖南宁远的铜矿和东北长白山原始森林等自然资源恐怕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

D. 古树、老井、小河等标志性的乡土环境成为离开故土的民众精神世界的核心,这说明乡村生态环境已遭到破坏。

 

1.B 2.D 3.D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项,“划分为相互独立又互为依存且代表人类生活空间的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有误,选项概念混淆,文章第二段说的是“日本民俗学家伊藤清司曾将《山海经》中的空间划分为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前者指人类的生活空间,与之相对的即外部世界,二者相对独立、互为依存”,内部世界是指“人类的生活空间”,“与之相对的”即外部世界。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的把握,同时还考查内容的筛选和概括。D项,“文章第四、五段论述民众对生活空间的叙述、表达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有误,从文中来看,文章第四、五段重点论述对生活环境的选择,以及民众争取和自然世界、生活环境相互融合,即对自然山水的能动和悦纳。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D项,“这说明乡村生态环境已遭到破坏”说法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说“在民众的乡愁记忆和口头叙事中,我们还能发现生态环境在人们精神世界中的分量。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不少人离开故土,走进城市,住进楼房,但在他们的记忆深处,最割舍不下的经常是乡间的那棵古树、村头的那口老井,抑或是环抱村庄的那条小河”,这是说明生态环境爱人们精神世界中的分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作文

《邂逅芦花》一文中的作者在一次不经意的行走中感悟到了庸常生活中的真谛。你也同样行走过,不经意中看到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景,那些物,那些……也许在瞬间 触动过你的心弦,让你感慨并难以忘怀。

请以“一次不经意的行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在或叙述,或描写,或抒情的基础上有自己的感悟,字数不少于700字。

 

查看答案

微写作

从以下三道题中任选一题进行写作,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①班里举办“读文学名著,讲智慧故事”读书交流活动,请将《红岩》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智慧故事写下来,与同学分享。

要求:尊重原著,语言生动。

②近日,网上热议:“如果将你一个人置身荒岛一周,你只能带一本书,你会带哪--本?”。 很多人选择带《老人与海》,请你结合这部书的内容,说一说带它的理由。

要求:观点明确,语言简练。

③《边城》这部文学作品给了我们很多感动,请以“        ,我想对你说”为题,给书中 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写一段抒情文字。

要求:感情真挚,有感染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邂逅芦花

梅玉荣

(1)一次临时起意的郊游,原本只是想到江边走一走,吹吹风。

(2)没料到,大自然慷慨,以别样的方式提醒我们,即使是一次不经意的行走,也能让你 在庸常的场景里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3)于是,我们邂逅了深秋的芦花。

(4)三五文友,沿江信步而行,堤下齐刷刷的意杨林崇尚“瘦身法”,纷纷摇落赘叶,簌蔌之声不绝于耳。江边弯弯绕绕的水道已接近枯涸,夏曰里丰盈美丽的“月亮湾”消失无踪。 雨后有些泥泞的小路,行走不便,于是转入林中,满地落叶都是零落的生命,踏上去,沙沙作 响,颇有质感,也带来些许伤感:那也曾是一片片叶脉栩栩、叶色葱绿的生命啊,如今飘零化 为泥尘,难道真如张爱玲所说生命的底色只是荒凉么?

(5)只是瞬息的感叹,众友微笑:何必悲秋?秋的色彩如此斑斓!展眼望去,红叶黄花,碧水长天……我和文友们边走边谈,蓦然抬头,江的对岸,兀自立着的,是风中飘扬的芦苇, 那成片成片的芦花!

(6)这就是两千多年前的苍苍蒹葭啊,没有白露,却有风来,那风起自《诗经》,逶迤而至,荡起岁月的涟漪。在水一方的伊人呢?如雪的芦花,就像一个苍老的人,顶着满头的白发,满眼都是沧桑,却果敢、坦荡,丝毫也不悲伤

(7)有风来,裙裾飞扬,丝巾飞扬,心绪飞扬。迎了风,似乎生命中所有的往事片断,都化 作了眼前的万顷芦花,飘飘洒洒,忘在了天涯。

(8)水边的芦苇不仅是诗意的存在,更是哲理的提醒。只有肤浅的人才会认为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真正有内涵的人,如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说:“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这比喻诗意而形象,人的生命确实如芦苇般脆弱又优美,沉思时低头不语,快乐时恣意飞扬;阳光下,秋水边,当我们邂逅一丛芦苇,犹如遇见平凡脆弱、忧郁羞涩的自己。我们看不见它们静 默的忧喜,听不到它们生长的声音,它们却依然延展成这片草滩上独特的美景。

(9)相较而言,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宇宙空间,高贵的人总要比芦苇多了一点思想和灵魂的光辉,因为,“人的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不由想起近来所读的史铁生《病隙碎笔》,那个曾在地坛徘徊无依的残疾青年,那个深夜不眠苦思不解的孤独歌者,那个在伤痛折磨中灵魂透亮的伟大生命,他何尝不是一株柔韧而优雅的芦苇?他的哲思不正是高高飘扬诗意无限的洁白芦花?

(10)芦花,是秋天高张的旗帜,是世间孤绝超然的舞者,也是悟透天地玄机的哲人。

(11)我们所到之地,是三江口,是举水和长江支流交汇之地,据说清浊不混流,泾渭分明的情状让人生出无限感叹。河道上空悬挂着过河罾渔网,昭示着一种靠水吃水的生活状态, 这司空见惯的庸常,却往往是最深刻的苍茫。大大小小的水洼旁,有垂钓者各据一方,独守一块水域如守着一片江山,超然世外的神情一如寒江钓雪的高僧。

(12)此情此景,伴随芦花飘荡,更添几分清宁。

(13)在秋天的风中,芦苇们朝着一个方向凝望,我知道,那是古典的河岸。在江畔,它们看花开叶落,看雁去燕来,看水流千古,立定脚根,稳稳地,站成一道飞杨的风景。

(载2015.9.13《淮海晚报》,有删改)

1.下列词语在文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信步而行:文中指三五友人无目的地随意行走。

B. 恣意飞扬:文中指人的思绪纵情任意地轻舞飘扬。

C. 泾渭分明:文中指举水和长江支流交汇处清浊不混。

D. 超然世外:文中指寒江垂钓的高僧超出于人世斗争之外。

2.下列对文本内容理解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尽管作者不断说“临时起意”“不经意间的行走”“邂逅”,但作者内心的丰富感悟说明了这次出行是刻意为之。

B. 深秋时节,几近枯竭的水道,满地零落的生命,风中飘扬的芦苇,给人以无限苍凉的感觉,奠定了文章的基调。

C. 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对芦苇的热爱之情,提醒人们要做一支有思想的芦苇,要有乐观、坚定的人生追求。

D. 行文中作者思绪飞扬,联想不断。张爱玲、帕斯卡的名言,史铁生、垂钓者的人生际遇 为文章增添了厚重的文化色彩。

3.(5)段和(11)段屮都写到了作者的“感叹”,请分别说说它们的所指。

4.第(8)段开头画“——”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5.赏析第(6)段画“    ”的句子。

6.本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人虽然像芦苇般脆弱,但因有思想而显得坚韧。请联系 《平凡的世界》中任意一个人物,对这句话进行阐释。

 

查看答案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1)__________,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氓》)

(2)诚既勇兮又以武,_____________。(《国殇》)

(3)_____________,性命安可怀?    (《白马篇》)

(4)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5)_____________,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

(6)_____________ ,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7)春如旧,人空瘦,_____________。(《钗头凤》)

(8)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

(9)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_____________!(《窦娥冤》)

(10)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陋室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归园田居

晋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 前六句表达了辞官归隐的渴望,呈现出一种矛盾心态:既“爱丘山”,又将归隐后的世俗看作“尘网”,自己本无适应的禀性。

B. 诗人归隐后的生活,不单单有方宅、草屋、远村、炊烟的幽静,还有狗吠、鸡鸣的喧闹。以幽静抒写诗人的惬意,以喧闹突出了诗人的欢乐。

C. 诗人深感自己没有能力在官场生活下去,只能“守拙归园田”;归隐之后,又不得不面对乡居生活的清贫:草屋、虚室。

D. 结尾一句中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末两 句与诗歌开头呼应,揭示出作品的主旨。

2.下列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所运用的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B.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C. 仰首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D. 海阔凭鱼跃,天髙任鸟飞。

3.这首诗是陶渊明的代表作,在艺术上呈现出“似浅实深,似淡实浓”的突出特征。请你从语言、形象和情感等角度,结合诗句做具体赏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