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永不掉队 谢志强 1947年冬,秦山第一次听见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永不掉队

谢志强

1947年冬,秦山第一次听见方歌唱歌。

团长命令:“我们的两条腿要跑过敌人的汽车轮子。”秦山穿草鞋,把脚磨破了。渐渐地落在急行军的队伍后边。于是,他听见了那支歌:“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方歌站在路边的一个小土坡上,齐耳短发,她旁边还站着两个女兵,是师文工团的团员。

秦山踏着歌声,赶上了队伍。

部队准时到达了指定的地点,堵住了敌人的退路,激战三天。秦山身负重伤,被送到野战医院。

方歌所在的文工团来医院慰问伤病员。

秦山在昏迷之中,仿佛又掉了队。他听见方歌的歌声,苏醒过来。歌声飞进了他的心里,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

医生对方歌说:你把这个英雄唱醒了。

秦山家境穷困,爹娘却供他上学,念到初中,日本鬼子来扫荡,他就参了军。他受过五次伤,这一次伤得最重。他说:一颗炮弹把我炸飞了。

方歌说:我见过你,看不出,你还是个英雄!

1948年,秦山调进了王震所在的部队,当了独立旅某连的连长。挺进西北,开赴新疆——新疆和平解放。

翻过祁连山,秦山第三次听见了方歌唱歌。

方歌所在的文工团跟秦山的连队在一起宿营。女兵很惹眼。秦山看见了方歌,风撩着她的齐耳短发,像水边的垂柳。

秦山的心里奏起旋律。茫茫戈壁荒漠,一眼望不到尽头。

方歌突然唱起了歌:向前向前向前……

秦山站起来,走过去,说:你咋知道我在唱……我一点也没唱出声音呀。

方歌说:我似乎听见了一个旋律,有谁起了个头。

部队来到了南疆重镇阿克苏——驻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开始垦荒。

秦山第四次遇见方歌,是在团部。他乐了,说:是要来慰问一下我们了,戈壁荒滩听了你们的歌声都会开花呢。

方歌说:这一回,是调到你们这儿了。

1952年春,秦山独自骑马,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进入了沙漠。他打算建立一个新的连队,开垦一个新的荒原。按他的说法是,大口啃一块沙漠。

起了大沙暴。沙漠似乎要作弄一下英雄。两天里,风沙铺天盖地,仿佛真的要叫他进去出不来。风一停,沙一落,像是什么事都没发生,沙漠异常美丽,移动过的沙丘,那纹路,如同水的波纹。沙漠总是将进入它上边的物体含而不露地收藏起来。

幸亏有一棵枯死的胡杨树。找到秦山的时候,他搂着树干,沙子已埋到他的腰。胡杨树仿佛缩短了一截。秦山的嘴里灌满了沙粒,几乎没了脉搏。

打电话给团部。方歌带了团部的两个女兵赶来,其中一位是女医生。

秦山像胡杨树一样,一动不动。

方歌和女兵含泪唱歌,唱沂蒙山小调。

秦山是山东籍。但他对家乡的歌也没反应。

女医生听不见秦山的心脏跳动了,就用一块白布裹住秦山。

教导员拿来了军旗,盖到秦山的身上。

方歌扑过来,揭掉军旗,打开白布,向秦山喊:我们早就讲好了,来,让我给你唱歌。

地窝子里一片宁静。

歌声响起: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渐渐地,所有的人都跟着方歌唱了起来。阳光从地窝子上边的天窗照进来,沙尘像音符,在阳光中飞舞。

秦山的嘴唇居然动了。

多年后,我了解到了各种版本的秦山和方歌的爱情故事。其中一个讲述者是秦平沙,他是秦山和方歌的儿子,我们都是军垦第二代。

(节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10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山负伤醒来之后,“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这一细节写成了一个战斗英雄坚定、乐观的情怀。

B. 翻过祁连山,“秦山心里奏起旋律”,“方歌突然唱起歌来”,说明两个人内心已经有了难以言说的默契。

C. 面对生命“湮灭”的秦山,方歌的动作和语言,既表现了她内心的悲痛,又产生一种令人动容的感染力。

D. 文章结尾看似闲笔,但对前文做了补充交代,同时通过写后人难以忘怀的追忆,表达了对前辈的崇敬。

2.小说以“秦山听方歌唱歌”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3.这篇小说洋溢着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1.A 2.①从情节上,以歌声为线索,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②从形象上,展示了人物献身革命事业、追求爱情的美好形象。③从主旨上,歌声多次出现,一步步强化主旨。④从效果上,增添了故事的传奇色彩,具有可读性。 3.①英雄主义。不惧牺牲,战争时期,用双腿跑过汽车轮子,五次受伤;勇于奉献,新中国建设时期,垦荒中,不畏恶劣条件,独自深入沙漠。②浪漫主义。歌声唤回生命,秦山受重伤时,方歌用歌声唤醒了他;歌声催生爱情,在共同的革命理想中,通过歌声他们产生了爱情。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BC项考核情节,D项考核文章的结构安排,其中A项,写出“坚定、乐观”错,理解拔高。 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的能力,答题一般先答出结构上的特征,然后分析效果,效果一般从情节的推进、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角度分析。此题分析的重点是文中布局谋篇特征,从情节上看,以歌声为线索,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从形象上,展示了人物献身革命事业、追求爱情的美好形象;从主旨上,歌声多次出现,一步步强化主旨;从效果上,增添了故事的传奇色彩,具有可读性。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探究的对象是文中的“英雄主义”“浪漫主义”,答题时具体的指出文中的体现即可,如不“战争时期,用双腿跑过汽车轮子,五次受伤;新中国建设时期,垦荒中,不畏恶劣条件,独自深入沙漠”等内容体现了“英雄主义”。“秦山受重伤时,方歌用歌声唤醒了他;在共同的革命理想中,通过歌声他们产生了爱情”等体现了“浪漫主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自信的底气从何而来

我们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在五千年的漫长岁月中,我们的先人创造、建构了庞大的文化体系,为今人积累了丰美而深厚的文化资源。其中既有严谨朴实、情礼交融的日常生活信条,意境高远、笔触深沉的文艺作品;也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历史巨著,深邃广阔、精义入神的哲学理论;更有存在于佛道、中医、武术、气功之中的生命科学技术体系,以及在近现代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的忠勇无畏、团结奋战的革命精神。这些不同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将对未来人类文明作出具有华夏色彩的卓越贡献。我们的文化底气与先人留给我们的财富有关,当然这些财富仅是必要条件。没有今人的转化创造,这些财富也只能是被封存的资源而已。。

我们拥有有利的文化创造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为当今社会文化创造提供了最为基本的保障机制,提供了激发文化活力和推动文化发展的制度基础。同时,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世界文明日益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也为文化创造提供了相较于历史任何一个时期更为优越的条件。当下,我们触手可及人类文明所创造的各种资源,我们亦可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获取资源、开展文化整合创造活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网络虚拟性和生活真实性的高度融合极为适宜文化创造实践,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前人不可想象的新颖社会环境。但是一些陈旧体制的障碍,仍然需要进一步改革与创新。

我们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文化创造活动。在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今天,中华民族正在进行大规模、全方位的文化创造活动。从哲学历史到文艺影视再到科学技术,我国文化发展规模始终位于世界前列。同样,经过三十余年的积累发展,我国文艺影视在国际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标志着中国的文化实力逐渐得到世界认可,但这仅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未来巨大的文化发展成就值得期待。

由此,文化自信的底气不是墨守成规、虚夸自负,而是来自文化创新,来自新时代条件下下激发的巨大文化创造能力及成果,来自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基础上构筑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文化创造提供了保障机制和制度基础,让世界文明成为整体。

B. 丰厚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拥有这些资源,我们就有了文化底气。

C. 文化创新及新时代条件下激发的巨大文化创造能力和成果是文化自信底气的重要条件。

D. 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和正在进行的文化创造活动,让我国文化发展始终位于世界前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对文化创造条件论证充分,既提到先进社会制度,也提到世界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B. 文章论述客观,在论证文化自信的底气来源的同时,也指出了应该注意改进的方面。

C. 文章首段列举先人积累的文化资源,从丰厚的文化资源方面论证了文化自信底气的来源。

D. 文章从文化资源、先进社会制度和文化创造活动等方面论证,回答了标题提出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们如果不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那么就不能拥有文化自信的底气。

B. 中国会在未来的文化发展中取得巨大的成就,因为中华民族曾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

C. 要拥有文化自信的底气,就需要我们不断改革创新,为文化创造提供更为优越的条件。

D. 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部分的丰厚文化资源,有的可能成为被永久封存的资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古代有位将军率部打仗,但他的人马只有敌人的十分之一,众将信心不足。将军就到一座庙里求神问卜,他拿出一枚铜钱,对众将士说:“胜负在天,让神灵决定我们的命运。如果抛落的铜钱正面朝上,神灵让我们战无不胜;正面向下,是要失败。”接着,他连抛三次,铜钱均正面朝上。全军欢腾雀跃,出战大胜。凯旋后,将军拿出铜钱让大家看,原来这枚铜钱两面都是正面。

请以“信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一段话的句式及修辞手法,另外写两个你所欣赏的文人。(6分)

(柳永)他婉约,歌“杨柳岸晓风残月”;他多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他执著,“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幽僻  没精打彩  桀骜  青青子衿

B. 酣眠   揠苗助长  嘻戏  游目骋怀

C. 婆娑  涸辙之鲋  欧打  放浪形骸

D. 哀悼    义愤填膺    压榨    山川相缪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 (dǒu )牛之间   袅(nuó)     (hùn)沌       租(lìn)

B. 举酒(zhǔ)客    (shà)时     言(wù)        (guì)丑

C. (shī)酒临江    (qiǎo)然     颓(pǐ)       (yì)业

D. (suò)赋诗      彳(chù)    廿(niàn)四桥   辙(h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