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1.选文的第1段描绘了月色下荷塘的景物,作者依次描绘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认真阅读选文第1段,找出段中优美的句子加以品味,说说表达效果,体会其妙处。

3.认真体会选文中的划线部分,回答作者在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4.说说第3段所写景物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什么发出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

 

1.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描绘了一幅宁静,清新,淡雅的荷塘月色图。 2.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了比喻,写出了荷叶的风姿,使荷叶有了动态美。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了通感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荷香比做“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之间有相似点,都是隐隐约约,似有若无的。此句写出香气的时断时续,烘托出几分优雅,几分宁静。 3.运用了通感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光和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把景写活了。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和谐,两相烘托,扩大了意境。 4.写树,用“重重围住”写树木的茂盛,更写出作者的压抑感;“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写色彩的黯淡,更写出作者心情的黯淡。写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表现的是作者心绪的低落。“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表现的是作者那片刻的宁静不复存在,心中烦乱不堪。“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正是无法摆脱烦乱、哀愁的感受。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是“选文的第1段描绘了月色下荷塘的景物,作者依次描绘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中的景物及欣赏画面特点。仔细阅读第1节文字,感知写景的层次性,根据描写景物的次序,依次找到所描写的景物,最后概括出整个画面的特点即可。文段第1、2句“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描写的是荷叶。第3句“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描写的是荷花。第4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描写的是荷香。第5、6句“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描写的是荷波。最后一句“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描写的是荷韵。所以,本节描写“月下荷塘”中,七句话完全凭这种关系来结构全段,荷塘里“弥望的”是叶子,所以先从叶子写起,而叶子中“点缀”的是白花,故而由叶及花,这时微风送来“花香”,而微风一同送来的还有“荷波”,由“荷波”自然写到“波”下之脉脉流水。使写景的脉络自然清晰。所以本节描绘了一幅朦胧、静谧、恬淡、柔美的荷塘月色图。 2.试题分析:题干是“认真阅读选文第1段,找出段中优美的句子加以品味,说说表达效果,体会其妙处。”。本题考查理解品味优美语言的表现力。所谓优美语句,一定运用了某种手法,所以只要找到运用手修辞手法的句子,并指出该修辞手法在语境的好处即可。如“田田的叶子”、“层层的叶子”,这些语句用叠词法描绘景物,音韵和谐。“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了比喻,写出了荷叶的风姿,使荷叶有了动态美。“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原指用眼神或行动表情达意的样子,这里既写流水无声,又用拟人手法赋予人的情意。“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用博喻的手法形象贴切,不仅在于白花与星星都很明亮这个相似点,更重要的是还展示了关系上的相似,即“白花”与“星星”一样,都“零星地点缀”了“碧叶”与“碧天”,这种景物之间关系特征的很好把握,使得这个比喻连带抓住了背景特征,具有了画面的美。“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用比喻的手法,侧面描写荷风的轻柔。“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该句运用通感手法。由嗅觉向听觉转移,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增添了意境的温馨和幽雅;生动写出荷香时断时续、若有若无的特点。 3.试题分析:题干是“认真体会选文中的划线部分,回答作者在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本题考查理解判定和辨析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作者是这样描写光与影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荷塘月色本属于视觉范畴,是作者看到的景象,但作者却运用听觉上的描述,使其和谐美丽的特点得以突显。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通感修辞手法,也称为移觉,即转移不同的感觉对客观事物进行独特的感应和描写。作者将光与影和谐的组合比作梵阿玲上演奏的名曲,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月色的美丽与和谐。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和谐,两相烘托,扩大了意境。这样的描写,妙处在于调动不同的感官去体验荷塘月色的独特魅力,抒发作者对月夜的喜爱之情,并使其在读者脑海中得以重现,引发共鸣。 4.试题分析:题干是“说说第6段所写景物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什么发出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本题考查概括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概括景物的特点,要抓住景物的特征,用形容词概括,而作者的情感要从对景物的描写中分析整合出答案。先仔细阅读第3节文字。首句“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本句话的描写对象是“树”,树是“重重”,写树木的茂盛,更写出作者的压抑感;接下来写树色是“阴阴”的,黯淡色彩,感觉出作者黯淡的心情。接下来描写树梢上的“远山”,也“只有些大意罢了。”再描写这样的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表现的是作者心绪的低落。最后着眼于“热闹”的“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尤其强调“最热闹的是它们,我什么也没有。”表现的是作者那片刻的宁静不复存在,心中烦乱不堪。本节中句句写景,有句句含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漫江碧透,________。《沁园春·长沙》

(2)氓之蚩蚩,_________。《卫风·氓》

(3)____________, 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

(4)固知__________,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

(5)白露横江,_________,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赤壁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诗歌写景抒情,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2.这首诗的尾联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常在于险远      观:看

B. 以近,则游者众                        夷:削平

C.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也                穷:走到尽头

D.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也              明:明亮

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其孰能讥乎?               此余所得也

B. 夫夷近,则游者众;        险远,则至者少

C. 有穴窈                    视其左右

D. 有志与力,又不随以怠,    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3.对选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的2,3段主要写游山的心得,先写游山洞的心得,再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B. 作者认为要观赏到“非常之观”,必须要有志向,要有能力毅力,还要有所凭借和帮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C. 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做了赞扬,但是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作者觉得很遗憾。

D. 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指的后悔的。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武松兄弟为何一高一矮

景阳冈上打虎的武松,是人人崇拜的英雄好汉。他身长八尺,相貌堂堂,浑身上下似有千百斤力气,一只斑斓猛虎,竟然被他赤手空拳地打死了。可他的亲哥哥武大郎,却身不满五尺,只有武松的一半多点儿,且面目丑陋,头脑可笑,因此人们都称他为“三寸丁谷树皮”。同是一母所生,为什么这两个亲兄弟的身高竟相差如此悬殊呢?

人体里有两大类腺体,一类是有管道的腺体,即外分泌腺,如汗腺、消化腺等。这些腺体产生的物质,如汗液、唾液、胃液、肠液等均通过导管排放出来。另一类是无管道腺体,即内分泌腺。影响人的身体高矮的因素主要与人体的内分泌腺有关系。

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有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腺、性腺、胸腺和脑垂体等。它们能分泌激素(即“荷尔蒙”),这些激素都具有神奇的“魔力”,只要有一丁点儿进入血液,就能发挥出巨大的威力。不同的激素,各有不同的功能,与人体身高有关的激素主要是由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和性腺分泌的。

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促进骨骼与生殖器官的发育,它若分泌不足,人就长不大,矮小且不成熟。性腺对男女青春期的影响很大,那时它大量分泌,人的身高就猛长。脑垂体是控制身高最主要的腺体,它分泌的多种激素能影响其他激素的分泌,与人体身高关系极大。要是它们太多或不足,都会影响人体发育,武大郎矮小的原因,很可能就是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过少的结果。

生长激素是怎样促进人体长高的呢?美国的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研究后认为,生长激素对骨骼并无直接作用,它先作用于肝脏等组织,并在营养充足的情况下产生生长因子,再通过生长因子来促进生长。要是儿童有了肝病、肾病或营养不良,由于生长因子的产量不足,人就长不高。

人的身高也有人种的因素,如白种人通常比黄种人高。人的身高更有父母遗传的因素,通常父母身材高的,子女身材也高。因此有的科学家认为,人的身高75%取决于遗传因素。英国有份调查材料说,45%的身材矮小儿童是由遗传造成的。1995年,有位中国学者调查了50对一起无恙长大的双胞胎的身高,异卵双胞胎的身高平均相差44厘米,而同卵双胞胎的平均只差17厘米。显然,这是因为同卵双胞胎遗传基因完全一致的缘故。

                                    (选自《解读<水浒传>六大科学谜团》)

1.下列关于文意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人体里的两大类腺体中,影响人体高矮的因素主要与无管道腺体有关系。

B脑垂体分泌的激素能影响其他激素的分泌,是人体最为重要的内分泌腺。

C人的身高有人种的因素,如白种人就比黄种人高。

D科学家们经研究确认,人的身高75%取决于遗传因素。

2.关于生长激素促进人体长高的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生长激素作用于肝脏等组织,就能产生生长因子。

B生长激素分泌太多或不足,都会影响人体发育。

C生长激素通过生长因子来对骨骼生长起直接作用。

D如果人患了病,就会因生长因子的产量不足而身材矮小。

3.对于武松兄弟一高一矮原因的推断,关联性可能最小的一方面因素是 (  )(3分)

A甲状腺激素                  B性腺分泌的激素

C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        D父母遗传的因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旧体诗的补课

肖复兴

旧体诗的写作是一种游戏。这种游戏的快乐,首先便在于其严谨的格律。格律,让平仄和对仗有了音乐般的韵律,有了词与词、字和字之间细致入微、紧密非凡而奇特无比的关系。这种韵律和关系,则为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所独有,有旧体诗自成一体的语言系统、美学系统和价值系统。

在这里,可以真切地触摸到、并可以学习到,对于世事沧桑与人生况味,古人是如何体味、追寻、处理和表达的。由此观照现今的社会和自己,那种流失的古典情怀以及它们的表达方式,常让我在这些旧体诗里面生发感喟,甚至羞愧。

面对现今纷繁变化的世界,我们需要这样带有古典情怀的诗性的营养。同样,现今存在的一切,以及我们内心所思悟和情感所需要的一切,在旧体诗中都可以找到诗性的对应,非常的奇特,而且,非常的准确,又非常的含蓄蕴藉和浓缩。

阅读和写作旧体诗,寻找这种韵律和关系,寻找这种古今心思与表达与抒发之间的奥妙与微妙,则大有曲径通幽之乐趣。而且,它特别适合独自一人的思索、品味和探寻,可以不必打扰任何人,将自己的心情和感情、一瞬即飞的回忆、擦肩而过的思绪,在中国独有的方块字,而且是有限的方块字之间,其实也是在无限的想象天地之间,逐渐显影。在这有限和无限之间,在节制和限制之中,有着众里寻他千百度、有着咫尺应须论万里的魅力和诱惑。我称之为我自己的智慧体操,是我常常操习的八段锦。

正如布罗茨基所说:“除了少数例外,近代几乎所有有些名气的作家都交过诗歌的学费。”我没有多少名气,却一样也是在交诗歌的学费,在为自己补课。

1.为什么格律能让写旧体诗充满乐趣?

2.文中的“智慧体操”指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概述如何补旧体诗的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