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回答下列小题。 河的第三条岸 (巴西)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 ...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回答下列小题。

河的第三条岸

(巴西)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

父亲是一个尽职、本分、坦白的人。他并不比谁更愉快或更烦恼,只是更沉默寡言一些。是母亲,而不是父亲,在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姐姐、哥哥和我。

但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父亲竟自己去定购了一条船。

父亲对船要求很严格,它要用含羞草特制,牢固得可以在水上漂二三十年,大小恰好可供一个人使用。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丈夫是突然想去做渔夫吗?父亲什么也没有说。

离开我们家不到一英里,有一条大河流过,水流平静,又宽又深,一眼望不到对岸。

我总忘不了小船送来的那天。父亲并没有显示出什么特别的神情。他像往常一样戴上帽子,对我们说了一声再见,没带食物,也没拿别的什么。我原以为母亲会大吵大闹,但她没有。脸色苍白,从头到尾她只说了一句话:“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

父亲没有吭声,他温柔地看着我,示意我和他一起出去。我们一起向河边走去。我强烈地感到无畏和兴奋。“爸爸,你会带我上船吗?”

他只是看着我,为我祝福,然后做了一个手势,要我回去。我假装照他的意思做了,但当他转过身去,我伏在灌木丛后面,偷偷地观察他。父亲上了船,划远了。

父亲再没有回来。其实他哪儿也没去。他就在那条河里划来划去,漂来漂去。每个人都吓坏了。从未发生过,也不可能发生的事现在却发生了。

每个人都猜想父亲疯了。母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

河边的行人和两岸附近的居民说,无论白天黑夜都没见父亲踏上陆地一步。他像一条被遗弃的船,孤独地、毫无目的地在河上漂流。人们一致认为,对于父亲而言,食物是一个大问题,他一定会离开大河,回到家中。

他们可是大错特错了。父亲有一个秘密的补给来源,那就是我。我每天偷了食物带给他。后来我惊异地发现,母亲知道我做的一切,而且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从不踏上泥土、草地或河岸一步。从没生过火,他没有一丝光亮。他的身体怎样?不停摇桨要消耗他多少精力?河水泛滥时,他又怎么能幸免于难?我常常这样问自己。

姐姐生了一个男孩。她坚持要让父亲看看外孙。那天天气好极了,我们全家来到河边。姐姐穿着白色的新婚纱裙,高高地举起婴儿,姐夫为他们撑着伞。我们呼喊,等待。但父亲始终没有出现。姐姐哭了,我们都哭了,大家彼此携扶着。

后来,姐姐搬走了,哥哥也到城里去了。母亲最后也走了,和女儿一起生活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留了下来。我从未考虑过结婚。我留下来独自面对一生中的困境。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我知道他需要我,尽管他从未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不管怎么样,我都不会因这件事责怪父亲。

我的头发渐渐地灰白了。我到底有什么不对?我到底有什么罪过?渐渐地,我因年老而心瘁力竭,生命踌躇不前,同时爱讲到疾病和死亡。他呢?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终有一天,他会精疲力竭,只好让小船翻掉,或者听任河水把小船冲走,直到船内积水过多而沉入激流之中。哦,天哪!

我等待着,等待着。终于,他在远方出现了,那儿,就在那儿。我庄重地指天发誓,尽可能大声地叫着:

“爸爸,你在河上浮游得太久了,你老了,回来吧。你不是非这样下去不可,回来吧。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

他听见了,站了起来,挥动船桨向我划过来。他接受了我的提议。我突然浑身战栗起来。因为他举起手臂向我挥舞,这么多年来这是第一次。我不能,……我害怕极了,发疯似的逃掉了。因为他像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的人。

极度恐惧给我带来一种冰冷的感觉,我病倒了。从此以后,没有人再看见过他,听说过他。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河的第三条岸”充满理想光环却又遥不可及,是人的心灵在家庭、社会甚至人生中无所依凭时的一种精神支撑,是“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

B. “母亲”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的家庭妇女。她对父亲的理想不理解,不支持,甚至觉得羞辱,所以,父亲走后,她从来没有关心过。

C. 小说以第一人称“我”作为叙事人称,使小说显得极为真实,同时,“我”是整个事件的见证者,更有利于全面叙事描写,属于全知视角。

D. “父亲”是一个远离世俗、心性冷漠的人。自从他上船后再也没有出现在家人的视线里,他为了自己的追求,对家人漠不关心。

2.小说中写“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请联系全文,概括“父亲”为什么需要“我”。

3.如果说小说是表现理想主义、现实主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矛盾的话,你觉得小说中哪些人物可以分别作为代表?请简要分析。

 

1.A 2.(1)父亲需要我替他送食物;(2)我是父亲的精神理解者和支持者;(3)我还是父亲理想的继承者。 3.“母亲”代表了现实主义,对自己的生活有着强烈的支配感,一直认为自己很强大,可以面对一切问题。有一种天生的能力,对于不可能改变的事情总能自我安慰地遗忘。“父亲”代表着理想主义,对自己的理想有着坚定的勇气和不懈的努力,哪怕众叛亲离。“我”代表矛盾,既不能像母亲那样立足于现实,安静地生活,也没有父亲那样无畏的勇气去追求理想,甚至都没有属于自己的理想,最后只能在理想和现实的夹缝中孤独地迷失沉沦。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B项“从来没有关心过”错误;C项“全知视角”错;D项“父亲形象”错误。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品通过我的来表现父亲及家人对他的态度。因为有我,父亲才不是绝对的孤独,答题时要分点作答,抓住我与父亲的关系来答。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主旨。有一定的开放性。要在对文章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独特看法。“小说是表现理想主义、现实主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矛盾的话”,“母亲”代表了现实主义,“父亲”代表着理想主义,“我”代表矛盾。可结合原文具体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名篇名句默写。

(1)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来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抒发作者思君主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侧面描写箫声悲凉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游褒禅山记》中表达“峰险景无限,有志方可达”之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大性,字伯和,端州四会人。少力学,尤习本朝典故。以父任入官,进《艺祖庙谟》百篇。又言:“元丰制,六察许言事,章惇为相始禁之,乞复旧制,以广言路。”从臣力荐之,迁一秩,为湖北提刑司干官。未几,入为主管吏部架阁文字。丁母艰,服阕,进《典故辩疑》百篇,皆本朝故实,盖网罗百氏野吏,订以日历,核其正舛,率有据依,孝宗读而褒嘉之。

擢大理司直,迁敕令所删定官,通劓楚州。郡守吴曦与都统刘超合议,欲撤城移他所,大性谓:“楚城实晋所筑,最坚,奈何以脆薄易坚厚乎?”持不可。台臣将劫其沮挠,不果。会从官送北客,朝命因俾廉访,具以实闻,遂罢戎帅,召大性除太府寺丞。

陈傅良以言事去国,彭龟年、黄度等继皆去。大性抗疏言:“朝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数人之心皆本受君知其爱君任其去而不顾恐端人正士之去者将不止此。”

为户部待郎,升尚书。朝论将用兵,大性条陈利害,主不宜轻举之说,忤韩侂胄意,出知平江,充荆湖制置使。江陵当用兵后,残毁饥馑,继以疾疲,大性首议振贷,凡三十八万缗有奇。前官虚羡,凡十有四万五千缗,率蠲放不督,民流移新复业者,皆奏免征榷。边郡武爵,本以励士,冒滥滋众,大性劾两路戎司冒受逃亡付身,凡三千四百九十有七道,率缴上毁抹。江陵旧使铜镪,钱重楮轻。民持赀入市,有终日不得一钱者。大性奏乞依襄、郢例通用铁钱,于是采货流通,民始复业。除刑部尚书兼详定敕令。卒于家,年七十七,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文惠。

(选自《宋史·李大性传》,有删改)

【注】①羡:盈余。②钱重楮轻:指纸币不能兑换成铜钱,贬值。楮:纸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朝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数人之心/皆本爱君/知其爱君/任其去/而不顾恐端人正士之去者/将不止此

B. 朝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数人之心/皆本爱君/知其爱君/任其去而不顾/恐端人正士之去者将不止此

C. 朝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数人之心/皆本爱君/知其爱君/任其去而/不顾恐端人正士之去者/将不止此

D. 朝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数人之心/皆本爱君知/其爱君任其去/而不顾/恐端人正士之去者将不止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丁母艰,遭逢母亲丧事。古代在职的官员,如父母去世,一般要辞官回家,为父母守孝。

B. 敕,可以指皇帝的命令或诏书。皇帝下达制令的形式一般有谕、旨、策、制、诏等。

C. 榷,文中指税。榷,也指专卖。古代很早就有专卖制度,主要产品有盐、茶、酒等。

D. 刑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刑法、诉讼、军令、考课等事务,长官是刑部尚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大性积极进言,主张广开言路。他因父亲的恩荫步入任途,积极进献文章;他反对章惇禁言的做法,认为应该恢复以前的进言制度。

B. 李大性关注边防,为政务实。楚州郡守和都统想弃城而去,李大性表示反对,差一点被台臣弹劾;李大性把察访情况如实报告朝廷,有官员被惩处。

C. 李大性不惧权贵,力除弊政,他反对出兵打仗,得罪人而被调出京城;前任官员不追讨欠税,他予以纠正;有人利用边防政策进行舞弊,他予以处理。

D. 李大性关注民生,体恤百姓。江陵地区使用铜钱,纸币贬值,有人做买卖一天换不到一枚铜钱,李大性建议使用铁钱,解决了民生问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网罗百氏野史,订以日历,梧其正舛,率有据依。

(2)江陵当用兵后,残毁饥馑,继以疾疫,大性首议振贷。

 

查看答案

选出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乎?                   则或咎其欲出

B.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音谬也。 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C. 未尝不文嗟悼                             把酒风,其喜洋洋者矣

D. 因寄所托                                 而长烟一空

 

查看答案

选出句式特点不同类的一项()

A. 何为其然也

B.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 而又何羡乎?

D. 微斯人,吾谁与归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  )

A.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列坐其次

B. 或取诸怀抱                苏子愀然

C. 亦将有感于斯文            俯察品类之盛

D. 于是余有叹焉              徘徊于斗牛之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