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客”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客”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于是希望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屈原面对自己因为注重修身而被贬黜的遭遇,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经·卫风·氓》中通过斑鸠间接劝告女子不要沉溺爱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根据提示选准句子,同时注意“遨”“鸠”“葚”的写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塞上行作

刘得仁

乡井从离别,穷边触目愁。生人居外地,塞雪下中秋。

雁举之衡翅,河穿入虏流.将军心莫苦,向此取封侯。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将士们背井离乡,到荒僻的边远地区戍守,边塞环境艰苦,满目都是让人犯愁的景象。

B.颔联写战士们作为外乡人来到边塞,看到中秋的时候边塞就已经大雪纷飞的情景,更进一步表现边塞的苦寒。

C.颈联写由于边塞艰苦,大雁都振翅南飞,想远离此地,河水流过边虏之地,象征边塞战事绵绵不休。

D.本诗语言不事雕琢,质朴无华,明白晓畅,给读者‘种平实朴素的感觉,很容易感受到边塞的景象和气息。

(2)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徐启睿,字圣思,浙江宁波府鄞县人也。少负才任气,喜为侠烈之行。尤嗜击剑,卧起常佩之。既补诸生,累试于布政司,不售。时对酒当歌,辄叹日:“天生徐公,胡乃老之草间!”则拔剑起舞,谩骂座上贵人,以剑拟之。贵人皆膝席莫敢忤视,或跳而去。然每规人之过,辄苦口泣下,其方正又如此。

既久郁郁,一日,忽埋故剑,椎酒床,裂琴衣,削发,师事径山浮屠雪峤。踰年,南都再陷,则破关出,掘故所埋剑,夹以双斧,趋钱督师营。

督师故与启睿同社,亟引见于监国。因问所需何官方得称乎。对日:“臣请以布衣居肃乐幕,入参惟幄,出悍军旅,不必官也。”监国奇之,授以锦衣卫指挥,不拜,自称“白衣参军”。时江上诸营首鼠,互相观望,则骂曰:。“今日焚舟前进,或可一逞;逍遥坐老,以自困乎?”

一日,晨起佩剑。集其麾下百夫,屠牛飨之,谕以大义。百夫亦唯唯而泣。径自东岸渡江,直薄西岸。大兵以为游骑,不以为意,亦遣裨将御之。则奋剑直前,掩杀过半。城上乃亟出锐师为继,且戒曰:“观其帅甚奇,必生致之。”于是大兵蜂涌而至,长围四合,且战且拥。而启睿忽陷泥淖中遂被执谕之降则谩骂大兵怒刳其腹实以草悬之江门百夫见启睿之死,亦无降者。

启睿之出也,督师力止之,曰:“军行必无复继,徒入虎口,无益也。”至是督师以诗哭之四:“呜呼!果见其出而不见入也!”

初,启睿闻辽沈日蹙,两河内溃,叹息以为国必亡,则自雕一私印曰“复明”。至是竟死。

(《鲒琦亭全集·卷八》)

①大兵:此处指清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试于布政司,不售            累:多次。

B. 军旅                      悍:通“捍”,抵御。

C. 监国之,授咀锦衣卫指挥      奇:奇异。

D. 集其麾下百夫,屠牛之        飨:犒劳。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而启睿忽陷泥淖中/遂被执/谕之降/则谩骂大兵/怒刳其腹/实以草/悬之江门

B. 而启睿忽陷泥淖中/遂被执/谕之降/则谩骂/大兵怒/刳其腹/实以草/悬之江门

C. 而启睿忽陷/泥淖中遂被执/谕之降则谩骂大兵/怒刳其腹/实以草/悬之江门

D. 而启謇忽陷/泥淖中遂被执/谕之降则谩骂/大兵怒/刳其腹/实以草/悬之江门

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徐启睿任侠方正。徐启睿与人喝酒的时候拔出宝剑起舞,谩骂在座的贵人,拿剑指着他们,规劝他们的过错,苦口婆心至于流泪。

B. 徐启睿特立独行。徐启睿郁闷不乐,竟然把宝剑埋在地下,砸坏了酒床,撕毁了装琴的套子,剃光了头发,拜径山的和尚雪峤为师。

C. 徐启睿不事功名。督师向监国引荐徐启睿,他表示无需名位,监国授予他锦衣卫指挥的职任,他也没有接受,自称白农参军。

D. 徐启睿奋勇杀敌。徐启睿率领自己的部下,晓以大义,直接从东岸渡江,逼近西岸。挥剑直接上前,乘人不备进攻杀死过半敌军。

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贵人皆膝席莫敢忤视,或跳而去。

(2)军行必无复继,徒入虎口,无益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以“文学生活”重塑文学史

①现代人读((诗经》,往往会有些“隔”,只能就作品内容形式进行分析鉴赏,而闻一多研究《诗经》,却力图给现代人提供《诗经》时代这些作品产生与流布的想象。比如解释《诗》与祭祀、舞蹈、种植、记事、隐语等的关系,就让人们尽可能回到《诗经》时代,去理解这些作品不可重复之美。这等于给文学史增加了一个“文学生活”的想象天地。

②但这种对“文学生活史”的研究,仍停留于比较零碎的、个案的操作,至今未见到有把各个历史时期“文学生活”系统写进文学史的著作。如今各种版本古今文学史,绝大部分仍只满足于对作家、作品及源流的描述,即使介绍思潮流变,多少涉及时代背景,也未见得能自觉地展现“文学生活”。

③不过,我们终于看到了这方面出现的一种理论自觉。

④最近,山东大学几位学者连续发表多篇关于“文学生活史”的讨论文章,提出要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生活史。他们希望这种研究能突破历来文学史只注重作家、作品和批评的“内循环”,要嵌入一个新角度即“文学生活”。“20世纪中国文学生活史”的设想,与此前温儒敏教授主持的“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课题有密切关联。温儒敏曾提出,迄今为止各种文学史,绝大多数就是作家作品加上思潮流派的历史,很少能看出各个时期普通读者的阅读,“消费”以及反应等状况。这种新的文学史研究,将不再局限于作家与评论家、文学史家的“对话”,还会关注大量“匿名读者”阅读行为以及这些行为所流露出来的普遍趣味、审美与判断,不但要写阐释史,也要写出隐藏的群体性文学活动史。“文学生活”研究关注文学生产、传播、阅读、消费、接受、影响等社会文化生活环节,这样的视野将生发许多新课题,使文学史研究展开新生面。

⑤从当前社会“文学生活”的调查,到“文学生活史”的研究,是一个跃进。但研究方法也要随之调整变化,“文学生活史”研究带有很强的文学社会学色彩,除了对不同阶段如今还健在的普通读者进行访谈以及某些必要的问卷调查,更加重要的还是史料收集梳理研究,也许还需要借用一些诸如文化研究、社会心理学等跨学科的方法。“20世纪中国文学生活史”把重点放在对期刊、报纸、日记、传记的梳理上,是!迟要的,难度也很大。但想想(《诗经》离现在不更加遥远?史料不更加缺乏?但闻一多通过文化人类学、民俗学和训诂等方法,尽可能呈现了《诗经》时代的“文学生活”。

⑥“20世纪中国文学生活史”是新的学术生长点,现代文学可以朝这方面开拓,古代文学在这方面也有很大研究空间。这个学术生长点带给我们一种期望:今后能有一种新样态文学史,是增加了“文学生活”内容的文学史,一方面能重现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存在状况;另一方面,也能激发现代读者的历史想象,帮助他们更好地阅读和欣赏文学经典作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闻一多研究《诗经》,没有就作品内容形式进行分析鉴赏,而是力图给现代人提供《诗经》时代这些作品产生与流布的想象。

B. 当前各种版本古今文学史,只满足于对作家、作品及源流的描述,不能自觉地展现“文学生活”。

C. 历来文学史只注重作家、作品和批评,山东大学几位学者提出要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生活史,希望能突破这种“内循环”。

D. “文学生活”将生发许多新课题,包括文学生产、传播、阅读、消费、接受、影响等,使文学史研究出现新局丽。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①②段先用闻一多研究《诗经》的事例引出“文学生活”的话题,进而指出“文学生活”在文学史著作中的缺失。

B. 第④段用山东大学几位学者发表的与温儒敏主持的课题密切关联的讨论文章说明当前“文学生活”研究的理论自觉,然后阐述这种研究的发展方向。

C. 第⑤段论述“文学生活史”的研究方法,段尾举闻一多研究《诗经》时代文学生活的例子是为了提示研究者借鉴其文化入类学、民俗学和训诂等方法。

D. 第⑥段从宏观上展望“20世纪中国文学生活史”研究的影响,表达了对增加了“文学生活”内容的文学史的期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深入研究《诗经》作品产生的时代特点,呈现那一时代的“文学生活”,有利于改变现在我们读《诗经》有些“隔”的现状。

B. “文学生活”研究,将使文学史著作的内容得到充实,不但要写阐释史,也要写出隐藏的群体性文学活动史。

C. “学生活史”研究属于文学社会学研究范畴,史料收集梳理研究是其重要工作,也许还需要借用一些诸如文化研究、社会心理学等跨学科的方法。

D. 增加了“文学生活”内容的文学史,能激发现代读者的历史想象,帮助他们更好地阅读和欣赏文学经典作品。

 

查看答案

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山东,古代指泰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如《鸿门宴》中“沛公居山东时”。类似的表示地理区域的名称还有河北、河南、江东等。

B. 姓氏,表明家族的字。姓和氏本有分别,夏、商、周三代,贵族男子称氏,妇人称姓,称氏是为了区别贵贱,称姓是为了区别婚姻。

C. 既望,过了望日(农历十五日)之后,指农历十六日,如《赤壁赋》中“七月既望”。此外,古人称农历每月初一为“朔”,最后一天为“晦”。

D. 六书,指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现代学者认为,前四种是构字方法,后二种是用字方法。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而今安在哉 (《赤壁赋》)

B.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荆轲刺秦王》)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C. 不能喻之于怀(《兰亭集序》)                  相与枕藉乎舟中(《赤壁赋》)

D.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