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企业参与政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企业参与政府统一组织的棚户区改造支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2】12号),明确指出,国有工矿企业、国有林区企业和国有垦区企业参与政府统一组织的棚户区改造的,改造部分的收益执行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这一政策使这些企业从棚户区改造中受益,从而鼓励其更积极地参与棚户区改造,造福更多的低收入家庭。

财税【2010】42号文件规定,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开发商,在商品住房等开发项目中配套建造安置住房的,依据政府部门出具的相关材料和拆迁安置补偿协议,按改造安置住房建筑西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可以免交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

(摘编自2017年08月15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资料来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材料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市、工矿、林区、县区棚户区居民住房困难、居住环境差的问题,近几年加大了对各类棚户区改造的工作力度。2008年中央启动保障性安居工程,并将国有林场棚户区、国有垦区危房、中央下放地方煤矿棚户区改造作为重要内容,加快了改造步伐。2010年,中央全面启动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并继续推进国有林场棚户区、园有基区危房、中央下放地方煤矿棚户区改造。

棚户区改造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一方面,提供了大量直接和间接服务于工程建设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通过充分利用棚户区改造腾出的土池,兴建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创业市场、农贸市场、再就业一条街等形式,增加了就业机会。此外,将棚户区改造项目与商品住宅配套建设、使棚户区居民可以通过为周边居民提供相应服务来实现就业成再就业。

据有关部门测算,国有垦区危房改造工程实施以来,累计提供就业岗位270多万个,支付用工费用100多亿元,有效地解决了低收入家庭的就业问题。

(摘编自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惠民生促增长——我国棚户区改造成果综述》)

材料四:

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陆克华26日在国务院政策吹风会上表示,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18~2020年将继续改造各类棚户区,再建保障性住房1500万套。中央将加大财政、金融、用地等支持力度,兑现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的承诺。

陆克华指出,棚户区改造是改善困难民众住房条件的重要方式。过去8年,中国棚户区改造累计开工安置性住房3287万套。棚户区改造使8000多万居民“出相进楼”。此外,通过城中村改造。约950万农民就地转化为市民,住进了配套完善的安置房小区。在商品住房库存量大、市场房源过剩的三四线城市和县城,我们通过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工作,在解决棚改的同时,也促进了商品住房去库存的工作。

由于能带动有效投资和建材、装修、家电等方面的消费,也能促进上下游相关产业发展,棚户区改造也被视为带动投资消费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民生工程。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我国未来三年将实现改进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的目标》)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税前扣除及免税政策 鼓励企业参与棚户区改造 参与棚户区改造企业受益

B. 政府推动、住户配合 棚改数列持续高速增长 八千多万居民“出棚进楼”

C. 国家棚户区改造计划 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低收入家庭获益

D. 未来三年继续棚户区改造 兑现改造约1亿人居住条件的承诺 加大财政金融等支持力度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财税【2010】42号文件和财税【2012】12号文件对参与棚户改造的企业实行的免税政策,有力地推进了棚户区的改造工作。

B. 几则材料来源不一,但都围绕我国棚户区改造进行陈述,让读者对相关的国家政策、棚户区改造的规模和作用有了基本的认识。

C. 2008年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启动,2010年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启动,最重要的成绩是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D. 棚户区居住条件差,还占用大量土地,予以改造,既能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又能腾出土地兴建企业和市场,提振当地的经济。

E. 棚户区改造之所以被称为重大民生工程,主要是因为它在未来年将实现改善约1亿人的居住条件,规划空前,工程浩大。

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政府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带来了哪些好处?

 

1.B 2.BD 3.①参与棚户区改造的相关企业因为国家的税前扣除政策受益。②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让很多贫困家庭增加了收入。③使棚户区居民“出棚进楼”,改善了居住条件。④可以促进商品住房去库存。⑤带动了有效投资以及建材、装修、家电消费,促进了其上下游企业的发展。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B项,错在“持续高速增长”,从图表看,每年都增长,但有的年份增长速度并不快。 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A项,财税【2010】42号文件中只对“在商品住房等开发项目中配套建造安置住房的”实行免税政策,并不是对所有“参与棚户改造的企业”实行免税政策。另,把财税【2012】12号文件中的税前扣除政策说成免税政策,也不够科学。C项,错在“最重要的成绩”,最重要的成绩是改善了千家万户的居住条件。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只是次要成绩。E项因果关系失当,从材料四最后一句话看,棚户区改造被称为重大民生工程的原因,绝不仅仅因为规划空前、工程浩大。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可根据文中的“改造部分的收益执行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这一政策使这些企业从棚户区改造中受益,从而鼓励其更积极地参与棚户区改造,造福更多的低收入家庭”概括第一点;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市、工矿、林区、县区棚户区居民住房困难、居住环境差的问题”概括第二点;根据“棚户区改造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概括第三点;根据“在解决棚改的同时,也促进了商品住房去库存的工作”概括第四点;根据“由于能带动有效投资和建材、装修、家电等方面的消费,也能促进上下游相关产业发展”概括第五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都市里的野菊花

罗捷媚

在桂城居住十多年了,很多地方都去过了,唯独紫荷苑没有去过。每次经过门口,只是扫一眼,以为那不过是个普通的公园,没什么好看的。

一个深秋的午后,风轻云淡,阳光煦暖。应好友之约,到紫荷范赏睡莲。走进去,里面是一个狭长的湖,湖面满是睡莲,却都没有睡,都在艳艳地绽放着各自的花朵。淡紫、深紫、全

紫,如一大片彩云被碧绿的莲叶映衬着,煞是美丽。

“看,野菊花!”正当我陶醉在这紫花绿叶之中时,好友惊喜地叫道。

顺着她的手指看去,只见一丛野菊花正从矮矮的篱笆后面探出头来,花朵虽小如分币,颜色却很纯正。在墨绿的花茎上,一圈浅黄的花瓣含着金黄的花蕊,宛若含笑的亭亭少女。阳光造过高处灌木的缝隙,洒在它们身上,星星点点地晃动着,有一种律动的美。走近细看,绿叶之中,有的正在怒放,有的微微露出笑意,有的才羞涩地露出一点金黄。微风轻拂,清香淡淡,令人神清气爽。

真没想到,在繁华的都市里还能遇见我儿时再熟悉不过的野菊花!

小时候,一到秋天,漫山遍野都是黄得耀眼的野菊花,它们黄得纯粹,黄得灿烂。它们从不在意恶劣的环境,不嫌弃贫瘠的土地,小路边、石隙间、山坡上,一株株一丛丛,相依相偎,欢快热烈地沁吐着芬芳。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野菊花,不是因为“此花开后更无花”,而是因为它是一种药材,摘下来晒干能换钱。那时生活贫困,野菊花给了农家人一个生钱的机会。每年中秋以后,大人们开始忙着收割晚稻,孩子们就开始采摘那漫山遍野的野菊花。

深秋的清晨,野菊花的花瓣上都染了一层淡淡的霜,太阳出来后,霜渐渐变成露珠挂在金黄的花瓣上,像晶莹的钻石闪闪发光,煞是好看,滴到手上冰凉冰凉的。山上的野菊花长得很密,每次弯腰采摘,都要跟花朵进行一次亲密接触。采着采着,衣袖和头发也就粘上许多花瓣,看着同伴的头发和衣服满是缤纷的“落英”,有的连睫毛上都有,便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山野间充满了我们欢快的笑声。笑归笑,手脚却都不停下来,手脚麻利的一天能采到十来斤。尽管晒干的野菊花只卖五分钱一斤,可是一个秋天下来,也能为家里挣到几块钱。几块钱拿到现在根本算不了什么,可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离开家乡快四十年了,我一直没再见过野菊花、眼前的野菊花,和儿时家乡的野菊花一模一样,花朵显小,却清香四溢,“珠蕊丹心耐寒侵,玉骨冰肌傲霜立”的诗句突然涌上心头。寒露成霜,无损其清香,它甘于寂寞,乐观生存,给这个寒秋平添了几多的温暖和妩媚。

长期以来我始终被一个问题困感着。小时候,我们虽饱受贫困和饥饿的因扰,却能乐观向上,快乐地生活,如野菊一样独立寒秋,丝毫不觉得有什么委屈,相反却为给家里挣回几块钱而感到无比自豪。如今,条件改善了。生活富裕了,我们再也不用为挣几块钱而辛苦劳作了,可我们却找不到生活的快乐和生存的意义了,这究竟是怎么了?

如今,在这都市的一角,在这喧闹城市的夹缝中,多年不见的野菊花竟顽强地生长了起来,

它虽远不如紫荷那般耀眼繁盛,却像一位老朋友,在时隔四十年之后与我重逢,让我感到说不出的亲切,那些郁结在心中的困感不觉间消逝了。野菊花绽放出的暖意和清香,悄悄地融入了我的心里,相信也会融入更多人的心里。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段写作者以为紫荷苑“没什么好看的”是欲扬先抑,目的是为突出野菊花之美。

B. 第二、三段写睡莲的娇艳、作者和友人对野菊花出现感到惊喜,是为衬托野菊花的魅力。

C. 文章用大量笔墨写儿时采野菊花的情景,主要是因为它曾给困苦的人们带来了帮助。

D. 作者相信野菊花的暖意和清香会融入更多人心里,是说野菊花的精神定会发扬光大。

2.文章第四段和第六段都写野菊花,请分析作者在写作角度上有哪些不同,并写出这样写的好处。

3.文中的野菊花有怎样的精神品格?作者为什么要突出地表现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一事不谨,即贻四海之忧;一念不慎,即贻百年之患”——玄烨

②“终身不病的人不能成个名医”——阿拉伯

③“人们若想有所追求,就不能不犯错误。”——(德国)普朗克

④“与其补救于已然,不如防范于未然”——古语

⑤“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守仁《改过》

⑥“栽了跟头,别怪石头。”——李景阳

⑦“做事一错,补过无及”——中国谚语

有关“过错”的名言警句很多,发人深省。读了上面七句名言,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辣椒是许多人喜欢的蔬菜,也可以作调料,吃辣椒到底是致癌还是抗癌,也有许多的争论。关于辣椒抗癌的研究结果很多,这足以说明“辣椒素具有抗癌能力”。但调查者又找了一些胃癌患者,经过分析对比,调查者发现胃癌患者比非胃癌患者平时吃的辣椒更多。综合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经常吃辣椒是会危害健康的,吃辣椒并不能抗癌。

①有关辣椒抗癌的研究结果多,不一定能说明辣椒素能抗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25字。

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的碳足迹_____________。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_____________,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____________,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大学毕业,我们就要分别了,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够再见一面,我的这张珍藏多年的照片请你惠存。

B. 令爱的确放任了些,我们夫妇以后一定对她严格要求。

C. 奉上刚刚草就的大作,敬请赐教,专候宝贵意见。

D. 春阳和煦,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的有机茶基地,头茶终于开摘了。一年尝鲜就在这几天,当我赶到时,相约的老茶友们已经恭候我多时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