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微写作 请任选一个情境,写一则不少于 150 字的片段描写。 情境一:我坐在窗前...

微写作

任选一个情境,写一则不少于 150 字的片段描写。

情境一:我坐在窗前

情境二:大雪将至

 

情境一示例:在我的窗外大约三百米外的地方,有一座墨绿色的高树林:树叶和树枝形成的高山摇 来晃去,好像随时都会倾倒下来。众多的高树,它们的树冠都倒垂向地面,形成一大片“液体”,仿佛不断波动的浪脊。狂风撼动着它们,吹打着它们,把它们折腾得大吼小叫。树林左右扭动,上下弯曲,然后带着高亢的呼啸声重新挺直身躯,接着又伸展肢体,仿佛要连根拔起,逃离原地。不,它们不会示弱。倘若这些大树开步走的话,它们一定会摧毁阻碍它们前进的一切东西。但是它们宁愿立在原地不动。 情境二示例: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当冷风一遍遍造访,你便开始准备雪的降临,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 【解析】试题分析:片段描写,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或人物的情况的描写。写好片段描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交代清楚情境的背景:情境一中,“窗前”是描写的地点背景信息,人物是“我”,可以由此展开联想与想象;情境二中,“大雪将至”交代描写的背景,具体人物等没有明 确,灵活性更强。(2)要有描写顺序:一个情境的片段描写,要突出重点。并且掌握好点面结合,详略关系等。比如情境一中,我坐在窗前的所见所思,先要明确中心,其次要把握好描写对象的 整体情况,以及细节的刻画;情境二中,大雪将至,考生可以着眼于大自然的万物变化, 也可以对大雪将至时,屋内一个场景的描写等。(3)要营造氛围:氛围,是围绕或归属于一特定根源的有特色的气氛和情调。情境一中可以营造出窗前所见场景的愉悦、紧张或感伤的氛围;情境二中可以营造欢快、凄清或温暖的氛围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雅 舍  

梁实秋

①我不论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对那房子便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

②“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 莽未除的土山坡。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③“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 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 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而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桌脚上磨牙, 使得人不得安枕。但是对于鼠子,我很惭愧的承认,我“没有法子”。“没有法子”一语是被 外国人常常引用着的,以为这话最足代表中国人的懒惰隐忍的态度。其实我的对付鼠子并不 懒惰。窗上糊纸,纸一戳就破;门户关紧,而相鼠有牙,一阵咬便是一个洞洞。试问还有什 么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里,不也是没有法子?比鼠子更骚扰的是蚊子。“雅舍”的蚊 风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昏时候,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是 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在别处蚊子早已肃清的时候,在“雅舍”则格外猖獗, 来客偶不留心,则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是我仍安之。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 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否住在“雅舍”!

④“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 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

⑤“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洒扫拂拭,不使有纤尘。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但是陈设虽简,我却喜欢翻新布置。中国旧式家庭,陈设千篇一律,正厅上是一条案,前面一张八仙桌,一边一把靠椅,两旁是两把靠椅夹一只茶几。我以为陈设宜求疏落参差之致,最忌排偶。“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笠翁《闲情偶寄》之所论,正合我意。

⑥“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刘克庄词:“客里似家家似寄。”我此时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节选自《雅舍小品》)

1.梁实秋的散文以语言幽默、典雅著称,请从第③段中分别举例说明。

2.第⑤段结尾说“笠翁《闲情偶寄》之所论,正合我意”,请写出笠翁姓名,并据此段推测笠翁对于房屋陈设有哪些看法?

3.第④段描写大雨磅礴的情景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梁实秋在《论散文》一文中说“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请结合文本,探究文中所包含的作者的人格思想。

 

查看答案

根据提示,填写名句。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明月出天山,_______________。(李白《关山月》)

(3)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4)长桥卧波,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5)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6)人间如梦,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斜阳草树,__________,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8)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酒泉子 辛弃疾

流水无情,潮到空城头尽白,离歌一曲怨残阳。断人肠。

    东风官柳舞雕墙。三十六宫花溅泪,春声何处说兴亡。燕双双。

(1)请结合上阙概括词人“怨”的原因。

(2)简析结句“燕双双”的表达特色。

(3)清代陈廷焯认为,这首词“似老杜悲歌之作”。请结合“三十六宫花溅泪,春声何处说兴亡”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 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 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 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节选自《嘉祐集》)

(二)

秦之德义,无足比数,而卒并天下,乃前古所未有,故求其说而不得者,或本以地形,或归诸天助,又或以物所成孰之方宜收功实,而不知秦之得意盖因乎世变。是何也?以谋诈遇德义,则民之归仁,沛然谁能御之?以谋诈驭谋诈,则秦之权变,非六国所能敌。其成功非幸此所谓世变之异也世变异则治法随之故汉之兴多沿秦法。

(节选自《方望溪全集》)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       判:决定

B. 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参与

C. 可谓智力孤危              智力:智谋力量

D. 秦之德义,无足比数          比数:相提并论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限 3 处)

其 成 功 非 幸此 所 谓 世 变 之 异 也 世 变 异 则 治 法 随 之 故 汉 之 兴 多 沿 秦 法。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2)以谋诈遇德义,则民之归仁,沛然谁能御之?

4.两段选文认为秦“并天下”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觉得周围的一切都显得如此冷漠、如此无情,仿佛他们抬着我穿过一座死城博物馆, 穿过一个与我无关的、我所陌生的世界,虽然我的眼睛认出了这些东西,但这只是我的眼睛。 这是不可能的事:三个月前我还坐在这里,画花瓶,描字,休息时带上我的果酱黄油面包下 楼去,经过尼采、赫耳墨斯、恺撒、西塞罗、马可奥勒留的画像前,再慢慢地走到楼下挂 着《美狄亚》的过道里,然后到门房比尔格勒那里去,在他那间昏暗的小屋里喝牛奶,甚至 可以冒险地抽支烟,尽管这是被禁止的。这怎么可能呢?他们一定把躺在我旁边的那个人抬 到楼下放死人的地方去了。也许那些死人就躺在比尔格勒那间灰蒙蒙的小屋里,这间小屋曾 散发着热牛奶的香味、尘土味和比尔格勒劣等烟草的气味……

抬担架的终于又进来了,这回他们要把我抬到木板后面去。 我躺在手术台上,看见自己的身影清晰地映照在上面那只灯泡的透明玻璃上,但是变得很小,缩成一丁点儿的白团团,就像一个土色纱布襁褓,好似一个格外嫩弱的早产儿。这就 是我在玻璃灯泡上的模样。

医生转过身去,背朝着我站在桌旁,在手术器械中翻来翻去。身材高大而苍老的消防队 员站在木板前,他向我微笑着,疲倦而忧伤地微笑着,那张长满胡子茬的肮脏的脸,像是睡 着了似的。我的目光扫过他的肩膀投向木板上了油漆的背面。就在这上面我看见了什么,自来到这个停尸间之后,它第一次触动了我的心灵,震撼了我内心某个隐秘的角落,使我惊骇万状,我的心开始剧烈地跳动:黑板上有我的笔迹。在上端第一行。我认出了我的笔迹,这比照镜子还要清晰,还要令人不安,我不用再怀疑了,这是我自己的手迹!其余的一切全都不足为凭,不论是美狄亚还是尼采,也不论是迪那里山地人的侧面照片,或是多哥的香蕉,连门上的十字印痕也不能算数。这些在别的学校里也都是一模一样的,但是我决不相信在别的学校有谁能用我的笔迹在黑板上写字。仅仅在三个月以前,就在那绝望的日子里,我们都必须写下这段铭文。现在这段铭文还依旧赫然在目:“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哦,我现在想起来了,那时因为黑板太短,美术教师还骂过我,说我没有安排好,字体写得太大了。他摇着头,自己却也用同样大的字在下面写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这里留着我用六种字体写的笔迹:拉丁印刷体、德意志印刷体、斜体、罗马体、意大利 体和圆体。清楚而工整地写了六遍:“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医生小声把消防队员叫到他身边去,这样我才看见了整个铭文,它只差一点就完整无缺 了,因为我的字写得太大,占的地方也太多了。

我感到左大腿上挨了一针,全身猛地震颤了一下,我想抬起身子,可是坐不起来;我向 自己的身子望去,现在我看到了,因为他们已经把我的包扎解开了,我失去了双臂,右腿也 没有了!我猛地仰面躺了下来,因为我不能支撑自己。我失声呼叫,医生和消防队员愕然地 望着我。可是医生只耸了耸肩膀,继续推他的注射器,筒心缓缓地、平稳地推到了底。我又 想看看黑板,可是现在消防队员就站在我跟前,把黑板挡住了。他紧紧地按住我的肩膀,我 闻到的是一股烟熏火燎的糊味和脏味,这是从他油腻的制服上发散出来的。我看到的只是他 那张疲惫忧伤的面孔,现在我终于认出他来了——原来是比尔格勒!

“牛奶,”我喃喃地说……

(节选自《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1.给加点的汉字注音。

①器______    ②______    ③震______

2.赏析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缩成一丁点儿的白团团,就像一个土色纱布襁褓,好似一个格外嫩弱的早产儿。

3.小说为什么强调用六种字体写下“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4.有同学认为,结尾处“牛奶”换做“怎么会这样”效果更好,你是怎样认为的?请分条简述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