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涌现的文艺作品数量巨大,但佳作、力作不多,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涌现的文艺作品数量巨大,但佳作、力作不多,尤其是值得流传的经典少之又少,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与文艺创作的套路化倾向存在着一定关系。

“套路”一词再度流行,更多地指向一种实用主义倾向,携带着关于当前社会文化领域的一些症候和信息。在此前提下所说的套路化写作,针对的就是一些创作者为了尽可能快速地吸引人们的眼球,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从事低水平重复的创作风气。这种既无创作主体性可言,又丧失了社会责任感的行为,违背了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

套路化创作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创作题材跟风化,即完全以市场为导向,一旦某种题材大受欢迎,就一拥而上;二是创作模式低水平重复化,缺乏创新精神和原创意识的内容比比皆是;三是创作心理浮躁化,盲目迎合市场的行为日渐成为一种“时尚”;四是创作理念鄙俗化,创作者不把文艺作品的生命力寄寓在作品的精神内蕴上,而是寄托在所谓的娱乐明星、话题炒作等非本体的手段上。

套路化创作应和的是消费主义的逻辑,其特性是快餐性、流行性、多变性,因而一旦创作成为某种套路,恰恰也就是套路过时之日。以好莱坞电影为例,其在全球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无非两种类型,一是超级英雄片,一是合家欢动画片,一旦观众对这些套路了如指掌,就会被市场抛弃。此前上映的《变形金刚5》口碑和票房大不如前就是很好的例证。

文艺的基本精神恰恰是反套路化的。那些彪炳千古的伟大作品,诸如李白的诗歌、莎士比亚的戏剧、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无一不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这些作品构筑了人类思想史、艺术史上最为瑰丽多姿的七宝楼台。当然,套路化创作也不是一点价值都没有,对于初涉创作的人来说,套路是学习前辈艺术家宝贵经验的有效手段。辩证地吸取套路中蕴藏的创作经验,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减少因经验不足而老走弯路的试错成本。

文艺是人写的、写人的、写给人看的,我们之所以需要欣赏文艺作品,是因为我们需要一些可能的世界和可能的选择。作品在构造了一个艺术世界的同时,也往往构造出了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而套路化创作显然会导致艺术世界的“同质化”,使得我们体验世界的方式日渐单一、浅薄。实际上,随着受众欣赏水平日益提高,具有极高艺术性的文艺作品反而更容易获得口碑和市场的双丰收。正在热映的《战狼2》就是极好的例子。其将主流价值的表达与类型化的探索进行有机融合,用高质量视听奇观和高强度叙事节奏完成中国精神之于全世界的形象化展示。因此,创作者要有强烈的主体意识,以超越前辈艺术家的勇气摆脱套路的束缚,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

(摘编自苏勇《套路化岂能横行市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套路化在近年来文艺创作中的流行,对经典作品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B. 套路化创作违背了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使得作品缺失了创作主体性和社会责任感。

C. 与其他影片相比,好莱坞电影虽然更具全球竞争力,但当观众对制作套路熟悉后,便会失去市场。

D. 文艺与人紧密相关,套路化创作中作品与人分离,导致人们体验世界的方式变得单一而浅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采用因果论证法,由现象到本质,提出了文章的论述对象——文艺创作的套路化问题。

B. 文章第三段从四个方面由浅人深地分析了套路化创作的表现,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C. 文章既论述了套路化的危害,也论及套路化的价值,并较为具体、深入地阐述了前者。

D. 文章列举《战狼2》与《变形金刚5》两部影片,从正反两方面对观点进行了有力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些文艺创作者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从事低水平重复创作,在社会上形成了套路化创作风气。

B. 李白的诗歌、莎士比亚的戏剧以及梅兰芳的舞台艺术都遵守着文艺的基本精神,是反套路化的典范。

C. 热映的《战狼2》获得极好的口碑与市场,得益于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和影片极高的艺术性。

D. 要创作优秀作品,创作者必须摆脱套路束缚,以超过前辈艺术家的主体意识和勇气投入创作之中。

 

1.A 2.B 3.D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B项,原文“这种既无创作主体性可言,又丧失了社会责任感的行为,违背了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选项“套路化创作违背了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使得作品缺失了创作主体性和社会责任感”因果倒置;C项,“好莱坞电影虽然更具全球竞争力”错误,原文“以好莱坞电影为例,其在全球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无非两种类型”;D项,“套路化创作中作品与人分离”错误,原文“而套路化创作显然会导致艺术世界的‘同质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不少于700字。

①请以“量力而行与尽力而为”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②生活中总有某个老物件,让你记忆深刻,这其中就有动人的故事。请以“    的老物件”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注意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使题目完整。

 

查看答案

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80字。

①请给《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六部名著中的某一位作者,写一段话,表达你读完该作品后的感受。

②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请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发表看法。

③请以“致我的2018”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到乌镇,看木心美术馆

①2015年冬天,初雪。第二次到乌镇,木心美术馆已经落成。

②人来人往的乌镇,地道的江南水乡味道。一如木心《从前慢》的诗:

记得早先少年时 / 大家诚诚恳恳 /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 长街黑暗无行人 /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 车,马,邮件都慢 /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 钥匙精美有样子 /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③行者以为千年往事都这般活在寻常巷陌里头,走着走着,不免发现整个镇却似一个怀旧的情绪博物馆。那些缠绵的温情,忐忑的相思,在水中,在摇橹声里,在拐角的小桥上,在长街夜色拥挤的人群中,盈盈绕绕,都陈列在眼皮底下,久了让人无味。

④西栅的美术馆却安静。一方宁静的水上,横竖几抹白色的墙,极简约的外观,像是一顶桥。听说临终的木心看着美术馆设计图,喃喃自语。今天的美术馆,进门就见到这句话:“风啊,水啊,一顶桥”。

⑤想到桥这个意象,就想到读木心作品的感觉。木心的作品,很有一段时间不为人所知。2007年春天,我初读《哥伦比亚的倒影》,一片错愕,随手在页眉上涂写:“看木心的散文有点颠覆传统的感觉,不是习见的散文,在形而上的思索中,隐约见到一些作者经历的影子,暗暗让人揣摩其家当是大户,生当盛世自然顾盼生姿,乱世也见许多讲究。”我揣测“木心也许是那种在欧美成熟的作家吧,眼界和视野都远较土生土长者开阔,也怪异。一些名篇,如《明天不散步》《哥伦比亚的倒影》,写得都异常,倒是《上海赋》,琐碎铺陈得淋漓尽致,算是能让人知晓许多上海旧事。”

⑥那时候不知道木心其人,不知道文字里头那些氤氲的味道,是做作还是自然流露?揣测的心境很像梁文道说的:“刚刚在大陆出版作品的时候,大家以为他(指木心)是台湾作家,或是不知从哪儿来的海外作家;更早在台湾发表作品的时候,那边的圈子也在探听是不是一个民国老作家重新出土。”

⑦这么多年下来,木心也终于只是在读者圈中知晓。仅此而已。

乌镇东栅有木心故居,西栅有木心美术馆,都不引游人注目。我们在故居门口排队,蜂拥而过的游客会偶尔驻足问,这里边有什么好玩的?得到一个回答后,“哦”的一声,继续跟着导游的旗帜和小喇叭中的解说词远去了。

⑨“大家看门前的大狮子,传说王母娘娘……”总是如此。劣质的导游词不知道谁写就,所有的景点都充斥着虚假的传说。游人们心底没有神话,对传说也“哦”的一声,和导游彼此心照不宣,又继续赶点去了。

⑩木心美术馆里并没有传说。庶几近之的,或者也有。陈列在展柜中细如蚊蚋的狱中书简,让狱中岁月一如传说。美术馆兴建背后的师生情谊,见古礼古风一如传说。传说有时候就是这不能言说的历史吧,有时候就是遗失不再有的情怀吧。

我们在美术馆前面拍照,雪在栏杆上积得有些厚。朔风射眼,冻得南来的人瑟瑟地抖。步行的游客经过,也取个背景拍几张照,听说要再购票进入,追问一句:“木心是谁?”转身走了。

木心是谁?馆内还是有零星的介绍的,旧物如新,旧语如新,在展厅的光色声影中,拼凑起来,大抵如是。

木心,本名孙璞,1927年生于浙江乌镇,后求学于杭州、上海,少时受教于夏承熹。1946年在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学习油画。后又转入杭州国立艺专,在林风眠门下学习中西绘画。四五十年代开始写作生涯。后因言获罪,被捕入狱18个月,早期作品全部散失,在狱中用写自白书的纸和笔写出了65万字的《狱中笔记》。1982年,前往美国,从此长居纽约。抵美之后,重新开始密集写作,作品发表于台湾的文学刊物,获得专刊、专访的待遇,并结集出版。从1986年到1999年,在台出版作品集十二种。2006年,他79岁,其作品集首次于大陆出版,也是这一年,他离开美国,回到了故乡乌镇定居。2011年,木心去世,从此转身也走不了了。

其实,我是在想,把木心美术馆建在乌镇好么?乌镇古镇其表繁华其里,再好的人,再好的东西,会不会被如织的游人的目光洗去特质,最终如不远处的茅盾故居一般,成了导游嘴里一处乏善可陈的老房子?

木心的特质是什么?我曾经想,他的文字是荒原、雪域,越读越在阔大的平淡中觉出滋味。他的散文是当下散文界的一个异数。大量生僻字、典故,倾泻而下,文白相杂,新意迭出,会让不熟悉的读者晕头转向。童明曾评价:“木心的文字令今日汉语读者略感陌生又新意盎然,直接原因是他把中国古文化的精粹注入白话,文笔陶融了古今的语汇修辞,或叙述、或抒情、或点评,张弛抑扬,曲直收放,皆见独到之处。”有时候,读到“花叶茜明、萧闲、葛蕊”这样的词语,会突然怔住,觉得自己落到一个阳光明媚的花园,推门出去,却突然是古长安的街巷。

推门进去,却是一个现代感十足的建筑。木心美术馆融合着现代建筑的干练和明快。走进去,沉浸,逐渐沉浸,彻底地沉浸。某条路的尽头,是一个有着落地大书柜的小图书馆,坐在阶梯上,目光尽处,枯山水一圈圈的涟漪仿佛年轮一圈圈。

图书馆里收藏木心阅读过的大量作品。听说,木心小时候是在其远房叔叔茅盾的书房中开始大量阅读西方文学名著的。他的笔下,一会儿是琼美卡的小路,一会儿是哥伦比亚河边的倒影,一会儿是埃及的金字塔,一会儿又是盛唐的嘉峪关,欧风美雨,汉唐明月,衔接之处竟如随风潜入夜的细雨,没有丝毫觉得突兀,只剩下你的思绪跟着他做无尽的神游。

这种风格,在他的《文学回忆录》里也很明显。在他对文学史人物和作品的亦庄亦谐点评中,可以看到,木心真是一个调皮的老小孩。他说:“卡夫卡就像林黛玉,肺病,也焚稿,应该把林黛玉介绍给卡夫卡。”谈到哪吒,“哪吒是尼采的先驱,武功上的莫扎特,是永远的孤儿。”这哪里是文论者有过的论调?

美术馆里最多的自然是美术作品。那些画作,色彩和线条的想象中,会有一些粼粼的思乡的梦么?或者只是一个时间的过客的信马由缰?灰白的展厅墙上,一行行镌刻着木心的诗。那韵味,像一颗琥珀,闪烁着时光流逝的光芒。

“你这样吹过 / 清凉,柔和 / 再吹过来的 / 我知道不是你了”

他写五月,低吟声里没有一丝的呜咽,却在最后让人怅然若失。他写离人:“十五年前 / 阴凉的晨 / 恍恍惚惚/清晰的诀别 / 每夜,梦中的你/梦中是你 / 与枕俱醒 / 觉得不是你 / 另一些人 / 扮演你入我梦中 / 哪有你,你这样好 / 哪有你这样你”

这些诗,是韦庄?晏殊?还是木心?思念的唯一,时空里头的荒凉,亘古以来的诗人各有意境,却有共同的悲凉。

2015年冬天,初雪。第二次到乌镇,只看一个木心美术馆。

                                               (取材于吴合众的同名散文)

1.根据文意,用括号内的词语替换文中加点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陈列(摆设)    B. 顾盼生姿(眉目传神)

C. 心照不宣(心领神会)    D. 精粹(精到)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中木心故居和木心博物馆不引人注目的根本原因是木心并不为大家所知晓。

B. 文章⑨⑩段中,作者对木心美术馆“传说”的解读和导游口中的传说是一致的。

C. 段的画线句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木心诗歌的韵味在时光中悄然逝去。

D. 文章的开头段和结尾段,形式相近,内容互相照应,给读者以回旋的韵律之美。

3.文章开头引用木心的诗,体现了怎样的匠心?请简要分析。

4.请结合全文,概括木心文字作品的特点。

5.文章第段中说,“其实,我是在想,把木心美术馆建在乌镇好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疑问,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6.文章第段提到了“黛玉焚稿”,下列对《红楼梦》中有关黛玉的经典情节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黛玉和宝玉共读《西厢记》,“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表现了她与宝玉志趣相投的一面。

B. 黛玉葬花,一曲《葬花吟》,不仅表达了黛玉对落花的怜惜,更表达了她对自我命运的哀叹。

C. 黛玉咏菊夺魁,《咏菊》中“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暗含了她清高自守的品格。

D. 黛玉焚稿断情,是因为深恨宝玉甘愿娶宝钗,于是痛心烧掉诗帕。这是曹雪芹最为呕心之作。

 

查看答案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苏轼在词中用“浮生一日凉”表达对时间和生命的感悟。《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劝慰自己顺应自然,乐天安命,不要疑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说“__________,感叹人生短暂,人与人交往,很快就度过了一生。苏轼的《前赤壁赋》里有感叹人生之短暂、羡慕自然之永恒的句子,“________。《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用“朝而往,暮而归,____⑧ ”__,表达了随着时间季节不同,快乐也是没有穷尽的,表现出积极的人生态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本词为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林断山明”一句有远景有近景,远处树林尽头山峰明晰,近处有竹林掩墙。

B. “乱蝉衰草”一句用蝉、衰草和池塘三种意象,说明词人所处环境有点荒凉。

C. “杖藜徐步”勾勒出傍晚时分村旁的小道上,词人拄着藜杖徐徐漫步的画面。

D. “殷勤昨夜三更雨”用拟人手法说明天公毫无情义,故意在昨夜送来一场雨。

2.“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写景巧妙,动静结合,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A.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唐•温庭筠《商山早行》

B.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唐•王  维《鸟鸣涧》

C.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D.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宋•翁  卷《乡村四月》

3.本词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都写于词人谪居黄州期间,但是描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却有些不同。请简要分析这两种不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