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泰山石刻 汪曾祺 第一次看见经石峪字,是在昆明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泰山石刻   汪曾祺

第一次看见经石峪字,是在昆明一个旧家,一副四言的集字对联,厚纸浓墨,是较早的拓本。百年老屋,光线晦暗,而宇字神气俱足,不能忘。

经石峪在泰山中路的岔道上。这地方的地形很奇怪,在崇山峻岭之中,怎么会出现一片一亩大的基本平整的石坪呢? 泰山石为花岗岩,多为青色,而这片石坪的颜色是姜黄的。四周都没有这样的石头,很奇怪。是一个什么人发现了这片石坪,并且想起在石坪上刻下一部《金刚经》呢? 经字大径一尺年。摩崖大字,一般都是刻在直立的石崖上,刻在平铺的石坪上的,很少见。这样的字体,他处也极少见。

经石峪的时代,众说纷坛。说这是从隶书过渡到楷书之间的字体,则多数人并无异议。

经石峪保存较多教书笔意,但无蚕头雁尾,笔圈而体稍扁,可以上接《石门铭》,但不似《石门铭》的放肆,有人说这和《瘗鹤铭》(瘗yì)都是王義之写的,似无据。王羲之书多以偏侧取势,经石峪非也。《瘗鹤铭》结体稍长,用笔瘦动,秀气朴人,说这近似二王书,还有几分道理(我以为应早于王羲之)。书法自晋唐以后,都贵瘦硬。杜甫诗“书贵瘦硬方通神”,是一时风气。经石峪学领肥重,但是骨在内中,肥而不病,笔笔送到,而不板滞。假如用一个字评经石峪字,曰: 稳。这是一个心平而志坚的学佛的人所写的字,这不是废话么,《金刚经》还能是不学佛的人写的?

这样的字,和泰山才相称。刻在他处,无此效果。十年前,我在经石峪呆了好大一会,觉得两天的疲劳,看了经石峪,也就值了。“经石峪”是“泰山”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泰山即使没有别的东西,没有碧霞元君祠,没有南天门,只有一个经石峪,也还是值得来看看的。

我很希望有人能拓印一份经石峪字的全文(得用好多张纸拼起来),在北京陈列起来,即使专为它盖一个大房子,也不为过。

名山之中,石刻最多,也最好的,似为泰山。泰山上的大现峰真是大观,那么多块摩崖大字,大都写得很好,这好像是摩崖大字大赛。这块地场(这是山东话) 也选得好。石岩壁立,上无遮盖,而石壁前有一片空地,看字的人可以在一个距离之外看,收其全貌,不必像壁虎似的趴在石壁上。摩崖字多是真书,休兼颜柳,是得这样,才压得住。蔡襄平日写行草,泰山的石刻题名却是真书。董其昌字体飘逸,但写大字却是颜体。看大字碑刻上的题名,很多都是山东巡抚。大概到山东来当巡抚,先得练好大字。

有些摩崖石刻,是当代人手笔。较之前人,不逮也,有的字甚至明显地看得出是用铅笔成圆珠笔写在纸上放大的。这哪里可以呢?

很奇怪,泰山上竟没有一块韩复榘写的碑。这位老见在山东,呆了那么久,为什么不想到泰山来留下一点字迹? 看来他有点自知之明。韩复榘在他的任内曾大修过泰山一次,竣工后,电令泰山各处:“嗣后除奉令准刊外,无论何人不准题字、题诗。”我准备投他一票。随便刻字,实在是糟蹋了泰山。

(选自汪曾棋散文集《人间草木》)

1.下列对本文相关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通过认真的历史考证和多角度的描写表现了经石峪刻字的价值。

B. 作者详写经石峪刻字而略写大观峰刻字,详略得当,结构安排合理。

C. 蔡襄在泰山的石刻题名改写真书是为了展示他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

D. 文章的语言平淡冲和,朴素简净: 篇幅虽短,但文化意蕴极为丰厚。

2.结合文本,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对下面句子进行赏析。

经石峪字颇肥重,但是骨在肉中,肥而不痴,笔笔送到,而不板滯。

3.结合文本,谈谈汪曾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怎样的。

 

1.C 2.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经石峪刻字的形与神的融合比成骨与肉的契合,生动形象的表现了经石峪刻字笔法的外柔内刚,直曲丰润合度,笔法到位流畅。写出了作者对经石峪刻字的艺术价值的肯定,表达了作者对经石峪刻字的喜爱之情。 3.①热爱:认为经石峪的字即使是拓本,也是字字神气俱足,使人不能忘记。觉得这些字很美,稳而有佛性。值得远道来看。认为如果把拓的字,在北京即使专为它盖一个大房子,也不为过。 ②尊重。反对今人随便在泰山刻字,认为是糟蹋了泰山。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本文相关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主要考查文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C项,要注意文章在此处引蔡襄一例的意图,蔡襄在泰山的石刻题名改写真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书法与摩崖环境相衬,要让刻字“压得住”,即和这个环境相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王羲之父子的字,顾恺之的画,戴逵和戴颙的雕塑,嵇康的广陵散(琴曲),陶潜、谢灵运的诗,云岗壮伟的造像,洛阳的寺院,无不是光芒万丈,前无古人,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与趋向。

这是中国人生活史里悲剧最多的一个时期,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南北朝分裂,酿成社会秩序的大解体,旧礼教的总崩溃、思想和信仰的自由、艺术创造精神的勃发,使我们联想到西欧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这是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命色彩的一个时代。

魏晋人生活上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解脱了汉代儒教统治下的礼法束缚,在政治上先已表现于曹操那种超道德观念的用人标准。一般知识分子多半以超脱礼法观点直接欣赏人格个性之美,尊重个性价值。桓温问殷浩日:“卿何如我?”般答曰:“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这种自我价值的发现和肯定,在西洋是文艺复兴时的事。

魏晋人欣赏山水,由实入虚,即实即虚,超入玄境。当时画家宗炳云:“山水质有而趣灵(自然山水,既其形质又有灵趣。)。”诗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魏晋人欣赏自然,有超然玄远的意趣。这使中国山水画自始即是一种“意境中的山水”。宗炳画所游山水悬于室中,对之云: “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郭景纯题曰:“林无静树,川无停流”,阮孚评之云:“泓峥萧瑟,实不可言,每读之,辄觉神超形越。”这玄远幽深的哲学意味深透在当时人的美感和自然欣赏中。

晋人以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乃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建立最高的晶莹的美的意境。司图空《诗品》里形容艺术心灵为“空潭写春,古镜照神”,此境晋人有之。王義之曰:“从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心情的朗澄,使山川影映在光明净体中。

这样高洁爱赏自然的胸襟,才才能够在中国山水画的演进中产生元人倪云林那样“洗尽尘滓,独存孤迥”,创立出一个玉洁冰清,宇宙般幽深的山水灵境。

(节选自宗白华《学术文化随笔》)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术魏晋六朝是中国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B. 汉末魏晋六朝是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命色彩的时代,与“文艺复兴”有相似处。

C. 魏晋人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解脱了汉代儒教统治下的礼法束缚,尊重了个性价值。

D. 魏晋人创作山水面,非常重视意趣,所以他们注重意境的营造,忽视了对山水的描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汉末魏晋六朝是一个光芒万丈,前无古人的时代,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与趋向。

B. 曹操的超道德观念的用人标准是解脱了汉代儒教统治下的礼法束缚在政治上的表现。

C. 殷浩“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是对自我价值的发现和肯定,表现出人格个性之美。

D. 晋人那最高的晶莹的美的意境,是用他们虚灵的胸襟和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后建立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戴逵和戴颙的雕塑,嵇康的琴曲,云岗、龙门壮伟的造像,都是汉末魏晋六朝艺术精神的具体体现。

B. 诗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蕴含着晋人以艺术心灵欣赏自然的玄远幽深的哲学意味。

C. 王羲之“从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的境界如司马空说的“空潭写春,古镜照神”,胸襟澄澈空明。

D. 元代艺术成就最高的“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的山水面家倪云林是受汉末魏晋六朝艺术影响的代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戏彩娱亲》:周老莱子,楚人,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着五彩斑斓之衣,为婴戏舞于亲侧。又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小儿啼,以娱亲喜。为亲取饮,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心,僵仆为婴儿啼。

二、《埋儿奉母》: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二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读了“二十四孝故事”中的这两则故事,你有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丧”是互联网和社交平台特有的表达方式,人们在网上把自己的姿态摆得非常低,卑微到自贬的地步。“丧”是网络社交活跃度的一种表现,越多地使用社交媒介,网上活跃度越高,也就会越多地用这种自黑、自贬的方式。互联网带着天然的反抗性,互联网语境生产的必然是这种去中心化、带着消解意味的语言。由于大城市生活压力大,所以越是发达的大城市,网民越“丧”。

①网上活跃度越高不一定会越多地使用这种自黑、自贬的方式。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宇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入舱前,研究人员在“蚊龙”号的样品筐中放了一块长30厘米、宽20厘米、高10厘米的白色泡沫做实验,①________。随着“蚊龙”号下潜,白色泡沫慢慢变小,到了700米左右,已经变成了巴掌大的一块。此后,②_________。这说明,70个大气压力就把这块泡沫压缩到接近极限了,③____,空腔里的空气被压出,就成为实体结构了。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学诗是披沙拣金、去粗取精的过程。诗人未必都是君子,①     不都是好人,李国文先生在随笔中就列举过一系列令人不齿的诗人的行径。②     好诗总是人生最美好的部分、最真诚的感情、最真切的心志的反映。③     漫长时间的化学作用,去腐朽,凝神奇,“表里俱澄澈”。钱钟书先生把文章喻为鸡蛋,作者喻为母鸡。④     随着时间的流逝,读者更多关心的是鸡蛋的质量,⑤     不再注意那只母鸡当初是否贞洁,⑥     这就是文化的自净功能。

 

A

不过

/

尽管

因而

B

/

通过

毕竟

可见

C

/

由于

然而

大概

D

经过

/

或许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