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君子”一词具备了多重道德内涵,常与高尚的品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君子”一词具备了多重道德内涵,常与高尚的品德、良好的修养、端正的言行等含义直接相关。而事实上,“君子”最初只用以指代人物的社会地位,并不具备道德素养的要求。其道德内涵的确立,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著述。

《说文》释“君”为“尊”,意味着崇高的社会地位。“子”是先秦对男性的称呼。因此,“君子”原指地位尊贵的男子。甲骨文中未见关于“君子”的记载,西周时期的《尚书》中首次提到“君子”,指具有一定政治地位的人。《易经》中“君子”一词共出现20处,皆用来指称奴隶主。“君子”的使用频率在《诗经》里明显增多,共183例,除了少量作为女子对丈夫或情人的称谓外,主要用以指代奴隶主贵族。

然而,因为“君子”往往指身居高位者,所以常与一定的道德素质要求相联系,例如《尚书·无逸》要求君子“无逸”,不能贪图安逸。《诗经·淇奥》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描述君子的才能与品质。当然,这种联系是比较松散、不固定的,所以《诗经》中也有不少诗句用“君子”来指称品行恶劣的奴隶主贵族。

总体而言,西周时期的“君子”通常是身份地位的标志,尚未发展出系统的道德内涵。

春秋战国时期,“君子”不再单纯作为社会地位的象征,更是德行的体现与表达。当然,仍有部分“君子”的使用沿袭了先前的用法,指具有一定政治地位的人。例如《道德经》26章“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31章“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这两处提到“君子”,应指在军队中担任一定职位的官员。而道家另一部重要典籍《庄子》中有36处对“君子”的论述,其中与社会地位直接相关的只有《庄子·在宥》“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一句。墨家典籍《墨子》中“君子”共出现115处,仅四分之一的“君子”具有社会地位内涵。儒家代表作《论语》中,仅10余处含有“君子”的论述明确用以指代社会地位。

如前所述,尽管“君子”仍用以指代男子的社会地位,但这一用法已逐渐为道德内涵所取代。需要注意的是,各家学说对“君子”的道德标准要求并不一致,其构建的“君子”形象也存在较大的差别。

《论语》中包含了大量对“君子”的描述,分别从仁、义、礼三个方面勾勒出一个体系相对完整的“君子”道德范式。相较于《论语》,《墨子》里“君子”的道德标准更近似于零散的“点”的要求,包含行义、兼爱、无斗等多个方面。庄子认为儒家学说中对“君子”的道德要求违背了人的本性,所以即使像曾参等人那样精通仁义,也“非吾所谓臧也”,不是庄子心中的理想人格。《在宥》一文里描述了庄子对“君子”的设想:“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希望君子能够不显露才华与智慧,行事合乎天理,对待外物如同烟尘一般自由自在。

整体而言,西周时期的“君子”主要用以指称男子的身份地位,而具备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往往承担相应的社会职责,因此人们对其道德品质会有所要求。这种地位和品行之间松散的联系,在诸子著述中逐步变得紧密。尽管不同学派对“君子”的认知不尽一致,甚至相互矛盾,但正是因为诸子学说的关注、讨论与阐释,“君子”一词的道德内涵才得以构建完善并最终确立起来。

(选自2017年10月23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根据《说文》的观点,“君子”一词的本义是指地位尊贵的男子。

B. 西周时期,“君子”指的皆是身居高位者,所以又常与一定的道德要求相联系。

C.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君子”不再是社会地位的象征,而是德行的体现与表达。

D. 儒家分别从仁、义、礼三个方面勾勒出一个体系相对完整的“君子”道德范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以《诗经》《尚书》《说文》以及诸子学说为佐证论述了“君子”一词从指称身份地位到具备道德内涵的过程。

B. “君子”一词与一定的道德素质要求之间的联系经历了由松散、不固定到逐步变得紧密的过程。

C. 《尚书》中有对君子“无逸”的要求,《诗经》中也曾描述君子的才能与品质,可见,“君子”道德内涵的确立始于西周时期。

D. 按照庄子对“君子”的道德标准要求,即使是像曾参等人那样精通仁义的人也不是庄子心中的理想人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君子”一词并非一出现就具备多重道德内涵,因此《诗经》中有不少诗句用“君子”来指称品行恶劣的奴隶主贵族也就不足为奇了。

B. “君子”一词从最初指称身份地位到最终确立起了一定的道德内涵,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对地位高者的道德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C. 春秋战国时期,“君子”的身份地位内涵并未完全消解,《道德经》《庄子》《墨子》《论语》中部分“君子”的使用仍沿袭了先前的用法即是例证。

D. 虽然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派对“君子”的认知不尽一致甚至相互矛盾,但这并未妨碍 “君子”一词的道德内涵得以构建完善并最终确立起来。

 

1.A 2.C 3.B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B项,“‘君子’指的皆是身居高位者”错误。原文第三段“‘君子’往往指身居高位者”,原文的范围是“往往”,且原文第二段也有《诗经》中的“君子”一词“少量作为女子对丈夫或情人的称谓”,可见“皆是身居高位者”错误,选项扩大了范围。C项,原文第五段开头“春秋战国时期,‘君子’不再单纯作为社会地位的象征,更是德行的体现与表达”,原文为递进关系,选项为选择关系,错误。D项,原文为“《论语》中包含了大量对‘君子’的描述,分别从仁、义、礼三个方面勾勒出一个体系相对完整的‘君子’道德范式”,主语应是“《论语》”而不是“儒家”,偷换概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如何汲取其中的精华部分助益我们的精神健康成长丰盈、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助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现实,就需要我们运用足够的智慧去辨别筛选。以下是从《论语》中选出的章句,请任选一两句并结合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达你对它的感触与思考。

①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②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③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④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⑤子曰:回(孔子弟子)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同“悦”)。

⑥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同“逊”),远之则怨。

⑦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⑧叶公语孔子曰:“吾党(家乡)有直躬者(率直的人),其父攘(偷窃)羊,而子证(告发)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躬者异于是。父为子隐(隐瞒),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图,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这幅漫画讽刺了当今文艺界的某种现象,这种现象的危害性有哪些?请简要写出两点。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__,大脑通过释放褪黑素到血液中,使人睡意升起;清晨天亮之后,褪黑素的分泌被抑制了,____。人们就这样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生活着。_____,无形中扰乱了自然为人类调好的生物钟,人的睡眠因此大受影响。睡眠的过程其实是身体维护保养的过程,肌肉的增长、组织的修复、蛋白质的生成及生长激素的释放等。人造光线不仅是指人工照明,电视机、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同样散发出人造光,所以,现代人的睡眠问题比以前更加严重。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们发现“套路”和“圈套”还有不同的地方,“圈套”是处心积虑要欺骗别人,千方百计不让人发现,“套路”让人一眼就看穿,一点也不新鲜,无伤大雅,带有调侃的意味。这层意思是来自语素“套”,“套”还有一个“老套”的意思,总的来说“套路”就是“老套”的“圈套”,也骗骗不懂行情的老实人而已。

 

A

则是

往往

其实

/

或可

B

乃是

常常

显然

/

只能

C

乃是

常常

显然

因为

或可

D

则是

往往

其实

因为

只能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这台音乐剧不单加强了舞台“声”、“光”的运用,更别出心裁大胆地加入“影”的助阵,摆脱了传统舞台的固有表演形式,令观众们享受到了震撼人心的视听盛宴及感人肺腑的清廉精神。

B. 这一次到体育中心参加“迎新年,庆元旦”羽毛球比赛,我一定说服教练和你一起去,这样你就会有贴心人为你加油鼓劲了。

C.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提到乡愁,人们总会想到这首诗,短短的几段话似有千斤压在心头,那是整个中国的乡愁。这首诗出自台湾著名诗人、作家余光中的笔下。

D. 那些勤于动脑思考问题的人比那些长时间不动脑筋的人的血压低。一项研究成果表明,中学生每天沉思20分钟,可以降低血压,减少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患高血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