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下面是几副描绘元宵节的对联,上联,下联对得最...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下面是几副描绘元宵节的对联,上联,下联对得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元夕家家宴,宵月千里明

B. 晴空一镜悬月明,夜市千灯照云碧

C. 一曲笙歌春似海,千门灯火不夜天

D. 明月千门雪,银灯万树花

 

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联的有常识。首先要了解对联的特点:一是字数要相等;二是词性相当;三是结构相称;四是节奏关相应;五是平仄相谐。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二)上下联各自旬内平仄交替。六是内容相关。A项错,上联中的“家家”与下联中的“千里”词性不相当,应把“家家”改为“万家”才好。B项错,对联讲究仄起平收,而该题中“明”和“天”的平仄对得正相反。C项,“春似海”和“不夜天”词性不相当。所以D项合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玄德乃辞二人,上马投卧龙冈来。到庄前下马,扣门问童子日:“先生今日在庄否?”童子日:“现在堂上读书。”玄德大喜,遂跟童子而入。至中门,只见门上大书一联云:“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玄德正看间,忽闻吟咏之声,乃立于门侧窥之,见草堂之上,一少年拥炉抱膝,歌曰:“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 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 聊寄做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1.这是《三国演义》三十七回中的一段描写,这一回的回目中含有一个著名的成语典故是:___________文中“拥炉抱膝而歌”的人是:____________

2.这段描写借一副对联一---“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一来表现诸葛亮的志向怀抱,但是这副对联出现在这里不太合情理,你能说明理由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古兰亭

祝勇

王羲之不会想到,他的《兰亭序》,居然发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临摹和刻拓运动,贯穿了其后1600多年的漫长岁月。自那真迹被隐匿起来,后人一直苦心孤诣地复原着它原初的形状。这些后人包括: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米芾、赵孟頫、董其昌、八大山人、陈邦彦……几乎书法史上所有重要的书法家都临摹过《兰亭序》。

面对着这些接力似的摹本,我们已无法辨识究竟那一张更接近它原初的形迹,但这已经不重要了,永和九年暮春之初的那个晴日,就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放大了,它容纳了一千多年的风雨岁月,变得浩荡无边,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把个人的生命投入进去,转眼就没了踪影,但那条河仍在,带着酒香,流淌到我的面前。在漫长的时光里,这些摹本、刻本、拓本,都被编入一个紧密相连的互动结构中。白纸黑字的纸本,与黑纸白字的拓本的关系,犹如昼与夜、阴与阳,互相推动,互相派生和滋长,轮转不已,永无止境。中国的文字和图像,就这样在不同的材质之间辗转翻飞,摇曳生姿。如老子所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周而复始,衍生不息。

中国文化一开始往往依托于巨大的青铜器和建筑(比如长城),通过外在的宏观控制人们的视线,让文字附着在青铜礼器之上,通过物质的不朽实现自身的不朽,文字因此具有了神一般的地位,最早的语言——铭文,也借助于器物,与权力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但纸的发明改变了这一切,它使文字摆脱了权力的控制,与每个人的生命相吻合,书写也变成均等的权力。自从纸张发明的那一天,它就取代了青铜与石头,成为文字最主要的载体,汉字的优美形体,在纸页上自由地伸展腾挪。在纸页上,中国文字不再带有刀凿斧刻的硬度,而是与水相结合,具有了无限舒展的柔韧性,成了真正的活物,像水一样,自由、潇洒和率性。它放开了手脚,可舞蹈,可奔走,也可以生儿育女。它们血脉相承的族谱,像一株枝桠纵横的大树,清晰如画。王羲之或许还不会想到,他对良辰美景的流连与哀悼,对生命流逝、死亡降临的愁绪,能借助一纸《兰亭序》从时间的囚禁中逃亡,获得了自由和永生。所有浩荡无边的岁月,被压缩、压缩,变得只有一张纸那么大,那么的轻盈可感,轻得像蝉的透明翅膀,中国人的文化与生命,就是在这份轻灵中获得了自由。

当这十几个世纪里的字画卷轴排列在一起时,我们才能感觉到文字水滴石穿一般的强大力量。文字它以临摹、刻拓的方式,从死亡的控制下胜利大逃亡,一步步步完成跨越千年的长旅。从物质性上讲,纸的坚固度远远比不上青铜,但它使复制和流传变得容易,文字也因为纸的这种属性而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永恒。当那些纪念碑式的建筑化作了废墟,它们仍在。它们以自己的轻,战胜了不可一世的重

1.第二段中引用老子的话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2.简要概括本文第三段的论述层次。

3.结合对文末“它们以自己的轻,战胜了不可一世的重”的理解,阐释本文标题“千古兰亭”的内涵。

4.作者说,“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把个人的生命投入进去,转眼就没了踪影。”余秋雨在《笔墨祭》中写道:“过于迷恋承袭,过于消磨时间,过于注重形式,过于讲究细节,毛笔文化的这些特征,正恰是中国传统文人群体人格的映照,在总体上,它应该淡隐了。”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我们是否应该传承毛笔文化。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请简要阐述。(要求: 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 限100字内。)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__________________岂不痛哉!

(3)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__________________,用之不竭。

(5)山不厌高,海不厌深。_________________,天下归心。

(6)暧暖远人村,____________________

(7)总角之宴,言笑晏晏。_________________,不思其反。

(8)孔子日: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________________,益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并完成下面小题。

金谷园    唐  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1)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诗句(任选一句)写景的特点。

(2)请赏析“落花犹似坠楼人”一句。

 

查看答案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

(2)然本受命指索绿珠,不识孰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