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①。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注】①思:语气助词,无义。②方:坐伐渡江。③刈:割。楚:荆条,一种灌木。④之子于归:女子出嫁。秣:喂牲口。

1.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诗。

2.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章以乔木不可休起兴,为全诗奠定了惆怅伤感的情感基调。

B. 全诗以江汉不可渡比喻主人公对汉水游女渴望不可求的情思。

C. 通过情绪的陡然转折,表现了主人公由希望到悲愤的情感历程。

D. 作品通过秣马秣驹的行动描写表现了主人公对游女的一片深情。

3.简要分析本诗在结构上的特点。

 

1.古体 2.C 3.重章叠句,反复咏叹。全篇三章,前一章独立,后二章叠咏,三章层层相联,尤其是后两章结构几乎相同,更替的只是其中一两个字,这样写可以达到一唱三叹,反复吟咏,把抒情主人公对在水一方的游女追求不得的无望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体裁知识,解答时可通读全诗,回忆学过的诗歌体裁知识,然后对号入座,判定所考查诗歌的体裁。本诗篇幅较长,全篇皆用四言,符合《诗经》中诗歌的特点,故应属于古体诗。《国风·周南·汉广》是先秦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国风·周南》中的一篇, 是先秦时代的民歌。这首诗是男子追求女子而不能得的情歌。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樵夫。他钟情一位美丽的姑娘,却始终难遂心愿,情思缠绕,无以解脱,面对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这首动人的诗歌,倾吐了满怀惆怅的愁绪。全诗三章的起兴之句,传神地暗示了作为抒情主人公的青年樵夫,伐木刈薪的劳动过程。 2.试题分析:C项,“由希望到悲愤”不当。从情感表现看,此诗前后部分紧密相联,细腻地传达了抒情主人公由希望到失望、由幻想到幻灭,这一曲折复杂的情感历程。首章八句,四曰“不可”,把追求的无望表达得淋漓尽致,不可逆转。三、三两章一再地描绘了痴情的幻境:有朝“游女”来嫁我,先把马儿喂喂饱;“游女”有朝来嫁我,喂饱驹儿把车拉。但幻境毕竟是幻境,一旦睁开现实的眼睛,便更深地跌落幻灭的深渊。他依然痴情而执着,但二、三两章对“汉广”、“江永”的复唱,已是幻境破灭后的长歌当哭,比之首唱,真有男儿伤心不忍听之感。 3.试题分析:从结构形式上分析,《汉广》全篇共三章,前一章独立,后二章是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方式也是《诗经》常用的结构方式。本诗第二、三两章只有个别字不同,如“言刈其楚”与“言刈其蒌”只有“楚”和“蒌”不同,而“言秣其马”和 “言秣其驹”也只有“马”和“驹”不同,这种结构形式能够形成一种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增强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使要表达的情感更加淋漓尽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伟大的小孩子西帕

李娟

①“还在吉尔阿特的时候,有一次看到卡西准备用洗衣粉来洗头发,我大惊,大喊道:“啊不可以!”连忙拿出自己的洗发水给她用。结果这家伙一下子就给我全部用完了。卡西用完洗发水开始清头发时,直接把顶着泡沫的脑袋进浅浅的小半盆清水中晃荡两下就出来,然后用毛巾用力擦干。

②卡西帕洗衣服的情景也很恐怖,她把肮脏得快要板结的裤子和内衣被罩泡在一起洗。打上羊油肥皂揉啊揉啊的,揉出来的黑水又黏又稠,泥浆似的。洗完了也不清洗,直接从泥浆水中捞出来拧一拧就晾起来了。不过有一次我总算看到她清洗了一遍。但清洗过的水也同样的黑乎乎,黏答答的。

③卡西十五岁,还是个孩子啊,这样马马虎虎、百事不晓地打发着自己的生活,扎克拜妈妈为什么不教她呢?我看妈妈洗衣服的情形就地道多了。就像卡西做的饭,无论再难吃扎克拜妈妈也从不加以指责。似乎不忍打击她的积极性,要等她自己先将“做饭”一事纳入生活中理所当然的轨道,然后再等待她自个儿慢慢去发现技术上的问题。反正妈妈最善于等待了。

④因为卡西不可能一辈子做饭都那德性的,毕竟她也在不断地接触做饭这种事情的“真实内容”——她会在亲戚家做客,到了繁华地方她也会上小馆子……总之,总有一天她会发现好吃的饭与不好吃的饭之间的区别,她会疑惑。像她这么骄傲自信的人,总会想法子改进的。她正在不停地长大。

⑤生命自己会寻找出路。哪怕是明知是弯路也得放手让她自己去走一走啊。因为只有在无际的弯路中,才会有更多的机会不近地靠近世界的种种真实之处。才会有强大生活的强大根基。而那些一开始就直接获取别人的经验而稳妥前行的人,那些起点高,成就早的人,其实,他们所背负的生命中“茫然”的那一部分,也是巨大沉重的

⑥妈妈有一天串了门子回家,带回来一小瓶娃哈哈,斯马胡力兄妹俩喜滋滋地喝着,你一口我一口。有时斯马胡力多喝了一口,卡西会大闹。我说:“那是小小的小孩子才喝的东西嘛!”斯马胡力有些不好意思了,卡西却边喝边可爱地说:“我就是小孩子嘛!”我一想也是啊,卡西才十五岁嘛。那瓶娃哈哈喝完很久了,卡西还在津津有味地啜着空瓶子。第二天从角落里拾起来又啜了一会。似乎里面还有香甜的空气。

⑦小孩子卡西啊……

⑧六月一号那天,我对卡西说,今天是儿童节。卡西听了立刻从花毡上跳起来:“啊,我的节日!我的节日!”然后哀叹不已,离开学校的孩子永远也没有儿童节了。

⑨卡西一方面四平八稳地过着她牧羊女生活,另一方面,也有自己美妙而奢侈的梦想。她常常说自己以后还是会继续上学的。她打算今年九月份去阿勒泰上卫校,学护理专业,以后想当护士。她似乎为此非常地期待。她说,当了护士以后,家里人就都不会生病了,邻居也不会生病了,大家哪里不舒服就赶紧去找她。说完喜滋滋地抹了一把鼻涕,随手蹭到裤腿上。这情形不由得令人非常忧虑。

⑩又因为九月份的这个打算,她急于学汉语,总是坚持用汉语和我对话,整天搞得人云里雾里。妈妈总是为这个无情地嘲笑着卡西,她惟肖惟妙地模仿卡西说话:“李娟!你!大的石头!我的哥哥!多得很!那边那边!”意思就是:她的哥哥海拉提家驻扎的地方有许多漂亮的大石头,约我一同去看。本来并不是很好笑的,毕竟人家说得那么的辛苦。可是被妈妈一学,就再也没有那么可乐的事了。卡西为此非常气愤。但每每气愤完之后,再回想一会儿,也会扑哧一笑。

⑪卡西真的很想当学生啊,为此她最喜欢背我的书包,到哪儿都背着不放,放羊时也背,揉面时也背,到邻居家做客时也背。

⑫总之,卡西帕这个远远还没长大的,还带着野蛮精神和混沌面目的小姑娘啊,一想到不久后也许会俨然成为阿娜儿罕的模样,整洁又矜持,说话含蓄而有分寸……便深为可惜。

⑬对了,后来在杰勒苏的集市上,我出于特殊目的请卡西和斯马胡力吃了一次饭馆里的拌面。果然我达到了目的,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卡西都一直很郁闷,开始对自己有所怀疑了:为什么她们拉的面细,而自己拉的面粗?……我窃喜。之前她一直以为自己的面最规范最合理,觉得全世界所有的面都应该拉得和她一样粗。

(有删改)

1.第①段中的加点词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

2.第⑤段画线句作者说的这句话你同意吗?请阐述理由。

3.结合全文,分析标题中“伟大”一词的含义。

4.依据文本,请预测下,卡西帕最终能实现她的梦想吗?简述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任何一种艺术样式都以其特定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契合。不管人们如何狂热地用“世界性”、“现代性”、“后现代”、“后殖民”、“全球化”之类的术语涂抹即将到来的21世纪,民族特性依然是艺术的本质属性之一。放逐民族性必将置艺术于无根状态。作为一种审美范式,古老的诗歌往往是一个民族审美心理的凝聚,是历代诗人探索、实验的结晶,是一个民族审美经验的长期积淀。如意大利的十四行、波斯的柔巴依、日本的俳句、中国的律诗……   

②那么,新诗是否完成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的契合呢?

③中国诗歌史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是:诗歌体制起自民间,兴于文士,最后成为一种主要审美范式。

④中国古典诗歌历经二千年实验、积淀,从四言、五言到七言,至唐代格律诗体制完备,产生了中国人骄傲的唐诗。由于方块字的音形特征,格律诗汇融节奏、韵律、修辞与建筑之美,成为汉语诗的黄金范式。伴随这一审美范式的成熟,汉语诗学也发展为一门系统的学科。天才李白、杜甫是汉语诗的顶峰大师,他们掌握、运用汉语诗的审美范式,并将这一审美范式推向成熟,但他们无力改变这一范式。因为这不是个人选择,而是一个民族的选择——唐代不仅拥有灿若群星的诗人,更有爱诗的民众。。

⑤然而,新诗是个例外。新诗是由知识分子率先发起的一种自上而下的诗歌体制。新诗的第一个尝试者胡适宣布《关不住了》,恰好是美国诗人SaraTeasdale的《OvertheRoofs》的翻译。这与梁实秋所说的“新诗,实际就是中文写的外国诗”是一致的。这就是说,新诗的源头是外国诗。的确,中国古典诗到清代已腐朽不堪,革命的选择不容置疑。问题在于,这种完全断裂的结果是将诗学建设置于零起点。作为新诗的代表,自由诗风靡一时。当时,谁写得最不象古典诗,谁就是先锋。在这种风气鼓励下产生的大量新诗确是货真价实的白话——当时有人说白话诗只有白话没有诗,这话虽然尖刻而轻巧,倒也并非无的放矢。不久,“胡适之体”新诗遭遇质疑,周作人也觉得新诗少了点“余香与余味”。郭沫若的《女神》固然为创生期的新诗开阔了气象、充实了内涵,但体制依然是自由体。他甚至说“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这句易于引起误解的话也表明郭沫若对诗歌体制未做深入思考。

⑥然而危机也正发生在这里:一种新的审美范式是否契合民族心理?

⑦但是,初期白话诗也并非欧化的一统天下。刘半农的《瓦釜集》是以江苏民歌的方式创作的,刘大白更以民谣体式写了《田主来》。这在当时虽然算不上主流,却也暗示了新诗体制的一种选择。

⑧20年代,新诗从对古典诗的破坏转入本体建设,体制建设和诗学建设成为诗人们关注的中心。真正对新诗格律发挥影响的是闻一多。这时的闻一多背叛《红烛》式的自由诗,以其对中国艺术的衷情与富于唯美倾向的形式追求对新诗体制进行反思,提出影响颇大的格律理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与句的均齐)”。而且他称新诗的格律是“戴着脚镣”,“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有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做诗的才感觉得格律的束缚”。代表作便是他自己的《死水》。在他的影响下,一批新诗人投入格律实验,其中徐志摩的诗更活泼。比如他的《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

新月派的格律诗实验很快演化成新的“形式主义诗体”,走向没落,但格律意识对于新诗的建设意义无疑是巨大的。叶公超仍然在《论新诗》一文中写道:“假使诗人有自由的话,那必然就是探索适应于内在的要求的格律的自由,恰如哥德所说,只有格律能给我们自由”。这证明人们不再一提格律就联想到恢复旧诗秩序,而是从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的关系上进行审思。

⑩胡适的白话诗从体制到诗学都是西方的,刘大白的歌谣体从体制到诗学都是中国民间的,而闻一多的格律体则是中国体制与西方诗学的融汇。这样,从源流上上说,到20年代新诗已出现三种类型的体制:体、体、体。此后新诗体制基本上沿着这三条道路演变发展。

(选自《中国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有删改)

1.第①段中加点词“审美范式”在文中是指

2.依据文本,在第⑩段甲、乙、丙处横线上填空。

3.下列与文意不符的一项

A. 中国诗歌的体制起自民间,兴于文士,最后成为一种主要审美范式。

B. 唐诗的辉煌源自汉语的黄金范式与熟练运用这一范式的诗人和爱众。

C. 体制建设和诗学建设是新诗的本体建设,诗人们从理论和时间探索。

D. 新诗的格律要求并不影响创作的自由,只有格律能给新诗诗人自由。

4.请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例,说说新月派的格律诗特征。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传统礼貌用语表述正确的一句是

A. 你的文稿,我已看了,对其中不妥当的几处,我斗胆加以斧正

B. 探望朋友,可以说,“特意来看您”,也可以说“特意光临寒舍”。

C. 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D. 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无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查看答案

按要求填空。

(1)怅寥廓,_______,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3)陶渊明《饮酒》中与“可意会,不可言传”意思相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7年12月21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等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17”结果揭晓,“享”、“初心”、“智”、“人类命运共同体”分别当选年度国内字、国内词、国际字、国际词。一个字,一种生活;一个字,一年记忆。如果用一个汉字或一个汉语词来总结你的2017 年,你会做怎样的选择呢?可以自主选择字词,也可以参考以下汉字“爱、梦、强、搏、读”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