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请以“背影”为题,完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请以“背影”为题,完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背影 想起以前和爷爷在一起玩的情景,那是多么的开心啊! 记得有一次,我和爷爷玩捉迷藏,他藏我捉。当我用双手捂住自己的眼睛时,我趁爷爷不注意就偷偷地用眼睛瞄了一样。看到爷爷的背影,我就知道他藏在哪里了。——他那高大的体型和一头黑白相间的头发,还有那走路略显蹒跚的样子,是那么的明显。在阳光的照映下,他的背影也随着光线的挪移变长变短。 我就这样,在爷爷的背影中慢慢长大。高大的背影给我带来了满满的安全感,也给我带来了无数的欢乐,和那暖暖的爱! 然而,成长的火车却载来了离别。在老家的车站等了很久。爷爷也一直陪着我。快临走时,爷爷和我说了很多话,诸如好好学习,保重身体,不要和陌生人打交道……那是他对我的牵挂!那也是他对我的不舍!我又何尝舍得离别爷爷呢?我一把抱住了爷爷,在他的怀里大哭起来。 车来了,爷爷对我说:“囡囡,不要哭了!”然后,他用粗糙的手掌帮我拭去了伤心的泪水。我感到有点疼,也许是粗糙的拂拭带来了刺痛,也许是离别带来的心痛。我于是努力忍住了眼泪。 车子发出隆隆的发动声。爷爷亲自将我送上车子,然后在车子的外面不舍得看着我。我在车里也留恋的看着他,终于还是留下了泪水。隔着车窗,隔着朦胧的泪水,我的视线一片模糊,似乎看到了爷爷眼里也闪着泪光。 车子开始向前走,我伸出手对爷爷做着最后离别。往常一直是我看着爷爷的背影的,现在却是他看着我的背影。我多想爷爷一直陪着我,永不分开。可是…… 车子越开越快,越开越远。我努力从车窗里盯着爷爷的背影,那模糊的、小小的背影,直到彻底地消失在我的视线中。 至今,我仍然深记着那个背影,永难忘记。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一则命题作文,审题没有难度。“背影”字典意思是人体的背面形象。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背影,不同人会有不同的背影,如工人劳作的背影是有力的,空巢老人的背影是孤独的,儿童的背影是活泼的;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的背影,如胜利的背影是高昂的,失败的背景是颓唐的,等等。本题写作中,考生可以写自己的背影也可以写他人的背影;可以现实中人物的背影,也可以写历史人物的背影;可以写熟悉的人的背影,也可以写陌生人的背影。可以通过对背影的叙写来表现亲情、友情、温情,也可以通过对背影的叙写反映某种社会问题等。注意小角度切入,以小见大。 立意角度参考: 表现亲情:通过描写亲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背影,表现出亲人之间的深情; 表现温情:通过描写某些陌生人(清洁工、交警、医生等)的背影,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帮助; 反映某种社会问题:通过叙写空巢老人的背影,反映空巢现象,呼吁引起社会重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我爱水

张秀亚

我爱水。多少年来,生活的戏剧虽几易布景,但我总喜欢滨水而居,为了在梦中可以听到那潺湲的柔声,明晨启扉,更可见到那一片照眼的清光。一湾澄明的流水,静静地向前滑流着,滑流着,把我的思念与忧虑都带走了,最后只将我留在岸边,悄然独立,盈耳只有那琤琮微响,向我诉说一个无终结的故事。

我最喜爱的那片水,该是故都城北的什刹海了。那如一块青玉的平静流水,曾做了我四年的伴侣。

什刹海正位于我母校的后门,度过一道筑在溪水上的石桥,再一转弯,便会听见那愉快的水声,伴着水滨青翠的树色在欢迎来访者了。逢着清晨无课,我总是拿了一本诗集,在水边徜徉,那时候,正是充满了诗意与幻梦的年纪,水边有时是“自在飞花轻似梦”的诗境,有时是“无边丝雨细如愁”的凄凉境界,还有什么更适于少年的心灵流连徘徊?我常是将书放在身边,双足垂到水面,叫水上的白云,将我带到又温暖又惆怅的幻梦里。我曾有一首小诗,其中两段是:

我曾持一卷诗一朵花来到你身旁,

在柳树荫里静听那汩汩的水响。

诗,遗忘了;花,失落了。

而今再寻不到那流走的时光。

你曾几番入梦,同水上一片斜阳,

还有长堤上卖书老人的深色衣裳。

我曾一叠叠买去他的古书,

却憾恨着买不去他那暮年的悲伤。

诗中“你”的称谓,即是指什刹海,这首诗里,实在交织着无限的怀念和怅惘。

什刹海的可爱处,在于它的“变”,在于它的“常”,晴阴风雨,春去夏来,水边的景色不同,而它那最高度的美与宜人处,却永远蕴藏在那一片朦胧水雾,以及潋滟清光里,引人系恋。

当冬天撤去了那皎白的冰雪之募,在水面薄冰上试步的乐趣享不到了,但一片温柔的春意,却把整个什刹海的灵魂浸透了。不知何处传来一声声鹧鸪的啼唤,像那么遥远,又像是那么逼近,听来似是不分明,然而却又是那般动听,直扣人的心门。再过几天,水边的杨柳出了浅浅的绿痕,水堤上的泥土渐软了。而几场雨后,水已平了堤,时时刻刻似乎要涨溢出来,却又似被一道神秘的边界拘拦住了。一直在那里溶溶漾漾,如同一个殷勤的主人的手,将酒杯斟得太满了,使每一个来游者,都想一尝这葡萄色的琼浆,而低吟:“呵,你新鲜的湖水,陶醉了我的心灵。”

放假的日子,水边那块大石,便是我露天的座位了,水声轻柔,水光明媚,教给我无穷尽的智慧,将已逝去的,正在进行的,将要发生的一切,缓缓地告诉了我。我就这样坐着,听着,想着,直到夕阳将辉煌的火炬投入水中,将对岸人家的窗子也照亮了,我才将水色水光摄录心坎,带了回去。

最可爱的还有那水边新秋,北方的秋天本来是悄悄地来,比春天来得更幽俏,有一个天,你一凝眸,不免惊讶水的颜色浅了,堤边水位低了,水蓼花的颜色更深了一些,而荷叶已有一丝憔悴之态。那么,秋意便是满了什刹海了,渐渐地,水边桥头,有个老人在卖荷叶粥了。水面上,更有一些年轻的女孩子赤足在采鲜藕,什刹海在荷叶的摇曳中已另有一种感伤的情调,但当星光落在水面时,你已可依稀听到诗神环佩。

岛上乡居,流水绕墙,每天望着这蜿蜒而去的山溪,我更怀念起什刹海了……

1.文中描述了什刹海四季变化的景色,请简要概括。

2.请赏析文中作者摘录的现代诗歌。

3.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又从“我爱水”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你那里休道我言语多诈,你本是大义人把事作差。吕伯奢与你父相交不假,谁叫你起疑心杀他的全家?一家人俱丧在宝剑之下,出庄来杀老丈是何根芽?

1.选文是京剧《捉放曹》中的唱段,请写出该剧中两个主要人物的姓名。

2.《三国演义》中有著名的“三绝”,请任选其一,结合相应情节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3)户庭无尘杂,____________。久在樊笼里,__________

(4)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选文一)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选自《前赤壁赋》)

(选文二)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选自《后赤壁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月出东山之上/是携酒与鱼

B. 纵一苇所如/藏久矣

C. 浩浩如冯虚御风/顾安所得酒

D. 泣如诉/状松江之鲈

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译文:使藏在深渊里的蛟龙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啜泣。

B. 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译文:这不是曹盂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C.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译文: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

D.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译文:竟然不知道过了多少天,江景山色也认不出来了。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一先写玩赏的“乐”,再写历史人物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

B. 选文二交特了泛游的时间、行程、同行者以及为泛游所作的准备。

C. 两篇选文都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展现内心的苦闷和彷徨。

D. 两篇选文描绘的景色季节不同,景物特点也不尽相同。

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采取“天干地支”作为纪年的方法,如选文中的“壬戌”。

B. “七月既望”和“十月之望”指的是农历的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十六日。

C.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典故中,曹操吟诵的是《短歌行》。

D. 两篇选文的作者苏轼,号东坡居士,是宋代的文学家、书画家。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咏早梅

何逊【南北朝】

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

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

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

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

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

注:兔园、却月观都是扬州的林园、台观名。

1.下列对古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惊”字用夸张笔法,突出梅花对节令转换的敏感,尤为醒目。

B. 正因梅花盛开,千娇百媚,与白雪相映成趣,所以称之为“映”。

C. “横”与“绕”,分别写出了梅花凌寒怒放的高贵品格和俏丽报春的妩媚情态。

D.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人生有限,应当及早建功立业的思想。

2.下列诗句中,“梅花”的意象含义与其他项不同的是

A. 春近寒虽转,梅舒雪尚飘。从风还共落,照日不俱销。

B.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C.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D.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