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这种思想首先体现为“乐”。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对自身社会经验进行审 视和升华,自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孔子深层 的思考,其生态情怀也在类似的体悟中逐渐浓厚。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 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

由“乐”而生“畏”。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在孔子看来,四季的轮回、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运行轨迹和规律,这种力量非人力所能干涉, 孔子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在这种感慨中毕现。荀子则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既然这种“常”的力量如此强大,非人力所能改变,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 量并对之合理利用,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那么,该如何“制”呢?荀子较为 强调见微知著、因循借力、顺时守天、因地制宜。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性,已试图对联系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道”进行理性阐释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推人及物”的思想就产生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生态道德的基础,“不忍心”推广于自然万物就成了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如果说“老吾老以及人 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简单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推恩思维,是简单的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那么,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已拓展为推人及物了。荀子也说:“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至。”他认为自然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共性,有同质性生;同时,根据某种特质,又可在共性的基础上区分差异,剥离出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在生态实践中,先秦儒者非常强调“时禁”与适度消费。孟子和荀子都注意到“时禁”的良好效益,可保证后续消费的“不可胜食”“不可胜用”。除了“时禁”,先秦儒者也意识到适度消费的重要生态价值。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在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猎物、适度消费和以“先进”工具和方法大量获取猎物、过度消费两者之间,孔子选择了了前者,这和孔子“乐山乐水”的生态情怀是契合的。孟子也注意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费和连续性破坏已经严重超出自然的可承受范围,破坏了自然界生息繁衍的内在规律,使其自我修复能力失效,这样的过度消费当然会“无物不消”。

(摘编自赵麦茹《先秦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的直觉式体悟式思维方式缺少理性。

B. 孔子与荀子都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都认为应该顺应自然并合理利用。

C. 荀子对自然界“常”的力量认识深刻,他提出顺应自然并对自然合理利用的观点。

D. 孔子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的主张虽消极却契合他“乐山乐水”情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对几位先秦大儒的言论进行综合,勾勒出比较立体、丰富的儒家生态伦理体系。

B. 首段提出观点,中间三段以递进结构论述“生态伦理思想”,尾段论证“生态伦理实践”。

C.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孟子和荀子更倾向于理性思维,孔子则体现为体验式思维。

D. 本文深入剖析了孔子、孟子、荀子的言论,从中可以梳理各自完备的生态伦理体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是先秦儒者对自然长期感性实践、认真观察和理性思维的智慧结晶。

B. 孟子以“不忍心”为基础,形成自己从“推恩思维”拓展到“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

C. 有子认为自然万物千丝万缕地联系着,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D. 孟子赞成“时禁”并减少对自然的连续消费,以避免出现“无物不消”的生态灾难。

 

1.C 2.D 3.D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缺少理性”的表述原文没有。B项,“都认为……加以合理利用”错。原文是“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此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这只是荀子的观点。D项,“消极”原文无此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片土地到了商人手里会升值百倍,因为他们懂得开发;一种工业原料到了加工厂,它们的身价也会倍增,因为加工厂可以使它们增值的;一个人如果懂得如何开发自已,那么也必然会产生巨大的人生价值。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个人感悟、经历或体验,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扎扎实实,马虎不得。首先要做到课前预习。在老师讲课前读三到五遍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只要我们做好预习,就能掌握好课堂知识。其次要认真听课。在课堂上,要跟着老师的思路,梳理并理解课文的内容。有一些同学把课文背下来,所以不理解文章具体的含义,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最后是要坚持课外阅读。只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就可以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①不是只要我们做好预习,就能掌握好课堂知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就这么一生,人就到这世上匆匆忙忙地来一次,___。如果该奋斗的我们去奋斗了,该拼搏的我们去拼搏了,但还不能如愿以偿,我们是否可以换个角度想一想,人生在世,有多少梦想是我们一时无法实现的,有多少目标是我们难以达到的。我们在仰视这些我们无法实现的梦想,眺望这些我们无法达到的目标之时,是否应该以____。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对于一件事,只要我们尽力去做了,我们就应该觉得很充实,很满足,而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李教授的儿子结婚,刘高去恭贺说:“恭喜恭喜,犬子大婚,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B. 有位长辈给侄儿写信说:“此事望你钧裁。”

C. 弥敦道一家手机经销店正在搞促销活动,我过去垂询了一下几款名牌智能手机的价格,发现并没有便宜多少。

D. 劳驾您把提包递过来。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仅能够提升清远市民的精神生活品位,而且可以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B. 小明瞒着班主任和班长悄悄地去做了这件好人好事。

C. 中国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从历史的视角看,最重要的,就是看现在的青年人将被教育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D. 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共生现象,如燕千鸟从鳄鱼牙中啄取水蛭,为鳄鱼提供口腔卫生服务,同时也得到了所需的食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