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日知录》是一部“资治”之书,...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日知录》是一部“资治”之书,是他学术和思想的结晶。“日知”,出自“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至于成书过程,顾炎武说:“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复改定……积三十余年,乃成一编。”《日知录》初刻本完成后,他仍不断新写札记,充实内容,纠正讹误。他说著书当如“采铜于山”,而不可“废铜铸钱”,急于求成。他看到了明朝末年社会弊病丛生,风气日益衰败,民生凋敝的景象,于是将自己的“经世”见解——“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寄于书中。他引古人言论,必加“立言之人”,还说“古人又述古人之言,则两引之,不可袭以为己说也”。他在《日知录》中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著名论点。他认为改朝换代、权力更替,属于“亡国”,肉食者谋之,与百姓没有大的干系;而败义伤教、无君无父、道德沦丧则会使整个民族陷于衰败,属于“亡天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里提出的“天下兴亡”其实已不再是针对反清复明,而是在于捍卫社会的道德、公平与正义,事关民族的命运。他认为以天下之大,仅靠君主一人是管理不好的,而应该扩大民间百姓的权力,重视民众的力量,突出民众的地位,民心向背是治乱根本。他以“封建”和“郡县”制度为例,说封建制变为郡县制,这是历史的必然,当郡县制的弊端又到了极点,就必须顺应时势进行变革,否则,危机将一天比一天严重。“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阔矣。”这是他历史盛衰思想的又一基本观点。他还说:“国家之所以长治而不乱者,人才也。”缺乏人才,就预示着国家的衰亡。

(节选自钟岳文《〈日知录〉:一部讲求经世之学的“资治之书”》,有删改)

1.解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文中的意思。

2.简要概括顾炎武的治学态度。

3.结合材料,分析《日知录》中“资治”的意义。

 

1.“天下兴亡”不是指改朝换代、权力更替(或反清复明),而是指民族的兴盛灭亡;败义伤教、无君无父、道德沦丧会使整个民族陷于衰败(或捍卫社会道德、公平与正义事关民族命运),每一个平民百姓都肩负责任。 2.学而不已,注重积累,精益求精,经世致用,尊重他人学术成果。 3.① 为官者应担起国家兴盛的责任。② 民族命运也事关每个平民百姓。③ 民心向背是治乱根本。④ 要顺应时势进行改革。⑤ 重视人心风俗。⑥ 人才对国家治乱至关重要。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意思的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立足对文本的理解作答,通过对原文“他认为改朝换代、权力更替,属于“亡国”,肉食者谋之,与百姓没有大的干系;而败义伤教、无君无父、道德沦丧则会使整个民族陷于衰败,属于“亡天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里提出的“天下兴亡”其实已不再是针对反清复明,而是在于捍卫社会的道德、公平与正义,事关民族的命运。他认为以天下之大,仅靠君主一人是管理不好的,而应该扩大民间百姓的权力,重视民众的力量,突出民众的地位,民心向背是治乱根本。”我们不难理解为天下兴亡对于作者和一些普通人而言是民族的危亡。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筛选和概括类试题,这类试题一般要认真阅读文本,理解文本中的主要内容,审清题干中的意思。根据对文本的理解,我们可以概括顾炎武的治学态度是:学而不已,注重积累,精益求精,经世致用,尊重他人学术成果。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简答题 

⑴孟浩然有诗云:“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羊公是谁?《三国演义》写他镇守襄阳时采取了哪些策略?有什么成效?

(2)“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根据《茶馆》的剧情,李三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查看答案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

A. 《三国演义》中,曹操青梅煮酒,品评天下人物,认为当世只有自己和刘备可称英雄。刘备听后大喜,于是有了夺取天下的雄心。

B. 《边城》里,第一个端午,翠翠在河边等爷爷,突然一阵害怕:“假若爷爷死了?”后来,爷爷在雷雨的夜里死去,死亡的阴影让小说笼上一层淡淡的忧伤。

C. 《欧也妮•葛朗台》中庭长德•蓬风和银行家德•格拉桑争着去巴黎替葛朗台的弟弟纪尧姆的商号清偿债务,葛朗台让德•蓬风前去办理,这一行为很符合吝啬鬼的性格。

D. 《哈姆莱特》中,克劳狄斯送哈姆莱特赴英国,实际是要借刀杀人,后来哈姆莱特半路上识破了克劳狄斯的奸计,逃了回来。

E.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捕鱼时体会到大马林鱼仿佛也是他的朋友和兄弟,不过为了渔夫的尊严必须杀死它。这一矛盾具有扣人心弦的张力。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小题。

孟子曰:“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赵岐注云:“三人之智足以识圣人。污下也言三人虽小污不平亦不至于其所好阿私所爱而空誉之。”详其文意,足以识圣人是一句。“污,下也”,自是一节。盖以“下”字训“污”也,其义明甚。而老苏先生乃作一句读,故作《三子知圣人污论》,谓:“三子之智,不足以及圣人高深幽绝之境,徒得其下焉耳。”此说窃谓不然,夫谓“夫子贤于尧、舜,自生民以来未有”,可谓大矣,犹以为污下何哉?程伊川云:“有若等自能知夫子之道,假使污下,必不为阿好而言。”其说正与赵氏合。

(选自《容斋随笔》,有删改)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四处)

污下也言三人虽小污不平亦不至于其所好阿私所爱而空誉之。

2.《容斋随笔》作者是_____(姓名),文段中的“老苏先生”是指______(姓名)。

3.对孟子的话,文段中出现了哪两种不同的理解?作者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查看答案

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某高中名校临近交通要道,上学和放学高峰时期,许多接送学生的车辆都在同一时间停放在道路上,有不少车辆胡乱停放在行车道上;有些车辆不顾路面标志,原地调头,与路过学校正常行驶的车辆挤做一团,造成的秩序更加混乱。虽然学校发出多项倡议,请家长文明行车,但收效甚微。

对此现象,你有何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慢慢来”的教育应成社会共识

闫  涛

①有媒体报道,今年年初,上海市教委委托第三方机构面向15.5万多名小学一年级新生和家长开展调研。调查结果显示,幼儿园没上过辅导班的孩子到了小学后更有后劲。

②客观而言,上海市的调查结果并不出人意料,是符合教育内在规律的,同时也是对许多家庭不惜一切代价让孩子“抢跑”这一教育乱象的一种有力回应,具有很强的纠偏意味和警示意义。其实,舆论引导上无论多么卖力地呼吁少给孩子补课,让家庭教育回归本源,都不如白纸黑字的数字调查更有说服力。

③放眼现实,频频“抢跑”或者视孩子“抢跑”为教育常态的家长比比皆是,长期奔波于各种辅导班的孩子也不在少数。父母没有意识到的是,在功利心态、短视思维之下,孩子虽然利用各种证书和特长敲开了名校的大门,但之后便将之废弃一边,学习的激情与兴趣、对生活的热爱等可能也随之一起抛掉了。

④人生是长跑,比拥有多少证书和特长更重要的是,有没有较高的学习兴趣,是否对自然和生活有一颗好奇心。而且,未来的教育发展方向和考查重点也越来越倾向于是否具有出色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从补习班、填鸭式教学中是学不来的,更多地要在生活中学、在做中学,也离不开大量的阅读、探究和思考。对此,家长要做的是,不断完善孩子的知识结构,为孩子创造研究性学习的环境和条件,着力培养孩子的意志力等,这才是孩子的核心竞争力,是其真正的后劲所在。

⑤其实,从不久前颇受关注的阿尔法围棋之父哈萨比斯,“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以及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身上,我们能看到有一个鲜明的共通之处,那就是他们从小生活在宽松的成长环境中,父母没有带他们上各种辅导班,也没有将自己沉甸甸的期望寄予在他们身上,他们的童年生活是自由而快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

⑥很多时候,拼娃也好,拼教育也好,不只是拼家庭的经济实力,也是拼家长的教育理念。就像调查结果所显示的,不上辅导班的孩子或许短期内落于人后,但长远来看,只要教育的理念和大方向对了,孩子就会在日常探索中具备各种能力,未来就会有更多的可能性。因此,无论是家庭层面还是学校层面,与其在起跑线上大做文章,不如从一开始就给幼小的心灵松绑,让孩子们在自由的探索与体验中逐渐丰满自己的羽翼,认知这个世界。

⑦报道中还指出,今年6月,上海市教委将继续向今年秋季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家长,以及小学一年级班主任老师赠送《陪着孩子慢慢来——小学新生入学30问》宣传手册。笔者认为,这份手册应分发到全国每位新生家长手中。如果每位家长都有了这种慢慢来的心态,让自主探索成为孩子童年的主题,教育就多了一份从容和镇定,未来的大师也一定可以从这样的家庭中产生。

  (原载于2016年3月29日《中国教育报》)

1.请简要归纳文章第④段的论述层次。

2.文中列举哈萨比斯、扎克伯格等人的例子,有何作用?

3.请结合文章,阐释“‘慢慢来’的教育”的内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