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冬牧场 李娟 传说中最好的牧场是这样的:那里“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冬牧场

李娟

传说中最好的牧场是这样的:那里“奶水像河一样流淌,云雀在绵羊身上筑巢孵卵”——充分的和平与丰饶。而现实中更多的却是荒凉和贫瘠,寂寞和无助。现实中,大家还是得年复一年地服从自然的意志,南北折返不已。春天,牧人们追逐着融化的雪线北上,秋天又被大雪驱逐着渐次南下。不停地出发,不停地告别。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种,冬天孕育。羊的一生是牧人的一年,牧人的一生呢?这绵延千里的家园,这些大地最隐秘微小的褶皱,这每一处最狭小脆弱的栖身之地……青春啊,财富啊,爱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无声

前来收购马匹的一位生意人告诉我:再过两年——顶多只有两年时间,就再也看不到这样搬家游牧的情景了!从明年开始,南下的羊群到了乌伦古河畔就停下,再也不会继续往南深入。

我大吃一惊:“也太快了吧?”

我的反应很令他生气。他放下茶碗,庄重地面朝我说:“你觉得我们哈萨克受的罪还不够吗?”

我噤声。其实我的意思是,虽说这种古老的传统生产方式本身正在萎缩,但这么突然的大动作,对人们的生活和心理该是多大的冲击和摇撼啊。

过了半天我忍不住又问:“是真的吗?有上面的文件?”

他说:“文件肯定有。反正大家都这么说嘛。”

其实我还想问:“你们觉得定居好吗?”再一想,真是个蠢问题。定居当然好了!谁不向往体面稳定、舒适安逸的生活呢?

荒野终将被放弃。牧人不再是这片大地的主人。牛羊不再踩踏这片大地的每一个角落,秋天的草籽轻飘飘地浮在土壤上,使之深入泥土的力量再也没有了,作为它们生长养料的大量牲畜粪便再也没有了,荒野彻底停留在广阔无助的岑寂之中……荒野终将被放弃。

而在北方,在乌伦古河两岸,大量的荒地将被开垦成农田,饥渴地吮吸唯一的河流。化肥将催生出肥大多汁的草料,绰绰有余地维持畜群度过漫长寒冬。这有什么可说的呢?

我刚进入这片荒野的时候,每天下午干完自己的活,趁天气好,总会一个人出去走很远很远。我曾以我们的黑色沙窝子为中心,朝着四面八方各走过好几公里。每当我穿过一片旷野,爬上旷野尽头最高的沙丘,看到的仍是另一片旷野,无穷无尽。——当我又一次爬上一个高处,多么希望能突然看到远处的人居炊烟啊!可什么也没有,连一个骑马而来的影子都没有。天空永远严丝合缝地扣在大地上,深蓝,单调,一成不变。黄昏斜阳横扫,草地异常放光。那时最美的草是一种纤细的白草,一根一根笔直地立在暮色中,通体明亮。它们的黑暗全给了它们的阴影。它们的阴影长长地拖往东方,像鱼汛时节的鱼群一样整齐有序地行进在大地上,力量深沉。

走了很久很久,很静很静。一回头,我们的羊群陡然出现在身后几十米远处,默默埋首大地,啃食枯草。这么安静。记得不久之前身后还是一片空茫的。它们是从哪里出现的?它们为何要如此耐心地、小心地靠近我?我这样一个软弱单薄的人,有什么可依赖的呢?

在这无可凭附的荒野,人又能依赖什么呢?放下茶碗,起身告辞的人,门一打开,投入寒冷与广阔;门一合上,就传来了他的歌声。就连我,每当走出地窝子不到三步远,也总忍不住放声唱歌呢!大约因为,一进入荒野,当你微弱得只剩呼吸时,感到什么也无法填满眼前的空旷与阔大时,就只好唱起歌来,只好用歌声去放大自己的气息,用歌声去占据广阔的安静。

十二月初,每隔两天,就会有南迁的披红挂彩的驼队和羊群遥远地经过我们的牧地。我和加玛高高站在沙丘上,长时间目送他们远去,默数他们的骆驼数量,判断他们的财富。什么也不为,什么也不说。他们的行进真是骄傲又孤独,在荒野中他们最倔强。

有一天早茶后,加玛唤我出去,我一看,又一支队伍经过西面的荒野向南慢慢行进着。但是加玛又提醒我:“看,没有马。”仔细一看,果然,队伍里只有一个人步行牵着驼队,同时还兼顾赶羊。看来看去再也没有别人了。比起之前几支又是摩托车又是座饰华美的马匹的队伍,可真寒碜啊。加玛判断道:没有马是因为他家昨夜驻扎时,马跑散了;只有一个人前进是因为其他人都找马去了。

无论如何,那情景让人看了很是辛酸。这是荒野,什么样的挫折都得接受,什么样的灾难都得吞咽。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说中的牧场如诗如画,而现实的牧场却如此荒凉、寂寞和无助,两者强烈的反差给“我”和读者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冲击。

B. “我”对牧民们今后冬季不再继续往南深入感到惊讶,是因为“我”觉得舒适安逸的定居生活未必适合习惯了游牧的民族。

C. 文章善于借助自然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活动,比如对黄昏斜阳下荒野白草的细致描写,就衬托了“我”内心的寂寞。

D. 本文语言颇具特色,既生动细腻,又亲切自然,句式整散结合,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独特的感触和真挚的情感。

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B 2.①默默无声,字面意思是不声不响,一句话也不说;②这里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明了牧人没有“青春、财富、爱情和希望”可言的人生状况;③在荒凉、贫瘠、寂寞、无助的生活环境中,青春暗淡,生活贫寒,爱情难觅,希望渺茫,构成牧人苦痛的人生。他们饱受挫折和灾难,其人生毫无光彩,没有值得骄傲和宣扬的地方。 3.①对哈萨克牧民游牧生活的艰辛的同情,以及对牧民常年在荒野中倔强生存的敬佩;②对未来牧民生活更加舒适稳定的喜悦,以及对牧民突然被改变生活方式后生活和心理会受到较大冲击表示担忧;③对牧场被放弃、生态可能遭到破坏的忧虑。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项,“‘我’觉得舒适安逸的定居生活未必适合习惯了游牧的民族”分析不正确。“我”之所以惊讶,主要是担心突然而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给牧民的生活和心理造成太大的冲击和摇撼,让他们一时难以适应。相关表述见原文第5段。 2.试题分析:理解文中句子的含意要充分结合上下文,紧紧抓住句中的关键词。“青春啊,财富啊,爱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无声。”就这个句子而言,关键在吃透“默默无声”一词的字面含义及语境意义。结合上下文考虑,画线句子回答的应该是前文中“牧人的一生呢”,应是指出其人生困境。从语境意义来看,主语是“青春”“财富”“爱情”“希望”,谓语是“默默无声”。可见运用了拟人手法,表明了牧人没有“青春、财富、爱情、希望”可言的人生苦痛。 3.试题分析:题干问“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是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分析概括能力。作答时要抓住文中那些能直接或间接体现作者情感态度的语句,如“而现实中更多的却是荒凉和贫瘠,寂寞和无助。”“牧人的一生呢?这绵延千里的家园,这些大地最隐秘微小的褶皱,这每一处最狭小脆弱的栖身之地……青春啊,财富啊,爱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无声。”“虽说这种古老的传统生产方式本身正在萎缩,但这么突然的大动作,对人们的生活和心理该是多大的冲击和摇撼啊。”“荒野终将被放弃。牧人不再是这片大地的主人。”“在乌伦古河两岸,大量的荒地将被开垦成农田,饥渴地吮吸唯一的河流。化肥将催生出肥大多汁的草料,绰绰有余地维持畜群度过漫长寒冬。”“他们的行进真是骄傲又孤独,在荒野中他们最倔强。”“无论如何,那情景让人看了很是辛酸。这是荒野,什么样的挫折都得接受,什么样的灾难都得吞咽。”然后将这些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内容分类概括,如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文中如何体现的,同时要交代清楚这种情感的表现是对物还是对人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今日市场经济的环境中,诚信的缺失——以及随之而来的信任的缺失——已是一个公认的事实。

其原因还得从我们自己身上寻找。现在有些人把诚信的缺失归咎于市场经济,这种认识水平比起严复来不知倒退了多少。

其实,诚信的缺乏正表明中国的市场经济尚不够成熟,其规则和秩序未能建立健全并得到维护。而之所以如此,近因甚多也甚复杂,远因一定可以追溯到文化传统和国民素质。西方人文传统中有一个重要观念,便是人的尊严,其经典表达就是康德所说的“人是目的”。按照这个观念,每个人都是一个有尊严的精神性存在,不可被当作手段使用。一个人怀有这种做人的尊严感,与人打交道时就会有一种自尊的态度,仿佛如此说:这是我的真实想法,我愿意对它负责。这就是诚实和守信用。他也会这样去尊重他人,仿佛如此说:我要知道你的真实想法,并相信你会对它负责。这就是信任。可见诚信和信任是以彼此共有的人的尊严之意识为基础的。相比之下,中国儒家的文化传统中缺少人的尊严的观念,因而诚信和信任就缺乏深刻的精神基础。

也许有人会说,“信”在儒家伦理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不错,孔子常常谈“信”,《论语》中论及诚实守信含义上的“信”就有十多处。但是,在儒家伦理系统中,“信”的基础不是人的尊严,而是封建等级秩序。所以,毫不奇怪,孔子常把“信”置于“忠”之后而连称“忠信”,例如“主忠信”“言忠信”“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等。可见“信”是从属于“忠”的,诚实守信归根到底要服从权力上的尊卑和血缘上的亲疏。在道德实践中,儒家的“信”往往表现为所谓仗义。仗义和信任貌似相近,实则属于完全不同的道德谱系。信任是独立的个人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各人有自己的人格、价值观、生活方式、利益追求等,在这些方面彼此尊重,绝不要求一致,另一方面合作做事时都遵守规则。仗义却相反,一方面抹杀个性和个人利益,样样求同,不能容忍差异,另一方面共事时不讲规则。在中国的商场上,几个朋友合伙做生意,一开始因为哥们儿义气或因为面子而利益不分,规则不明,最后打得不可开交,终成仇人,这样的事例不知有多少。

毫无疑问,要使诚信和信任方面的可悲现状真正改观,根本途径是发展市场经济,完善其规则和秩序。不过,基于上述认识,我认为同时很有必要认真检讨我们的文化传统,使国民素质逐步适应而不是严重阻碍这个市场经济健全化的过程。

(摘编自周国平《诚信、信任和人的尊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诚信缺失的原因,不应归咎于市场经济,只能从我们自己身上寻找。

B. 诚信之所以缺乏,其根本原因可以追溯到国民素质。

C. 儒家文化传统中的“信”与信任貌似相近,实则属于完全不同的道德谱系。

D. 要使诚信和信任的缺失得以真正改观,只能认真检讨我们的文化传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针对诚信缺失的现状,文章主要论证了诚信缺失的原因并指出了解决的办法。

B. 文章将诚信缺失的原因分为近因和远因,并主要从文化传统上加以论述。

C. 文章分析论证了“信”在儒家伦理中的重要位置及在道德实践中的表现。

D. 文章对比论证了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在人的尊严的概念上的区别与联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只有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成熟,才能改观诚信和信任缺失的现状。

B. 如果认真检讨文化传统,就完全能够解决诚信和信任缺失的问题。

C. 儒家文化传统中缺少人的尊严的观念,因而诚信和信任就缺乏深刻的精神基础。

D. 因为儒家的“信”主要是对他人的服从和仗义,所以可能造成信任缺失。

 

查看答案

补出下面的空缺处

(1)《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4)《春江花月夜》中,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5)《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6)《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7)《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8)《春江花月夜》中,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写出了江月有恨,流水无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唐崇徽公主手痕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①崇徽公主,唐代宗时与回鹘和亲,以崇徽公主嫁其可汗。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手痕:在今山西灵台。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诗歌开篇以飞鸟作比,远离故乡的鸟儿尚鸣叫不止,豆蔻年华的少女在悲笳声中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

B. 颔联“青冢”代指崇徽公主埋身之地。诗人沿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环佩空归月夜魂”诗意,一个“魂”字,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

C. “玉颜”反为“身累”,“肉食”却不与“国谋”,颈联中诗人寓于这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对仗工整,议论深切痛快。

D. 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一曲饱蕴愤懑之情的悲歌,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自己仕途不顺的慨叹。

E. 这首诗在格调上不同于一般洒同情之泪的凄凉挽歌,而是启发人们在深沉的哀怨中进而对这些女子的个人悲剧加以政治上的思考。

2.这首诗的尾联表现诗人怎样的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①。

【注】①《左传·成公九年》:“楚子重侵陈以救郑。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汉家宫阙动高秋”中,“秋”字照应诗歌题目,点出季节;“动”则写出了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浮动,为全诗定下了雄浑的感情基调。

B. “紫艳半开篱菊静”,作者移情于物,以静赋菊,写出菊花娴雅静穆的仪态,表达了对安闲宁静生活的向往。

C. “红衣落尽渚莲愁”,目睹眼前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红艳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

D. “鲈鱼正美不归去”是说长安鲈鱼风味正美,自己正好享用,表示不急于离开之意。

E. “空戴南冠学楚囚”一句用典,借春秋钟仪事以抒发诗人愁苦之情,诗境深远,意味隽永。

2.本诗的颔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薛居正,字子平,开封浚仪人。父仁谦,周太子宾客。居正少好学,有大志。清泰初,举进士不第,为《遣愁文》以自解,寓意倜傥,识者以为有公辅之量。逾年,登第。汉乾祐初史弘肇领侍卫亲军威权震主残忍自恣无敢忤其意者其部下吏告民犯盐禁法当死狱将决,居正疑其不实,召诘之。乃吏与民有私憾,因诬之,逮吏鞫之,具伏抵法。弘肇虽怒甚,亦无以屈。周广顺初,迁比部员外郎,领三司推官,旋知制诰。周祖征兖州,诏居正从行,以劳加都官郎中。显德六年,使沧州定民租。未几,以材干闻于朝,擢刑部侍郎。宋初,迁户部侍郎。建隆三年,入为枢密直学士,知贡举。初平湖湘,以居正知朗州。会亡卒数千人聚山泽为盗,监军使疑城中僧千余人皆其党,议欲尽捕诛之。居正以计缓其事,因率众翦灭群寇,擒贼帅汪端,诘之,僧皆不预,赖以全活。 乾德初,加兵部侍郎。车驾将亲征太原,大发民馈运。时河南府饥,逃亡者四万家,上忧之,命居正驰传招集,浃旬间民尽复业。开宝八年二月,上谓居正等曰:“年谷方登,庶物丰盛,若非上天垂佑,何以及斯。所宜共思济物,或有阙政,当与振举,以成朕志。”居正等益修政事,以副上意焉。 太平兴国六年,因服丹砂遇毒,方奏事,觉疾作,遽出。至殿门外,饮水升余,堂吏掖归中书,已不能言,但指庑间储水器。左右取水至,不能饮,舆归私第卒,年七十。 居正气貌瑰伟,饮酒至数斗不乱。性孝行纯,居家俭约。为相任宽简,不好苛察,士君子以此多之。自参政至为相,凡十八年,恩遇始终不替。(选自《宋史》,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乾祐初/史弘肇领侍卫/亲军威权震主/残忍自恣/无敢忤其意者/其部下吏告民犯盐禁法/当死

B. 汉乾祐初/史弘肇领侍卫亲军/威权震主/残忍自恣/无敢忤其意者/其部下吏告民犯盐禁法/当死

C. 汉乾祐初/史弘肇领侍卫/亲军威权震主/残忍自恣/无敢忤其意者/其部下吏告民犯盐禁/法当死

D. 汉乾祐初/史弘肇领侍卫亲军/威权震主/残忍自恣/无敢忤其意者/其部下吏告民犯盐禁/法当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子宾客,古代官职名,唐代始置,为太子东宫属官,掌管侍从规谏等。

B. 进士,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是对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的称呼,凡应试者亦谓之举进士。

C. 侍郎,古代官名,宋朝时在中央设吏、户、礼、工、刑、兵六部,侍郎是各部的最高长官。

D. 权,指暂代官职。在古文中表示代理官职的词还有假、摄、署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薛居正志向高远,才气卓越。清泰初年,薛居正参加进士考试落第,便写了一篇寓意洒脱的《遣愁文》来自我宽解,了解他的人都认为他有公卿宰辅的器量。

B. 薛居正冷静机智,明辨是非。监军使怀疑朗州城中千余名僧人皆为盗贼同党,想要将他们全部逮捕杀掉,薛居正出面求情,保全了全部僧人的性命。

C. 薛居正善于治理,处事有方。皇上将要亲征太原,需征调百姓运送粮草,当时河南府闹饥荒,百姓大量逃亡,薛居正奉命招集百姓,十日便让百姓全部返回复业。

D. 薛居正品端行正,深受重用。薛居正性情孝顺,行为纯正,从参与政务到担任宰相,共有十八年的时间,恩遇始终不衰。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几,以材干闻于朝,擢刑部侍郎。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