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不少于700字。 ①现在的某些游戏将中国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不少于700字。

①现在的某些游戏将中国历史人物的身份加以改变,比如墨子变成了机器人、荆轲变成了美女、李白变成了刺客……对此,有人认为游戏创作必须符合历史,也有人认为这些改变可以吸引青少年关注历史,还有人认为游戏原本就是虚拟的……

根据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2017年12月,第四届全球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举行。会上有人说,未来30年属于用好互联网技术的国家、三十人以下的小企业、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

这番话触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想象?请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想象合理,有叙述,有描写。

 

对历史的敬畏,应当是文化传承的底线 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游戏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像是一种必然。网络游戏依靠的新经济商业模式发展日趋成熟,甚至到了流水线作业的地步。一方面,网络游戏因循“打怪升级”的套路,同样的操作模式换个新的画面、人物就成了一款新的游戏,难免同质化严重、缺乏内涵。另一方面,网络游戏中的暴力和色情一直为人们所诟病。玩家在游戏中的表现似乎就是对怪物进行无休止的杀戮,以获取经验,整个游戏过程就是追求更高的等级和暴力宣泄。网络游戏产业若要突破现有的商业运行模式,完成产业升级,需要将发展重心转移到内容建设方面,亟待填充高品质的内容,以文化内核作为支撑。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成了网络游戏开发者眼中的大IP。然而,将传统文化娱乐化可能使得人们迷恋和依赖娱乐化这种方式,从而影响对传统文化本质内容的理解。网络游戏强调表现形式上的故事性、情节性、趣味性、贴近性和吸引力,强调用直观化的表现形式来表达传统文化的内涵,这样的表现形式似乎很容易将传统文化博大深蓄的内涵变得琐碎而简单。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说道“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今天,当传统文化有了褪去严肃、神秘面纱的可能时,它将如何在被娱乐化的同时不至于沦落成庸俗文化,需要不逾越一个什么样的“度”,这是人们真正应该思考的。 没有人会通过游戏学历史吗?事实上,游戏化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教育模式和方式。时下一些儿童教育培训机构正频频将游戏化学习用于教学与培训。美国未来学家、世界顶级未来趋势智库“未来研究所”游戏研发总监简·麦戈尼格尔也曾在《游戏改变世界》一书中以丰富的案例揭示出这样一种未来趋势:人们正将现实世界“游戏化”、将游戏的思维应用到日常生活、工作中去。 当互动娱乐掘金传统文化,我认为至少应该对历史有敬畏、对传统有方向。在内容生产特别是历史认知上,绝不能与国家历史观背道而驰,消解主流文化追求感官刺激。随意涂抹或戏说历史,错误或不当的改编传统文化,无异于抛弃优秀文化传统。长此以往,必然混淆青少年认知,让一代代人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淖。 让我们不妨看看来自国际上一些成功的经验。那些游戏制作方往往采用自设历史的方式,设计者独创一个全新的世界,创造一种全新的文化。一如《魔戒》从北欧神话中汲取营养,展现了一个完全游离于现实之外的奇幻世界,《魔兽世界》也同样根植于北欧神话体系,向玩家展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与文化,实现了玩家创造世界的梦想,也创造了新的文化与历史。 文化与历史对于游戏来说,并非一种束缚,而是灵感的来源,为创作者提供了开阔的创作空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新的证据发现,人们对历史与文化会有新的理解和认知出现,此时游戏创造者需要做的是在经过对文化与历史的深入理解的基础上,选择一种合适的方式对文化与历史进行演绎和表现。诸如《文明》系列,在保有各个文明真实历史的情况下,通过游戏,让不同时期的文明可以相互接触以及碰撞,让玩家可以通过游戏,感受不同文明间的差异以及各个文明独特的魅力。除此之外,还有模拟情境的作品,如《使命召唤》,前期作品将游戏背景设定在二战,同时游戏融入大量真实历史场景,从服装到军衔划分,武器系统以及不同阵营的文化习俗,都进行了真实地重建。可以说这些优秀作品的创作理念即是合理的吸收并进行切合时代的再创造。这种严谨而又与时俱进的方式给我国游戏制作者提供了一些借鉴。 网络人的生活 冷冷的月光透过厚厚的窗帘轻轻地覆盖在网络人的脸庞上。网络人慢慢地睁开了眼睛,而后又紧紧地闭了起来,他受不了这么强烈的光照。 许久,网络人才伸着懒腰从床上爬起,他揉了揉双眼,摇摇晃晃地走向电脑。 “昨晚”又忘了关电脑,网络人摇了摇头,笑笑。 网络人轻轻地点了下鼠标,然后输入一长串自己最熟悉的数字,解除了屏幕保护程序。 已经过了晚上9点了,网络上的行人逐渐减少了,而真正的网络人的生活才开始。网络人来到了自己的天地,快速地浏览着网友给他的留言和E-mail,思忖着“存’’与“删’,的选择题。 完成了选择题,分针也跑了三大圈。网络人歪坐在电脑前,双眼紧盯荧屏,嘴角边还不时浮现出一丝浅笑。因为方才的几下使自己下半个月的生计有了着落。 该活动一下筋骨了,网络人扶着椅子慢慢地站了起来。他伸了伸胳膊,挺了挺腰,伴随着音乐,做了一套不太完整的广播操,而后走进厨房,胡乱地为自己弄了点儿点心来填补一下空虚的肚子。出来的时候,他为自己沏了一杯爱尔兰咖啡,浓醇的咖啡香味儿弥漫了整个房间。 网络人理了理额前的乱发,浅浅地抿了一口醇香的咖啡,又开始了自己的网络生活。 他毫无目的地在网上闲逛,享受着上网所带来的便利和乐趣,反正我有钱,我怕什么!网络人面对这一行惊人的数字,毫不犹豫地点击了“买进”。 与此同时,QQ尖叫起来,激动的时刻来临了,他等待已久的美眉终于出现了,笑意写满了他那久不见太阳的没有血色的脸上。他轻点她闪动的头像。 “可以请我喝一杯咖啡吗?” “要哪一种?爱尔兰咖啡吗?”他们彼此早已习惯了这种问候语。 月亮下山了,网络人的一天又要结束了,他打了一个哈欠,喝尽残余的咖啡,迷迷糊糊地爬上了床。 唉,他又忘了关电脑。 【解析】(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的内容是对游戏中篡改历史的做法的评价,材料中给出几种观点:有人认为游戏创作必须符合历史,也有人认为这些改变可以吸引青少年关注历史,还有人认为游戏原本就是虚拟的。要求针对这种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立意时只要表明自己的看法观点,然后论证即可,关键不在观点,在论证的深入,如提出“游戏创作要符合历史真实”这一观点,首先提出游戏创作的求起码的底线不要妨碍认知;然后分析开发者这样做的原因是吸引眼球,再对所谓的“游戏本身就是虚拟的”进行驳斥,最后点明其实质是“利益”,最后重申自己的观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150字左右。

①有人说,高中生不仅要读文学类名著,还要读哲学、历史、科学类作品,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谈谈你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自圆其说。

②下面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三幅插图,请结合其中一幅,叙述相关情节。

《明天》                      《阿Q正传》                      《白光》

③从“孔子、曹雪芹、鲁迅、沈从文、罗广斌、路遥、海明威”这些名字中任选一个,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向他表示你的敬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芍药盈筐满市香

难忘那些美好的日子。

杂院里有位大姐在小厨房里操持晚饭,不断地吟唱着当时极为流行的 《乡恋》。我在自己的小屋里收拾东西,心想就要迁往的新楼单元,该不会再一家之音大家皆听、一家烧鱼各家皆闻吧。忽然窗外有人唤我,是住在不远的什刹海湖畔的张叔,忙迎出去。他听说我就要搬离北边杂院,往南边去住单元楼了,特来送行。他手里提了个藤筐,筐里是满满的芍药花。我见了大吃一惊:“这不是把您那屋前花池里的花儿,全剪给我了吗?”他笑:“可不是!早告诉过你,当年有人去糟害我那池芍药,手拔脚踹,还拿开水泼根!可是也怪,那宿根竟然不死,也没怎么施肥拾掇,嘿,它就猛开大花!这不,今年又这么灿烂!”我接过满筐芍药,感动得不行:“真是的,您把芍药全给了我,难道不心疼吗?”他笑:“今年的花剪了,明年开得更旺呀!”又说:“你搞文学的,你该懂得白居易那诗吧?‘离离原上草’,吟的是什么?今儿个我给你个别解吧,离草,说的就是这芍药,我给你送芍药,就是跟你来惜别呀!”我还真觉得新鲜:“白居易那诗,吟的不是野草,竟是芍药?”他笑【解析】
“可不是!芍药在几千年前,就出现在中华大地上了,有特别栽种的,也有自然野生的,它是宿根植物,可不是‘一岁一枯荣’嘛,当然‘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且繁殖起来,势不可挡。为什么说‘远芳侵古道’? 一般野草有什么芳香?只有大片的芍药才会香满古道城郭嘛!那诗怎么收尾的?‘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离草嘛,送别的时候引出诗情的植物,就是芍药嘛!”他说的时候,一直望着我的眼睛,最后问:“你这一去,还会常回这边来吗?”我别过头,望着那搁在小桌上的满筐芍药,一瞬间,觉得包括那邻里间声音气息的强制性共享,竟也难舍难分。

迁走以后,其实遇上原来邻里的机会还是不少。比如到王府井新华书店去,排队购买西方古典文学名著,就会遇到原来胡同里的邻居,他排在前头,很幸运地买到了 《欧也妮·葛朗台》,到我买时傅雷译本都售,但我买到了包括 《大卫·科波菲尔》 等五种书,也非常高兴。又一晚,去首都剧场,在前厅与张叔不而遇,我们都是去观看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复排的话剧《茶馆》,演员还是原来的阵容,看完后我们在剧场外路灯下聊了一阵,都痛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人间正道。我说:“您那对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的另解,我现在越来越服膺啦。开水泼不死真善美!我现在年年春天要供满屋的芍药花!我现在住的那地方,离丰台很近,丰台又恢复芍药花的种植啦!”

我迁往的那栋楼里,住进若干富于艺术气息的家庭,我跟其中石大爷石大妈一家,有了来往。石大妈深受书香门第熏陶,对北京风俗掌故,随口道来,都令我觉得口齿噙香。说到芍药花,石大妈能背诵出不少相关的竹枝词,比如:“燕京五月好风光,芍药盈筐满市香;试解杖头分数朵,宣窑瓶插砚池旁。”“天坛游去板车牵,岳庙归来草帽偏;买得丰台红芍药,铜瓶留供小堂前。”她告诉我,以往“四月清和芍药开,千红万紫簇丰台”,更有“万顷平田芍药红”之说。每到仲春,我总是骑车去丰台找花农,从他们那里得到可插瓶的芍药,记得有一春返回时遇到潇潇春雨,虽然带了雨披,还是挨了淋,骑回我们那栋楼,先去石大妈家分她一些芍药,她忙递我干毛巾擦拭,又去沏糖姜水给我喝,我发现她家门扇旁挂着个纸剪的人形,她递我热腾腾的糖姜水,告诉我:“那是我刚剪的扫晴娘。挂上她,祈愿别老阴天下雨。”她赞我用藤筐盛芍药是雅人雅事。其实,用藤筐盛花,本是什刹海畔的张叔的做派啊!回到自己单元,一边用几个质地大小不同的花瓶花钵分插购来的芍药,一边自责:怎么就很久没有去看望张叔了呢?

那些年的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各家相继安上了座机电话,那时接到的电话,多是喜讯。但是有天接到个令我悲痛的电话,是张叔家属打来的,报告我张叔仙去。我去吊唁,提去满篮的芍药花,放在他的遗照前。我没有哭,因为我知道,他晚年赶上了好日子,院里那池开水泼不死的芍药花,每年仲春繁花似锦。

后来我又搬了几次家。不管迁往何处,春四五月购来大筐芍药,分插在瓶钵之中,摆放在客厅茶几上、书房电脑旁、床头柜一侧、飘窗正中……当年的芍药开放后,会逐渐变成形态优美的干花,依然会氤出香气。今年初春,我照例向花店预订了一百枝芍药,进入仲春,花店按约将芍药送来,分插摆放那些芍药,我忆念告诉我芍药别名离草的张叔,还有也已仙去的剪出扫晴娘的石大妈……我想起许多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现在盛绽的芍药在电脑旁,以它的芳香鼓励我在键盘上敲出这篇文章。

2016年4月30日

(取材于刘心武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加点字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罄”的意思是“剩余”    B. 而遇:“期”的意思是“日期”

C. :“膺”读作yìng    D. :“氲”读作yūn

2.下列对作品中相关文学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创作的诗歌。白居易的代表作品还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

B. 《欧也妮•葛朗台》出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雨果的巨著《人间喜剧》。葛朗台是世界文学中最出名的吝啬鬼之一。

C. 《大卫•科波菲尔》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创作的长篇小说,表达了作者希望人间充满善良正义的愿望。

D. 老舍创作的话剧《茶馆》,叙写了老板王利发经营的茶馆由盛及衰的过程,形象地说明了旧中国的必然灭亡。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刚要搬离大杂院时,为不能再享受市井生活中的烟火气息而感到遗憾。

B. 听了张叔对《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别解,作者开始觉得很新鲜,后来便越来越认同。

C. 最后一段借景抒情,用盛绽的芍药抒发作者对故人及美好往事的深切怀念。

D. 在作者看来,芍药已融入自己的生活,也象征着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

4.分析题目“芍药盈筐满市香”的含义及作用。

5.文中两次提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各有什么作用?

6.文中写到了一些“雅人雅事”,这里“雅”的含义是什么?请根据你的理解,从《红楼梦》《边城》《平凡的世界》三部作品中任选一部,结合具体情节再举一例。

 

查看答案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本诗描绘了送别时的景色,白居易《琵琶行》也描绘了送别时的景色,其诗云:“_______________。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②本诗写送别,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写到了自己与家人团聚的场景:“乃瞻衡宇,_______,僮仆欢迎, ________。”

③本诗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为送别之作,王诗云:“城阙辅三秦,________。与君离别意,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送别

高适

昨夜离心正郁陶,三更白露西风高。

萤飞木落何淅沥,此时梦见西归客。

曙钟寥亮三四声,东邻嘶马使人惊。

揽衣出户一相送,唯见归云纵复横。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送友人远行,内心惆怅郁结,夜已三更,难以入眠。

B. 夜晚萤虫飞舞、秋叶飞落,秋雨连绵,诗人梦中又见友人。

C. 报晓的钟声从远处传来,声声马嘶,把诗人从睡梦中惊醒。

D. 诗人匆忙出门想送别友人,但驻足遥望,却不见友人身影。

2.诗人借钟声、马嘶衬出了清晨的宁静。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A.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赠汪伦》)

B. 铁马嘶风一渡河,泪珠零便作惊波。(黄滔《马嵬二首》)

C.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李约《观祈雨》)

D. 犬吠疏篱明月上,邻翁携酒到茅堂。(李中《思九江旧居三首》)

3.《送别》与《别董大》都是送别诗,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及抒情方式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人也。自伯升【1】之败,光武不敢显其悲戚,每独居,辄不御酒肉,枕席有涕泣处。异独叩头宽譬哀情。光武止之曰:“卿勿妄言。”异复因进说曰:“天下同苦王氏,思汉久矣。今更始诸将从横暴虐,所至虏掠,百姓失望,无所依戴。今公专命方面,施行恩德。夫有桀、纣之乱,乃见汤、武之功;人久饥渴,易充饱。宜急分遣官属,徇行郡县,理冤结,惠泽。”光武纳之。至邯郸,遣异乘传抚循属县,录囚徒,存鳏寡,亡命自诣者除其罪,阴条二千石长吏同心及不附者上之

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士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

时,赤眉、延岑暴乱三辅,郡县大姓各拥兵众,大司徒邓禹不能定,乃遣异代禹讨之。车驾送至河南,赐以乘舆七尺具剑。敕异曰:“三辅遭王莽、更始之乱,重赤眉、延岑之酷,元元涂炭,无所依诉。今之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诸将非不健斗,然好虏掠。卿本能御吏士,念自修敕,无为郡县所苦。”异顿首受命,引而西,所至皆布威信。异与赤眉遇于华阴,相拒六十余日,战数十合,降其将刘始、王宣等五千余人。

夏,遣诸将上陇,为隗嚣所败,乃诏异军栒邑。未及至,隗嚣乘胜使其将王元、行巡将二万余人下陇,因分遣巡取栒邑。异即驰兵,欲先据之。诸将皆曰:“虏兵盛新乘胜,不可与争,宜止军便地,徐思方略。”异曰:“虏兵临境,忸忕小利,遂欲深入。若得栒邑,三辅动摇,是吾忧也。夫‘攻者不足,守者有余’。今先据城,以逸待劳,非所以争也。”潜往闭城,偃旗鼓。行巡不知,驰赴之。异乘其不意,击鼓建旗而出。巡军惊乱奔走,追击数十里,大破之。于是北地诸豪长,悉隗嚣降。异上书言状,不敢自伐。

(取材于《后汉书•冯异传》)

注释:【1】伯升:汉光武帝刘秀的兄长,骁勇善战,更始帝刘玄忌惮其才干,将其杀害。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异复因进说曰             间:暗中

B. 惠泽                     布:陈述

C. 每所止舍                   舍:宿营

D. 隗嚣降                 畔:通“叛”,背叛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充饱                       何以汝

B. 赤眉、延岑之酷             申之孝悌之义

C. 虏兵盛新乘胜                 倚歌和之

D. 击鼓建旗而出                 惶急不知所为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天下同苦王氏,思汉久矣             天下百姓同受王莽之苦,思念汉室的时间已经很长了

B. 念自修敕,无为郡县所苦             你考虑整顿队伍,不要给郡县百姓带来痛苦

C. 因分遣巡取栒邑                     乘机分派行巡攻取栒邑

D. 虏兵临境,忸忕小利,遂欲深入       敌兵压境,习惯于争夺小利,我们就乘势深入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阴条二千石长吏同心及不附者上之。

②今之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

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光武帝虽然因兄长之死伤心,但是不敢在人前显露,冯异进言宽解,也被他阻止了。

B. 无论是行军还是驻扎,冯异率领的军队都在适当的地点立有标志,表现得十分规矩。

C. 赤眉、延岑暴乱,大司徒邓禹不能平定,所以光武帝就起用了冯异前来平定暴乱。

D. 在与隗嚣的军队作战时,冯异虚心听取了大家的建议,避开敌军锋芒,抢先攻下栒邑。

6.唐太宗李世民对冯异有过这样的评价:“前史称其高致,昔贤以为美谈。”请根据文章内容具体说明唐太宗做出这样评价的依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