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向戌善于赵文子①,又善于令尹子木,欲弭诸侯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向戌善于赵文子①,又善于令尹子木,欲诸侯之兵以为名。如晋,告赵孟,赵孟谋于诸大夫,韩宣子曰:“兵,民之残也,财用之蠹,小国之大灾也。将或弭之,虽曰不可,必将许之。弗许,楚将许之,以召诸侯,则我失为盟主矣。”晋人许之。如楚,楚亦许之。如齐,齐人难之,陈文子曰:“晋、楚许之,我焉得已。且人曰弭兵,而我弗许,则固吾民矣!将焉用之?”齐人许之。告于秦,秦亦许之。皆告于小国,为会于宋。宋人享赵文子,叔向为介。司马置折俎。秋七月戊寅,左师向戌至。是夜也,赵孟及子皙②盟,以齐言。庚辰,子木至自陈。以藩为军,晋、楚各处其偏。

伯夙谓赵孟曰:“楚氛甚恶,惧难。”赵孟曰:“吾左还,入于宋,若我何?”辛巳,将盟于宋西门之外。楚人衷甲,伯州犁曰:“合诸侯之师,以为不信,无乃不可乎?夫诸侯望信于楚,是以来服。若不信,是弃其所以服诸侯也。”固请释甲。子木曰:“晋、楚无信久矣,事利而已。苟得志焉,焉用有信?”伯州犁退,告人曰:“令尹将死矣,不及三年。求逞志而弃信,志将逞乎?志以发言,言以出信,信以立志,参以定之。信亡,何以及三?”

赵孟患楚衷甲,以告叔向。叔向曰:“何害也?匹夫一为不信,犹不可,单③毙其死。若合诸侯之卿,以为不信,必不捷矣。食言者不病,非子之患也。夫以信召人,而以僣④济之。必莫之与也,安能害我?且吾因宋以守病,则夫能致死,与宋致死,虽楚可也。子何惧焉?又不及是。曰弭兵以召诸侯,而称兵以害我,吾用多矣,非所患也。”

晋、楚争先。晋人曰:“晋固为诸侯盟主,未有先晋者也。”楚人曰:“子言晋、楚匹也,若晋常先,是楚弱也。且晋、楚主诸侯之盟也久矣!岂专在晋?”叔向谓赵孟曰:“诸侯归晋之德只,非归其尸盟也。子务德,无争先!且诸侯盟,小国固必有尸盟者。楚为晋细,不亦可乎?”乃先楚人。书先晋,晋有信也。

乙酉,宋公及诸侯之大夫盟于蒙门之外。                          (选自《左传》,有删减)

【注】①赵文子:即赵孟,晋国的正卿。②子皙:春秋时期楚国的王子。③单:通“殚”,尽。④僣:奸诈狡猾。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诸侯之兵以为名              弭:消除

B. 则固吾民矣                    携:带领

C. 楚可也                      倍:加倍

D. 且晋、楚主诸侯之盟也久矣      狎:交替

2.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令尹: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令尹主要由楚国贵族当中的贤能来担任,且多为芈姓之族。

B. 折俎:古代祭祀、宴会时,将牲畜肢解然后置于俎上,供神灵、宾客享用。其中“俎”是指盛放牺牲的礼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俎”也是这个意思。

C. 戊寅: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法。此处是指中国干支历法中的戊寅日。

D. 《左传》: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左丘明为孔子编纂的《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文中“书先晋”的“书”就是指《春秋》。

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晋、楚、齐、秦响应“弭兵”的原因主要是从老百姓的利益出发,这也就决定了这次会盟不仅能达到“为名”的目的,而且能真正起到“弭兵”的作用。

B. 会盟时,“楚人衷甲”就表现出楚国的戒备心理和勃勃野心,对于这种做法,楚国内部意见并不统一,伯州犁和子木的争执就反映了这一分歧。

C. 晋、楚争先盟誓,各有说辞。叔向劝赵孟应以大局为重,致力于德行,让楚人先盟誓。史书在记录这件事时,把晋国写在了前面,以表明晋国有信用。

D. 文章记载的是春秋时期诸侯之间为“弭兵”而举行的一次会盟,描写了晋、楚之间互争盟主的勾心斗角。全文以写对话见长,表现出人物的不同性格。

4.翻译。

(1)若合诸侯之卿,以为不信,必不捷矣。食言者不病,非子之患也。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1.B 2.B 3.A 4.(1)如果会和诸侯的卿相,做出不守信的事,一定不能成功。说话不算数的人不能伤害别人,这不是您的祸患。(2)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辨析,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把握语境,将各个选项放回原文,根据上下文查对正误,还要根据自己的积累判断这个词的意义,B项“则固携吾民矣”意思是“那么就使我们的百姓离心了”,“携”根据语境是“分离”的意思。 2.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平时注重积累,B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俎”是“砧板”的意思。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墓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A项各国“弭兵”的原因主要是从本国在中原的地位考虑,不能起到“弭兵”的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梁思礼,爱国的梁家驯火者

2016 年4 月14 日,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梁思礼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 岁。从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卫星到第一艘神舟飞船,梁思礼与第一代航天战士一起,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创建起完整坚实的中国航天事业,使中国居世界航天强国之列。有人曾问梁思礼:“您从父亲那儿继承下来的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他回答:“爱国!”“父亲生前曾说过,‘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这 句话支撑了梁思礼一生的追求。

幼年的梁思礼确实讨人喜欢。每次觉察到父亲要抽烟,他就主动把烟连同烟嘴、火柴、烟灰缸一同递到父亲跟前,引得梁启超非常高兴,以至于父亲只要两三天见不到就心头痒痒。然而,父亲并没有陪伴梁思礼太久,在他5 岁时离开人世。“父亲对我的直接影响较少,几个哥哥姐姐都受过父亲言传身教,国学功底数我最弱,但爱国这一课,我不曾落下半节。他遗传给我一个很好的毛坯,他的爱国思想通过我的母亲及他的遗著使我一生受益。”梁思礼曾回忆道。

赴美留学前,梁思礼几乎都在天津。1941 年中学毕业后,他便随三姐梁思懿前往美国留学。在嘉尔顿学院学习两年后,梁思礼放弃了嘉尔顿的奖学金,改领每月微薄的盟国津贴,转入以“工程师摇篮”著称的普渡大学,改学电机工程。因为那时的他一直想走工业救国之路。

1945 年,梁思礼从电机系毕业获得学士学位。随后,梁思礼来到辛辛那提大学一边工作一边读书,并在那儿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1949 年9 月,得知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消息后,梁思礼动员留美学生回国,同时自己也以身作则带头回国。1956 年10 月,中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梁思礼被任命为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室副主任。风华正茂的梁思礼,奔跑在梦想与火箭齐飞的路上。但很快,1962 年的东风二号导弹发射试验,令踌躇满志的梁思礼尝到了失败的痛切。这枚导弹发射后不久,便摇摇晃晃,像喝醉了酒,伴随着“轰”的一声巨响,落在距发射点300 米的地方。望着炸出来的大坑,在场的航天人泣不成声:“我们真的不成吗?”梁思礼却一言不发。后来回忆起这一幕时, 他说:“我从来不觉得会不行,得收摊了。在我的想象里,就应该做下去,必须做下去,做不下去也要做下去。”

梁思礼的驯火史更是一本失败者之书。他生命中的67 年都奉献给了航天事业。虽然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但对于一位驯火者来说,失败比成功“贵”得多。正因为历经无数次失败,梁思礼才开创了航天可靠性工程学。后来,他参与了长征二号系列火箭的研制工作,并创造了6 次发射全部成功的纪录。也正因为尝过无数次失败,他主持发射的洲际导弹能够横跨南北半球,穿越6 个时区,向着预定海域飞去。从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艘神舟飞船,每个航天史上的“首次”,经过失败的孕育,都像是梁思礼的孩子。

航天这一行,梁思礼一做就是67 年。好在,他天生就会找乐子。1974 年,50 岁的梁思礼被下放到河南正阳“五七”干校劳动,干校分配他当“猪倌”。人们都说,搞导弹的知识分子被派去养猪,真是浪费人才。可梁思礼却分外感谢组织的照顾:逃离“文革”这块是非之地,精神上无比轻松自在。每天,梁思礼戴好套袖,穿上围裙,打猪草、拌猪食、清猪圈,干得高高兴兴。看着自己喂养的肥头大耳的八戒军团,梁思礼满心自豪,还与它们合影留念。

他的生活永远都是可爱的,极有价值的。即便是住院期间,梁思礼一见到家人,就迫不及待地问:“快给我讲讲,最近又发生了什么大事?”他做起什么,都别有一番意趣。自去年住院以来,他的房间里重复播放着旋律欢快的《施特劳斯圆舞曲》《天鹅湖》等曲子。有时不小心被人替换成慢板、行板,梁思礼会立即要求“换回刚才的圆舞曲”。旋律响起,躺在床上的梁思礼双手打起拍子。女儿梁旋见他的脚部在动,便合着音乐节拍帮他活动脚部。她乐感不好,梁思礼便笑着指挥道:“快了,哎,慢了。”只是,音乐还是没能留住这位老人。梁老走了,带着他熟悉的旋律,带着亲朋对他的敬意与眷恋。

与那个年代中国所有驯火者一样,梁思礼所在之处是历史耀眼处的暗面。近处,找不见他的名字,设计图纸上没有,光荣榜上也没有,他是戈壁滩上被尘土风沙遮掩的背影,他的名字被封印在打着绝密标签的文件袋里。远处,他的名字却越发清晰,一笔一笔镌刻在历史坐标轴上,留在时代的注脚里。“爱国,不需要理由。”梁思礼总是这样说。大师风骨,就是一部 活的教科书。

(节选自《人物周刊》,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梁思礼认为自己从父亲那儿继承的最宝贵的东西是爱国主义思想,父亲“人必真有爱 国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的话支撑梁思礼一生的追求。

B. 梁思礼5 岁时父亲离开了人世,赴美留学前梁思礼几乎都生活往天津,在留学美国 辛辛那提大学期间他边工作边读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C. 梁思礼把一生中67 年献给航天事业,从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到第一艘神舟飞船的发 射他经历了无数次失败,这些失败奠定了事业成功的基础。

D. 梁思礼处在历史耀眼处的暗面,因为他没有青史留名,姓名被封印在打着绝密标签 的文件袋里,背影只常常出现在尘土风沙遮掩的戈壁滩上。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梁思礼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独自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创建起完整坚实的中国 航天事业,使中国居世界航天强国行列,他对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功不可没。

B. 梁思礼幼时就表现出聪明乖巧,深得其父梁启超疼爱,在其母言传身教与其父遗著 的影响下,梁思礼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功底,心中萌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C. 梁思礼之所以在嘉尔顿学院学习两年后转学普渡大学,是因为那时的他一直想走工 业救国之路,这学业的成功转型对他后来从事航天事业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D. 梁思礼在东风二号导弹发射中尝到了失败滋味,但他并不像其他在场同行那样痛哭, 而是鼓励自己坚持做下去,经历无数失败后他终于开创航天可靠性工程学。

E. 梁思礼一生虽经历许多曲折坎坷,但乐观坚强始终伴其一生,“文革”下放干校时,他 高高兴兴做猪倌,精神上无比轻松自在,病危时仍欣赏旋律欢快的乐曲。

3.“爱国”对梁思礼的事业和人生有哪些深刻影响?请结合材料内容加以探究。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导学号:08902147】

寒 色

龙应台

当场被读者问倒的情况不多,但是不久以前,一个问题使我在一千多人面前,突然支吾,不知所云。

他问的是:“家,是什么?”

家是什么,这是小学二年级的作文题目吗?和“我的志愿”“我的母亲”“我的暑假”同一等级。怎么会拿到这里来问一个自认为对“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早有体会的人?

问者的态度诚诚恳恳的,我却只能语焉不详蒙混过去。这么难的题啊。

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早上赶车时,有人催你喝热腾腾的豆浆。天若下雨,他坚持你要带伞。烫的便当塞在书包里,书包挎在肩上,贴身还热。周末上街时,一家四五口人可以挤在一辆机车上招摇过市。放学回来时,距离门外几尺就能听见锅铲轻快的声音,饭菜香一阵一阵。晚了,一顶大蚊帐,四张榻榻米,灯一黑,就是黑甜的时间。兄弟姊妹的笑闹踢打和被褥的松软裹在帐内,帐外不时有大人的咳嗽声,走动声,窃窃私语声。朦胧的时候,窗外丝绸般的栀子花香,就悠悠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里。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人,一个一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在很长的岁月里,只有一年一度屋里头的灯光特别灿亮,人声特别喧哗,进出杂沓数日,然后又归于沉寂。留在里面没走的人,体态渐孱弱,步履渐蹒跚,屋内愈来愈静,听得见墙上时钟滴答的声音。栀子花还开着,只是在黄昏的阳光里看它,怎么看都觉得凄清。然后其中一个人也走了,剩下的那一个,从暗暗的窗帘里,往窗外看,仿佛看见,有一天,来了一辆车,是来接自己的。她可能自己锁了门,慢慢走出去,可能坐在轮椅中,被推出去,也可能是一张白布盖着,被抬出去。

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曾经是异国大学小城里一间简单的公寓,和其他一两家共一个厨房。窗外飘着陌生的冷雪,可是卧房里伴侣的手温暖无比。后来是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跟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工作,一个又一个重新来过的家。几件重要的家具总是在运输的路上,其他就在每一个新的城市里一点一点添加或丢弃。墙上,不敢挂什么真正和记忆终生不渝的东西,因为墙,是暂时的。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家,也就是两个人刚好暂时落脚的地方。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很多人,没多久就散了,因为人会变,生活会变,家,也跟着变质。渴望安定时,很多人进入一个家;渴望自由时,很多人又逃离一个家。渴望安定的人也许遇见的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寻找自由的人也许爱上的是一个寻找安定的人。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很多人,很快就有了儿女。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天还没亮就起来做早点,把热腾腾的豆浆放上餐桌,一定要亲眼看着他喝下才安心。天若下雨,少年总不愿拿伞,因为拿伞有损形象,于是你苦口婆心几近哀求地请他带伞。他已经走出门,你又赶上去把滚烫的便当塞进他书包里。周末,你骑机车去市场,把两个儿女贴在身后,一个小的夹在前面两腿之间,虽然挤,但是儿女的体温和迎风的笑声甜蜜可爱。从上午就开始盘算晚餐的食谱,黄昏时,你一边炒菜一边听着门外的声音,期待一个一个孩子回到自己身边。晚上,你把滚热的牛奶搁在书桌上,孩子从作业堆里抬头看你一眼,不说话,只是笑了一下。你觉得,好像突然闻到栀子花幽幽的香气。

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你告诉我,什么是家,我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是永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注重细节描写,而且每一处细节都注满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如三次出现在文中的“栀子花香”,象征着父母与子女之间浓浓的亲情。

B. 文章第五段与第十二段,作者选择的细节和情境虽然相同,但人物的角色身份却悄然发生了变化,含蓄地表达出流年似水、人生易老的惆怅和悲凉。

C. 本文善用衬托手法。如父母健在子女绕膝时的温馨与父母垂暮儿女离巢时的凄清、夫妻相亲相爱时家的温暖与相离相弃时家的寂寞,表现出家的美好而易碎的特点。

D. 本文以《寒色》为题,使得全文笼罩上一层浓郁的伤感况味,让读者沉浸在深深的悲凉之中,对“家”的认识因此也充满悲剧色彩。

2.文章三次出现“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请简述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3.文章最后一段发人深省,意蕴十分丰富,请结合文意并联系实际加以探究。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报告文学是社会现实生活土壤里生长出的文学根苗。报告文学创作的发展和推进,总是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存在密切联系。生活的丰富性,决定了报告文学表现的多样性。在社会生活点面上接触和描述题材对象,是报告文学创作的常态。像《南京大屠杀全纪实》这样具有明显“史志”品格的报告文学,是文学视野下的历史政治文化观察和表达,具有独特厚重内容和生命力量。

记忆往往会给人带来多样的感受。报告文学创作着眼于现实生活,时常同人们的关注热点焦点同一。但是,这并不是简单地与新闻式的直接表达等同。温故而知新,也时常是报告文学表达现实关注的方式。

对现实社会生活积极关注,是报告文学创作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让报告文学始终与人民、与大地、与时代精神建立起一种紧密的联系,拥有鲜活的社会生活气息和现实力量。像描述霍岱珊为了减轻和消除淮河水污染,对各种污染行为坚决斗争的《淮河赤子情》;像以一个村支书的人生奋斗和经历来表现山村不断富裕起来的《太行山上》等,都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传递出感动和欣喜的内容。这些用自己的精神和行动为社会造福的故事,正是社会积极力量的宣示。 

但是,社会生活是一个矛盾多样性的呈现。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给人鼓舞和喜悦的现象,自然也会存在不少令人忧虑和感伤以至愤怒的现象。像陈廷一满怀忧虑地追踪中国大面积遭遇雾霾天气的《2013,雾霾挑战中国》;像张敏宴大胆揭露相关医疗单位过度用药,不顾患者健康利益,追求经济利润的《吸血的血透》;杨晓升在《失独,中国家庭之痛》中对独生子女生育政策的反思等,都是在不同的社会矛盾表现中产生的文学叙述,给人以程度不同的触痛感受。

此前报告文学创作中那种凛然的诘问如今似乎少了。这主要是因为社会存在和改变的复杂性增加,也同作家在更高更全局的层面上认识把握社会生活的能力欠缺有关。因此,多年来,报告文学作家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疑惑、丑陋、痛心现象时,经常只能表现出惋惜和无奈,将改变寄托于等待和期望。报告文学原本是一个新闻政治性很强的文学表达方式。但是,因为来自多方面的限制和人为约束,报告文学在这个方面表现薄弱,存在遗憾。文化观察和期冀成分的增强,是报告文学丰富的一种表现,也是寻求革新和走向更加开阔境域的努力。

当然,报告文学的载体形式是文学艺术,为好的思想内容寻找巧妙的艺术表现形式,把高度的思想性和尽可能动人的艺术性结合起来,是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的重要特色。其文学性方面具体来说表现在结构的安排和语言的运用上。许多报告文学的内容时代跨度大、人物众多、原因复杂、趋势多样,如何将这些元素巧妙地融为一体,是要精心设计的,同时也要有富有抒情的、哲理的精彩的语言,这样的作品将会影响得更广更深。夏衍的《包身工》就是这样的里程碑式作品。

报告文学也像生活一样在波澜不惊中存在和发展着。但报告文学创作也和其他文学形式的状况相似,存在着“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中国正在经历着伟大的发展变革,这样的社会环境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发展契机,对报告文学而言更是难得的机缘,希望报告文学作家能够抓住这样的机会,创作出无愧于人民和时代的伟大作品来。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报告文学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报告文学是文学视野下的社会现实生活以及历史政治文化等的观察和表达,始终能与人民、大地及时代精神建立起一种紧密的联系,是新闻政治性很强的文学体裁。

B. 报告文学创作着眼于现实生活,时常同社会的关注热点、焦点一致。不同于新闻式表达,报告文学经常用温故知新的方式表达现实关注,所以报告文学具有“史志”品格。

C. 将时代跨度大、人物众多、原因复杂、趋势多样等内容巧妙地安排,并以富有抒情的、哲理的精彩的语言来表达,是报告文学的重要特色的表现,这样的作品会影响更深广。

D. 不仅社会的发展变革会为报告文学创作提供难得的机缘,而且文化观察和期冀成分的增强,是报告文学寻求革新和走向更加开阔境域的努力,从客观和主观共同促进着报告文学的发展。

2.依据原文论述的报告文学的特点,下列作品从提供的内容看与其特点不能对应的一项是

A. 李春雷的《赶考》和《朋友》,前者用心感受中国共产党人1948年“进京赶考”时清醒、谨慎的心态,后者回顾习近平当年在正定县委工作时与作家贾大山真诚交往的情形。这体现了报告文学温故知新的表达现实关注的方式。

B. 王兆军的《问故乡》在叙写家乡发展富裕的同时,也写了道德失落、环境恶化、贫富不均等不良现象。这体现了报告文学呈现出社会生活中既存在令人鼓舞和喜悦的现象,也存在令人忧虑和感伤以至愤怒的现象。

C. 徐锦庚的《“懒汉”治村》用传神的白描文字,在简短的篇幅中生动地叙述了一个“狡黠”智慧的农民放弃自身利益,用心推动村庄改造的故事,体现的是报告文学对现实生活的积极关注,是社会积极力量的宣示。

D. 钱刚的《唐山大地震》,各条线索交错展开,通过描写各种生物在地震前的反应,营造了大灾难的恐怖气氛,又描写了不同时空下人们无私的、自私的表现。体现出报告文学原本该有的新闻政治性和对人性的期冀。

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报告文学扎根于社会现实生活,其创作总是和社会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由此,现实生活的丰富性决定了报告文学表现的多样性。报告文学创作经常是在社会生活点面上接触和描述对象。

B. 社会存在和改变的复杂性增加了,作家在更高更全局的层面上认识把握社会生活的能力也有欠缺,导致凛然的诘问如今似乎少了,出现了对灰暗现实的惋惜与无奈、寄改变于等待和期望的现象。

C. 面对相同的时代,有的满怀忧虑,有的揭露丑陋,有的重视反思,不论是怎样的叙述,报告文学都给人以程度不同的触痛感受。同时因为来自多方面的限制和人为约束,报告文学还存有遗憾。

D. 当前的报告文学发展中存在着“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不过中国正在经历着伟大的发展变革,这样的社会环境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发展契机,报告文学作家有望创作出无愧于人民和时代的伟大作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生命的意义”这个问题本应该是我们天天需要询问自己的,但是你很可能从未问过,也没思考过。也许有许多人穷其一生也没有弄懂,那我们看看林清玄对“生命意义”有怎样的理【解析】
“生命的意义就是使自己每一天都有一些心灵与智慧的增长,每一天都对世界有一些奉献与利益。”这样解释自己的内心对生命的思考,你是否认同呢?关于生命的意义,你有何思考与见解?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滕王阁风景

高昌

①到了南昌,有千万个理由登滕王阁。

②滕王阁矗立在赣江边上,临观之美,心旷神怡。那一望无际的蓬勃风景,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赣菜的“辣”。

③赣菜辣得很直接,很斩钉截铁。而滕王阁的风景,恰便也似这爽快的个性,不用什么曲径过渡,不用什么花树遮掩,只要一抬眼,就干脆是辽阔的水,悠远的山,出岫的云。

④朋友们似乎很替我遗憾,说是来早了。如果晚来些时,再赶上个晴朗的傍晚,就可以欣赏到王勃笔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丽景色了。可是,能够看到这些靓丽的波浪在苍茫的江面上热烈地舞蹈,能够看到那一片片朴素的渔舟在迤逦的遐思中织出的明亮含蓄的波纹,不也是一种难得的诗意吗?远望是烟波浩淼,近观是碧水荡漾。水远山长,刚柔相济。清人撰联“目极湖山千里而外,人在水天一色之中”,道的也正是眼前景色。浩荡江河行大地,依然风雨共名山。一登上高阁,视野就开阔起来,胸中满蕴的激情就狂奔起来。

⑤太阳照在滕王阁上,慷慨地铺开灿烂的热情。下面的江水就绚丽起来,丰富起来。波光粼粼,美丽潇洒。留下一溜儿一溜儿浪漫的浪花。朵朵白帆,慵懒地躺在江面上,展现出各种各样的美好姿态。远处慢慢散步的白云,悠然地在大江上踩出一行行彩虹般的足印。隐隐约约地,偶尔会从那云缝里看见一两只飞鸟,于烟水苍茫处优雅地飞翔着起舞,而那舞台之大,背景之远,还有那翅膀之轻盈,就都留在我的左心房后面的一个小格子里,被小心收藏起来了。

⑥素负盛名的碧水与长天,映照着暖暖的阳光,一江耀眼的亮丽色彩,一片被阳光照耀的波浪,让人无比眷恋……

⑦我喜欢滕王阁,虽是初次造访,却仿佛早已是旧时相识。那山水胜迹,渔歌帆影,落霞孤鹜,令我陶然心醉。一步步接近天上的蔚蓝,便也一步步接近绚烂。伴随着攀登的脚步,天似乎都有欲坠的感觉了。远处八一大桥的吊索,酷似扇动着的飞鱼翅翼,在那划破时空的飞翔里,我的心灵已经不知不觉地感悟了千百年 的沧桑。

⑧屈指算来,滕王阁前,走过了多少光阴。物换星移,留下了几多感叹。王勃来过,白居易来过,杜牧来过,王安石来过,朱熹也来过。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数不胜数,经历了各自的风景,留下了各自的歌吟,然后下楼去,走向了历史的烟尘。今天登上滕王阁,不会踏到先人的脚印上了。因为这里几经兴废,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古人眼里的风景了。滕王阁,修而又毁,毁而又建,达二十几次之多。留下来没有改变的,仅仅是这个富贵的旧名字而已。阁中序播千秋,江上帆收万里。从感情上来讲,我也希望保留下那旧日亭阁。毕竟记录着沧桑,见证着历史。可是,经过今人的智慧和劳动,而今的滕王阁带给我们的,仍然是这么美好的风景和这么美好的心情,这不也很好吗?

⑨“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1000多年过去了,王勃站在滕王阁的那次抒情,永远让人怀念着。站在阳光灿烂的滕王阁上,想象着王勃的锦心绣口,忍不住也会有握笔为文的冲动。美丽的景色不仅给人美的享受,也包含了无穷的灵思。尽管有王勃恢弘地立在昨天的滕王阁上,今日登临,我仍然有万千的感触想要表达出来。写属于当代的文采风流。

⑩历史的车轮,碾碎了多少玉砌雕栏,珠帘旧梦,沧桑是不断变幻的,而物华天宝和地灵人杰却是永恒的。古人已远,山水依然,被光阴消磨了千余年的风景,愈发生动和醇香。

⑪在王勃曾经眺望过的地方,我把目光从邈远的历史中收回来,投向未来……

1.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文章开头由滕王阁的景联想到赣菜的“辣”,写出了滕王阁景色的直接,无遮掩,斩钉截铁的特点。

B. 朋友们为我遗憾,说我来早了,如果晚来些,只要到了秋天,就能欣赏到王勃笔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丽景色。

C. 文章第5段主要用拟人的手法来写景,用拟人来写太阳的慷慨;用拟人来写白云的悠闲;用拟人来写飞鸟的优雅,画面光鲜而且富有情趣。

D. 千百年来,滕王阁修而又毁,毁而又建,已达二十多次,所以作者这次登滕王阁并未踏上先人的足迹,所以感情上有深深的遗憾。

E. 这篇文章既抒写了滕王阁的历史风流,又抒写了它的当代风采,还憧憬着它的未来。

2.与王勃笔下的滕王阁壮丽景色相比,作者眼前的滕王阁景色,有哪些独特之处,结合④⑤两段文字,作简要回答。

3.开篇作者便写道:“到了南昌,有千万个理由登滕王阁。”读完全文,请你列出至少三条理由。

4.第⑨段中,作者说,“尽管有王勃恢弘地立在昨天的滕王阁上,今日登临,我仍然有万千的感触想要表达出来”,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