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这首诗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

(2)诗人为什么重复“巴山夜雨”?

 

(1)时间:分离的现在和会面的将来;空间:诗人独处的巴山与夫妻团聚(或:妻子所在)的北方(长安)。(2)突出思亲念归,寂寞凄凉的感情;将现在和将来,自己和妻子,巴蜀和北方(长安)联结起来。(意思对即可) 【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这是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两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考生应到诗句中找到涉及到时间和空间的词语,然后进行概括。诗歌题目是“夜雨寄北”,这首诗是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北”代指“长安”,诗句中,“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巴山”应是诗人现下所在的地方,从空间上来看,包括巴山和长安。“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这两句应是说对方来信问自己的归期,所写的时间是眼下,二人分离;“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设想二人见面共话“巴山夜雨”的情形,从时间上来看,包括现在和将来。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人为什么重复‘巴山夜雨’”,这是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诗歌情感的把握。首先到诗中找到“巴山夜雨”的内容,第一处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这一处是实写,一问一答,“问归期”,结果是“未有期”,先停顿,后转折,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跃然纸上,接着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第二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处应是想象,是虚写,诗人从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诗人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巴山夜雨”的重复把现在和将来、巴山和长安两处联结起来,突出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体现眼下的寂寞凄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作者认为六国和秦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古人评价本文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你认为杜牧的未尽之意是什么?

4.作者运用            等修辞手法充分表现了赋体文铺陈渲染的艺术特色。

 

查看答案

(二)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流浪的河流

吴梦川

8年前,当我由蜀地入秦塞,落户古城汉中时,在一个叫芦家沟的地方,和一条唤做冷水河的河流度过了两年相依相亲的幸福时光,冷水河也在我的心上扯出了淡淡的乡愁。

我不知道冷水河的源头在哪里,我只听说它发源于溶洞,是地下水,冷冰冰,所以叫做冷水河;我也不知道它流向何方,我只是凭着主观臆想,认定它先经芦家沟流入汉江,然后汇入长江,最后经东海融入太平洋。这是理论的路线,也是现实的途径,嘉陵江走的也是这条路径,它们在长江融为了一体,它们殊途同归。

河流是一个整体,它拒绝人类用条块划割的方式把它们分解得支离破碎,它蔑视所谓的地域观念和乡土意识,那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强加给它的。

事实上,水才是一个整体,河流只是水的一个成长阶段,就像人要分幼年、青年和老年一样,河流只有长到海洋那么强壮时才算成熟,河流只有在抵达海洋的那一瞬间才能完成它的生命运程,海洋也仅仅只是一种生命形态。

水的成长方式从一开始便呈现出智慧的思考,即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

这是生存的智慧,是流浪的目的,也是河流的精神内核

真的,在大地上,我再也没有见过像河流这样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如此紧密和谐统一起来的强大的存在了!

我想,人类对于流浪的诱惑多半是源于远方的诱惑,他们看到河流流向不可知的远方,远方就成了希望和桃花源的象征,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流浪,走向远方。

河流在大地上流浪,人从河流那儿学会了流浪。河流启发了人类的流浪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形式而非实质,他们便只能无谓地颠沛流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疲惫而艰辛,却找不到生活的目的和方向;于是一代代人重复祖先的模样叩问苍天,问他们从哪儿来向哪儿去,可上苍能解决什么问题?何不去问问河流,河流会用感性的流动方式告诉人类:强大的生命源自强大的精神内力,内心的虚弱贫瘠必然会导致生命的衰竭。

我感谢河流,感谢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那些流动的水,因为日夜奔腾而永远不会腐烂的水,它们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从此挣脱世俗的枷锁,奔向浩瀚真实的心灵。

那里才是我永恒的故乡。

1.请解释“人类对于流浪的诱惑多半是源于远方的诱惑”中“远方”的含义。

2.开头两段在文章中分别有什么作用?

3.作者认为河流的“精神内核”是什么?

4.简要分析“河流在大地上流浪,人从河流那儿学会了流浪”这句话的含义。

 

查看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并完成下列小题。

《我与地坛①》(节选)

史铁生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如今我摇着车在这园子里慢慢走,常常有一种感觉,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有一天我整理我的旧相册,看见一张十几年前我在这园子里照的照片--那个年轻人坐在轮椅上,背后是一棵老柏树,再远处就是那座古祭坛。我便到园子里去找那棵树。我按着照片上的背景找很快就找到了它,按着照片上它枝干的形状找,肯定那就是它。但是它已经死了,而且在它身上缠绕着一条碗口粗的藤萝。有一天我在这园子里碰见一个老太太,她说:“哟,你还在这儿哪?”她问我:“你母亲还好吗?”“您是谁?”“你不记得我,我可记得你。有一回你母亲来这儿找你,她问我您看没看见一个摇轮椅的孩子?……”我忽然觉得,我一个人跑到这世界上来玩真是玩得太久了。有一天夜晚,我独自坐在祭坛占地几百平米空旷坦荡独对苍天,我看不见那个吹唢呐的人,惟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时而悲怆时而欢快,时而缠绵时而苍凉,或许这几个词都不中以形容它,我清清醒醒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来,回旋飘转亘古不敢。

必有一天,我会听见喊我回去。

那时您可以想像一个孩子,他玩累了可他还没玩够呢,心里好些新奇的念头甚至等不及到明天。也可以想像是一个老人,无可置疑地走向他的安息地,走得任劳任怨。还可以想像一对热恋中的情人,互相一次次说“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又互相一次次说“时间已经不早了”,时间不早了可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一刻也不想离开你时间毕竟是不早了。

我说不好我想不想回去。我说不好是想还是不想,还是无所谓。我说不好我是像那个孩子,还是像那个老人,还是像一个热恋中的情人。很可能是这样:我同时是他们三个。我来的时候是个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气的念头所以才哭着喊着闲着要来,他一来一见到这个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对一个情来人来说,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那时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云的路上。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旭日。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救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  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注①《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名篇,文章描述了“我”瘫痪以后的心路历程,包括对生命的感悟,对母亲的追怀,对地坛中人事景物的深沉思考等。(全文共七个部分,这里选的是第七部分,略有删改)。

1.文章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表现“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请简要说明。

2.文章四、五两段中,“孩子”“老人”“热恋中的情人”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1)孩子:

(2)老人:

(3)热恋中的情人:

3.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4.综观全文,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六国互丧,赂秦耶?(都,皆)    思先祖父。(其)

B. 奉之弥,侵之愈急。(满)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判断)

C. 祸焉。(快速)                牧以谗诛。(等到)

D. 咸阳。(跑)                  一肌一容,尽态极。(美丽)

 

查看答案

与“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B. 子孙视之不甚惜。

C. 凌万顷之茫然。    D. 苟以天下之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