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十八岁的电影 红鸟 清明节又到了,坐在家里,一阵落...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十八岁的电影

红鸟

清明节又到了,坐在家里,一阵落寞,就想到了父亲,想到了十八岁的电影。

十八岁那年,我在陈城读高中。离开了家,就像脱缰的野马,再也没有了束缚。那时,接触了一帮子小混混,学会了抽烟、学会了喝酒,时不时地打个小架、谈个恋爱,成绩总是大红灯笼高高挂,日子过得满目疮痍,惨不忍睹。

有一次,我和几个哥们儿蹲在铁道边抽烟,你一言我一语地胡喷大侃,正巧父亲骑着自行车过来了,当时他戴着大檐帽,车后座带了一壶油。我想坏了,烟在手里也扔不及了。可是父亲在我们身边并没有停留,哗啦一下就过去了。

高一下学期,父亲开始肚子疼痛,头冒冷汗,他舍不得去医院,因为那需要一大笔开销,就自己去药店拿点止疼片吃,日子久了,病情就加重了。他自己偷偷跑到医院,拍个片子,医生一看,纷纷咬耳朵,父亲就知道坏了,他最终还是知道了病情:胃癌晚期。

在市医院治疗了一个月,转到了省医院,每天都是挂吊针、喝中药。有时候我妈陪着,有时候就他自己。我决定逃学去郑州看望他。

到了医院,他正躺在病床上,面黄肌瘦,胡子也好久没有刮了。看到我来了,他很吃惊,问我,你怎么来了。我说,就是想来看看你。病房里没有其他人,他那天下午精神很好,慢慢地坐了起来,和我聊他以前经历的事情,讲我小时候如何调皮,讲他年轻的时候如何追我母亲,还和我讲如何做人。最后,他让我帮他换上新衣服,他说要带我去看一场电影。

我清晰地记得,我们坐在3 排的5 号和6 号,电影开始之前,父亲递给我一支烟。我愣住了,没有敢接。他说,抽吧。我颤抖着双手接过,却并没有点着。也奇怪,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抽过烟,一直到现在。

那天放的电影是霍建起导演的《那人那山那狗》,讲述的是一个老邮差退休后儿子第一天接替自己工作引出来的故事。儿子高考落榜不得已回到大山中的家后,做了大半辈子山村邮递员的父亲提前退休,安排儿子接下自己的工作。儿子上班第一天,父亲千叮咛万嘱咐之后仍不放心,带上长年在其左右的忠实老狗决定陪儿子再走一趟送信之旅。

起初,父子两人因为长期隔膜只默默走路,渐渐地,通过与不同村民尤其一个漂亮女孩的接触,两人渐渐打开话匣,对彼此有了深一层的认识和了解。秀美如画的风景中,儿子慢慢明白了父亲工作的辛苦和意义,也明白了父亲深沉的爱,父亲也渐渐体会到他二十几年来对家庭的亏欠。

影片里最让人动情的场景,应该是儿子背起父亲过河的那一段吧。儿子对父亲说,你背我那么多次,现在我长大了,应该我背你了。父亲伏在儿子的背上,一个山一样的男子,就那样湿了眼睛。我承认,我也感动了,眼睛湿润了。

电影散场后,已经很晚了,外面刮起了风,很冷,父亲显得很疲惫。我说,爸爸,我背你走吧。他没有说话,像个小孩子似的伏在了我的身上。我背起父亲慢慢地往医院走,我们彼此都没有说话,生怕打破了夜晚的宁静。父亲的身子已经很瘦削,我感觉好轻,好轻。父亲的双手耷拉在我的耳边,一晃一晃的,是那样的无力。父亲伏在我的背上睡着了,我走得很慢,很慢,好像我背上背的就是整个世界。

在医院待了三天,我要回去了,父亲去送我。在火车站,他站在风里面,目送我上火车,一句话都没有说,只是把从火车站买的小糕点递给了我,示意我路上吃。

一个月后,父亲病重,在医院里去世,享年49 岁。当父亲的遗体运到家里时,我竟然没有了泪水,只是久久地跪在父亲身边。

如今我已是一名中学教师,每年新生入学,我都要给学生放《那人那山那狗》,学生们看得很认真、很动情,慢慢地就能听到不少学生轻微的啜泣声。我能做的,只有紧紧地盯着电脑屏幕,让我的思绪像风筝一样,离开教室,飞到家乡的大平原,飞到父亲身边……

1.下列对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十八岁那年,我和几个哥儿们蹲在铁道边抽烟,被父亲看到了,但他毫无反应,这是因为在父亲看来,年轻人抽烟并不是什么大毛病。

B. 小说之所以把我去医院看望父亲的过程写得非常详细,是因为父亲得了不治之症,这是我与他的最后一次见面,这件事情让我终生难忘。

C. 我十八岁那年逃学去医院看望父亲时,父亲带我去看的那场电影,寄托着父亲对我的希冀,让我深深感受到父爱是一种责任的延续和传承。

D. 每年新生入学时,我都给学生播放当年父亲带我去看的那部电影——《那人那山那狗》,我是想让我的学生随电影一同了解我父亲的故事。

2.作品是怎样叙述我和我父亲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C 2.①运用倒叙的手法叙事,由眼前转入对往事的追忆,可以突出我对父亲的怀念;②把故事放在我成长的迷惘期和父亲患不治之症的时候,可以体现父亲对我的成长带来的改变和父爱的深沉博大;③重点叙述父亲带我看电影的情景,照应标题,重点突出,凸显主题。 3.①父亲生活节俭,得病后舍不得医治。②父亲性格沉稳,发现儿子抽烟不动声色,而是找合适的机会用行动进行教育。③父亲细心体贴,不是简单粗暴式的教育儿子,而是非常注重方法,注重维护儿子的自尊心,注重对儿子责任感的传承。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B项,“小说之所以把我去医院看望父亲的过程写得非常详细,是因为父亲得了不治之症,这是我与他的最后一次见面,这件事情让我终生难忘”有误,选项对“我”去医院看望父亲的目的理解有偏颇,从文中来看,应是父亲带“我”去看电影让“我”深刻地理解父子之间的情感,也更深地明白了父爱的深沉和博大。A项,“这是因为在父亲看来,年轻人抽烟并不是什么大毛病”错误;当时看到儿子抽烟没有反应是因为父亲想要找一个合适的机会用行动来教育儿子,这表现了父亲性格的沉稳。D项,“我是想让我的学生随电影一同了解我父亲的故事”错误,“我”给学生放电影的目的是让他们感受父爱的深沉与博大,期望他们快速成长。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品是怎样叙述我和我父亲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考查叙事的角度。文中主要写“我”成长期的迷惘以及父亲借助“看电影”的方式对“我”进行教育,而文章开头从“清明节又到了”引发对父亲的回忆,“清明节又到了,坐在家里,一阵落寞,就想到了父亲,想到了十八岁的电影”,可见文章采取的是倒叙的记叙顺序,借以表达“我”对父亲的怀念;回忆的事情主要集中两点,一是“我”青春期的迷惘,与一帮小混混喝酒、打架,重点选取抽烟被父亲发现这一片段,二是父亲带“我”看电影并对“我”进行教育,选取这两个重点主要突出父亲对“我”成长带来的改变,表现父爱的深沉,“看电影”这一情节与标题中“十八岁的电影”相照应。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考查人物形象。首先给人物定位,从文中来看,这是一个深爱孩子的父亲。考生可以圈出父亲的表现,如看到“我”与“朋友”一起抽烟的时候,他的表现是“在我们身边并没有停留,哗啦一下就过去了”,父亲没有当面对“我”进行批评,这维护了“我”的自尊心,表现出父亲性格中的沉稳;而后文借助看电影的机会,“递给我一支烟。……他说,抽吧”,父亲借助这样的一种方式对儿子进行教育,效果是显著的,“我颤抖着双手接过,却并没有点着。也奇怪,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抽过烟,一直到现在”,可见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注意方式方法,临终前带儿子看《那人那山那狗》这部电影,借助影片让儿子明白自己的用心良苦,让儿子明白了父爱的深沉,也明白了自己该承担的责任;如父亲患病后,“他舍不得去医院,因为那需要一大笔开销,就自己去药店拿点止疼片吃”,这表现出父亲生活的节俭。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樊笼”是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象征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支撑了人类的现实生存,却把人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卢梭(1712—1778)的《社会契约论》开篇第一句话便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国际歌》曾唱遍全世界:“让思想冲破牢笼”“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从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看,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倒不是太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

如果说陶渊明生活的农业时代“樊笼”(“樊”字从木)还是由“木头”制作的;那么,到了工业时代,在马克斯韦伯(1864—1920)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木笼”变成了“铁笼”:“这个铁笼是机器般的非人格化的,它从形式理性那里借来抽象力量将人禁锢其中”,它“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它最终要无情地吞噬一切”,“一直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刻”。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控制力在不断加大;但更糟糕的是,人们对自然、对他人的控制力量越是强大,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确实有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能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使囚犯忘记自己还是囚犯,使囚犯们积极踊跃地甘当囚犯。牢笼固然可恶,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走出牢笼”与“回归自然”的自觉意识。

现代人普遍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这种进步论若是以地球生态的尺度来衡量,是不足以证实的。我们的地球生态不但现在不比过去好,未来更让人担忧。尽管如此,现代人还是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诗人陶渊明则不同。陶渊明的一声长啸“归去来兮”,实乃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应该说这是一种诗人的哲学,或曰:回归诗学。

现代人一心期盼乘着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甚至宇宙飞船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如此的“飞速发展”,现代人果真距离幸福美满的天堂越来越近了吗?那也许只是一厢情愿罢了。我们急促前进企望切近前方的目标,但当我们走近看到它时,它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一线希望在于: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即所谓希望正在于绝望之中。正如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1899—1973)说过的:“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实际上就必然会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

1.下列不属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的一项是

A.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B. 现代社会文明进步了,科技发展了,但若是以地球生态这一尺度去衡量,却并不是真正的进步。

C.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是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值得现代人学习借鉴。

D. 现代人一心期盼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可真正的幸福美满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2.下列关于“牢笼”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牢笼”是指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与陶渊明所说的“樊笼”本质意义相同。

B. 工业时代的“牢笼”变成了“铁笼”,是一种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的非人格化文明。

C. 现代社会的“牢笼”是指人类自己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的生活状态。

D. 在“新世界”中,现实“牢笼”容易冲破,想冲破思想“牢笼”却难办得多。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现代人失去了“走出牢笼”的自觉意识,所以用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心甘情愿地陷入其中。

B. 人对自然的控制力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C. 现代人一概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所以他们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D. 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2月14情人节送礼物,愚人节搞怪、万圣节恶作剧、圣诞节狂欢……这些洋节越来越多地走进国人的生活,乃至成为大众消费的集体盛宴。

材料二:作家冯骥才曾说“我们不应该拒绝情人节和母亲节。那些外来的节日,不是大大充实了我们的生活文化吗?然而,我们更不能丟弃自己的节日,因为一个民族的节日就是它自己文化的生日。”

材料三: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拖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

全面理解上述材料,选好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料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个字。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虽然取得了三十多年告诉增长的卓越成就,①____________。首先是空气质量问题。《2015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5年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中265个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其次水质量也令人担忧。在对地下水质量的检测中,纳入监测的5118个点位中,较差和极差的监测点比例超过60%。不仅如此,②____________。据我国农业部调查数据,在全国约140万公顷的污灌区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占污染区面积的64.8%,由此可见,当前环境问题整体形势严峻,而许多经济不发达地区依然选择③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句子的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视为止,行为迟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B. 然今卒困于此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C. 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D. 何为而在此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亦一也②掠江东南去⑨良庖更刀④项王军垓下⑤项王乃复引兵而⑥燕赵之收藏⑦后人哀之而不之⑧不不袜

A. ①/②③/④⑤⑧/⑥/⑦

B. ①/②③⑤/④⑧/⑥⑦

C. ①⑥/②③/④⑤/⑦/⑧

D. ①⑦/②⑤/③④/⑥/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