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种子经历与黑暗的抗争,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蛹经...

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种子经历与黑暗的抗争,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蛹经历痛苦的蜕变,才能冲破束缚,破茧化蝶。生命的成长,就是不断从一个自己走向另一个自己的过程。这一过程,也许悄然无声,也许轰轰烈烈。

请反思自己的生命成长历程,以“走向另一个自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类文章。

 

走向另一个自己 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与天边香怜,太阳那炽烈的余晖在边缘处闪耀,墨一般色调层层涂抹着天目,我仰望着天,准备背起行囊,走上归家的旅途。 “等一下!今晚有盛大的篝火仪式,要不,看完了再走?”留宿的村民挟着满腔的热情,恳切地望着我。 我在心里默算着距开学的天数和堆积如山的作业,同时勾勒出火光闪耀的场景,心想:自己拿几个柴火搭在一起,不也是个篝火么!仪式又算什么!不情愿的情绪在心底悄悄蔓延,望着村民真诚的脸,我还是点了点头。 暮色四合,天色逐渐黯淡,远处,一明亮的颜色闪耀着,人群聚集,渐渐围成了大圈,我怯怯地走如人群,手被两旁的村人拉起。火光映耀,仿佛直射入苍穹,人们手拉着手,十二挥举过头顶,时而垂落至身侧,我僵硬地跳动着,满心里想着尽快结束。 人群开始围绕篝火转动,我望向两旁村人的脸,火光映得两颊通红,澄澈的眼睛中“不含一丝杂质”,似乎与篝火融为一体。我惊诧着,将目光投在了篝火上。木柴欢快热烈地燃烧着,在“噼啪”声中,我仿佛听到了雄浑的呐喊,仿佛看到了雪域神鹰在空中翱翔,游牧民族的男子飞身上马,在草原上驰骋。身旁的欢呼声将自己拉入了现实,每个人的脸上都流露着虔诚,每个人举手投足间洋溢着对这仪式的尊重。我不仅揣度起先前自己拿幼稚的想法,一丝羞愧涌上了心头。 人们端来了酒杯,我轻执一杯,让手指轻触酒,像身旁的村民那样,将酒弹到天空,我弯下身,兜转酒杯,将酒流入土壤,浸润一方神灵。我秉持着信仰,遂人群舞动,将心灵贴近篝火,贴近一方的文化。时间紧迫和繁多的作业所带来的沉重感,一缕缕被我摘除投掷进篝火之中,我摒弃原先浅薄的想法,全身心地融入到仪式中,虔诚地举起手臂去挥舞,有模有样地唱着当地意蕴悠长的民歌。火光拂着我的脸,我感受到它也在炼打着我的精神。 人们开始喃喃地祈祷。 我闭上眼,脱离先前的幼稚,真诚地赞颂着仪式。 面对村民,我露出舒心的笑容,我庆幸当初没有婉拒邀请,没有让浅薄的自己曲解一种文化的内涵。火光穿透瞳孔直射入内心,在内心深处投下灿烂的光辉,驱除着内心的黑暗。 幼稚与浅薄的自己在篝火中逐渐米三,那份对文化的尊重深藏于心,积淀着,氤氲出满室芬芳。 歌舞声重又响起,也许人们会唱跳到天亮,而我,走向了另一个自己,没有幼稚,没有浅薄。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走向另一个自己”,需要抓住关键词“另一个”。 这个题目的材料突出“过程教育”理念,强调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教育,重视实践中的体验。材料中运用了种子孕育和蛹蜕变两个喻体,比喻青年学子的成长过程。“也许悄然无声,也许轰轰烈烈”的多种可能性,暗示每一个人的成长,有着不同的特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文革后期,八十开外的朱光潜终于找到了一个自己的小天地,他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美学这块园地里。

②从1976年到1986年,朱光潜写了《谈美书简》等三本书,还用两年时间翻译了维柯四十万言的《新科学》。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愈加感到时间的宝贵,他每天要工作四至五小时,争分夺秒,真正做到了如他自己所说的:“春蚕到死丝方尽,但愿我吐的丝凑上旁人吐的丝,能替人间增加哪怕一丝丝的温暖,使春意更浓也更好。”

③朱光潜的晚年生活非常有规律,他早晨工作,下午有时工作,有时读报,晚上睡前稍许看一会电视。他时间抓得非常紧,自己把晚年的工作比作米勒那幅名画中的乡下拾穗妇人,这决不是自谦!只有真正体会到学海无涯的人才会有这种虚怀若谷的胸襟。

④朱光潜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告诫美学界要力避一些玩概念、套公式的恶劣文风,搞文艺要勇于冲破人性论、人道主义、人情味等禁区,要讲共同美和形象思维。

⑤朱光潜感到美学界、学术界视野狭窄,思维僵化。为了使中国美学真正和世界美学潮流接轨,他认为有必要把维柯的《新科学》翻译出来,介绍给国内的学者。这有助于开拓视野,消除机械形而上学方法带来的危害。

⑥1984年6月朱光潜身体急剧恶化,食欲也大减,全身无力,行动也有些不便。朱光潜不惜用他最后的余力和“维柯”一搏,这是因为,《新科学》是近代对美学或诗论作出贡献最大的一部著作。

⑦季羡林对朱光潜晚年的最后一跃甚为感叹,他说:“朱光潜以他渊博的学识和深湛的外语水平,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争分夺秒,锲而不舍,终于完成了号称难治的翻译工作,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得到了学术界普遍的赞扬。”

⑧朱光潜治学的眼光是世界性的,因而他晚年的系列活动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83年3月,朱光潜应邀到香港中文大学主持该校第五届“钱穆先生学术文化讲座”,讲的题目就是《维柯的〈新科学〉及其对中西美学的影响》。随着“门户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国际范围内的学术交流也日渐频繁,朱光潜是当时为海外注目的少数人文学科的著名学者之一。

⑨1985年春,朱光潜病情突然加剧,头脑时而清醒,时而混乱。他会冷不防冒出一句:“维柯的《新科学》里这个词,早该这样译的。”有时他又会感到一种全身的紧张,他不耐烦地要妻女给找“检查材料”。这种反映恰好是他潜意识的一种表露:他心里挂记的是那部还没有出版的维柯的《新科学》;他心理还隐藏着历次政治运动给他心灵造成的种种精神创伤!

⑩1986年3月6日凌晨,朱光潜与世长辞,终年八十九岁。朱光潜走了,带着他对人生的“欣”与“慨”走了,他把美留给了人间……

(选自《欣慨交心——朱光潜小传》,有删改)

1.试概括第②段划线句中所体现出的朱光潜先生的高贵品格。

2.朱光潜晚年的“最后一跃”是指什么?朱光潜为什么要坚持“最后一跃”?

3.朱光潜的“欣”与“慨”各指什么?请结合全文作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麦   子

温亚军

(1)夏收前,大舅突然去世了。

(2)要放在以前,母亲肯定得说点啥。可是眼下,还说啥呢?

(3)父亲没有安慰母亲,悄声出了门,转悠到麦地边。金灿灿的阳光铺满了麦地,即将成熟的麦子和阳光一样金灿,晃得人眼胀。父亲吸吸鼻子,成熟的麦味在四周摇晃。一阵热风吹来,麦香味在阳光中像爆米花似的,一缕一缕地饱胀、迸裂,忽然间浓烈起来,随着热浪裹住了父亲。父亲沉没在醉人的麦香味里,却被呛得连连咳嗽。风瞬时而来,又突然跑走,海潮似的麦浪在阳光里渐渐复归平静。父亲望着麦田,突然间泪流满面。

(4)母亲与大舅的矛盾来自外婆去世那年。外婆去世了,大舅承担了丧葬的一切费用.可问题出在他拿来的麦子上,是当年受雨水浸泡过的芽麦。其实,芽麦晒干了看不出有问题,磨成粉后跟正常的也没啥区别,只是一吃就露馅了。外婆活到了九十多岁,算是喜丧,所以亲戚们也没表现出多么悲哀,一副其乐融融的样子。到吃饭时,锅里的面条煮成了糊糊,这怎么吃?请来的厨子有经验,抓过一把面粉尝了尝,又呸呸吐掉,一脸不屑地说,这是芽麦!可大舅很镇定,并且还有点理直气壮。他说芽麦怎么啦,芽麦也是麦!

(5)母亲也没想到自己的大哥居然做出这种事来,忍不住大声痛哭起来。母亲的哭声就像号令,人们从她的悲恸声中听出了意图,一拥而上,将大舅轰出了院门。

(6)没人注意大舅是怎么离开的。外婆出殡那天,大舅没去,也没法去,一个人躲在山坡上大哭了一场,哭得无比酣畅,无比悲凉。仅仅是因为一些芽麦,大舅众叛亲离,这个结局任是谁也想不到的。

(7)从此,大舅沉默寡言,关起院门自己过活。他守着存储了四五年的陈麦,日子过得平静而安详。大舅没什么念想,他的日子简单到只剩下粮食——只要仓里囤满粮食,他的心里就是满足的。

(8)大舅爱麦如命是有根由的。一个人,一种习性的延续不可能无缘无故。闹饥荒最严重那年,大舅是生产队仓库保管员,他每天去粮库翻翻弄弄,名义上怕麦子发霉变质,其实是往鞋子里灌些麦粒。回家倒出鞋子里的麦子,也就一小把,还沾有浓浓的脚臭味。外婆关上门,把这一小把麦粒偷偷地用石窝捣碎,拌上野菜煮成菜糊糊,才使家人渡过了饥荒。当然,我们家也沾了大舅的光,外婆每次藏下几颗麦粒,够两三把,就迈着小脚走七八里地送到我家。母亲晚上给我们煮一小锅面菜糊糊,我们兄妹几个从来没嫌弃过带有脚臭味的面菜糊糊,还抢着喝呢。也正因为这些,父母亲对大舅充满了感激。

(9)这么多年,母亲其实早就想通了,不就一点芽麦嘛,至于把一个血肉相连的人生生从心中剔除出去?母亲抹干脸上的泪,开始张罗大舅的丧事。她在自家麦地里选一块地,给大舅做墓地。

(10)大舅下葬那天,酷夏的热风一大早就刮了起来,且一阵紧似一阵。棺材要掩埋时,父亲转身走出人群,揪了一把金灿灿的麦穗,回来轻轻放到大舅的棺盖上,大喊一声,他大舅,你爱麦子,就让这把麦子陪你去吧!

(11)这时母亲也去揪了把麦穗,凑到一堆燃烧的麻纸上,火很快烤到了麦粒。瞬时,麦子的香味混合着火纸、香烛的味道,在墓地弥漫开,悄悄地钻进每个人的鼻孔。母亲哽咽道,你们闻到了吧?这烤熟的麦粒中,有股脚臭味!

(12)父亲老泪纵横,从母亲手中接过烤熟的麦穗,两只布满青筋的大手,揉搓出焦黄的麦粒,缓缓洒向墓坑……

1.这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颇有特色,请具体说明。

2.请简要赏析第(3)段画线句的表达特色及其作用。

3.本文围绕麦子展开情节,写法简练却意蕴深刻。请结合全文,探究其意蕴。

 

查看答案

完成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无以至千里。                       (《劝学》)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___________,不宜异同。       (《出师表》)

(3)吾师道也,__________?                            (《师说》)

(4)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___________。      (《阿房宫赋》)

(5)________,用之如泥沙。                            (《阿房宫赋》)

(6)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                         (《赤壁赋》)

(7)人间如梦,__________。                             (《念奴娇·赤壁怀古》)

(8)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___。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北青萝

李商隐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⑴这首诗多用“照应”的手法,结合全诗赏析。

⑵有人说这首诗是寻隐者“不遇”有人说“遇”,说说你的看法。

⑶尾联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奏,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选自《栾城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盖未尝不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       咎:责备

B. 山东之诸侯                     蔽:掩护

C. 区区之韩、魏                     委:托付

D. 因得以自于其间矣                 完:保全

2.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批评六国错误做法的一组是(        )

①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②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

③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

④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

⑤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

⑥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A. ①②④    B. ①②⑤    C. ③④⑥    D. ③⑤⑥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2)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

(3)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