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默写出空缺部分。 (1)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______...

默写出空缺部分。

(1)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

(2)涉江采芙蓉,_____________________。( 《涉江采芙蓉》 )

(3)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 )

(4)诵明月之诗,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

(5)桑之未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氓》 )

 

哀民生之多艰 兰泽多芳草 俯察品类之盛 歌窈窕之章 其叶沃若 【解析】高考默写题本来是极易得满分的题,可是往往由于错误理解、错误识记,以至于在高考时失分。如果学时下点功夫,将其背过,平时做个有心人用以上六招加强识记,本题拿满分是不成问题的,这样也许可以使你的语文成绩再上一个台阶,让你走进理想的殿堂。本题在解答时应关注“俯察”、“窈窕”、“沃若”等字的书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1.下列句子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B. 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C.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D. 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荆轲樊於期头函      奉:捧着

B. 群臣之              怪:责怪

C. 发图,图而匕首见    穷:尽

D. 秦王复击轲,八创    被:遭受

3.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秦王方还柱走

B.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C.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

D.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4.下列全都直接表现了荆轲勇敢的一组是(      )

①秦武阳色变振恐                 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

③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④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⑤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⑥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A. ①②④

B. ②③⑤

C. ②④⑥

D. ④⑤⑥

5.下面对这一段文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秦臣蒙嘉同情燕王,赞赏荆轲,所以巧言讨好秦王,引见荆轲。

B. 秦武阳随荆轲刺杀秦王,却被秦王的威风吓倒,差点暴露此行动机。

C. 荆轲刺秦王,秦廷一度大乱,因为事起突然,而且廷上的侍臣都手无寸铁。

D. 荆轲刺杀秦王未成,因为他想要挟秦王,定下条约,报答燕太子丹。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 夫人之力不及此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偭规矩而改错

B. 忳郁邑余侘傺兮

C. 何方圜之能周兮

D. 宁溘死以流亡兮

 

查看答案

下列加下划线词不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A. 昼夜勤作息

B. 勤心养公姥

C. 否泰如天地

D. 其日牛马

 

查看答案

文中多次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但文末却说“我说不出话”,这是因为(     )

A. 在黑暗社会,作者没有言论自由。

B. 作者认为当时的社会无是非可言,说了也没用。

C. 作者特定的性格养成了这种习惯。

D. 作者悲愤到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程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