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柳宗元 将为穹谷、嵁岩①、渊池于...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柳宗元

将为穹谷、嵁岩①、渊池于郊邑之中,则必山石,沟涧壑,陵绝险阻,疲极人力,乃可以有为也。而求天作地生②之状,咸无得焉。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

永州实惟九疑之麓,其始度土③者,环山为城。有石焉,翳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之所蟠,狸鼠之所游,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

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望其地,且异之,始命芟其芜,行其涂,积之丘如,蠲之浏如④。既焚既酾,奇势迭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视其,则清秀敷舒,视其蓄,则溶漾纡馀⑤。怪石森然,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堆阜突怒。乃作栋宇,以为观游。凡其物类无不合影辅势效伎于堂庑之下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⑥隐显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咸会于谯门之内。

已乃延客入观,继以宴娱,或赞且贺曰:“见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得,岂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择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欲家抚而户晓?”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山原、林麓之观欤?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

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壁,编以为二千石楷法。

【注】 ①嵁岩:峭壁。 ②天作地生:天地间自然形成。 ③度土:治理水流,修筑城邑的工程。 ④蠲之浏如:蠲(juān),除却污秽;浏如,水很清的样子。 ⑤溶漾纡馀:溶漾,水面宽广而微波;纡馀,曲折环绕。 ⑥间厕:夹杂在一起。

项脊轩志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则必山石,沟涧壑,陵绝险阻       辇:用车子运

B. 视其,则清秀敷舒                 植:树木

C. 怪石森然,于四隅                 周:堆积

D. 公之因土而得                     胜:优美的景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

A. 有石焉,翳奥草                   又杂植兰桂竹木

B. 韦公来既逾月,理甚无事           三五夜,明月半墙,

C. 公之因土得胜                     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D. 乃作栋宇,为观游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当南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段先发名胜难得与休养民力的议论,对韦使君“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的做法表示首肯和推崇,为后面的描述和议论作铺垫。

B. 文章绘景状物,各具特点,精确传神,以表现永州自然山水之美与人文景观之佳为主,通过韦公邀请宾客观赏,举行宴会娱乐,表达了韦公等欣赏永州山水风光的无比惬意之情。

C. 第二段写永州的自然环境,为韦使君的登场和新堂的落成蓄势,与贤太守的浚理和新堂的华美形成鲜明对比。

D.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和《项脊轩志》在写法上都拿开始时的破败(荒凉)和整修后的美好进行对比。《项脊轩志》选文表达的是对建筑物的喜爱,《永州韦使君新堂记》是赞美修建该建筑物的人。

4.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凡其物类无不合影辅势效伎于堂庑之下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隐显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咸会于谯门之内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

(2)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1.C 2.D 3.B 4.凡其物类/无不合影辅势/效伎于堂庑之下/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隐显/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咸会于谯门之内 5.(1)它将使得继承韦公来治理永州的人,看到小的方面,从而了解到大的方面啊。 (2)历经百年的老屋,泥浆渗漏,雨水直往下滴;每当挪动书桌,左看右看没有可以安置的地方。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C项,“怪石森然,周于四隅”,“周”如解释为“堆积”,则与语境不合,因为后面又描写了“怪石”的情状,“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堆阜突怒”,可见这些怪石并非随便堆积在周围,“周”应解释为“环绕”,这句话是说“千奇百怪的石头众多而且整齐,环绕在四周,有的似列队,有的象跪伏,有的若站立, 有的如卧倒”。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D项,两个“以”都是连词,表目的,“用来”的意思。A项,“有石焉,翳于奥草”,“于”字是表被动的介词,解释为“被”;“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于”是介词,放在处所前面,是“在”的意思。B项,“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之”字,结构助词,处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三五之夜”,“之”,结构助词,是“的”意思。C项,“公之因土而得胜”,“而”,连词,表顺承关系;“而庭阶寂寂”,“而”,连词,表并列关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太阳·老人·少女

【苏联】瓦西里·舒克申

白天像是烧着明晃晃的大火。土地是灼热的,树木也是灼热的。草都干枯了,踩上去沙沙作响。

到傍晚才有了凉意。

这时候,一位年迈的老人出现在湍急的卡图尼河的岸边。他总是在老地方坐下——在那棵长在水中的盘根错节的老树旁;然后就向太阳凝望。

太阳正落到山后去。傍晚时的太阳看上去又大,又红。

老人一动也不动地坐着,双手放在膝上——这是一双深褐色、干枯的手,手上的皱纹多得惊人。他脸上也刻满了皱纹,湿润的眼睛黯然无光。他的颈项很细,头也小,但盖满了白发。蓝色的印花布衫下支撑着瘦削的肩胛骨。

有一天,老人正这样坐着的时候,听到背后有人说话:“您好,老爷爷!”

老人点了点头。一个少女在他身旁坐下,她手里提着一只扁平的小箱子。

“我给您画一张像,可以吗?”少女问。

老人沉默了片刻。他望着太阳,眨动着微微发红的眼睑,那上面已经没有睫毛了。

“我如今可不好看了。”他说。

“为什么?”少女有些茫然地说,“不,您很美,老爷爷。”

“而且还有病。”

少女对老人看了很久。然后,她用自己柔软的小手抚摸着老人那只酱色的干枯的手说“您很美,老爷爷。真的。”

老人淡淡地笑了笑。“既然这样,那你就画吧!”

少女打开了箱子。老人一直望着太阳。

少女画着,她从侧面仔细端详老人的面容。

“多好的太阳啊!”老人低声地赞叹说。

“怎么好?”少女不懂。

“它多大啊!”

“你看那河水,多好看……对面岸边的……”

太阳轻轻接触到阿尔泰山的山顶,便开始缓慢地沉入远方蓝色的天底里去。后来,太阳完全隐藏到山脊后面了。一束鲜艳的金光,投在淡绿的天幕上。

“太阳落下去了。”老人叹息说。

少女把画纸叠好,放进箱子。

他们就这样静坐了一会儿,谛听微微的水波急促地拍打河岸的声音。

“您明天到这里来吗,老爷爷?”她问老人。“来。”他答应道。

少女站起身,到村里去了。老人又坐了一会儿,也走了。

他回到家里,在炉子旁边他那个小角落里坐下。他默默无言地坐着。

儿子下工回来时总是疲惫不堪,百事都不顺心的样子,儿媳妇也总是带着气。孙子都已长大,进城去了。家里没有他们冷清得很。

大家坐下来吃晚饭。他们给老人把面包捏碎,和到牛奶里。他挨在桌子边喝着,小心翼翼地不让勺子碰到盘子,生怕弄得太响。大家都不说话。

第二天傍晚,老人和少女又坐在河岸边那棵盘根错节的树旁。少女匆忙地画着,老人一面望着太阳,一面说:

“以前我当木工,活儿总是挺多。几个儿子也都是木匠。打仗的时候死了四个,剩下两个。

现在我跟一个儿子过,他叫斯捷潘。万卡在城里住,是一个工地上的主任。他有信来,说生活不错。他们来这里做过客。我有许多孙子,他们都喜欢我,现在都分散在各个城市里……”

少女在画老人的双手,她画了又涂,涂了又画,心情很急迫,也很激动。

“生活很艰难吧?”她问道,好像没听见老人的话。

“什么?艰难?”老人很惊讶,“我活得挺好呀!”

现在轮到少女惊讶了,为老人的安详和平静。

太阳又落到山后去了。天边又悄悄燃起红霞。

“明天是阴雨天。”老人说。

少女看了看明朗的天空,“为什么?”

“我浑身酸疼。”

“你明天来吗,老爷爷?”

“不知道,”老人没有立刻回答,“不知怎么回事,浑身都疼。”

老人站起身,沿着小路上坡了。

少女望着他的背影,一直等他折进小巷。他走得很慢,低头看着脚下的路。少女忽然产生一个奇怪的猜想:她仿佛觉得老人是个盲人。

第二天老人没到河岸边来。少女独自坐着,想念着老人。他的一生是那样简单,那样平常,而其中又含有某种不简单、不平常的东西。“太阳是平平常常地升起,平平常常地落下,”少女想道,“但难道这是平平常常吗?”于是她长久地审视着自己的画,忧伤起来。

老人第三天、第四天都没有来。

少女于是去寻找他的家。她找到了。院子里一个身材高大、年近五十的男人正在台子上刨松木板。

“请问,有位老爷爷是住在这里……”

男人仔细而又有点奇怪地打量她。

“原来在,”男人说,“我这不正在给他做棺材嘛。”

少女惊愕地张开了嘴。男人又低下头来刨木板。

“请问,他是盲人吗?”少女沉默了许久说。

“是瞎子。”

“瞎了很久吗?”

“十年了。怎么?”

“没什么……”

少女走出院子,她靠着篱笆哭了。不过,又觉得自己好像在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

1.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太阳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2.小说中对老人家庭生活的叙写是否多余?为什么?

3.小说结尾才交代老人是个盲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4.请结合全文,探究这篇小说的丰富意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微”是一种平等的力量

微博的本质是什么?是一种不超过140个字符的片断式言说,是一种无时无地不在的即时通讯,还是一种人际交流的崭新模式?

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形态,微博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其即时性和互动性的特征。一条信息随着微博用户“滚雪球”式转发,一传十,十传百,可以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之内获得千万次的阅读,这是传统媒体难以比拟的。

然而,微博的意义远不止于“快速”。不同于传统媒体环境中“传”者与“受”者的显著分野,微博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方式。传统互联网时代,有这样一句名言:“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而在Web2.0时代,我们借用这句话说:“在微博上,没有人在乎你是机构还是个人。”在微博上,无论你是机构,还是名人,都同普通用户拥有完全平等的发言权,“人人都有麦克风”,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平等也意味着选择的空间。在微博上,一条留言被阅读的次数,决定于发言者被关注的程度。微博允许用户自由选择发言者予以关注,“听”与“不听”,“听”谁说的权利,全在于每位网民自己手中。诚然,作为政府和社会组织,有着吸引更多“粉丝”的天然资本,然而,从长远来看,能否取得更多公众的稳定关注,本质上取决于政府的发言质量,是否坦诚,是否贴近,是否有用。

“微”是一种琐碎的表达。140个字的容量限制,意味着寥寥数语即可成篇。这使不善言者增添自信,也决定了这个平台拒绝宏大叙事,拒绝长篇大论,拒绝高高在上。对于政府和机构而言,要在这个平台上更有效地发言,更有效地影响公众,就必须抛弃“公文式语言”,适应这种平实的、人性化的交流,精思慎言,依靠有效的信息、坦诚的交流来吸引关注,留住“粉丝”。

“与其在别处仰望,不如在这里并肩”,这是国内某微博的广告语。对于普通网民而言,当原本需要“仰望”而略显“遥远”的政府机关化身为自己关注的列表中的一个普通的ID,“政府机关”便也具备了如同面对面朋友般的亲近与亲和感。政府微博上,一条条柴米油盐的信息可能显得细微甚至平淡,但在这种细微和平淡的交流背后,正是执政理念的不断进步,政治文明的点滴彰显。

1.下列对“微博的本质”的理解,符合作者所要强调的意思的一项是

A. 微博是一种琐碎的表达,是有140个字符容量限制的片段式言说。

B. 微博是一种无时无地不在的即时通讯,具有及时性和互动性特征。

C. 微博是一种人际交流新模式,以平等的交流方式区别于传统媒体。

D. 微博是一种为人津津乐道的全新的媒体形态,传统媒体难以比拟。

2.下列对文中四句引文作用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是说传统互联网具有匿名性特点。

B. “在微博上,没有人在乎你是机构还是个人”,是说在微博上人人平等。

C. “人人都有麦克风”,是说在机构、名人之后,普通用户才拥有发言权。

D. “与其在别处仰望,不如在这里并肩”,点明微博具有平等交流的实质。

3.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出你对“‘微’是一种平等的力量”的理解。

 

查看答案

针对以下新闻写一段评论,表明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语言简明得体。

据报载,如今有些银行接受大学生办理大额透支功能的信用卡,因为信用卡透支而成“负翁”“负婆”的大学生大有人在。某大一新生在申请了信用卡后,分期购买了一部Iphone 4,虽然首期只需支付600多元,但此后的11个月,每月还需还款400多元。为了每月能够按时还款,遇到钱不够时,他就去工地搬砖赚钱。

请表明你对这个大一新生做法所持的态度并说出两点理由。

 

查看答案

将下面的四个短句改写为一个长单句,为“团购”下一个定义。不改变原意,可适当增删个别字词。

①团购是一种购物方式。

②团购中的团体,是由一些认识或不认识的消费者组成的。

③团购的优势是可以发挥群体的力量,加大与商家的谈判力度。

④团购的目的是获得最优价格。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引起世界关注的甲型流感病毒虽然不易致命,但传播速度快,如果不想办法找到它的演变原理,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给人类健康带采巨大威胁。

B. 3月5日那天,我市万名青年志愿者走上街头学雷锋活动,这次活动的总口号是“弘扬雷锋精神,支援行动,服务青年创业,建设和谐城市”。

C. 社区主任接受采访时表示,去年大家做了很多调解工作,今年会更多地为受到情感和生活困扰的人提供帮助,让他们不再那么痛苦。

D. 这次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参加论坛的中外各界人士在论坛期间就环境保护、人才培养、普及教育等众多议题为期两天发表意见并进行各种交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