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村庄的脊梁 李光彪 依我看,每一个村庄都有骨有肉,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村庄的脊梁

李光彪

依我看,每一个村庄都有骨有肉,有自己的脊梁。

我从小出生在云南楚雄千里彝山的脊背上,村庄的脊梁如母亲温暖的背,用彝家刺绣的花裹被背着我长大。

故乡的村庄以一条三四百米长、近千级的石梯为轴,如一只巨人的手,把古老的村庄举在半山腰。凸凹不平的石阶如祖先的脊梁,背负着山村厚重的历史,岁月的沧桑。

村庄躺在山坡上,说大不算大,说小也不小,几百年的繁衍生息至今,也只有稀稀疏疏五十多户人家。分布在石梯左右的房屋和院落,就像村庄发达的肌肉。从早到晚,春夏秋冬,石梯静静地地承载着村庄的早晨与黄昏,承载着村庄的快乐与忧伤。

在我枯萎的记忆里,那架从村脚延伸向村头的石梯,是村庄的主轴,是村里人茶余饭后的乡村文化演展舞台。每天晚饭后,村里的人不论男女老少,都会不约而同陆陆续续来到石梯上,找块合适的石板坐下,三五成群凑在一起,吹牛聊天,谈古论今。天南海北,家长里短,家事村事,好事坏事,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很多花边新闻,都会在石梯上联播,在石梯上群发。谁买了一套新衣服、一双新胶鞋,谁家娶了新媳妇,谁家添人增口,都会在石梯上一一登台亮相。人闲手不闲的村里人,有缝针线纳鞋帮的;有吸水烟筒抽烟、砸烟锅吃草烟的;有吹竹箫、弹三弦、唱调子对山歌的。不论是谁,不分才艺高低,那些无师自通的民歌手,都会在石梯上层出不穷,比拼展演 。父亲是个二胡手,经常在石梯上边拉二胡边唱放羊调、爬山调、过门调……悠扬的二胡声响彻石梯,萦绕在山村的上空。

石梯是验证乡村人品德的试金石。谁家丢了一只鸡,几个鸡蛋,瓜菜水果被人偷摘了,就会有人在石梯上拉开嗓门,高音喇叭似的指桑骂槐,骂那些手脚不干净的人。这一招还真管用,骂过之后,知情的人就会悄悄提供线索,做了亏心事的人,也会逐渐猛然醒悟,转过弯悄悄物归原主,慢慢变得干净起来,和和睦睦相处。也有些人家,有时会端着腌菜、葵花瓜子等零食,一一散发给来石梯上玩耍凑热闹的人吃。见者有份,哪怕是一块粑粑,一根甘蔗,只要能进嘴的东西,寄生在石梯上的人,都可以尝到人情味。

石梯是透明开放的。有些哺乳期的妇女,拉起衣服,就敞胸露乳当众给自己的婴儿喂奶。有些婴儿,从小生下地娘就缺奶水,经常抱着嗷嗷待哺的婴儿,向奶水充足的妇女讨几口奶吃。那架石梯如村庄硕大的乳房,大公无私地喂养着村庄的每一个人。

石梯是村庄的主动脉。从早到晚都有人从它的脊梁上走过,听到脚步声、咳嗽声、说话声,远远的石梯也就能猜出是谁来了。出工收工、上山砍柴、下田干活,牛羊出圈、放牧归村,谁早谁迟,谁勤劳、谁懒惰,一切的一切,夜以继日守候着村庄的石梯,都历历在目,铭记在心。

石梯从不嫌贫爱富。在石梯的眼里,没有贫富之分,不管你是穿皮鞋、布鞋、胶鞋、凉鞋,还是赤脚从石梯上走过,石梯总是那样默默无语。来的都是客,不管是谁,你看上石梯的哪一块石头,屁股一坐,就是最好的板凳。石梯从不喜新厌旧,不管你离家多少年,不管你多长时间没来,天长日久迎接着一茬茬降临人间的孩子,娶进门的媳妇,送走一茬茬命归黄泉的老人。岁月沉浮,一代又一代,村庄的人去的去,来的来,石梯总是依旧躺在那里,毫无怨言地在风雨中、在朝朝暮暮中静静的等着你。

村庄在老去,我也在长大。如今的村庄,很多人家都建盖了单家独院的新房子,那一条条如石梯血管和肠道的村间道路,也不断变宽,打成了光滑的水泥地板,连接到各家各户。村中那架曾经热闹非凡的石梯,也逐渐门可罗雀。偶尔有人走过,几声稀疏的脚步,几乎再也看不见昔日全村人坐在石梯上聊天吹牛,谈笑风生的情景。我一屁股坐在当年那块下棋的石板上,牛角棋、豆腐棋盘的线纹还清晰可见。我等了很久,想等一个村里人下棋,一直没有人来,只有一条狗伸长脖子向我汪汪狂吠。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本文以石梯为线索,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体,描写故乡事,抒发故乡情, 语言朴实而贴切,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B. 文章以每一个村庄都有骨有肉,有自己的脊梁开头,既高度凝练地概括了作品的主旨,奠定了沉郁的基调,又自然引出下文对作者故乡的深情追忆。

C. 文章第5段写到村里人在石梯上吹牛聊天、谈古论今、纳鞋抽烟、吹拉弹唱等生活情景,表现了乡村生活的富足和民风的淳朴。

D. 做了亏心事的人,面对石阶会猛然醒悟;家有零食的人,会在石梯上散发给玩耍的人吃。乡下人人性的丑陋与崇高由此彰显无遗。

2.村庄的脊梁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村庄的脊梁?

3.文章结尾一段有何丰富的含意?请结合文本具体阐释。

 

1.A 2.第一问:石梯(石阶)。 第二问:①故乡的村庄横卧在近千级石梯之中;②石梯是村里人各种活动的舞台;③石梯是验证乡村人品德的试金石;④石梯见证了乡村的发展变迁。 3.①体现了村庄及村里人的生活已今非昔比,越来越好。②表达了作者对昔日热闹、融洽的乡村生活的怀念。③流露了作者对淳朴乡风日渐消逝的怅惘之情。 【解析】 1.试题分析:B项“奠定了沉郁的基调”错,本文的基调应为真挚朴实;C项“表现了乡村生活的富足”解读有误,不合实际;D项“乡下人人性的丑陋与崇高由此彰显无遗”过度解读,此处着重表现的是乡村人际关系的和睦,民风的淳朴。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①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这是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③提取精要,独立归纳,这是要求考生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 3.试题分析:优秀的作者,有时为了表达思想的需要,往往在他们的作品中写一些语意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要懂得这些句子的表面意思,还要深入领会它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探究语句的丰富意蕴,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句所在语段的具体语境,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的角度思考其蕴含的丰富意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人也和现代人一样,对居住环境和生存环境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我们先从他们选择住宅建筑上来看,就知道他们对环境卫生的重视了。《释名》说:“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博物志》上也说:“居无近绝溪、群冢、狐蛊之所,近此则死气阴匿之处也。”古人在建造房屋以前,都要看看周围的环境有没有被污染,符不符合卫生条件。

其次,古人对水源非常重视,自古中国就有句老话,叫“千里不唾井”。《周易》上说,为了防止地下污物渗入井内,就用瓦甓修井,叫做“井甃”;《说文解字》上说,为了防止地面污物流入井内,人们便在井口安装木阑,叫做“井榦”。不仅如此,古人食用的井水中还不能有淤泥,《周易》卦象辞中就有这样一句话:“井泥不食,旧井无禽。”王弼注云:“井泥而不可食,则是久井不见渫治者也。久井不见渫治,禽所不向,而况人乎?一时所共弃舍也。”所以井要一年一淘洗,一年一清理。《后汉书》中则有夏至日“浚井改水”的记载,也说明了古人对水源要求严格。

对影响人类健康、传染疾病的老鼠和苍蝇、蚊子、虱子等害虫,古人也是不遗余力地设法消除之。《诗经·豳风·七月》里已有“穹窒熏鼠”的记载,说明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知道在房子里有老鼠窟窿的地方要用土塞住,如果老鼠藏匿在里面,就要用火把它熏出。《韩诗外传》记载,晏子对齐景公说:“社鼠出窃于外,入托于社。灌之恐坏墙,熏之恐烧木。”这又说明古人消灭老鼠的方法,除了用火熏,还会用水灌。

至于苍蝇、蚊子和虱子,古人也是用烟熏、用灰呛。虽然那时候还没有石灰,但人们已经知道用蜃灰涂墙、洒地,蜃灰与现在的石灰在消毒和杀虫方面,作用相同。《周礼》记载:“掌除墙屋。以蜃灰攻之,以灰洒毒之。”郑注:“除墙屋者,除虫豸藏逃其中者。蜃,大蛤也。捣其炭以坋之,则走;淳之以洒之,则死。”北宋刘延世的《孙公谈圃》中,详细记录了用艾熏蚊子的方法,“泰州西溪多蚊,使者行按左右,以艾熏之”。

厕所也是环境卫生的大事,人要吃喝,也要拉撒,所以古人对厕所的清洁和卫生,非常重视。《说文解字》曰:“厕,清也。”《释名》:“厕或曰圊,言至秽之处,宜常修治使洁清也。”古人在看人家房子的时候,看客厅、看卧室还要看卫生间,因为厕所的干净与否,是检验房屋质量的标准之一。《庄子·庚桑楚》:“观室者周于寝庙,又适其偃焉。”注云:“偃,谓屏厕。”也就是厕所。不仅如此,古代对公共厕所也非常讲究,对厕所的位置要求挺严。《墨子》云:“于道之外为屏,三十步而为之圜,高丈。为民圂,垣高十二尺以上。”

此外,古人还严禁在道路上乱倒垃圾,违者严惩不贷,绝不会姑息迁就。《汉书·五行志》:“秦连相坐之法,弃灰于道者黥。”颜师古注引孟康说:“商鞅为政,以弃灰于道必渫人,渫人必斗。故设黥刑以绝其源。”到了汉代,为了防止道路上尘土扬起,有损人体健康,要求路旁老百姓以水洒道。道路两旁没有住户的,由政府的洒水车进行洒水。《后汉书·张让传》就有这样的记载:“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这也是我国最早的洒水车。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根据《释名》和《博物志》的记载,古人对居住环境和生存环境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他们在建造房屋以前,也要考察周围的环境是否合适。

B. 古人对水源非常重视,因此对提供饮水的水井经常淘洗清理,防止出现“井泥”等污染水源。

C. 古人用蜃壳捣成的灰来给房屋内部消毒,以便驱赶清除藏在屋内的虫豸,与我们现在用石灰消毒杀虫作用相同。

D. 几千年前,古人就用土塞、火熏、水灌的方法来防治老鼠,不过火熏、水灌的方法也有弊端,不但不能很好地祛除鼠患还可能会烧毁梁木,浸塌墙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老鼠、苍蝇、蚊子、虱子等从古至今都是影响人类身体健康、传染疾病的害虫,人类与它们的斗争始终没有停止过。

B. 《后汉书》有夏至日“浚井改水”的记载,是说古人采用清理疏浚水井或是改换水井的方式,以保证居民用水的安全。

C. 《庄子·庚桑楚》云“观室者周于寝庙,又适其偃焉”,是说游观王室的人周旋于整个宗庙,同时又要参观其厕所。可见古人把厕所作为检验房屋质量的重要标准。

D. 古人严厉禁止在道路上乱倒垃圾,汉代时,还要在道路上洒水以防止尘土飞扬损害人体健康,也由此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洒水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的居住环境和生存环境决定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必须认真对待并重视。

B. 古人净化环境的方法很多,例如用火熏、水灌来防鼠,用艾草来熏蚊子,用蜃灰来消毒杀虫,这些方法至今我们还有所借鉴。

C. 秦时商鞅用黥刑惩治道路上乱倒垃圾的行为,因此秦代绝不会出现乱倒垃圾的行为。

D. 古代对公共厕所非常讲究,对建修公共厕所的位置和尺寸都有严格规定,根据《墨子》记载,公共厕所的墙高必须在十二尺以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一次主题班会上,同学们围绕“践行绿色生活”这个主题踊跃发言:

学生甲: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学生乙:绿色消费,环保选购。

学生丙:重复使用,多次利用。

学生丁:分类回收,循环再生。

假如你将参加校学生会组织的“践行绿色生活”的主题演讲,请写一篇演讲辞。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只要做企业,绩效都是永恒的焦点。绩效考核势必带给经理人和员工压力甚至痛苦,但我们要正视绩效之痛,将绩效转变成高薪和高福利,有了高薪和高福利,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必然提高,有了积极性,定会创造出更大的绩效。

①绩效考核并不一定带给经理人和员工压力甚至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城市里有或大或小的绿地,绿地多了,①__________。但我们时常能看到一副“板寸”样子的草地,吸尘能力明显下降,因而频繁地剪草是不环保的做法。草高达50厘米,可修剪一次,科学研究发现,草长得高不光草叶能大量吸纳空气中的污染物②__________,下雨后就能把更多的雨水送到地下,③__________,来缓解城市内涝。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朋友为答谢我的帮助,给我送来了一精致盆栽,我推辞不过,只好说:“这次我就笑纳了,下不为例。”

B. 这家饭店无论选址装修、菜单及菜品设计还是服务礼仪等方面都做得非常好,我常光顾这一家饭店。

C. 再次见到刘老师,我激动万分,走上前对他说:“您二十年前的留言,还惠存在我家,我时常拿出来欣赏一下。”

D. 昨日去朋友家做客,受到朋友的热情招待。今日又见,朋友迎上前来说:“昨日匆忙,招待不周,还望海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