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常识包含的道理并不提供对世界的整体解释,而理论①_________________。“两小儿辩日”中,一小儿说太阳早上比中午近,一小儿说中午离我们更近,连孔子也“不能决”。“两小儿辩日”中有“近大远小”“近热远冷”两条常识,虽然它们单独来看都是正确的,但在判断太阳离地远近时,却得出不同结论。这表明②_________________。所谓整体解释,就是同一道理既解释了正常现象,也解释了反常现象。理论家为了提供整体解释,必须把包含在常识中的种种道理组织成系统。可见,③_________________,只是理论用整体上的道理对世界做出整体解释,把我们对世界的识见带到更深或更高的层面。

 

(1)专为整体解释而生 (2)常识包含的道理只能解释相关现实的一部分 (3)理论和常识无所谓谁更正确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第①处,从前半句来看,常识不提供对世界的整体解释。“而”字转折意味强烈,将常识与理论对比起来,所以答案为专为整体解释而生,意合即可。第②处,从论证思路来看,举例的目的是为了论证常识不提供对世界的整体解释,所以表明常识只能解释部分。第③处,由后文“只是”“更”字推断,常识无所谓错误,两者没有谁更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家父大人是否安康?多年不见,甚为牵挂,改日定登门看望。

B. 新居落成,我明天搬迁,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C. 好友从千里之外销来家乡土特产,却之不恭,最终只好笑纳。

D. 拙作《易经补正》初成,惶恐投稿,望付梓,以就正于读者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记住乡愁》以浓厚的文化内涵、丰富而平实的情感、感人的中国故事,受到海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被誉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接地气的精品力作”。

B. 影片《缝纫机乐队》票房失利,评分也不尽人意,导演强烈指责个别影评人在未观赏作品就对电影进行差评的行为是极不负责的。

C. 为减少细颗粒物PM2.5的浓度,成都将进一步淘汰废气排放不达标的企业,以世界上最严格的标准来治理成都市的工业污染。

D. “一带一路”、“亚投行”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中国提出的这些倡议不仅对全球和区域发展都有利,而且对中国自身发展有利。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如果没有抓住老街的特点,只是一味从商业的角度开发,变成了批发“流水线”一条街,不仅破坏了老街本身的韵味,更是对文化遗产和文化记忆的杀鸡取卵

②《人民的名义》自播出以来,收视率居高不下,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它成为了2017年炙手可热的电视剧之一。

③“一次考试决定不了什么,重要的是发现问题,改正错误。”班主任语重心长的一席话,如电光石火,让小余心头郁积的阴霾顿时消散。

④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历时十九年,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一切优秀作品都不是侥幸偶得之物,而是不辞艰辛、惨淡经营的成果。

⑤法国枫丹白露博物馆被盗,15件珍贵藏品不胫而走,该馆中保存着从圆明园抢掠的大量珍贵文物,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①③④    D. ②③⑤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用“________”一句描绘了营地里官兵们在军旗下分食牛肉的画面。

(2)《论语·为政》中认为君王若能“为政以德”,就会像北极星“________”。

(3)《沁园春·长沙》中表达词人蔑视当时的军阀官僚的句子是“_________”。

(4)在《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一幕,当奏出激愤的羽声时,“士”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这首现代诗,完成小题。

雪  夜

吴秋山

孤馆的灯是青的,

窗外,垂下雪的球帘。

炉火伸出了蛇舌,

舐着室中的冷味。

又是残夜梦回,

枕畔的书瘦损了。

远处掷来一片狗吠,

击破沉寂的夜网。

(选自《中国新文学·诗歌卷(1927-1937)》)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这是一首写旅人授宿的诗,诗人借助青灯、雪、炉火、狗吠等意象,营造了孤寂凄凉的氛围,令人感觉寒意逼人。

B. 诗歌第一小节写旅人身处孤馆,泛着青色冷光的灯,纷纷扬扬的雪花和似串似缀的珠帘,共同构成一幅自然的冬夜降雪图,饱含无限的惆怅之情。

C. 第二小节用“蛇舌”来喻火焰,将炉火在雪夜中的跳跃摇曳之态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同时炉火的温暖与室中的冷味形成鲜明的对比。

D. 诗歌第三小节不说“梦醒”“梦破”而说“梦回”,是因为旅人梦中跑得很远,回到了温暖的家,一个“又”字可以看出旅人思乡之切。

E. 诗歌短小凝练,多处借助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冷寂的夜晚,诗中有画,富有立体感。

2.诗歌中有多处动词的使用非常精妙,试举两例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