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谈起法律工具主义,还要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左右,管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谈起法律工具主义,还要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左右,管仲提出依法治国。此后,法律就被公认为是治理国家的工具。所谓治世之具,也可以叫治国之具,法律的工具主义从这儿就开始了。到唐朝,魏征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国家好像是一匹奔马,骑在马上的骑手就是皇帝,皇帝手中拿的鞭子就是法律,这样就把法律工具主义更加形象化。既然古代的法律是君主手中的鞭子,这个法律必然受到君主的影响。遇有开明的君主就能够发挥法律治世功能的作用,遇到昏君那就没有办法发挥法律的治世功能。历史事实也确实如此。唐太宗时期就是个讲究法制的时代。当时,针对官吏假冒伪造履历,唐太宗说了一句话,以后再遇到假冒履历的官员必死不赦。不久,又发现了假冒履历的事情,大理寺少卿戴胄据法断流,没有断死刑,唐太宗就非常不高兴,说我说过以后再有一定要处死。这时戴胄讲了一句话,他说什么是法,法是“国家布大信于天下”,不能因为皇帝一时喜怒的意见,使法丧失了大信,这样说服了唐太宗。唐太宗说了一句话,“法乃天下之法,非朕一人之法”。所以皇帝也遵法了,这就发挥了法律的工具主义的作用,这是遇到了明主。

遇到了昏君的时候,就是法制的败坏。隋文帝本来是很重视法律的,但是到晚年任意为法。比如说六月天要判处犯人死刑,大家就劝解他从汉以来都秋冬行刑,六月天不能判死刑。他说六月天为什么不能判死刑呢?六月天还有雷霆震怒,雷还会击人呢,我是皇帝我也可以杀人。所以法律工具主义是人治下的法制,遇到明主确实起到了治世的功能,但是遇到昏君的时候便不能发挥积极作用。法律工具主义不仅影响了整个古代社会,也包括近代社会。想起用法就把法拿出来,不想用法就把法收起来。所以今天我们要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法律权威主义的观念,就必须肃清法律工具主义的残余影响。

法与改革的关系就是古人所说的改制与更法。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动时期,其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是联在一起的。到汉以后,专制制度牢固建立起来,谈改革多半都是经济体制改革。无论是先秦的也好,以后的也好,体制改革总是和法制密切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成功的改制,成功的改革都是和法制相向而行。举一个大家知道的例子,就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就经济体制改革来说,是建立一家一户的封建的生产方式。政治体制改革是废除世卿制度,建立军功爵制。这次改革借助于法律,颁布了许多新法。开阡陌,封疆令,废除了过去的土地国有制。颁布二十等军功爵令,奖励首功,废除世卿世禄。这些法律明确地提出改革的内容和方向,对改革起了引导作用。其次商鞅也利用法律扫除或者是减除阻碍改革的旧势力。把反对改革的旧贵族,甚至太子的师傅处以肉刑,借以推动改革。最后是运用法律来巩固改革的成果。这些成果得到了秦国百姓的拥护,所谓秦民大悦。尽管商鞅被处以死刑,但其法未败。所以改制与更法密切相关,成功的例子都是改制与更法相向而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的认识起源很早,法律作为治国之具,从它用来治理国家那天起就形成了法律工具主义。

B. 魏征用比喻来解释法律工具主义,他说国家好像是一匹奔马,骑手就是皇帝,皇帝手中拿着鞭子就是法律。

C. 在古代,要发挥法律治国之具的作用,皇帝至关重要。因为皇帝一时喜怒的意见会使法律失去它应有的信用。

D. 戴胄能依法断案,没有判假冒履历的官员死刑,他认为“法乃天下之法”,非皇帝一人之法,不能随意变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追溯法律工具主义源头,指明我国在很早时候就有人提出了依法治国的主张。

B. 文章第一段引用官员履历造假事件,论证古代社会君主对法律工具主义所起的作用。

C. 文章第二段,以隋文帝为反面事例,论证君主不依法行事,随意变更法律造成的恶果。

D. 文章第三段在论法与改革的关系时,运用商鞅变法事例阐明改革与变法应相向而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管仲就认识到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而法律工具主义则影响了整个古代社会与近代社会。

B. 法律作为统治者的治世工具,在古代社会中的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遇到像唐太宗这样的明君时发挥的作用更大。

C. 商鞅变法的成功,说明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都要借助于法律,商鞅如果不颁布许多新法,其改革便难以成功。

D. 商鞅以法推行改革,使秦国强盛;唐太宗遵守法制,出现了贞观之治。可见,法律工具主义是应该继承的古代文化遗产。

 

1.C 2.C 3.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为论述类文本的考查,论述类文本的考查有三个命题特征,一是观点鲜明,通常标题就是中心论点的简单概括,开头第一段可能就提出中心论点,结尾也常回扣中心论点。如本文第一段开头两句提出了论述的中心“谈起法律工具主义,还要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左右,管仲提出依法治国。此后,法律就被公认为是治理国家的工具”,后面文章就紧扣“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工具”这个论点展开了论述。二是结构清晰,分论点置于段首或独立成段,分论点之间常有过渡衔接,如文本第二段,开头一句“遇到了昏君的时候,就是法制的败坏”即该段的中心,接着作者用隋文帝的事实来论证了这个观点。三是命题紧扣文本,选择题的设置,部分设题是原文的相关内容的直接转换,部分选择题则需要适度的迁移,着眼于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着眼于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 解题要通读全文,思考文本的中心(论点),文本是依照怎样的顺序谋篇布局、组织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结构)行文中为论证观点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论证方法)以及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 解答选择题,首先要对比原文,弄清概念,把握句意,辨析筛选;其次,要懂得审辨标志性词语,如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 1.试题分析:A项混淆时间,在第一段中,原文说的是“公元前5世纪左右,管仲提出依法治国。此后,法律就被认为是治理国家的工具”,这个时候“法律的工具主义才开始”,选项说“它用来治理国家那天起就形成了法律工具主义”错误。B项歪曲文意,在第一段中魏征只是阐述国家君王和法律三者的关系,不是用比喻来阐述法律工具主义的内涵;D项张冠李戴,“法乃天下之法,非朕一人之法”是唐太宗的话,戴胄只是劝唐太宗“‘国家布大信于天下’,不能因为皇帝一时喜怒的意见,使法丧失了大信。” 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主要指向论述类文本的论证。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跟原文进行比对分析。选项C对应文本第二段,开头一句“遇到了昏君的时候,就是法制的败坏”是该段的中心句,隋文帝的例子论证的是古代社会中昏君会败坏法律这一观点,并非论证“君主不依法行事,随意变更法律造成的恶果”,根据第一段中“遇有开明的君主就能够发挥法律治世功能的作用,遇到昏君那就没有办法发挥法律的治世功能”这句话也可以知道,文本在第一段,用唐太宗的例子论证这句话的前半句,用隋文帝的例子论证后半句,两两对比,突出了“法律必然受君主的影响”这一观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90后女孩钟嗣源热衷于中国传统文化,但她发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很少,愿意传承的人更少,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于是她立志要做一个传承者,毕业后她决定到玉皇观做一名道士,全身心投入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事业当中去。她的这种做法引起了广泛争议。

对此,你如何看待?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请在保留主要信息的基础上,将下面一则手机短信压缩到15字以内。

我正在车上,环境嘈杂,通话不方便。9点到达目的地。等我到了目的地,会给你打电话,你也可以给我打电话。

 

查看答案

将下面的长句改写成3个短句

流畅自如的水和宁静自守的山因为中国古人喜欢用比喻手法在自然界寻找人生品质的对应物而分别被看成智者和仁者的象征。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野马也,生埃也,生物之息相吹也

B. 险衅,夙遭闵凶

C. 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D.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

A. 或命巾车,或孤舟

B.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

C.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无应门五尺之僮

D. 雄州雾列,俊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