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小说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冬夜的歌 谢 静 太阳像一只橙黄的圆橘,...

小说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冬夜的歌

谢  静

太阳像一只橙黄的圆橘,渐渐地被灰蒙蒙的暮云遮去。呜呜鸣响的西北风摇撼着树木,摇撼着电线杆。狂舞的雪片碰撞在窗玻璃上,开始了它结为冰凌的再生……

坐在温暖如春的屋里,靠近银白色热烘烘的暖气片,我在阅读欧·亨利的名作《最后一片叶子》。

写字台上的两盆蜡梅和玉兰,给房间增添了淡淡的幽香。那圆的、扁的、方的、长的,从海滩捡回来的五彩石,点缀于花盆之间,望去完全没有冬日的景象。

妻悠然地斜倚于沙发上,正在织一件米黄色的毛线衣。纤细的手指,轻盈地抖动。

不知从何处,传进耳鼓一阵时断时续的悠远的喊声:“各家各户……注意啰……小心煤气……中毒……防火……防盗……”

这声音由远而近,在寒风凛冽的冬夜里回响着,一种苍凉之感油然而生。读书的兴致完全被搅乱了。我刚看到“老贝尔门是住在她们这座楼房底层的一个画家。他年过六十,有一些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那样的大胡子……”便就此打住,折页合书,忍不住问:

“这是谁?神经病?深更半夜在街里大呼小叫的,不怕惹人烦?”

“你才出差回来,不知道咱们街里出现的新鲜事儿。”妻继续织着毛线衣,没抬头,“这是一个部队离休的老干部,回来跟女儿、女婿养老的,半个月前开始,天天这么喊呐!”

“嘿,干吗不住干休所?”我诧异了。

“大约是怕寂寞。”妻按自己的理解说。

“他女儿、女婿也够呛,父亲辛劳了一辈子,晚年应该让他在家享享清福,怎么会让老人到街上干这呢?难道是缺钱花吗?”我不满地嘟哝。

“哪里话,他的钱多得花不完,给区幼儿园送了三百,国库券买了一千。”妻抬起头来辩解说,“人家夜间值班,完全是尽义务。”

我呆了,有些不可思议。听那喊声越来越大,已接近我居住的楼下。

“各家各户注意啦,提高警惕,防火防盗,防止煤气中毒一一!”

这声音倏忽间变得顺耳起来,可以听出是走南闯北、有点儿走了调儿的中原乡音,带着其特有的悠长的拖腔,容易使人联想到草原上的牧人,在广阔的原野呼唤走失的骏马……

“……喂,这是谁家的自行车?谁的车?快搬进去,天不早啦!”

那绝不是民警们手中拿的那种半导体喇叭。是纸喇叭筒,还是铁皮的?我猜测,并直起身来,想看清楚这吆喝的老人的模样。窗玻璃上蒙着一层薄冰。室外是浓深的夜色和飞扬的雪花。

“呀,真该死,是我的自行车忘搬了!”妻的脸上含着些微的惊慌。

“我去搬!”

穿上外套我飞步下楼。刚走到二楼楼梯口。见妻的那辆“风凰”车已搁在梯口的空档上。

我的心热了。

此后,每天傍晚至深夜,我的耳边都回响着这老人的吆喝声。渐渐地习惯了。像听风声、车声、雨声、树声一般习惯。这吆喝声,穿越深深的夜空,把人安然地带入了温暖甜美的梦乡。

因为工作忙,业余时间要赶写技术论文,《最后一片叶子》一直没有读完,真有点儿对不住欧·亨利先生。也对不住妻,她读了多遍,向我介绍。不过,那吆喝声却必不可少。每当此刻,耳神经似乎变得特别敏锐灵巧。

“咦,是时候了,怎么那老人没出来?”我在写字台边不安地问妻。

“哦,他作为区街系统的先进代表,到市里出席劳模会去了!”妻在读《英语九百句》,乐呵呵地告诉我。“我说呢!”心,释然了。

“还有……亲爱的,瞧瞧窗子外边,瞧瞧墙上那最后一片藤叶。难道你没有想过,为什么风刮得那样厉害,它却从来不摇一摇,动一动呢?唉,亲爱的,这片叶子才是贝尔门的杰作——就是在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他把它画在那里的。”

我终于读完了《最后一片叶子》,这最后一段大约是小说的“文眼”吧。我大声地读给刚进门的妻听。妻的眼眶湿润了。肯定是为了贝尔门的献身精神。

我看看表,该是老人吆喝的时间了。

我凝神静听,没有。我挨近窗户,还没有,我不安起来。贝尔门的死和妻的泪给我带来了不祥的预感。我拉开门,要到阳台上去——

“别等了,”妻在身后喊,声音有些哽咽,“他……在结冰的街上……滑了一跤。从夜校回来时……我……看到了……他,难站起来了……”妻变得泣不成声。这难道是真的吗?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

“各家各户……注意啰……防火防盗……小心煤气……中毒……”

不,我分明听到了那亲切的永不消逝的喊声!像一首动听的灼人心胸的歌。

(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冬夜的歌”为题,反复描写老人的吆喝声,将之喻为“灼人心胸的歌”,起到标明线索、提示主旨的作用。

B. 小说中写了室内温暖如春,把盆植的幽香、点缀的五彩石等作为背景,主要目的在于渲染夫妻之间感情的融洽。

C. 小说通过“我”妻子之口叙述了主人公的身份与社会关系、生活与工作现状等情况,表达了她对老人不可思议的行为的不解。

D. “诧异”“不满”“呆了”“心热”“释然”“不安”这些词语写出了“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主要是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

2.文中画横线的段落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写“我”读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这一情节有什么意图?请结合文本,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旨三个角度进行探析。

 

1.A 2.(1)承上启下,由抑到扬反转。描写“我”在听了妻子关于巡夜老人的来历、背景的介绍后,对他的吆喝声的心理感觉产生了变化,由先前的厌烦、不解到顺耳,再到觉得这声音有一种粗狂、辽阔的美。(2)烘托巡夜老人的形象,突出和赞美这位部队离休老干部暮年继续发挥余热、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 3.(1)故事情节,小说叙述“我”读《最后一片叶子》这一情节,使之与巡夜老人的“冬夜歌声”形成并行推进的双线结构,丰富了故事情节,相互映衬,使结构更巧妙。(2)人物形象,《最后一片叶子》中的主人公贝尔门与本文主人公巡夜老人的形象互为映照,突出了巡夜老人可贵的无私奉献精神。(3)主旨,小说在高潮处将《最后一片叶子》中主人公贝尔门最终的献身与本文主人公巡夜老人的“摔跤”“难站起来”的悲壮结局交汇起来,表达了对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的礼赞,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B项,“主要目的在于渲染夫妻之间感情的融洽”,应该是与室外寒风凛冽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为主人公的出场做铺垫,更好地突出人物的形象。C项,“表达了她对老人不可思议的行为的不解”错误,应该是表达对老人的钦佩与敬重之情。D项,“写出了‘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主要是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有误,“我”的心理变化,不仅仅在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起到侧面衬托的作用,行文有波澜,先抑后扬,突出了主人公的高尚品质。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中画横线的段落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段落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作答。“这声音倏忽间变得顺耳起来,可以听出是走南闯北、有点儿走了调儿的中原乡音,带着其特有的悠长的拖腔,容易使人联想到草原上的牧人,在广阔的原野呼唤走失的骏马……”,这段文字是写“我”对巡夜老人吆喝声的感受,划线句写“我”听了妻子对巡夜老人来历背景的介绍后对老人吆喝声的感受发生了变化,由上文的厌烦到此时的粗狂的感受,这段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这是结构上的作用;从内容上来看,老人巡夜声给“我”的感受对老人的形象起到烘托的作用,表现出老人离休后依然发挥余热无私奉献的精神。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巾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行路难》中诗人引用两个典故,表示世路虽艰,但自己对前途并未丧失信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王维的《使至塞上》中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雄浑景象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蒹葭》一诗中用“道阻且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了追寻伊人道路漫长、地势越来越高,行走费力。

 

查看答案

诗歌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凝香斋

曾  巩

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

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

云水醒心鸣好鸟,玉沙清耳漱寒流。

沉心细细临黄卷,疑在香炉最上头。

【注】①凝香斋:原名西斋,位于济南大明湖畔。曾巩于1071年任齐州(治所今山东济南)知州,齐州大治,该篇为1072年游大明湖而作。②黄卷:书籍。③香炉:香炉峰。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该诗首句点题,领起全诗。以下写景抒情都是围绕这句展开。曾巩身临西斋,徜徉山水,忘怀世情俗务,“不知”只因“景最幽”,俯仰其间,心神愉悦。

B. 颔联写曾巩任职齐州,身闲无事,手持酒杯,临风赏月;桑麻遍野,庄稼茁壮,可望秋季丰收。他不打理政务,醉心自然风物。

C. 任所济南最有代表性的风物是湖光和泉水。颈联上句写湖光,下句写泉水。纯净的湖水,白云驻足,让人心灵清醒明澈;泉底沙石如玉,清寒的泉流冲激,悦耳清幽。

D. 炼字精警,颇具匠心。“醒”“鸣””清”“漱”四个动词使意境灵动。诗句声形色兼备,景情理俱在,让人顿生赏湖景、观流泉的雅兴。

E. 尾联归结全诗。置身如此令人向往的境界,潜心书史,其高雅情趣让诗人疑是在庐山香炉峰的景物绝佳处。愉悦之情,如超脱世外,暗含辞官归田之念。

2.后人多认为此诗诗眼为首联中的“幽”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诗歌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早  蝉

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分析与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

A. “六月初七日”,言语浅白,乍看不觉有何诗意,实则含有诗人听到早蝉先秋鸣叫时内心的震动与惊悸。

B. “西风”即秋风。古时人常习惯于将春秋冬夏四季之风,分别以东风、南风、西风、北风称之。西风未起,意指还没有到秋天。

C. 时值夏季,让诗人意外的是,竟然在江边听到蝉鸣之声。这连绵不断的蝉声引发了诗人的悲慨之情。

D. “东掖”,宫中东侧的旁门。唐时为门下省的代称,亦称左掖,与称右掖的中书省对称。此联表现诗人不无对昔日在宫城槐下听蝉的美好回忆。

E.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此联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此刻对云树缭绕的湓城的无限思念之情。

2.“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一联感情深沉动人,其中包含哪些具体情感?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思礼,高丽人,入居营州。父为朔方军将。思礼习战斗,从王忠嗣至河西,与哥舒翰同籍麾下。翰为陇右节度使,思礼与中郎将周佖事翰,以功授右卫将军、关西兵马使。从讨九曲,后期当斩,临刑,翰释之,思礼徐曰:“死固分也,何复贷为?”诸将壮之。天宝十三载,吐谷浑苏毗王款附,诏翰至磨环川应接,思礼坠马,蹇甚。翰谓监军李大宜曰:“思礼跛足,尚欲何之?”俄加金城郡太守。

安禄山反,翰为元帅,奏思礼赴军,玄宗曰:“河、陇精锐,悉在潼关,吐蕃有衅,唯倚思礼耳。”翰固请,乃兼太常卿,充元帅府马军都将,翰委以军事。密劝翰表诛杨国忠,翰不应;复请以三十骑劫至潼关杀之,翰曰:“此乃吾反,何与禄山事?”

潼关失守思礼与吕崇贲李承光同走行在肃宗责不坚守引至纛下将斩之宰相房琯谏以为可收后效遂独斩承光赦思礼等寻副房王官战便桥不利,更为关内行营节度、河西陇右伊西行营兵马使,守武功。贼安守忠来战,思礼退保扶风。贼分兵略大和关,去凤翔五十里,李光进战未利,行在戒严,从官潜出其孥,帝使左右巡御史虞候识其姓名,众稍稍止。命郭子仪以朔方兵击之。会崔光远行军司马王伯伦、判官李椿以兵二千屯扶风。闻贼已西,欲乘虚袭京师,径至高陵。贼引军还击椿等,椿已至中渭桥。杀守者千人,进攻苑门。伯伦战死,椿被执。先是,贼余众留武功,既传官军入京师,乃烧营遁,自是贼不敢西。

长安平,思礼先入清宫;收东京,战数有功。兵部尚书,封霍国公,食实户五百。寻兼潞、沁等州节度。乾元元年,总关中、潞州行营兵三万、骑八千,与子仪围贼相州,军溃,惟李光弼、思礼完军还。寻破史思明别将万余众于直千岭。光弼徙河阳,为河东节度副大使。上元元年,加司空。自武德以来,三公不居宰辅,唯思礼而已。二年,太尉,曰武烈。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七十二》,有删改)

【注】①纛:读dào,古代军队里的大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潼关失守/思礼与吕崇贲李承光/同走行在/肃宗责不坚守/引至纛下将斩之/宰相房琯谏以为可收后效/遂独斩承光赦思礼等/寻副房琯战便桥/不利

B. 潼关失守/思礼与吕崇贲李承光同走行在/肃宗责不坚守/引至纛下将斩之/宰相房琯谏/以为可收后效/遂独斩承光/赦思礼等/寻副房琯战便桥/不利

C. 潼关失守/思礼与吕崇贲李承光/同走行在/肃宗责不坚守/引至纛下将斩之/宰相房琯谏以为/可收后效/遂独斩承光赦思礼等/寻副房琯/战便桥/不利

D. 潼关失守/思礼与吕崇贲李承光同走行在/肃宗责不坚守/引至纛下/将斩之/宰相房琯谏以为/可收后效/遂独斩承光赦思礼等/寻副房琯/战便桥/不利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迁”,一是升迁,二是改任同品级官职,三是降职;“代”,在本文中为“代理”之意,古代表示代理、暂时担任官职的词有“署”“权”等。

B. “三公”,周代已有。据杜佑的《通典》记载:“夏、商以前,云天子无爵,三公无官。”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来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

C. “薨”“崩”“卒”“不禄”“死”都表示“人死”的意思,在古代不同阶层人的死需依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严加区别,“薨”在古代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

D. “赠”,在本文中指为已死的官员加封。“谥”,指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思礼熟悉作战,因立功而授官。后在接应吐谷浑苏毗王归附时,不幸从马上掉下,脚跛得厉害。不久加授为金城郡太守。

B. 安禄山反叛时,哥舒翰极力奏请朝廷派遣王思礼前往军中,玄宗最终答应了他的请求。王思礼曾秘密劝说哥舒翰上表请求诛杀杨国忠。但遭到了哥舒翰的拒绝。

C. 潼关失守后,王思礼、吕崇贲等人逃到皇帝外出停驻的地方,皇帝十分生气。在宰相房琯的劝谏下,王思礼才免于一死,改任关内行营节度使、河西陇右伊两行营兵马使,镇守武功。

D. 长安平定后,王思礼先进城清理宫殿;收复东京,多次立下战功。升任兵部尚书,封霍国公。并成为武德以来三公不任宰相的唯一一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行在戒严,从官潜出其孥,帝使左右巡御史虞候识其姓名,众稍稍止。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国航已经禁止运输鱼翅,这反映了中国对濒危野生动植物贸易的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此举给濒临灭绝的鲨鱼种群带来了一线生机。

B. 美国当局虽然已经预测到飓风“马修”的规模并进行了救灾部署.可是,“马修”在真正席卷美国之时,还是给美国造成了重创。

C. 自动驾驶汽车应该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其乘坐者吗?或者它们应该为了保护其他人而牺牲其乘坐者?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D. 交通拥堵已成为我市发展的一大障碍,为此,市政府科学调配资金,加大了对道路建设的投资力度,解放路立交桥的建成将大大减轻东西方向的堵车问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